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在话,初次接触这本1999年增订本时,我几乎是抱着一种敬畏之心去翻阅的。那时候对“权威”的理解,很多就来自于这种厚重的工具书。它的字体印刷清晰,虽然是那个年代的工艺,但排版布局做得相当讲究,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也合理,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特别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一些多音字和同形异义字时所下的功夫。不像现在一些速成学习资料,只给出一个最常用的解释就完事了,这本字典会非常细致地列出每一个读音对应的不同词义,并且会用不同颜色的墨水或者加粗的方式来区分,让人一目了然。比如一个字,可能在表示动作时是这个读音,表示状态时又是另一个读音,它都会给你标注清楚“读作[xx]时,意为……”的句式,这对于培养我们对语言的严谨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时候,我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抄满了它里面摘录的成语典故,每当在阅读古诗词或者课文中的历史典故时,总能迅速在字典里找到源头,那种“啊,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是电子设备现在难以给予的深度体验。
评分这本字典的陪伴,让我对“汉字”本身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情感是现代电子词典无法替代的。它让我体会到了汉字的“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每一个笔画的起承转合,在字典里都有着明确的结构展示,那套详尽的部首查字法,比起现代基于拼音或首字母的搜索方式,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汉字起源和结构的解密游戏。我甚至会花时间去研究一些生僻字的部首,试图去推断它的原始意义,这本字典提供了最基础也最可靠的参照系。那种翻阅到特定页码,闻到纸张微微泛黄、带着油墨气息的感觉,是任何冰冷的屏幕都无法模拟的感官体验。它代表了一个特定年代的教育记忆,代表着勤奋和对知识的尊重。每次看到它,我都会想起自己握着铅笔,在草稿纸上认真描摹生字的样子,那份专注和踏实,是如今快节奏生活中极其珍贵的财富。
评分说起来,那本字典的“增订”部分,对我来说简直是革命性的。1999年,正是社会快速发展,很多新词汇开始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时候。这本增订本就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我清晰地记得,里面收录了一些当时非常热门的,但以前老字典里肯定找不到的词汇,比如跟科技发展相关的词,虽然现在看来可能已经过时了,但对于当时的小学生来说,那就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最喜欢去对比新旧词条的解释差异,看看语言是如何随着社会变迁而生长的。这种对比的过程,让我隐约体会到了“时代”的概念,明白了知识是不断积累和更新的。而且,它的收录标准似乎非常贴合当时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很多考试重点的字词都被放在了显著位置,字体加粗或者做了特别标注,这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无疑是极其实用的“作弊神器”(当然是正当的学习方法上的作弊!)。
评分这本字典真是个老伙计,陪我度过了小学那段光辉岁月。记得那时候刚接触那么多生字,脑袋瓜里像塞满了棉花一样,别提多迷茫了。那时候家里条件一般,电子产品更是稀罕物,翻开这本厚厚的“新编小学生字典(1999年增订本)”,那种踏实感油然而生。它不像现在那些花里胡哨的App,一堆弹窗广告和推送,它就是纯粹的工具书。封面设计现在看来可能有些朴素,但那份沉甸甸的分量,握在手里,就感觉自己掌握了一座知识的宝库。每一次查字,都需要耐下心来,先找到部首,再数笔画,那种手工劳动的过程,反而加深了对这个字的印象。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里面对一些常用词语的解释,不仅有标准的释义,还会配上一个非常贴近当时生活的小例句,比如解释“慷慨”的时候,可能会说“那位叔叔非常慷慨地帮助了迷路的小朋友”。这些生活化的场景,让抽象的词汇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那时候,每次完成一篇作文,我都会抱着它,逐字逐句地检查,生怕写错哪个字,用错哪个词,这本字典几乎是我语文学习的“定海神针”。
评分我家里那本“新编小学生字典(1999年增订本)”早就被翻得卷边了,边角磨损得厉害,但那些痕迹对我来说,都是宝贵的记忆烙印。它不仅仅是一本查字典的书,更像是我童年时期一个安静的玩伴。我记得有一次写一个关于“自然之美”的作文,对着“绚烂”这个词犯了难,怎么也想象不出那种色彩的冲击力。于是我就一遍遍地翻看它的例句,最终在字典的某个插图中(如果记忆没错,那时的字典会配一些简单的插图或图示),我看到了一幅描绘晚霞的画面,配的解释就是“色彩非常鲜明美丽”。那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就构建出了一个具体的意象,作文也因此变得生动起来。它教会我的不只是认字,更是一种主动探索的精神。遇到不理解的东西,第一反应不是去问别人,而是习惯性地伸手去够那本字典,自己动手去寻找答案。这种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字典本身记录的知识点,可能更加受益终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