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书法丛书:吴昌硕题画诗墨迹

中国经典书法丛书:吴昌硕题画诗墨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昌硕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绘画
  • 吴昌硕
  • 题画诗
  • 墨迹
  • 中国书法
  • 艺术
  • 文化
  • 传统艺术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94671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307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经典书法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经典书法丛书:吴昌硕题画诗墨迹》收近代著名艺术大师吴昌硕题画诗400余首,附解析及点评文字,吴昌硕其诗,不仅反映其艺术观点,也是其人生阅历、思想感情及为人处世之真实记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清末中层知识分子对当时社会政治之态度,具有历史意义。

作者简介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等,汉族,浙江安吉人。我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吴昌硕少年时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他的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吴昌硕的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个中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他的篆刻从浙派人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钱松、赵之谦等人的影响,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成为一代宗师。他在篆刻上的成就,对我国篆刻艺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他把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开辟篆刻艺术的新境界。《吴昌硕题画诗墨迹》梅兰竹菊篇,收入52首题画诗;百花综合篇,收入44首题画诗。以供广大书法绘画爱好者学习、借鉴。

目录

梅兰竹菊篇
春作可怜色,长林风雨余。乱红赚谷鸟,小白卖江鱼。独裒梅华癖,而邻桑者居。君能携酒到,应亦爱吾庐。 (寒梅)
春风吹茅檐,犹是寒威烈。竹屋梦回时,纸窗霏白雪。曾记吾家芜园,红木瓜馆有此风味。仓硕,记于沪渎。 (梅花)
铁如意击珊瑚毁,东风吹作梅花蕊。艳福茅檐共谁享,匹以般敦尊罍簋。苦铁道人梅知己,对花写照是长枝。霞高势逐蛟虬舞,本大力驱山石徙。昨踏青楼饮眇倡,窃得燕支尽调水。燕支水酿江南春,那容堂上枫生根。光绪己亥秋七月,昌硕,吴俊卿。 (老梅)
怪石饿虎蹲,老梅冻蛟立。空林吾独来,斜阳射孤笠。壬寅秋仲,缶道人写。 (梅石)
寥空一鹤翔,归梦蹑扶桑。冷衮琅砑刻,闲栖石鼓堂。冻梅寻伴侣,短札羡康强。想见论书处,南天忆古狂。 (老梅)
滑川先生以日本刀见赠,索画寒梅,并乞正诗。时光绪癸卯四月维夏,昌硕,吴俊卿。匣刀出舞干条波,宝气跃上秋江荷。入山斫虎渊蛟鼌,滑川此口真县河。宝刀入手行当歌,谪仙少陵今谁何。每思踏天持刀澄,报国报恩无蹉跎。惜哉秋鬓横皤皤,雄心只对梅花哦。一枝持赠双滂沱,择豪落晤如挥戈。请对此刀三摩挲。 (老梅)
艳于赤城霞,罗浮春事早。年年看花人,颜色如花好。乙巳嘉平,吴苦铁。 (梅花)
渔人误认桃源路,日逐晴霞踏乱云。壬子送种,安吉吴昌硕。 (梅石)
群阴剥尽一阳逢,消此机关每在冬。独有幽姿含哄意,黄昏月上正香浓。甲寅九月,吴昌硕。(梅花)
倚虬枝,寄遐赏。山荒荒,月初上。丙辰夏至节,臂楚,吴昌硕记。 (梅花)
花红晚霞烘,干老生铁铸。岁寒有同心,空山赤松树。丁巳冬孟,吴昌硕。 (寒梅)
执塥扁法作画,有如是苍浑之趣。戊午秋,老缶。 (梅花)
梅溪水平桥,乌山睡初醒。月明乱峰西,有客泛孤艇。除却数卷书,尽载梅华影。中邨先生正画,戊午冬仲,吴昌硕,年七十五。 (梅石)
孤山三百树,此是最高枝。凭仗东风力,华开不及时。庚申夏,吴昌硕,年七十七。 (梅花怪石)
前邨昨夜雪初销消,策蹇行来路不遥。宿酒乍醒诗兴发,匆匆忘过段家桥。庚申中秋,癖斯堂,雨霁沁筝小饮,七十七叟,吴昌硕,老缶。 (梅石)
以作篆之法作画,人谓似昔耶、似巢林、似华之寺僧,吾不信也。庚申冬杪,老缶记。 (梅花)
梅溪水平桥,乌山睡初醒。月明乱峰西,有客泛孤艇。除却数卷书,尽载梅华影。 (梅花)
梅华铁骨红,旧时种此树。艳击珊瑚碎,高倚夕阳处。百匝绕不厌,园涉颇成趣。太息饥驱人,揖尔出门去。 (老梅)
昨宵有梦到罗浮,似此花身不易修。且向月明林下立,恍闻翠羽话啁啾。甲子嘉平,写似萼荪仁兄,正之。吴昌硕,年八十一。 (绿梅)
郁勃纵横,权野先生雅属,为拟高铁岭法。乙丑秋,吴昌硕,年八十二。 (老梅古干)
梅华照影清浅溪,玲珑碎玉嵌颇黎。曰衺人影亦在水,惊醒翠禽凄一唬。 (梅石)
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耶价乎价。丁卯秋,吴昌硕,苦铁。画于一角楼,年八十四。 (梅枝)
瘦叶摇天风,孤根托危石。置身千仞高,可望不可折。光绪己亥十有二月,客袁浦,吴俊卿。(葱花)
当门人必钮,所以处空谷。众草各自春,寒香抱幽独。子涵观詧世大人正画,安吉吴俊卿。 (兰石)
怪石与丛棘,留之伴香祖。可咲所南翁,画兰不画土。缶道人。 (兰石)
中有离骚千古意,不须携去赛钱神。老缶。 (兰壶)
叶凄凄,风雨急。女萝寒,山鬼泣。拟瞎尊者遣意。甲寅夏,吴昌硕。 (兰石)
峭壁参天,流水潺湲。但闻花香,欲渡无船。乙卯春仲,吴昌硕。 (匡兰灵芝)
临抚石鼓琅邪笔,戏为幽兰一写真。中有离骚千古意,不须携去赛钱神,老缶。 (幽兰)
识曲知音自古难,瑶琴幽操少人弹。紫茎绿叶生空谷,能耐风霜历岁寒。吴昌硕,年七十六。(兰石)
不生空谷不当门,不寄山家老瓦盆。伴读离骚蹬影裹。一丛芳草美人魂。己未秋,吴昌硕,年七十六。 (兰石)
叶萧萧鼓歌楚骚,鼓素琴霜月高。少岩仁兄法家属写。吴俊卿。 (蕙竹)
山头雪霄云蟥岏,剑门插天斜阳残。碧烟随风吹欲堕,却是抱岩秋竹竿。荒压寂寞云影深,竹氛一碧缠衣襟。吟声断续献声作,引得天来和琴。 (竹石)
荒崖寂寞云影深,竹氛一碧缠衣襟。琴声断续歉声作,引得天风来和琴,襟下吟字误作琴。乙卯春王正月,吴昌硕,时年七十又二。 (竹丛)
出墙种得千竿竹,只许高僧领鹤行。乙卯冬仲,吴昌硕。 (竹干)
画竹频年遣管城,雨荒云白雪胡髻。风香细细难描出,佳句还来演杜陵。 (竹)
画竹频年遣管城,雨荒云白雪胡髻。风香细细难描出,佳句还来演杜陵。戊午岁十一月,客海上禅甓轩,安吉吴昌硕,年七十五。 (竹石)
抱寿者相,来君子风。己未春,吴昌硕,年七十六。 (竹石)
山头雪霁云蟥岏,剑门插天衮阳残。碧烟随风虚欲堕,却是抱岩秋竹竿。己未二月,七十六叟,吴昌硕。 (竹丛)
老夫画竹仿东坡,浣壁涂墙不厌多。斯世惜无文与可,墨君堂上影婆娑。己未暮春,客海上去驻随缘室之南廔。安吉吴昌硕,年七十六。 (竹石)
支离夺笔墨沾衣,写罢修篁紧掩扉。犹恐夜深风雨至,一枝化作碧虬飞。 (竹石)
满纸起秋声,吾意师与可。缘知不受暑,有时来独坐。庚申惊蛰,吴昌硕,年七十七。 (风竹)
数竿修竹不受暑,一片软红难入门。辛酉冬,七十八叟,吴昌硕,老缶。 (修竹)
四壁寒香秋士屋,一篱疎雨酒人天。庚寅二月,并录病鹤先生句,苦铁道人偶作。 (秋菊)
南山高百丈,探秋时一上。篱华开烂熳,霜气更萧爽。寒香晚更奇,啸傲寄真想。根下丹泉流,泉甘菊苗长。画毕又题,吴俊卿。 (压菊)
几番沈醉惹颜红,为有东篱菊数丛。乱插满头归未晚,且开咲口对西风。 (篱菊)
几番沈醉惹颜红,为有东篱菊数丛。莽乱满头开咲口,一枝如画对西风。甲寅春,吴昌硕。 (菊石)
种鞠澹然白,入门无点尘。苍黄能不染,骨相本来真。近海生明月,清谈接晋人。漫持酤酒去,看到岁朝春。石井先生两正,甲寅夏,吴昌硕并题。 (医菊)
既有隐逸名,何须寄篱下。惯受风雨欺,秋来摘盈把。戊午夏六月,吴昌硕。 (菊花怪石)
每到重阳忆我家,便拈秃管写黄华。芜园风雨应如旧,老菊疎篱浅水涯。无地栽华自荷钮,胆鉼
供养伴幽居。寒镫挂壁描秋影,独和陶诗写草书。己未夏杪,客海上去驻随缘室,七十六叟,吴昌硕。 (壶菊)
陶令篱边,花大如斗。杯泛金英,延年益寿。吴昌硕。 (菊花)
百尺县压结数丛,华开香堕远来风。佳人欲佩无由采,终胜栖身蔓草中。 (厓菊)

百花松石篇
酒满金罍富贵花开,咏花媿乏青莲才。乙未九月,写于迟鸿轩,昌硕。 (牡丹)
石不能言,花遗解咲。春风满庭,发我长啸。丙辰十二月,吴昌硕。 (牡丹怪石)
夜寒清露湿重台。介堂先生属,丁巳人日,吴昌硕,老缶。 (牡丹怪石)
本来水际竹间芳,品第谁分紫与黄。一自移根栽上苑,顿看富贵重稻王。摄山先生属写于海上禅甓轩中,七十四叟,吴昌硕。 (牡丹)
鄦惠无专□莫论,焦岩兀立鼎常存。鼠姑华插根能结,富贵荣华到子孙。己未岁十有一月,客海上禅甓轩,老缶,年七十六。 (古鼎牡丹)
苦寒天气数华开,读罢离骚子细猜。却是奇穷孟东野,低头下拜有谁来?光绪十六年庚寅孟春之月,苦铁吴俊,并录旧作。 (杏花)
玉梅零落晓烟中,杏子初花试暖风。君到淮南春亦到,酒旗斜映一枝红。录前人诗,丙午大雪,吴昌硕。 (杏花)
绝好繁华二月天,蒙蒙细雨湿春烟。玉楼春色金壶酒,一醉花时趁少年。昌硕。 (杏花)
避炎曾坐芰荷香,竹缚湖廔水绕墙。荷叶今朝摊帋画,种难生藕定生凉。庚寅雨水节,吴俊又题。 (荷花)
参遍三千与大干,青莲能结佛因缘。何人梦上华趺坐,一夜同谈画裹禅。乙卯盛夏,录旧作,老缶。 (荷花)
老来自有还丹诀,却哄芦华早白头。光绪庚子,并录韩蛟门先生句,苦铁道人记。 (芦花老少年)
月中老桂枝轮困,丹花碧叶照万春。偶然写出不称意,应使嫦娥冷笑人。安吉吴昌硕,老缶。(桂花)
巢父昔年曾洗耳,华中亦自有高土。平生烟火气不沾,作伴白石山溪水。湘妃洛神堪比肩,昭然不滓清净禅。香远益清说爱莲,吾欲携移之赠水仙。 (水仙怪石)
水仙长寿芝不凋,岁晚风光慰寂寥。老石一卷天位置,昆仑奴子侍红绡。甲寅三月几望,安吉吴昌硕,时年七十有一。 (岁寒三友)古锦。己未春杪,吴昌硕,年七十六。 (玫瑰)
人自多愁年少老,华本无愁老少年。己未莫春之初,读过云楼藏南田立轴,畧樵其意。安吉吴昌硕,时年七十又六。 (雁来红)
风神浑似晚来天。己未季春之月,拟孟皋而刻画欠之。吴昌硕,年七十六。 (雁来红)
灼灼桃之华,赪颜如中酒。一开三千年,结实大于斗。壬寅四月,吴昌硕。 (桃石)
千年桃寅大于斗,仙人摘之以酿酒。一食可得千万寿,朱颜长如十八九。丙辰春季,吴昌硕,年七十有三。 (仙桃)
卢橘夏熟。己未,昌硕。 (卢橘)
萧者黄金贪勿钮,白者白沙香溢肤。老夫大嚼类饕餮,一喜三日头不梳。辛酉六月,吴昌硕,年七十又八。 (卢橘)
颜色孤山嫌太好,夕阳扶影自裴回。己未小暑日,吴昌硕,年七十六。 (木瓜)
颜色孤山嫌太好,夕阳扶影自裴回。庚申三月杪,吴昌硕,年七十七。 (木瓜)
华底明珠无卖处,闲抛闲携野藤中。辛酉人日,七十八叟,吴昌硕。 (山萄)
乱涂乱抹,绝似黄华道人笔意。戊午孟陬月,吴昌硕,老缶。 (佳菜)
茂午岁寒,病臂初痊,偶然作画,略似花之寺僧设色。安吉吴昌硕,客扈。 (古器田菜)
道在瓦壁,文字吉翔,悬之玉堂,华香菜香。丁巳春仲,昌硕。 (岁寒景物)
神倦眉寿最丰姿。戊午岁十二月,吴昌硕。 (岁寒景物)
生捉龙蛇。乙卯春杪,吴昌硕。 (龙松)
寿者相。乙卯秋曰,吴昌硕。 (寿松)
盘根错节数千载,虬枝待鹤巢风云。丙辰春,吴昌硕。 (松石)
满院凉云拨不开,苍苍古干绣莓苔。晚风忽送琴中语,知有高人策杖来。丁巳夏,昌硕。 (苍松)
枝烂熳,藤弗斩。丁巳秋,吴昌硕,老缶。 (垂藤怪石)
菜根珍重似珠光。己未季夏,雨窻学朱笥河写意。吴昌硕,年七十六。 (珠藤菜根)
花烂漫,藤弗斩。辛酉五月,学花之寺僧设色,吴昌硕。 (珠藤)
紫玉英,昨见张桂岩泼墨,珠藤古朴如拓碑。然抚其意,大聋。 (珠藤)
错落珊瑚珠。老昌。 (珊瑚树)
燕燕子飞西复东,冲杏华雨杨柳风。杨柳杏华不必定入画,随堤一碧十里邨。烟红谁家美人招,尔入屏风十二曲,曲通帘笼。旧时王谢堂前,飞不到,关盼盼死,燕子楼亦空。燕兮燕兮来何从,呢喃语我不可晓,娩我不如弓冶聪。若归沧海,愁煞桑田逢,不信且问麻姑方平翁。辛酉七月七日,画群燕,题以长句。吴昌硕,时年七十有八。 (群燕)
呢喃燕子雌复雄,帘钩响处风西东。如簧似与莺弄舌,坐我老屋春明中。酒杯送客天之涯,燕子无依人无家。画成黏壁且自读,风炉正熟卢仝茶。辛酉立秋后数日,癖斯堂素心兰发华,写竟赏之。吴昌硕,年七十八。 (群燕)
夏雨作寒瀑,万壑号天风。累累石蹲鹃,浩浩云从龙。岩洞幻古月,树根缠青铜。诗好欲语谁,峭壁开鸿蒙。乙卯夏曰,吴昌硕。 (山水)
世味轻如岭上云,不知有汉不知秦。商量漫着搜山屐,坐着梅边赏别春。淇泉十一先生索画山水,勉力报命,不直一咲也。 (山居)
润底狂澜当海观,老夫扶杖立萧湍。寒林一片秋如许,秋煞归雅得食难。己未八月,吴昌硕,年七十六。 (林中高士)
一壶豪尽抛青春,行步蹒跚剧可嗔。进士生涯唯烂醉,刘篑想见独醒人。 (钟馗)
面壁。 (面壁)

前言/序言


书名:瀚海拾珠:近现代中国书画大家精品赏鉴 作者: 艺术史研究团队 出版社: 华夏翰墨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5月 --- 内容简介 《瀚海拾珠:近现代中国书画大家精品赏鉴》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至当代中国书画艺术发展脉络的权威性画册与研究专著。本书旨在梳理并展示一批在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大师的代表性作品,通过对题材、笔墨语言、时代精神的细致剖析,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近现代中国艺术图景。 本书的编辑团队历经数年,甄选了数十位在书法、绘画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艺术巨匠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各有侧重,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剧烈变革时期,传统艺术如何进行自我革新与对外交流的复杂历程。全书共分五个主要篇章,涵盖了从海派余绪到新金石学派、从岭南画派的地域特色到长安画派的磅礴气象,直至当代水墨探索的多元格局。 第一篇:海派余韵与南北融合的开端 本篇集中探讨了清末民初艺术格局的演变,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艺术活动对全国的影响。我们收录了海派晚期巨匠如吴昌硕(侧重其金石入画、篆隶入书的成熟期作品,注:此处选取的是其1900年至1927年间,尚未形成如《题画诗墨迹》中那种特定类型作品的早期探索)以及同时期活跃于南方的几位重要艺术家的作品。重点展示了他们如何将传统文人画的写意精神与民间艺术的审美趣味相结合,为后来的艺术转型奠定了基础。 在书法方面,此部分探讨了“碑学”兴起对传统“帖学”的冲击。通过展示如康有为、沈曾植等人的墨迹,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线条如何从柔媚转向雄强,章法结构如何从规整转向欹侧,这标志着传统书法审美的一次重大转向。 第二篇:金石入古与笔墨革新:二十世纪中叶的艺术高峰 这是近现代中国书画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高峰期,以几位艺术大师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庙堂气象”。本篇精选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以书入画”、“以金石入画”的艺术思潮如何被推向极致。 我们选取了齐白石大写意花卉与虫鸟题材的代表作,分析其如何通过“红花墨叶”的强烈对比和“拙朴”的笔触,达到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在书法部分,重点分析了“新金石派”的崛起,例如吴昌硕之后,一批艺术家如何继承和发展了金石入书的传统,但其表现方式更为内敛和沉着。(注意:本部分展示的是这些艺术家在非“题画诗”领域的创作,如独立的篆书、隶书或纯粹的山水画作,以体现其创作的广度和深度。) 此外,本篇还收录了对传统山水画进行结构性改造的大家作品,如傅抱石的“抱石皴”的早期探索,展示了艺术家如何在坚守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吸收西方写实技巧以增强画面表现力。 第三篇:地域画派的崛起与风格的地域化表达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文化土壤孕育了风格迥异的艺术流派。本篇选取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画派作品进行对比研究。 岭南画派的作品强调“折衷中西,融汇古今”。我们展示了高剑父、陈树人等人的作品,他们的画作色彩明丽,构图新颖,尤其擅长表现南国风光和异域情调,是传统国画走向世界的先行者。 长安画派则以其雄浑、壮阔的北方气质著称。作品多以黄土高原、秦岭山脉为题材,笔墨酣畅淋漓,体现了一种朴素而强烈的生命力。 本篇的书法部分,则聚焦于行草书的技法探讨,如于右任的“标准草书”体系的形成,以及如何通过对古碑帖的深入研究,创造出既具传统根基又富个人面貌的书法体系。 第四篇:文人精神的坚守与现代性的渗透 在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部分艺术家选择了坚守传统文人艺术的内在精神内核,同时又不自觉地被现代性所渗透。这一阶段的作品,看似保守,实则在笔墨的微妙处理上体现了对时代脉搏的隐晦回应。 例如,一些重要山水画家的作品中,传统的“三远法”开始被更有意识的空间组织所取代,画面中的留白不再仅仅是云雾,而更像是对现代都市中疏离感的艺术化处理。书法作品也更注重意境的营造,而非单纯的技法展示。 第五篇:当代水墨的多元探索与未来展望 收官篇章聚焦于改革开放后,中国书画艺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时期。艺术家们不再拘泥于单一的题材或技法,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艺术领域。 本篇展示了当代水墨在抽象性、观念性上的大胆尝试,以及对传统笔墨语言的解构与重塑。作品呈现出强烈的实验精神,既有对古典意境的回归,也有对西方现当代艺术语言的借鉴。 结语: 《瀚海拾珠》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部梳理近现代中国艺术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它通过对大量一手艺术品的细致呈现和专业解读,展现了中国艺术在面对现代性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与无尽的创造潜力。本书适合中国艺术史研究者、专业画家以及所有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读者。全书采用大开本精装,高清印刷,力求最大限度还原原作笔墨细节与纸张肌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气质是内敛而沉着的,色彩运用非常克制,黑白灰的层次变化极为丰富,这使得作品本身的神韵得以充分彰显,没有多余的视觉干扰。翻阅时,我发现它在对作品的考证和注释上下了极大的功夫,注释详尽且精准,对于作品的创作背景、钤印考据都有着非常专业的阐述。这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作品背后故事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大的便利。然而,相对来说,对于初学者而言,可能门槛会稍高一些,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对历史细节的引用,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完全消化。不过,也正因如此,这本书才显得弥足珍贵,它不是快餐式的入门读物,而是值得反复研读的深度学术参考书。它的价值在于其对“真”与“美”的执着追求,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技法模仿上。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震撼与宁静的交织。震撼于那些大师们在看似随性挥洒之下所蕴含的强大内在张力,宁静则来源于长时间沉浸在这些精妙绝伦的墨迹之中所获得的心灵净化。它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似乎是按照某种内在的演变脉络或主题划分的,使得阅读体验流畅而富有节奏感。不同于那些纯粹的“技法手册”,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书写者心性”的传记。通过阅读这些墨宝,我能感受到作者们在特定心境下所流露出的真性情。我个人认为,如果能配上一份详尽的作者生平简介的附录,或许能让读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对书家的人生轨迹有更立体的认知,从而更好地理解其艺术风格的形成,但即便没有,这本书作为孤立的艺术典藏,其艺术水准也已是顶尖之作。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厚厚的书法选集,立刻被其磅礴的气势所吸引。装帧精美,纸张的手感也极佳,能感受到出版方在选材上的用心。内容上,它似乎更侧重于对某种特定时期或地域书风的深度挖掘,而非广撒网式的包罗万象。每一页的排版都十分讲究,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使得观者能够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字里行间那股强劲的生命力上。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一些相对冷门书家作品的收录,这无疑为我们这些书法爱好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审美体验。那种笔画中的金石气与文人雅趣的完美融合,着实让人沉醉。虽然我期待能看到更多不同载体上的实践案例,比如碑刻拓片与手札的对照,但就目前呈现的这批精选佳作而言,其艺术价值和文献参考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供人临摹的范本,更像是一部浓缩了特定时代精神的风骨教科书。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我必须说,这本书在选材的独特性上给我带来了惊喜。它似乎避开了那些被过度解读和翻印的“明星”作品,转而将聚光灯投射在那些虽不常现于世,但艺术成就极高的“遗珠”之上。这种策展的眼光,体现了编者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审美趣味。书中对某些手稿的微观细节分析,比如笔锋的提按、转折处的迟疑与果断,描述得入木三分,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线条语言的认知。我甚至开始尝试用它提供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一些我以为已经非常熟悉的古代碑帖。如果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希望未来能增加一些关于书家书写工具(如笔毫的软硬、纸张的吸水性)对最终效果影响的探讨,这将使这本书的综合性更上一层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尤其是开本的选择,拿在手中有一种恰到好处的重量感,让人在使用时倍感庄重。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似乎在努力构建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通过精心挑选的若干代表性作品,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某种书写传统是如何被继承、又如何被创新和突破的。每一组对比呈现的作品,都能引发我关于“继承与创新”的深层思考。那种一气呵成的气韵,那种对传统笔法的精准把握,在当代许多浮躁的创作中是难得一见的。当然,我也注意到,部分作品的影像还原度似乎还有提升空间,个别细节处的墨色晕染效果在印刷品中略显平淡,也许是受限于底片或原件的年代久远,但这不妨碍其整体的卓越品质。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极具品位的艺术品。

评分

章草:章草又称“古草”、“隶草”。章草兴于西汉,是隶书的变体,历来有种种说法。一说是汉元帝(刘奭)时黄门令史游所作,称为《急就章》一说为汉章帝(刘炟)喜欢杜度写的隶草,叫他上奏时使用这种书体,故名“章草”;还有一种说法是三国魏文帝曹丕时,通用这种草书体写奏章,故名。另外,东汉赵壹《非草书》说:“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从这段文字中可得知,章草或隶草的产生,又可追溯到秦末或秦汉之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实用的“急速”。 作者简介  赵岩峻(原名赵延岑),1937年生,山西省临汾市人,现任国际名家书画院副院长、客座教授、中华诗书画研究会副主席、山西尚韬书画院院长、中国江都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艺术家》(香港)画报社理事会理事,北方少儿书画协会副会长,南大文化艺术教育学院教授。曾任山西省书法协会理事,太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品多次在全国性的书展中获奖,并在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地区展出。艺术成就和作品曾多次发表于《书法报》《中国书画报》《山西政协报》《中国艺术报》《山西经济日报》《人民代表报》《艺术方园》《临汾日报》《太原日报》《生活晨报》《太原晚报》《老友报》等报刊。同时还被岳飞纪念馆、贺龙纪念馆、黄陵博物馆、中国戏剧博物馆、李白碑林等收藏。所编著的书法系列丛书《楷书书法入门》《行书书法入门》《草书书法入门》《隶书书法入门》等,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养生书法集》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2009年被评为“山西省最受城乡群众好评的十大书法家”。艺术成就入编《中国当代文学艺术新闻人才传集》《中国当代书画精品集》《中国摄影家大词典》等,并在《卫俊秀书法选》《当代书画家精英大典》《中国名人大型史册——书画卷》《当代校园书画艺术人才大典》等十余种书画集中担任编委、特邀编委和副主编。由于在书法教学上有突出成就,连续十余年被评为全国书法教育特别贡献奖和特等金奖,并获得“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称号。 目录草书概说

评分

历代草书精品欣赏

评分

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大振,公推艺坛泰斗,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二十二年被举为安东(今江苏省连水县)县令,到任一个月便辞官南归。三十年夏季,与篆刻家叶为铭、丁仁、吴金培、王等人聚于杭州西湖人倚楼,探讨篆刻治印艺术,1913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吴昌硕被推为首任社长,艺名益扬。七十岁后又署大聋。

评分

《书谱》的临写

评分

章草:章草又称“古草”、“隶草”。章草兴于西汉,是隶书的变体,历来有种种说法。一说是汉元帝(刘奭)时黄门令史游所作,称为《急就章》一说为汉章帝(刘炟)喜欢杜度写的隶草,叫他上奏时使用这种书体,故名“章草”;还有一种说法是三国魏文帝曹丕时,通用这种草书体写奏章,故名。另外,东汉赵壹《非草书》说:“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从这段文字中可得知,章草或隶草的产生,又可追溯到秦末或秦汉之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实用的“急速”。 作者简介  赵岩峻(原名赵延岑),1937年生,山西省临汾市人,现任国际名家书画院副院长、客座教授、中华诗书画研究会副主席、山西尚韬书画院院长、中国江都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艺术家》(香港)画报社理事会理事,北方少儿书画协会副会长,南大文化艺术教育学院教授。曾任山西省书法协会理事,太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品多次在全国性的书展中获奖,并在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地区展出。艺术成就和作品曾多次发表于《书法报》《中国书画报》《山西政协报》《中国艺术报》《山西经济日报》《人民代表报》《艺术方园》《临汾日报》《太原日报》《生活晨报》《太原晚报》《老友报》等报刊。同时还被岳飞纪念馆、贺龙纪念馆、黄陵博物馆、中国戏剧博物馆、李白碑林等收藏。所编著的书法系列丛书《楷书书法入门》《行书书法入门》《草书书法入门》《隶书书法入门》等,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养生书法集》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2009年被评为“山西省最受城乡群众好评的十大书法家”。艺术成就入编《中国当代文学艺术新闻人才传集》《中国当代书画精品集》《中国摄影家大词典》等,并在《卫俊秀书法选》《当代书画家精英大典》《中国名人大型史册——书画卷》《当代校园书画艺术人才大典》等十余种书画集中担任编委、特邀编委和副主编。由于在书法教学上有突出成就,连续十余年被评为全国书法教育特别贡献奖和特等金奖,并获得“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称号。 目录草书概说

评分

《书谱》的临写

评分

《书谱》的临写

评分

《书谱》集字练习

评分

喜欢画画,喜欢书法,名家作品值得学习参考。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等,汉族,浙江安吉人。我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吴昌硕少年时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他的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吴昌硕的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个中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他的篆刻从浙派人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钱松、赵之谦等人的影响,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成为一代宗师。他在篆刻上的成就,对我国篆刻艺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他把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开辟篆刻艺术的新境界。《吴昌硕题画诗墨迹》梅兰竹菊篇,收入52首题画诗;百花综合篇,收入44首题画诗。以供广大书法绘画爱好者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