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1909~2004)哲学家、哲学史家。河北献县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史》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分支主编。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等。
评分战国末年,荀子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学说;韩非继承了苟子的思想,吸取了老子的辩证法,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范畴。他们使先秦的唯物主义思想达到新的高峰。
评分张岱年(1909~2004)哲学家、哲学史家。河北献县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史》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分支主编。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等。
评分目录
评分(一)先秦哲学
评分一、奴隶制及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
评分战国末年,荀子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学说;韩非继承了苟子的思想,吸取了老子的辩证法,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范畴。他们使先秦的唯物主义思想达到新的高峰。
评分挺好 ,就是书比想象中的小
评分西周灭殷后以较为哲理化的“天命”观代替了人格化的神灵观念。周公提出了“天命靡常”、“敬德”、“保民”的观点,认为天命以人之是否有德为转移,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人为的作用。在周室东迁前后,一些诗人的作品反映了疑天与责天的思想,兴起了无神论的思潮。周太史伯阳父以“天地之气”的秩序即“阴”和“阳”的相互关系来说明地震现象,标志着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春秋时代政治家子产宣称“天道远、人道迩”,表现了反对天命迷信的倾向。春秋末年的哲学家孔子很少谈论天道,但肯定天命。孔子的所谓“天”,有时指有意志的最高主宰,有时指自然界。战国初墨子反对孔子的天命,而宣扬天志。老子第一个明确否认天是最高主宰,提出了天地起源的学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而不是天。他宣称道“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宗”,又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所说的“道”和“无”,究竟是一个观念性的绝对和思维的虚构,因而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还是天地形成之前的“混成之物”,即原始物质,因而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这个问题在中国学术界至今尚有争论,但大家都承认,它把中国理论思维大大推进了一步,对以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后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观点,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观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