光纤通信系统(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专业规划教材

光纤通信系统(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专业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建华,陈健,李履信 著
图书标签:
  • 光纤通信
  • 通信工程
  • 光纤技术
  • 高等教育
  • 教材
  • 通信系统
  • 信息技术
  • 光通信
  • 规划教材
  • 通信原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54748
版次:3
商品编码:11417673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专业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字数:45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光纤通信系统(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专业规划教材》经过多次修订、改版,在保留了上一版本概念清晰、重点突出的优点的同时,以光纤通信系统内在组成为主线,对全书框架进行了重新梳理。

内容简介

  

  《光纤通信系统(第3版)/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专业规划教材》紧密结合光通信的发展,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光纤通信系统的构成及关键技术。具体内容包括光纤光缆的结构和类型,光纤的传输理论和传输特性,光源和光发送机、光检测和光接收机的原理,无源器件及光放大器原理,光纤数字通信系统及性能指标,波分复用及光传送网、光接入网等光网络技术,以及无线光通信和量子光通信等新技术。

  《光纤通信系统(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专业规划教材》以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为主线,从单个器件介绍再到完整系统架构及性能,内容深入浅出、概念清楚,覆盖面广且重点突出,可作为高校电子、通信和信息类专业本科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从事光纤通信工作的相关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光纤通信的产生和发展
1.1.1 光通信的产生
1.1.2 光纤通信的发展历程
1.2 光纤通信系统
1.2.1 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
1.2.2 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1.3 光纤通信的应用和发展
1.3.1 光纤通信系统的特点
1.3.2 光纤通信系统的应用
1.3.3 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
1.4 习题

第2章 光纤与光缆
2.1 光纤光缆的结构和类型
2.1.1 光纤结构
2.1.2 光纤类型
2.1.3 光纤制造工艺
2.1.4 光缆及其结构
2.2 光纤传输原理
2.2.1 射线光学理论分析法
2.2.2 波动光学理论分析法
2.2.3 单模传输条件
2.3 光纤传输特性
2.3.1 损耗特性
2.3.2 色散特性
2.3.3 非线性效应
2.3.4 随机双折射与偏振模色散
2.4 常用光纤类型
2.5 习题

第3章 光源和光发送机
3.1 光源
3.1.1 激光产生原理
3.1.2 半导体激光器
3.1.3 发光二极管
3.2 光源调制
3.3 光发送机
3.3.1 光发送机的结构
3.3.2 光发送机的性能参数
3.4 习题

第4章 光检测器和光接收机
4.1 光检测器
4.1.1 光检测原理
4.1.2 PIN光敏二极管
4.1.3 雪崩光敏二极管
4.1.4 PIN与APD对比
4.2 光接收机
4.2.1 光接收机的结构
4.2.2 光接收机的性能指标
4.3 灵敏度及噪声分析
4.3.1 理想接收机灵敏度
4.3.2 光接收机噪声分析
4.3.3 光接收机误码率
4.4 光中继机
4.5 习题

第5章 无源光器件
5.1 光纤连接器
5.1.1 光纤连接器原理
5.1.2 光纤连接器类型
5.1.3 光纤连接器性能参数
5.2 光纤耦合器
5.2.1 光纤耦合器原理
5.2.2 光纤耦合器结构
5.2.3 光纤耦合器性能参数
5.3 光衰减器
5.4 光隔离器与光环行器
5.4.1 光隔离器
5.4.2 光环行器
5.5 光调制器
5.6 光开关
5.6.1 机械光开关
5.6.2 固体波导光开关
5.7 习题

第6章 光放大器
6.1 光放大器基础
6.1.1 光放大器的基本原理
6.1.2 光放大器的主要参数
6.1.3 光放大器的分类
6.2 掺铒光纤放大器
6.2.1 EDFA的特点
6.2.2 EDFA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6.2.3 EDFA的性能参数
6.2.4 EDFA的应用
6.3 光纤拉曼放大器
6.3.1 FRA的工作原理
6.3.2 FRA的结构
6.3.3 FRA的特点及应用
6.3.4 FRA的噪声特性
6.3.5 混合拉曼/掺铒光纤放大器
6.4 新型光纤放大器
6.4.1 光纤放大器的需求
6.4.2 掺镨氟基光纤放大器
6.4.3 掺铒波导放大器
6.4.4 遥泵放大技术
6.5 习题

第7章 数字传输体制
7.1 概述
7.2 准同步数字体系
7.2.1 PDH的复用原理
7.2.2 PDH复用主要技术
7.2.3 PDH技术特点
7.3 同步数字体系
7.3.1 SDH帧结构
7.3.2 SDH复用和映射过程
7.3.3 SDH网元设备
7.3.4 SDH网同步
7.3.5 SDH传送网
7.3.6 SDH网络管理
7.3.7 城域光纤通信网络
7.3.8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
7.4 光传送网
7.4.1 OTN的基本原理
7.4.2 OTN的复用映射结构
7.4.3 OTN的关键技术
7.5 习题

第8章 光波分复用系统
8.1 波分复用原理
8.1.1 WDM系统的基本概念
8.1.2 WDM系统的应用形式
8.2 WDM系统结构及分类
8.2.1 WDM系统结构
8.2.2 WDM系统分类方法
8.2.3 WDM系统波长规划
8.3 WDM系统关键技术
8.3.1 光源技术
8.3.2 波分复用器/解复用器
8.3.3 光波长转换器
8.3.4 光纤传输技术
8.3.5 光放大器增益钳制技术
8.3.6 光监控信道技术
8.4 WDM设备与组网
8.4.1 WDM设备类型及应用场合
8.4.2 WDM网络结构
8.4.3 WDM网络保护
8.5 光时分复用
8.6 习题

第9章 光纤通信系统性能
9.1 数字传输模型
9.1.1 数字传输模型的原理及意义
9.1.2 数字传输模型的分类
9.1.3 光传送网传输模型
9.2 光接口性能
9.2.1 SDH光接口性能
9.2.2 WDM光接口性能
9.3 光纤数字通信系统性能
9.3.1 误码
9.3.2 抖动
9.3.3 漂移
9.3.4 延时
9.4 光纤通信系统可用性
9.4.1 基本概念
9.4.2 光纤通信系统可用性计算
9.4.3 光纤通信系统可用性指标要求
9.5 光纤通信系统设计
9.5.1 光纤通信系统设计的主要方法
9.5.2 影响系统设计的主要参数
9.5.3 最坏值法设计过程
9.6 习题

第10章 光纤通信网
10.1 光接入网
10.1.1 接入网概述
10.1.2 光纤接入网
10.1.3 光接入网关键技术
10.1.4 无源光网络
10.2 计算机高速互联光网络技术
10.2.1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10.2.2 光纤通道
10.2.3 高速计算机光互联技术
10.3 智能光网络
10.3.1 智能光网络概述
10.3.2 自动交换光网络
10.3.3 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
10.4 全光网
10.4.1 全光网原理
10.4.2 全光交换技术
10.4.3 全光网节点技术
10.5 习题

第11章 光纤通信新技术
11.1 相干光通信
11.1.1 相干光通信系统原理
11.1.2 相干光通信关键技术
11.2 光孤子通信技术
11.2.1 光孤子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11.2.2 影响光纤孤子通信系统容量的因素
11.3 空间光通信
11.3.1 空间光通信的原理和特点
11.3.2 大气激光通信系统
11.3.3 FSO关键技术
11.3.4 短距可见光通信
11.4 量子光通信
11.4.1 量子光通信原理
11.4.2 量子纠缠和量子隐形传态
11.4.3 量子密钥分配协议
11.5 习题
附录
术语表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2)骨架式:骨架式光缆中的骨架是由高密度聚烯烃塑料绕中心加强件以一定的螺旋节距挤制而成的。骨架槽为矩形槽,在槽中放置多根裸光纤或光纤带并填充油膏。骨架式光缆的优点是抗侧压力性能好,缺点是成缆工艺相对比较复杂。

  3)中心束管式:将多根光纤或光纤带置于松套管中,松套管居于光缆结构的轴心处,外部由高密度聚乙烯或聚氯乙烯外护套和外护套中的加强元件组成。加强元件可以采用两根平行于缆芯的轴对称加强芯,或由多根加强芯围绕中心扭绞而成。这种结构由于光纤处于缆芯,受压小,在水下和海底光缆中使用较多。

  4)带状式:把多根带状光纤单元(每根光纤带可收容4~16根光纤)叠合起来,形成一个矩形光纤叠层,放入松套管内,可做成束管式、层绞式或骨架式结构的光缆。带状光缆可以制成纤芯数达数百~数千的高密度光缆,这种光缆结构在接入网等环境中有广泛的应用。

  (3)按加强件和护层结构

  按加强件和护层结构的不同可将光缆分为金属加强件光缆、非金属加强件光缆、铠装光缆和全介质光缆等。

  光缆中一般采用金属作为加强元件,例如高强度镀锌钢绞线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光缆结构中,而铝塑综合护层、纵包钢带和层绞钢丝等则是铠装光缆的主要结构元件,直埋和海底光缆多采用较为复杂的金属铠装保护结构。

  在电力通信等特定应用场合中,不允许光缆中有金属元件,因此出现了全介质自承式光缆(ADSs)和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等特殊光缆类型。

  (4)按使用场合

  按使用场合的不同,可将光缆分为普通光缆、用户线光缆、软光缆、室内光缆、海底光缆等。

  某些特殊应用场合(如室内和机房内)要求光缆结构具有阻燃的特性,即不仅要采用难以燃烧的材料构成光缆护套,同时也不允许在燃烧时释放有毒气体。

  (5)按敷设方法

  按敷设方法不同,可将光缆分为架空、管道、直埋和水下光缆。

  目前应用中以管道敷设方式较多,长途光缆中不具备管道条件的一般采用直埋。

  1)架空方式:架空方式是将光缆敷设于电杆上使用,这种敷设方式可以利用原有的架空通信杆路或其他现有杆路(如广电和电力线路),从而节省建设费用、缩短建设周期。架空光缆一般挂设在架设电杆间的钢制吊线上,因此较易受台风和冰凌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也容易受到外力影响和本身机械强度减弱等影响,因此架空光缆的故障率高于直埋和管道光缆。近年来在长途干线中的使用逐渐减少,主要用于省内干线光缆线路或某些局部特殊地段。架空光缆的敷设方法有两种:

  吊线式:先用钢制吊线紧固在电杆上,然后用S形挂钩将光缆悬挂在吊线上,光缆的负荷由吊线承载。

  自承式:光缆本身即包含了承载自身重量的加强元件。白承式光缆呈“8”字形,上部为自承钢绞线,下部是光缆,光缆的负荷由自承钢绞线承载。

  ……

前言/序言

  本教材第1版于2003年出版,第2版于2007年出版,在国内多所高校的信息通信相关专业的教学中使用,得到了较好的评价。光纤通信是信息通信技术中发展最为快速的领域之一,随着包括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业务和应用的快速推进,对光纤通信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近年来,超高速率的相干光通信系统已经初步商用化,光纤到户也已成为宽带接入领域内最主要的实施方案,全光交换和组网技术也已得到了初步的应用,光纤通信的发展势必会迎来又一个高峰。为适应光纤通信的新发展,对本教材进行修订显得尤为迫切。


  本次修订时,在保留了上一版教材概念清楚、重点突出优点的同时,以光纤通信系统的内在组成为主线,对全书的架构进行了重新梳理;同时也根据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增加了一些实用性强的新技术内容,使得本教材更加适应光纤通信的网络化、智能化和全光化等发展趋势。第1章导论部分对光纤通信系统的产生、发展、组成和发展趋势给出了概括性的介绍;第2~7章从系统组成各部分入手,介绍了一个完整的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第8章重点介绍了多信道光纤通信系统;第9章则是对光纤通信系统性能的分析和工程设计相关知识的介绍;第10章分别讨论了光接入网、计算机高速互联光网络、智能光网络和全光网等光网络技术;第11章介绍了相干光通信、无线光通信和量子光通信等新技术。


  全书主要由沈建华编写并统稿,陈健和李履信老师参加了部分章节的编写,陈健老师对书稿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李履信老师对本书第l版的编写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缺点和错误,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光纤通信系统(第3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专业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现代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是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光纤通信的理想教材。本书在继承前两版精华的基础上,结合了近年来光纤通信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内容更加全面、深入,并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第一部分:光纤通信系统的基础 本部分着重介绍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以及支撑其运行的核心概念。 第一章 绪论 发展历程与现状: 回顾光纤通信从诞生至今的辉煌历程,从最初的实验室探索到如今覆盖全球的高速网络,详细介绍各个发展阶段的重要里程碑,如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波分复用)及第四代(超大容量)光通信系统的演进。重点分析光纤通信在信息时代日益增长的重要性,其在互联网、移动通信、数据中心、云计算等领域的关键作用。 基本组成与特点: 详细解析光纤通信系统的典型构成,包括光源(激光器、LED)、光纤传输介质、光探测器、光调制器、光复用/解复用器、光放大器、光开关、光检测器等关键器件。深入探讨光纤通信相对于传统铜缆通信的显著优势,如传输带宽大、传输损耗低、抗电磁干扰能力强、重量轻、体积小、安全性高等。 发展趋势展望: 预测未来光纤通信的发展方向,例如更高容量的传输技术(如相干光通信、空分复用)、更低功耗的器件、更智能化的网络管理、与5G/6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以及在物联网、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潜在机遇。 第二章 光波导理论 导波的基本原理: 深入剖析光波在光纤中传播的物理机制。介绍全反射原理,这是光波导形成的基础。通过几何光学和波动光学两种模型,分别阐述光线在光纤中的传播路径以及光场在光纤中的分布。 光纤的结构与模式: 详细介绍光纤的几何结构,包括纤芯、包层和涂覆层。区分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其适用场景。重点讲解模式的概念,阐述模式的定义、分类(基模、高次模)以及模式在光纤中传输时的行为。 模式的特性分析: 分析模式的传播常数、归一化频率(V数)等关键参数。深入探讨模式截止条件,即在何种条件下,高次模会停止在光纤中传播。解释模式的相速度和群速度,为后续的光脉冲传播和色散分析奠定基础。 第三章 光纤的传输特性 光纤的损耗: 全面分析导致光信号在光纤中衰减的各种损耗机制。详细介绍固有损耗,包括吸收损耗(如紫外吸收、红外吸收、分子散射)和散射损耗(如瑞利散射),并分析其随波长的变化规律。深入阐述宏弯损耗和微弯损耗,及其对光纤设计和安装的要求。 光纤的色散: 详细讲解光脉冲在光纤中展宽(即色散)的根本原因,并将其分为几种主要类型。 材料色散: 分析折射率随波长变化引起的色散。 波导色散: 分析光波导结构本身引起的色散。 模式色散(多模光纤): 阐述不同模式在多模光纤中传播速度不同导致的色散。 偏振模色散(PMD): 重点介绍在单模光纤中,由于制造缺陷和外界扰动导致的光纤对不同偏振光传播速度不一致而产生的色散。 非线性效应: 探讨在高功率光信号传输时,光纤介质的非线性特性对信号产生的影响。详细介绍自相位调制(SPM)、交叉相位调制(XPM)、四波混频(FWM)和受激拉曼散射(SRS)、受激布里渊散射(SBS)等主要的非线性效应,并分析其对光信号质量的潜在危害,以及在某些应用中(如光纤放大器)的积极作用。 第二部分:光纤通信系统的关键器件与技术 本部分深入探讨构成光纤通信系统的核心器件,以及实现高效可靠传输的关键技术。 第四章 光源 半导体激光器: 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半导体激光器,如直调激光器(DBR)、分布反馈激光器(DFB)、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等。分析它们的结构、工作原理、输出特性(如波长、功率、光谱宽度、稳定性)、调制方式和应用场景。重点讲解DFB激光器在长距离、高速光通信中的重要地位。 LED光源: 介绍发光二极管(LED)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光谱特性和优缺点。讨论其在短距离、低速率光通信中的应用。 光源的性能指标: 阐述评价光源性能的关键参数,包括输出功率、光电转换效率、光谱线宽、稳定性、调制速率、阈值电流等。 第五章 光探测器 PIN光电二极管: 详细介绍PIN光电二极管的结构、工作原理、响应特性和性能指标。分析其在光信号检测中的应用。 雪崩光电二极管(APD): 深入讲解APD的内部增益机制,以及其相对于PIN管的优势(高灵敏度)。分析APD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如增益、噪声指数)和适用范围。 光探测器的性能指标: 阐述评价光探测器性能的关键参数,包括量子效率、响应速度、噪声等效功率(NEP)、暗电流、动态范围、最大输出电流等。 第六章 光调制与解调 光调制方式: 详细介绍多种光调制技术,包括强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相位调制(PM)等。重点阐述在光通信中常用的幅度键控(ASK)、频率键控(FSK)、相移键控(PSK)等数字调制方式,以及更先进的M-PSK、M-QAM等高级调制格式。 调制器的原理与类型: 介绍实现光调制的关键器件,如电光调制器(如铌酸锂调制器)和声光调制器。分析它们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如插入损耗、消光比、带宽、驱动电压)以及在不同应用中的选择。 光解调技术: 介绍用于恢复原始信息的解调技术,包括直接检测(幅度解调)、相干检测(同步解调)等。分析不同解调方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性。 第七章 光放大器 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 详细介绍EDFA作为实现光信号直接放大的关键技术。深入剖析EDFA的工作原理,包括掺铒光纤的能级结构、泵浦过程、受激发射和能量传递。分析EDFA的增益、噪声系数、饱和输出功率、放大带宽等关键性能指标。 其他类型光放大器: 简要介绍其他类型的光放大器,如拉曼放大器(RA)、受激布里渊散射放大器(SBA)等,并分析其特点和应用。 光放大器的应用: 阐述光放大器在长距离传输、光网络节点、光接入网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第八章 光开关与光网络节点 光开关的分类与原理: 介绍用于实现光信号路由和调度的光开关技术。分类介绍机械式光开关、热光开关、电光开关、微机电系统(MEMS)光开关等。深入阐述它们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如切换时间、插入损耗、隔离度、可靠性)。 光网络的节点构成: 分析光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如光分路器(OADM)、光交叉连接器(OXC)等。讲解它们在实现光信号的接入、路由和交换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光纤通信系统设计与应用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讲解光纤通信系统的设计原则、性能评估以及各种典型应用。 第九章 光纤通信系统的设计 系统设计流程: 详细介绍光纤通信系统的设计步骤,包括系统需求分析、传输链路预算、器件选型、网络拓扑设计、性能评估和优化等。 传输链路预算: 重点讲解链路预算的计算方法,包括发射光功率、接收灵敏度、光纤损耗、连接器损耗、放大器增益、余量计算等。这是确保系统通信质量的基础。 器件选型原则: 根据系统性能需求,指导读者如何选择合适的光源、光探测器、光纤、连接器等关键器件。 系统性能指标: 阐述评价光纤通信系统整体性能的关键指标,如误码率(BER)、信噪比(SNR)、信号质量因子(Q值)、传输速率、传输距离等。 第十章 波分复用(WDM)技术 WDM的基本原理: 详细介绍波分复用技术,即在同一根光纤中同时传输多个不同波长的光信号,从而极大地提高光纤的传输容量。 复用与解复用器: 介绍实现WDM的关键器件,如多通道滤波器、光栅、棱镜等,它们用于将多个信号复用到一根光纤,或将复用信号分离。 WDM系统的类型: 区分粗波分复用(CWDM)和密集波分复用(DWDM)的特点、优势和适用场景。 WDM系统的应用: 阐述WDM在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其在提高网络容量和灵活性方面的作用。 第十一章 高速光通信技术 高速信号的挑战: 分析随着传输速率的提高,光信号面临的挑战,如色散、非线性效应、器件带宽限制等。 相干光通信: 深入介绍相干光通信技术,包括其原理、本地振荡器、相干检测、先进的调制格式(如QPSK、16-QAM)以及信号处理技术(如数字信号处理DSP)。重点阐述相干光通信在实现超大容量传输中的关键作用。 空分复用(SDM): 介绍空分复用技术,即利用光纤的不同空间模式来传输独立的光信号,从而进一步提升传输容量。 第十二章 光网络与应用 光网络的拓扑结构: 介绍各种典型的光网络拓扑,如点对点、总线型、环型、星型、网状型等,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光接入网(OAN): 详细介绍光纤到户(FTTH)、光纤到设备(FTTD)等光接入网的结构、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 光数据中心网络: 分析光纤通信在数据中心内部互联(Intra-datacenter interconnect)和数据中心间互联(Inter-datacenter interconnect)中的重要应用,以及其对低延迟、高带宽的需求。 下一代光通信技术展望: 展望未来光通信系统可能的新技术和新方向,如超长距离传输、光计算、量子通信等。 本书在每一章都配有丰富的图表、实例和习题,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并掌握实际应用中的工程问题。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光纤通信系统的设计原理,掌握关键技术,并为从事光纤通信相关的科研、工程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光纤通信系统(第3版)》这本书的,当时正在为我的毕业设计收集资料,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随着5G、6G的快速发展,对传输速率和容量的要求是指数级增长的,而光纤通信无疑是支撑这一切的关键技术。这本书作为国家级规划教材,我推测其内容一定是全面且深入的,应该能够覆盖光纤通信的方方面面。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光纤网络架构、高性能光器件(如激光器、调制器、探测器)、以及各种传输技术的详细阐述,比如WDM(波分复用)和OTN(光传输网络)等。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确实挺唬人的,叫《光纤通信系统(第3版)》,而且还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专业规划教材”。听起来就一股子学术派的严谨劲儿,像那种厚重、知识密集型的教科书。我拿到它的时候,其实是带着一种“挑战”的心态。毕竟,光学和通信这两个领域,对于我这个非专业出身的人来说,都带着点神秘感。我一直对光如何承载信息,如何穿越长长的光纤,最后又如何被精准地接收和解读感到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帮我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让我明白那些抽象的物理原理是如何转化为实际的通信能力的。

评分

每次拿到一本新的专业书籍,我最看重的就是它的“可读性”和“逻辑性”。《光纤通信系统(第3版)》这本书,虽然名字听起来很硬核,但我相信作为一本规划教材,它应该会尽力做到结构清晰,由浅入深。我设想中的这本书,应该会从光的基本性质,比如光的波长、频率、强度等概念入手,然后解释光是如何在光纤中传播的,比如全反射的原理。接着,它应该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光纤,比如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更进一步,我期待它能讲解光信号的调制和解调技术,比如ASK、FSK、PSK等,以及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座及时雨。我最近在进行一个关于智能交通系统的项目,其中有一个环节涉及到远程高清视频的实时传输。传统的方式在带宽和延迟上都遇到了瓶颈,我急需了解有没有更高效、更稳定的传输技术。在搜索了许多资料后,《光纤通信系统(第3版)》这本书的名字频繁出现,而且定位是“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专业规划教材”,这让我觉得它应该会比较权威和系统。我期望它能从基础的光学原理讲起,一步步深入到光纤的结构、光信号的产生和传输、再到接收和解码的整个流程。我特别想知道,在实际应用中,光纤通信是如何解决信号衰减、色散等问题的,以及最新的技术进展,比如相干光通信或者超高速光传输技术,是否在书中有所提及。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新兴技术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光纤通信系统(第3版)》这个书名,虽然听起来像是专业领域的“圣经”,但背后所蕴含的科技力量却深深吸引着我。我一直对我们今天能如此便捷地进行跨国、跨地区通信感到惊叹,而光纤通信无疑是这场通信革命的基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比较易于理解的方式,带我走进光纤通信的世界。我想要了解光是如何被“编织”进光纤,又是如何“跳跃”着穿越千山万水,最终回到我们手中的。我希望能看到关于光纤制造工艺的介绍,以及各种“光猫”、“光端机”等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设备,它们内部到底藏着怎样的“魔法”。

评分

对于我来说感觉很一般,就这样吧

评分

这本书写的中规中矩,可以当做一般的参考书用

评分

书籍外包装完好,京东送货很快。

评分

不错的选择

评分

???? ?? ??

评分

物流速度很快

评分

速度快,服务好,加油!

评分

物流速度很快

评分

买来研究研究,对我这个外行来说足够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