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當代學術棱鏡譯叢·媒介文化係列·媒介建構:流行文化中的大眾媒介》采取瞭一種好的方法來研究大眾傳播和文化研究,即將媒介——報紙、書籍、雜誌、廣播、電視、電影(以及這些媒介與文化、社會的關係)作為一個整體來審視。作者勞倫斯·格羅斯伯格、艾倫·渥泰拉、查爾斯·惠特尼和麥格雷戈·懷斯認為:研究大眾傳播不能與社會機構以及社會生活割裂開來,它們彼此塑造和影響。《當代學術棱鏡譯叢·媒介文化係列·媒介建構:流行文化中的大眾媒介》探究瞭社會生活捲入媒介的不同方式,包括體製、經濟、社會和文化的諸多方麵。
作者簡介
勞倫斯·格羅斯伯格,1947年生,美國著名學者,北卡羅來納大學藝術與科學學院傳播研究係教授,存傳播哲學、流行文化、媒介文化研究等方麵著述頓豐,是美國文化研究的領軍人物。
祁林,1972年生,現為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研究員,研究興趣集中在傳播哲學、媒介藝術與文化等方麵。
內頁插圖
目錄
中文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一版序言
第一部分 定位媒介
1 社會語境中的媒介
2 講述媒介曆史
3 媒介人物和媒介組織
4 媒介和金錢
第二部分 建構媒介的意義
5 意義
6 意義的闡釋
7 意識形態
第三部分 媒介的權力
8 生産認同
9 消費媒介
10 媒介和行為
第四部分 媒介和公共生活
11 媒介和政治
12 媒介、公眾和規範理論
13 媒介全球化
參考文獻
索引
關於作者
譯後記
精彩書摘
而另外一些社會理論則傾嚮於“衝突模式”(conflict models),這種模式強調社會生活中的爭鬥和不平等,並認為不同人群很難和諧相處。這些社會理論主張因為社會差異,社會資源並非公平地被分配。總有一些社會資源是被高度重視:軍事力量、金錢、意義、道德、身份認同、政治地位、情感、愉悅等等,但即便這些資源的重要性也是不均等的。每一項資源都可以使擁有並懂得如何利用它們的人形成社會區隔(這正是前麵描述的關於“影響力”的第一種含義)。金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隻要你懂得如何運作,錢就可以産生更多的錢,有錢人也可以用錢購買其他資源。但另一方麵,除非我們認為有必要用感情去控製彆人,或者需要用它來維係健康的生活,否則我們都不能將情感視為一種可利用的資源,這正如披頭士樂隊(Beatles)唱的那首老歌:“金錢買不到我的愛情。”我們在第6章將要詳細探討的話題——“權力決定意義”具有同樣的象徵意味:權力決定我們將關注哪些問題、哪些觀點是重要的以及我們該如何思考它們。重新確定彆人常識的含義的確是權力。
在整個社會中,資源分配是不平等的。不同社會成員獲得以及利用資源的能力有強有弱,由此很容易形成不同的社會群體。資源分配是根據社會階層劃分而展開的。每一類階層都有自己明確的身份特性,但隻有一部分特性是和資源分配有關的。例如,在美國我們很容易將“金發碧眼”和“棕色頭發、褐色眼睛”從人種上區彆開來,但是,沒有人會在學校裏作這種區分。另一方麵,我們又能夠根據階層、種族、國籍、性彆、性取嚮、年齡以及能力的不同來分配社會資源。這就是學者們所謂“社會區隔係統”的含義。
例如,女權主義就是一種強調不同性彆間資源分配不公平的社會理論,它認為女性在社會中受壓迫,而男性是擁有特權的,這樣的社會就是所謂的“男權社會”。盡管迄今為止,人類幾乎所有的社會都是男權性質的,但女權主義者還是特彆強調當代社會中的這種不公正。比如,女性通常的工作薪金比男性少,而且她們的傢務勞動是沒有報酬的;女性更容易受到男性言語或身體上的侵犯;女性更不易獲得政治權力(美國還沒有一位女總統或副總統);女性通常被建構為純粹的性對象;女性更加情緒化等等。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女性受男性壓迫的現象。女權主義試圖在一個被區隔化的社會中挑戰女性所受到的壓迫,女權主義傳播理論則是著力探討媒介傳播是如何建構男女之間不平等的社會關係。
其他一些社會衝突理論則是關注如下社會階層之間的衝突:有色人種與白人社會、工人階級與富裕的精英階層、兒童和老年人與中青年、同性戀與異性戀、形形色色的宗教少數派與占美國人口大多數的新教徒、殘疾人與正常人等等。
近年來,很多弱勢群體開始反抗他們所受到的壓迫,包括利用大眾媒介以及在媒介上展示他們自己的形象。文化和媒介傳播日益成為這種反抗中的核心命題。這些鬥爭正在改變美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和政治生活。這也對媒介研究形成瞭巨大衝擊,因為“作為控製的影響力”成為媒介理論的核心命題。
我們很難在兩種模式中劃分孰優孰劣。一方麵,傾嚮於衝突模式的媒介理論傢通常認為共識導嚮的理論是在維護現有社會的不平等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麵,強調共識模式的理論傢則用“社會總是在不斷地進步”,人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就像他們的生活比過去有進步一樣這種自由信念來支持他們的觀點,而且他們認為衝突模式過於關注權力問題,而忽視瞭社會生活的和諧與進步。
在本書中,我們會兼容並蓄衝突模式和共識模式,因為我們相信這兩種模式從不同側麵描繪瞭媒介建構美國社會和生活的角色含義。正如前文所述,媒介在社會中建構瞭一種結構性的不平等,也促成瞭社會壓迫關係的形成,但是我們還是堅信媒介對社會有許多正麵功效。誠如杜威所言:媒介把我們凝聚成社群。媒介用不同的方式錶達瞭當代社會矛盾,它在社會轉型和促進社會公正方麵具有重要的作用。
……
前言/序言
《媒介建構:流行文化中的大眾媒介》是由我們幾個人共同完成的,很榮幸嚮這本著作的中文版緻敬。但是,寫中文版的序言對我來說還是有點小小的不安,因為很顯然這本書不是專門為中國讀者而作的。我們沒有(當然也沒有能力)在廣闊的亞洲和豐富的漢語領域討論媒介問題。然而,我依然誠摯地希望這本書對你——每一位讀者、教師、學生、公民是有用的,或是有啓發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加深你對媒介環境的理解,搞清楚媒介和(決定日常生活的)體製、語境之間的關係究竟是什麼。
毫不誇張地說,我們的書是適閤用於教育的。教育是社會變遷的開端乃至過程。教育讓人們知道世界未必一定是某個樣子,在未來它可能是另一個樣子,而我們可以為形塑未來做點什麼;教育努力讓我們意識到我們一直在被告知某些東西——關於我們的生活和所處世界的一些故事:我們身在何處,此刻這裏發生瞭什麼(也許它正好發生在其他地方)。還有,我們從哪裏來,又要去往何方,等等。總有一些故事被講述,而另外一些故事卻被忘卻或刻意迴避,甚至從來不被提及。故事描繪和闡釋世界,不同的故事開啓或關閉瞭不一樣的未來,因為正是故事告訴我們目標在哪裏以及通過怎樣的行為纔能達成這一目標。即便沒有“正確的”故事,也一定有“好”或者“壞”的故事。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準確地把握世界,或者對我們的生活以及增加生活的可能性方麵有同等的價值——無論我們是作為個人、社會還是全球協作的集體(這在未來的某一天或許會實現)。
《媒介建構:流行文化中的大眾媒介》是一部深刻剖析現代社會中媒介與流行文化相互作用的學術著作。本書不側重於媒介形式的演變或技術革新本身,而是著力於揭示大眾媒介如何作為一種強大的“建構者”角色,在塑造我們對流行文化的認知、理解和參與過程中扮演瞭何種關鍵作用。 作者以犀利的洞察力,將流行文化置於一個動態的、不斷被媒介重新定義和生産的語境中進行審視。書中明確指齣,我們所接觸到的“流行文化”並非一種天然自發、獨立存在的現象,而是高度依賴於大眾媒介的傳播、解讀和推廣纔能得以形成、傳播並獲得生命力。因此,理解流行文化,就必須深入探究媒介在其中的建構性力量。 本書的理論基石建立在對媒介理論與文化研究的深度融閤之上。它超越瞭早期媒介研究中單純的技術決定論或內容分析的範式,而是將目光投嚮瞭媒介與受眾之間更為復雜、互動且充滿權力關係的場域。作者認為,大眾媒介不僅僅是信息的載體,更是意義生産和文化塑造的核心場所。它們通過精心設計的敘事、視覺呈現、情感引導以及符號編碼,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公眾的價值觀、審美趣味、身份認同,乃至對現實世界的認知。 在具體章節中,《媒介建構:流行文化中的大眾媒介》深入探討瞭以下幾個核心議題: 一、 媒介作為文化意義的生産場域: 本書首先強調瞭媒介在創造和傳播文化意義上的核心地位。作者詳細闡述瞭媒介如何通過選擇性報道、議題設置、框架構建等方式,決定瞭哪些文化現象得以進入公眾視野,並以何種麵貌呈現。例如,對於一個音樂明星的崛起,媒介可能側重於其纔華、其背後的勵誌故事,或是其時尚穿搭,而這些不同的側重點都會深刻影響受眾對該明星及其音樂的整體認知。媒介的敘事策略、話語方式,甚至其自身的視覺風格,都在不斷地為流行文化填充意義,使其成為我們日常經驗的一部分。 二、 媒介與流行文化元素的辯證關係: 書中著重分析瞭媒介與流行文化元素之間一種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塑造的辯證關係。流行文化作為一種“內容”,為媒介提供瞭源源不斷的素材和吸引力,而媒介則賦予瞭這些流行文化元素以更廣泛的傳播渠道、更強大的影響力,並將其轉化為具有商業價值和文化意義的符號。作者以電影、電視節目、音樂、時尚、網絡迷因等具體案例,展示瞭媒介如何選擇、編輯、放大、重塑流行文化中的特定主題、人物、事件,使其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同時,流行文化本身的活力和創新,也反過來推動著媒介形式和內容的不斷發展。 三、 媒介建構下的受眾身份與參與: 《媒介建構:流行文化中的大眾媒介》並未將受眾視為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將其置於媒介建構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書中探討瞭媒介如何通過提供特定的觀看視角、情感共鳴點、身份認同框架,引導受眾參與到流行文化的消費和解讀中。受眾並非簡單地被動接收信息,他們會根據自身的經驗、興趣和價值觀,對媒介所呈現的流行文化進行選擇性接收、重新解讀,甚至進行二次創作和傳播(如粉絲文化、同人創作等)。媒介的結構和傳播邏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瞭受眾參與的模式和深度。 四、 流行文化中的權力運作與意識形態滲透: 作者尤其關注媒介在流行文化建構過程中所蘊含的權力運作和意識形態滲透。媒介作為一種具有強大社會影響力的機構,其背後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力量,往往會通過流行文化的內容和傳播方式,悄無聲息地傳播和強化特定的意識形態。本書深入分析瞭媒介如何利用流行文化來維護現有的社會秩序、構建主流價值觀、塑造公眾的集體心理,以及可能存在的對邊緣群體和亞文化的壓製或汙名化。理解媒介建構,對於批判性地審視流行文化中的權力關係至關重要。 五、 媒介技術發展對流行文化建構的影響: 雖然本書的重點不在於技術細節,但其也敏銳地捕捉到媒介技術的發展如何深刻地改變瞭流行文化的建構過程。從廣播電視到互聯網、社交媒體,每一次技術革新都為流行文化的生産、傳播和消費帶來瞭新的可能性和挑戰。例如,社交媒體的興起極大地加速瞭流行文化的傳播速度,賦予瞭普通個體更直接的參與和創造能力,同時也帶來瞭信息過載、虛假信息泛濫等新的問題,這些都構成瞭媒介建構過程中新的維度。 本書的獨特貢獻在於: 強調“建構”的能動性: 不同於一些將媒介視為單純工具或反映現實的視角,本書將媒介置於一個積極的、主動的“建構者”地位,強調其在形塑我們對現實和文化的認知中所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跨學科的研究視角: 作者融閤瞭傳播學、社會學、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等多個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力求提供一個更為全麵和深刻的分析框架。 貼近現實的案例分析: 書中通過大量生動、具有代錶性的流行文化案例,將抽象的理論概念具體化,使得讀者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媒介建構的力量。 引導批判性思維: 本書旨在提升讀者的媒介素養,鼓勵讀者以一種批判性的眼光審視當下流行的文化現象,理解其背後的運作機製,從而更清醒地認識到媒介在塑造我們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總而言之,《媒介建構:流行文化中的大眾媒介》是一部極具深度和啓發性的學術著作,它為我們理解當代社會中媒介與流行文化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提供瞭一個強有力的分析工具。通過深入剖析媒介的建構性力量,本書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我們是如何被媒介所塑造,以及我們如何在這種被塑造的過程中,成為一個更為主動和批判性的文化參與者。對於任何對流行文化、大眾傳播以及當代社會文化動態感興趣的讀者而言,本書都將是一次意義非凡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