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网技术(研究生)

现代通信网技术(研究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广林 编
图书标签:
  • 通信网络
  • 现代通信
  • 研究生教材
  • 通信技术
  • 网络技术
  • 信息技术
  • 无线通信
  • 网络工程
  • 通信原理
  • 5G通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6325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2293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随着传感网、物联网、泛在网、智慧云以及多网融合等新兴技术的出现,未来的通信网络将向会向着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和融合化的方向发展。为了使学生在未来从事通信技术工作时具有较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开阔的眼界,本书在讲解常规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对各种新型通信技术作了详细深入的探讨。
本书共分为12章。在介绍现代通信网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SDH传送网、光传送网、分组传送网技术及各类信令系统;依次阐述了各种业务网的组网形式及关键技术,包括电话网、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ATM网、综合业务数字网以及智能网;按照通信网的组成介绍了接入网的基本概念以及各种宽带接入网技术,包括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的接入技术;最后分析和阐述了视频会议网及其关键技术。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从事通信网研究工作的广大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1
  1.1.1 通信网的定义 1
  1.1.2 通信网的构成 1
  1.1.3 通信网的组成要素 4
  1.1.4 现代通信网的基本功能 5
  1.1.5 现代通信网的结构 6
  1.1.6 现代通信网的拓扑结构 8
  1.1.7 现代通信网的分类 9
 1.2 通信技术的发展 11
 1.3 现代通信网的体系结构 13
  1.3.1 网络分层的概念 13
  1.3.2 层间接口和服务 16
  1.3.3 OSI和TCP/IP 18
  1.3.4 标准化组织 20
 1.4 通信网的服务质量 22
  1.4.1 服务质量的总体要求 22
  1.4.2 电话网的服务质量 23
  1.4.3 数据网的服务质量 23
  1.4.4 网络的服务性能保障机制 23
 本章小结 25
 复习题 26

第2章 传送网 27
 2.1 传输介质 27
  2.1.1 有线介质 27
  2.1.2 无线介质 29
 2.2 多路复用技术 30
  2.2.1 频分复用 31
  2.2.2 时分复用与复接 32
  2.2.3 波分复用 34
 2.3 SDH传送网 36
  2.3.1 SDH传送网的功能结构 36
  2.3.2 SDH设备的逻辑组成 41
  2.3.3 SDH网的物理拓扑 45
  2.3.4 SDH自愈网 49
 2.4 光传送网 55
  2.4.1 OTN的概念 55
  2.4.2 OTN的分层结构 56
  2.4.3 OTN的网络节点设备 58
 2.5 分组传送网 58
  2.5.1 PTN的概念 59
  2.5.2 PTN的关键技术 59
 2.6 专用骨干传送网 62
  2.6.1 业务承载 62
  2.6.2 网络安全和质量 63
  2.6.3 网络结构设计 63
 本章小结 64
 复习题 66

第3章 信令系统 67
 3.1 信令的概念和作用 67
  3.1.1 信令的基本概念 67
  3.1.2 信令的功能 67
 3.2 信令的分类 69
  3.2.1 按传送区域划分 69
  3.2.2 按信令的功能划分 69
  3.2.3 按信令传输方式划分 69
  3.2.4 按信令的传送方向划分 71
 3.3 中国1号信令 71
  3.3.1 线路信令 71
  3.3.2 记发器信令 73
 3.4 7号信令 77
  3.4.1 SS7信令的功能结构 77
  3.4.2 信令网 83
 3.5 Q信令 85
 本章小结 88
 复习题 88

第4章 电话网 89
 4.1 电话网的概念 89
  4.1.1 电话网的组成 89
  4.1.2 电话网的功能和特点 90
 4.2 电话网的网络结构 91
  4.2.1 电话网的等级结构 91
  4.2.2 国内长途电话网 93
  4.2.3 本地电话网 95
  4.2.4 国际电话网 98
 4.3 电话交换机 99
  4.3.1 硬件结构 99
  4.3.2 软件组成 101
 4.4 程控交换机的维护和操作 103
  4.4.1 运行维护性指标 103
  4.4.2 OM指令 104
 4.5 路由选择 106
  4.5.1 路由的概念及分类 106
  4.5.2 路由选择 107
  4.5.3 固定等级制选路规则 108
  4.5.4 其他选路方法 109
  4.5.5 典型组网工程设计 111
 4.6 编号计划 116
  4.6.1 编号原则 116
  4.6.2 编号方案 116
 本章小结 118
 复习题 119

第5章 分组交换网 120
 5.1 分组交换原理 120
  5.1.1 分组交换的概念 120
  5.1.2 分组交换方式 121
 5.2 分组交换网的结构 124
  5.2.1 分组交换网的基本结构 124
  5.2.2 分组交换网的编址方式 126
  5.2.3 分组交换网的特点 126
  5.2.4 中国分组交换网 127
 5.3 X.25协议 129
  5.3.1 协议概述 129
  5.3.2 分层结构 130
 5.4 路由选择 139
  5.4.1 基本概念 139
  5.4.2 常见路由选择算法 140
 5.5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 141
  5.5.1 流量控制 141
  5.5.2 拥塞控制 144
 本章小结 144
 复习题 145

第6章 帧中继网 146
 6.1 帧中继的基本概念 146
 6.2 帧中继协议 148
  6.2.1 帧中继协议 148
  6.2.2 帧中继的虚电路连接 150
  6.2.3 本地管理接口协议 151
 6.3 帧中继网的基本结构及其网络接入 155
  6.3.1 帧中继网的基本结构 155
  6.3.2 帧中继的网络接入 156
  6.3.3 帧中继网络的应用 158
  6.3.4 帧中继网络的构成 158
 6.4 帧中继的网络管理 159
  6.4.1 网络管理 159
  6.4.2 帧中继拥塞控制的目标和方法 160
 本章小结 163
 复习题 164

第7章 ATM网络 166
 7.1 ATM的概念 166
  7.1.1 ATM的定义 166
  7.1.2 ATM的信元 166
  7.1.3 ATM的信道 169
  7.1.4 ATM交换 170
  7.1.5 ATM业务 171
 7.2 ATM的参考模型和协议 172
  7.2.1 物理层 172
  7.2.2 ATM层 173
  7.2.3 AAL层 173
  7.2.4 ATM网络模型 180
 7.3 ATM信令 182
  7.3.1 ATM信令系统的体系结构 182
  7.3.2 ATM地址 184
  7.3.3 UNI信令消息 185
 7.4 ATM网的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 189
  7.4.1 ATM业务分类 189
  7.4.2 流量控制技术 190
  7.4.3 拥塞控制技术 192
 本章小结 193
 复习题 194

第8章 综合业务数字网及智能网 195
 8.1 ISDN的基本概念 195
  8.1.1 ISDN的发展背景 195
  8.1.2 ISDN的定义 195
 8.2 ISDN的结构 196
  8.2.1 网络结构 196
  8.2.2 UNI接口 197
 8.3 ISDN的协议 203
  8.3.1 ISDN协议模型 203
  8.3.2 用户—网络接口协议 203
 8.4 ISDN的发展 215
  8.4.1 B-ISDN的网络结构 215
  8.4.2 B-ISDN的技术特点 216
 8.5 智能网 216
  8.5.1 智能网的基本概念 216
  8.5.2 智能网的发展与标准化 218
  8.5.3 智能网的体系架构 219
  8.5.4 智能网的概念模型 219
  8.5.5 典型智能电话业务 224
 本章小结 227
 复习题 228

第9章 接入网 229
 9.1 接入网概述 229
  9.1.1 接入网的定义与定界 229
  9.1.2 协议参考模型和主要功能 231
  9.1.3 接入网的主要接口 233
  9.1.4 接入网的分类 236
 9.2 宽带接入网技术 237
  9.2.1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237
  9.2.2 光纤同轴混合接入网 243
  9.2.3 无源光网络 245
  9.2.4 多业务传输平台 251
 本章小结 256
 复习题 257

第10章 局域网 258
 10.1 局域网基础知识 258
  10.1.1 局域网概述 258
  10.1.2 局域网的体系结构 261
  10.1.3 局域网的标准化进展 262
 10.2 以太网 263
  10.2.1 以太网的定义 263
  10.2.2 以太网的历史 263
  10.2.3 以太网技术 263
 10.3 无线局域网 268
  10.3.1 无线局域网的定义 268
  10.3.2 无线局域网的组成 269
  10.3.3 无线局域网常用设备 270
 10.4 虚拟局域网 271
  10.4.1 虚拟局域网的定义 271
  10.4.2 虚拟局域网的组网方式 272
  10.4.3 虚拟局域网的划分方法 273
  10.4.4 虚拟局域网的实现过程 274
  10.4.5 不同VLAN通过路由器通信示例 274
 本章小结 276
 复习题 276

第11章 城域网与广域网 277
 11.1 城域网基础知识 277
  11.1.1 城域网技术 277
  11.1.2 宽带城域网基础 277
  11.1.3 宽带城域网的体系结构 279
  11.1.4 宽带城域网关键技术 280
 11.2 广域网基础知识 280
  11.2.1 广域网的定义 280
  11.2.2 广域网的分类 281
  11.2.3 广域网参考模型 282
  11.2.4 广域网连接方式 282
 11.3 TCP/IP协议体系 283
  11.3.1 TCP/IP参考模型 283
  11.3.2 TCP/IP协议 285
  11.3.3 IP地址 287
 11.4 IP路由 294
  11.4.1 IP路由原理 294
  11.4.2 静态路由 295
  11.4.3 动态路由OSPF协议 295
  11.4.4 BGP路由协议 298
  11.4.5 静态路由配置实例 301
  11.4.6 域内路由OSPF配置实例 302
  11.4.7 域间路由BGP配置实例 306
 本章小结 307
 复习题 307
 
第12章 视频会议网 309
 12.1 视频会议网基础知识 309
  12.1.1 视频会议的定义 309
  12.1.2 视频会议网的构成 309
  12.1.3 视频会议的发展 310
  12.1.4 视频会议系统的分类 311
  12.1.5 H.323与SIP的比较 311
  12.1.6 音视频压缩编码 312
 12.2 H.323视频会议网 314
  12.2.1 H.323协议概述 314
  12.2.2 H.323系统组件 315
  12.2.3 H.323视频会议组网 316
  12.2.4 H.323视频会议系统工作原理 319
 12.3 视频会议系统硬件与软件 323
  12.3.1 视频会议系统的硬件 323
  12.3.2 视频会议系统的软件 330
 本章小结 337
 复习题 337

附录 本书涉及的英文缩写词 339
参考文献 350

前言/序言

随着下一代网络的发展和物联网的普及,将来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或物进行任意形式的通信。未来的通信网络将给人们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业务,包括语音、文本、图像、视频等媒体以及这些媒体类型之间的互动与合成。为适应当前大量用户构建大型专用通信网的技术需求,本书在讲述通信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通信网的结构及发展趋势,分别对传送网、信令系统、电话网、分组交换网、帧中继、ATM网络、综合业务数字网、接入网、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视频会议网等组网形式及其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本书共分12章,其中各章内容组织如下:
  第1章为绪论,首先介绍了现代通信网的基本概念,包括通信网的定义、构成、组成要素、拓扑结构、基本功能及分类,然后介绍了现代通信网的分层体系结构,最后介绍了现代通信网的服务质量要求。
  第2章为传送网,在介绍传输介质、多路复用技术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SDH传送网、光传送网、分组传送网的结构及组成,最后简要介绍了大客户集团的专用骨干传送网的构架设计。
  第3章为信令系统,在讲述信令的概念和作用的基础上,对信令进行了分类,并重点分析了中国1号模拟长途信令和7号信令。
  第4章为电话网,主要介绍了电话网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电话交换机、程控交换机的维护和操作、路由及路由选择、编号计划等。
  第5章为分组交换网,重点介绍了分组交换的原理、分组交换网的网络结构以及分组交换协议X.25,最后简述了相关的路由选择、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技术。
  第6章为帧中继网,主要讲述了帧中继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网络构成以及帧中继网络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7章为ATM网络,主要介绍了ATM的概念、信元结构、ATM交换技术、ATM信令、ATM网络、ATM与IP融合技术等知识。
  第8章为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主要介绍了ISDN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接口性能、网络功能以及推广与发展ISDN的基本方法,最后介绍了智能网的相关内容。
  第9章为接入网,重点介绍了接入网的定义与定界、参考模型、接入类型以及主要接口,讨论了非对称数字用户线、光纤同轴混合接入网、无源光网络、多业务传输平台技术等宽带接入网技术。
  第10章为局域网,在阐述局域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几种目前广泛使用的局域网,具体包括以太网、无线局域网和虚拟局域网,并对这些局域网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重点阐述。
  第11章为城域网与广域网,先介绍了城域网和广域网的基础知识,然后分析了支撑网络的TCP/IP协议体系,最后阐述了IP路由技术,具体包括IP路由原理、静态路由、OSPF域内路由协议、BGP域间路由协议以及路由配置实例。
  第12章为视频会议网,在介绍视频会议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H.323视频会议网,包括系统组件、流媒体传输协议、组网形式以及系统工作原理,接着介绍了视频会议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本书第1章、第6章、第7章由李广林编写,第4章、第8章由王炳和编写,第2章、第5章、第9章由黄红梅编写,第10章、第11章、第12章由吴启武编写,第3章由王伟编写。在编写过程中,研究生潘瑞、朱清超、张伯言、刘玉华等参与了文献整理及校对工作。全书由李广林统稿。另外,书稿的编写参考了同行的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的疏漏及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3年8月 

《数据驱动的创新:重塑商业模式与产业格局》 书籍简介 在数字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数据已不再仅仅是信息或技术。它已经演进成为一种核心战略资产,驱动着商业模式的重塑、产业格局的颠覆以及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本书《数据驱动的创新:重塑商业模式与产业格局》并非探讨通信网络的底层技术细节,而是聚焦于数据作为核心要素,如何催生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以及这些机遇如何转化为切实可见的商业价值和产业优势。 本书深入剖析了数据驱动的创新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企业运营、产品设计、客户关系乃至整个价值链的。我们不再局限于“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的传统范式,而是转向“如何理解和运用数据来指导生产”以及“如何通过数据洞察来创造全新的产品和服务”。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一种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数据洞察为中心”的战略升华。 第一部分: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再造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着力探讨数据如何成为构建新型商业模式的基石。过去,商业模式的创新往往依赖于技术突破或市场洞察。然而,在数据时代,商业模式的创新更多地体现在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解读和应用能力上。 个性化与精准营销的极致化: 我们将详细阐述企业如何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交易数据、社交媒体互动数据等,构建出极其精细的用户画像。这些画像并非简单的统计学分类,而是包含了用户的偏好、需求、痛点、购买意愿等深层信息。基于这些洞察,企业可以实现前所未有的个性化产品推荐、营销内容定制和客户服务体验。例如,电商平台不再是简单地展示商品,而是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搜索记录、购物车内容,甚至是在线行为模式,主动预测用户可能需要的商品,并以最吸引人的方式呈现。这种极致的个性化不仅提升了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也显著提高了营销转化率,降低了获客成本。 数据即服务(DaaS)与平台经济的崛起: 本书将探讨数据如何从企业的内部资产,演变为可以对外提供服务的商品。企业通过收集、清洗、整合和分析数据,可以形成具有独特价值的数据产品,并将其通过数据交易平台、API接口等方式提供给其他企业或开发者。这种模式催生了新的“数据即服务”(DaaS)业务形态,以及更加繁荣的平台经济。例如,一些科技公司专门收集和分析特定行业的数据,然后将其打包成数据报告或分析工具,出售给需要这些信息的企业。同时,大型平台通过整合海量用户数据,构建起生态系统,为第三方开发者提供数据接口和商业机会,形成“赢家通吃”的平台效应。 订阅制与按需服务的演进: 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使得企业能够更精准地预测用户需求,并提供更加灵活的服务模式。订阅制经济的蓬勃发展,正是建立在对用户消费习惯的深刻理解之上。企业通过分析用户的使用频率、偏好强度,能够设计出更具吸引力的订阅套餐,并不断优化服务内容以留住用户。同时,按需服务也因为数据的支撑而变得更加高效和智能化。例如,共享出行平台能够根据实时的交通流量、用户需求分布等数据,动态调整车辆调度和价格策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预测性维护与预防性服务的价值: 传统上,设备的维护是周期性的或故障发生后的被动响应。而数据驱动的创新,使得企业能够通过传感器收集设备运行数据,并利用机器学习模型进行预测性分析。一旦出现异常信号,系统就能提前预警,在故障发生前进行维修,大大降低了停机时间和维护成本。这种模式不仅应用于工业制造,也渗透到智能家居、健康监测等领域,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提升了用户体验和资源效率。 第二部分:数据驱动的产业颠覆与重塑 数据不仅仅改变了单个企业的运作方式,它还在深刻地重塑着整个产业的格局,催生出新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壁垒。 数据壁垒与网络效应的强化: 在数据密集型行业,数据成为了重要的竞争壁垒。拥有越多高质量、多维度数据的企业,越能构建出更强大的分析能力,从而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的用户,形成正向的网络效应。例如,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地图服务等,都因为海量用户生成数据的积累,而拥有了难以撼动的市场地位。新的进入者往往难以跨越这种由数据积累形成的高度壁垒。 跨界融合与生态系统的构建: 数据打破了传统产业的边界,促进了不同领域之间的深度融合。通过对数据的交叉分析,企业能够发现新的商业机会,构建更加复杂的生态系统。例如,健康数据与保险行业的结合,催生了基于健康行为的保险产品;交通数据与城市管理的结合,优化了城市交通流量和公共服务。这种跨界融合不仅带来了创新,也对原有的产业生态系统提出了挑战,迫使传统企业进行转型升级。 智能化与自动化驱动的效率革命: 数据驱动的智能算法,正在将自动化推向新的高度。从智能制造中的机器人协同,到金融领域的算法交易,再到医疗诊断中的AI辅助,数据正在赋能机器完成越来越复杂的任务。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还使得原本难以实现的自动化应用成为可能。例如,自动驾驶技术依赖于海量的驾驶场景数据和复杂的算法模型,是数据驱动智能化的典型代表。 新兴产业的孕育与发展: 数据不仅优化了现有产业,更孕育了全新的产业。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服务、数据安全、隐私计算等新兴产业,都是围绕数据展开的。这些产业不仅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对人才需求、技术研发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专门从事数据清洗、标注、模型训练的公司,已经成为数字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数据伦理、治理与未来展望 在拥抱数据驱动创新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随之而来的挑战,特别是数据伦理、隐私保护和安全问题。 数据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的挑战: 随着数据收集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个人隐私的边界变得模糊。如何平衡数据利用与个人隐私保护,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本书将探讨各种隐私保护技术,如差分隐私、联邦学习等,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强调企业在数据收集和使用过程中的道德责任。 数据安全与风险防范: 数据泄露、数据滥用等安全风险,是数据驱动创新的潜在威胁。本书将分析不同类型的数据安全威胁,并介绍企业应采取的防范措施,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以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算法偏见与公平性问题: 训练数据中的固有偏见,可能导致算法产生不公平的结果,从而加剧社会不平等。本书将深入探讨算法偏见的来源,并提出消除偏见、实现算法公平性的策略和方法。 数据驱动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确保数据驱动创新能够真正造福于社会,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治理体系。本书将探讨数据治理的各个层面,包括数据所有权、数据访问权、数据质量管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等,旨在构建一个透明、负责任、可持续的数据生态系统。 展望未来:智能涌现与人机共生的新时代: 随着数据量的指数级增长和AI技术的不断突破,我们正走向一个智能涌现的时代。数据将不仅仅是信息,更是智能的载体。人与机器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协同工作,共同创造价值。本书将对这一未来趋势进行展望,探讨数据驱动创新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数据驱动的创新:重塑商业模式与产业格局》将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帮助企业管理者、技术专家、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对未来商业和产业发展感兴趣的人士,深刻理解数据驱动创新的本质、方法和意义,把握时代机遇,应对挑战,共同塑造一个更加智能、高效和包容的未来。本书的内容将聚焦于战略、应用和影响,而非通信技术的具体实现细节。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现代通信网技术(研究生)》在某些章节的阐述上,给我一种“隔靴搔痒”的体验。我特别想了解的是,当前通信网络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瓶颈,比如大规模物联网接入时的信道拥塞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新的多址技术或资源分配算法来解决。我还对网络切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障机制非常感兴趣,以及如何在大规模分布式场景下实现智能化的网络运维和故障诊断。然而,书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大多停留在概念性的介绍,缺乏具体的案例分析和算法层面的详细推导。很多时候,它仅仅是陈述了“存在这个问题”,然后给出一个笼统的解决方案方向,却鲜有深入的技术细节。例如,在讨论网络拥塞控制时,书中提到了多种传统算法,但对于如何将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自适应拥塞控制,以及其性能提升的量化分析,则几乎没有提及,这与我预期中“现代”通信技术应有的智能化、自动化特性似乎有些脱节。

评分

这本书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感觉有些碎片化,缺乏一条贯穿始终的清晰主线。我原以为它会围绕着“网络智能化”或“融合通信”这样的大主题,将各种现代通信技术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比如,可以从底层无线通信技术,逐步过渡到网络架构的演进,再到上层应用服务的支撑,最终描绘出未来通信生态的全景图。但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书中的各个章节之间,虽然都属于通信网的范畴,但联系并不紧密,更像是将零散的知识点拼凑在一起。有时候,突然跳到一个新的技术话题,却发现它与前面的内容关联不大,也没有一个明显的过渡。这种结构使得我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认知,也难以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感觉就像是在不断地“跳跃式阅读”,而不是在一个系统性的框架下进行深度学习。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有时让我觉得略显枯燥和程式化。虽然技术书籍本身就以严谨和专业为特点,但适当的引导和启发性的叙述,能够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和学习效率。在我看来,这本书在很多地方过于依赖陈述性的语言,缺乏对概念的深入解读和类比,也没有设置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或讨论点。比如,在讲解一些复杂的协议或算法时,书中往往只是给出了定义和流程,却很少去解释“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有没有其他更优的方案”。这种“平铺直叙”的叙述方式,虽然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但却削弱了内容的吸引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容易感到疲惫,难以保持高度的专注。如果能增加一些生动的案例、形象的比喻,或者对技术演进的逻辑进行更深入的剖析,我相信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和学习效果会得到显著提升。

评分

这本《现代通信网技术(研究生)》的书,怎么说呢,给我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感觉。我原本是抱着极大的热情来学习新一代通信技术,比如5G的演进、6G的展望,以及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新概念,像是“云原生网络”、“边缘智能”之类的。我期待的是能够深入理解这些技术的底层原理,掌握它们是如何构建、优化和部署的,甚至能窥探到未来通信的无限可能。然而,当我翻开书页,却发现大部分篇幅都在讲解一些基础得不能再基础的概念。当然,基础很重要,我承认这一点,但问题是,这些基础知识在我看来,和 undergraduate 阶段的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高度重叠,甚至有些章节的讲解方式和深度,与我之前接触过的教材别无二致。这让我感到有些失望,因为它并没有为我提供一个“研究生”级别应有的、更深入、更前沿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对于实际工程应用层面的指导作用,我认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不仅需要理解理论,更希望知道这些技术是如何在现实世界的通信系统中落地和实现的。比如,当书中介绍到SDN(软件定义网络)和NFV(网络功能虚拟化)时,我期待能看到更具体的关于这些技术在运营商网络、企业网络中的部署案例,以及它们在实际部署中会遇到哪些挑战,例如跨厂商兼容性、性能调优、运维自动化等方面。此外,对于新出现的网络安全威胁,以及相应的防御策略,书中也只是泛泛而谈,缺乏深入的技术细节和实践指导。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网络攻击的实际案例分析,以及如何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构建更安全的网络架构,例如基于区块链的身份认证、零信任网络模型等,这些内容如果能得到更详实的论述,将对我的工程实践大有裨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