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举与士林风气
原价:28.00元
作者:王炎平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06041621
字数:194000
页码:2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中唐名士独孤及有诗曰:“海运同鹃化,风帆若鸟飞!”诗人将科举对士人命运的改变,比作《庄子-逍遥游》中化鹍为鹏的“海运”,反映了币斗举制在士人面前展现了鹏程万里的前景。可是实际上,当科举这个“海运”来到之时,大多数人并不顺利。所谓“得水为龙失水鱼”。乃是普遍的现象。士人在科场及官场的命运,莫测而多变,故悲喜忧乐无时不并袭其心,并表现为各种变态。土市本因而演出了无数的悲剧和喜剧。由王炎平编著的《科举与士林风气》以唐代科举为基本内容,兼采宋、辽、金、元及明清材料,以具体的史实,说明科举的创制和演进。
内容提要
《科举与士林风气》由王炎平编著。
《科举与士林风气》以唐代科举为基本内容,兼采宋、辽、金、元及明清材料,以具体的史实,说明科举的创制和演进,它与官僚制的结合,以及科举官僚制度对于中国古代国家体制、政情国情、世态世风有何影响,中国古代士人在科场和官场有着怎样的命运和心境,借以为科举时代的中国社会写照,为科举时代的中国士人写心。希望由此引起思考:在废除科举制一百余年以后,在从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历史转型期,士群应如何才能放下科举人生的历史包袱,摆脱名缰利锁的羁绊,不屈于权势和金钱,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无畏之气概,高尚之节操,净洁之情怀,承担起开创新的世运和新的文运的伟大历史新使命。
目录
引言第一章 大能荣耀苦心人 ——科举述论 一 始觉文章 可致身 ——科举对于前代选官制度的突破 二 天子下帘亲自问 ——制举 三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明经科 四 文章世上争开路 ——进士科 五 七岁神童古所难 ——童子等诸科及秀才科 六 三条烛尽,烧残举子之心 ——唐进士科考试 七 一切考诸试篇 ——宋以后科举第二章 九重方侧席,四海仰文明 ——科举与社会 一 赚得英雄尽白头 ——科举与皇帝专制 二 共贺舂司能鉴识 ——科举与官僚政治 三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八 ——科举官僚政治的贵族化倾向 四 宰相须用读书八 ——科举与政情政局 五 唯有春风不世情 ——科举与世情世风 六 玉经磨琢多成器 ——科举与学校教育 七 红裙争看绿衣郎 ——科举与婚姻家庭第三章 前程心在青云里 ——科举与士林风气 一 忧国忧民,匡时济世 ——从政之风(上) 二 只求身到凤凰池 ——从政之风(下) 三 特立敢言人所难 ——议政之风 四 缦胡之缨,化为青衿 ——劝学之风 五 甲科争玉片,诗句拟花枝 ——艺文之风(上) 六 扫眉才子知多少 ——艺文之风(下) 七 九衢冠盖暗争路 ——奔竞之风 八 满城冠盖九逵尘 ——朋党之风 九 桂枝香惹蕊珠香 ——华侈与狎邪 十 命属天公不可猜 ——侥幸与迷信第四章 得水蛟龙失水鱼 ——科举与士人心态 一 鸿鹄振羽翮,翻飞入帝乡 ——赴举者 二 知有杏园无路入 ——不及第者 三 恬淡舂风称意忙 ——及第者 四 一鸣从此始,相望青云端 ——及第而通显者 五 虚负凌云万丈才 ——及第而沉沦者 六 乍燃乍灭心中火 ——穷通变态者 七 正己以待天下 ——守道者 八 高尚其事,以道自尊 ——超越者 九 柳暗花明又一村 ——男辟蹊径者 附论:天之未丧斯文也 ——清末废科举以后结语:丹青难写是精神后记
作者介绍
王炎平,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历史及文化教学、研究工作。有学术专著《牛李党争》及学术论文《略论孔子思想的人民性与兼容性》、《释诸葛亮“好为梁甫吟”》、《武则天政治生涯评论》、《略论前后蜀的国情和国运》、《明清易代与<圆圆曲>》等三十余篇。与人合著(编)书有《中国历史上的今天》、《中国诗词曲艺术美学大百科》、《中国科举制度研究》等。
文摘
序言
当我在书店(或是在网购平台上)看到《科举与士林风气》这本书的名字时,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共鸣。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才选拔机制,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知识分子群体及其精神风貌,有着近乎痴迷的兴趣。科举制度,作为一项延续千年的制度,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我总觉得,想要真正理解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文化传承、乃至社会思想的变迁,就绕不开科举。而“士林风气”,更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它不仅仅是指文人墨客的雅趣,更是一种价值导向,一种行为规范,一种知识分子群体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精神特质。我特别好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科举制度是如何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调整的?这种调整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士人的学习内容、研究方向,乃至他们的价值判断?是“务实”之风盛行,还是“玄虚”之气弥漫?当士人通过科举获得了社会地位后,他们的“士林风气”又是如何体现在他们的政治实践、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是否会出现“学而优则仕”的普遍心态,又是否会孕育出“独善其身”的清高情怀?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出科举制度与士林风气之间复杂的互动机制,让我看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是如何在制度的框架下,塑造并被塑造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彷徨,都将在这本书中找到清晰的脉络。
评分《科举与士林风气》这本书,一看到书名我就知道,这绝对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思想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而科举制度,在我看来,是理解这一切绕不开的关键。我想知道,这个制度是如何从萌芽到成熟,又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更让我着迷的是“士林风气”这个词。它不仅仅是关于文人的生活方式,更是关于他们在这个制度下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以及他们对待功名、社会和国家的不同态度。我特别想知道,科举制度是如何塑造了士人的精神世界?是鼓励他们追求“经世致用”的学问,还是让他们沉溺于“皓首穷经”的象牙塔?是培养了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还是滋生了“功名利禄”的浮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科举制度与士林风气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揭示出制度的“形”是如何影响了士林的精神“神”,以及士林的精神“神”又如何反过来作用于制度的演变。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真实面貌,以及他们在这个宏大制度下的悲欢离合。
评分《科举与士林风气》这个书名,一出现就让我眼前一亮,仿佛击中了我的某个知识痒点。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教育和选官制度,尤其是科举,有着极大的兴趣。总觉得,这个制度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熔炉,冶炼出了那个时代无数的精英,也塑造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基因。我渴望了解,科举制度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它在不同朝代有着怎样的具体运作模式?它又如何打破了原有的社会壁垒,为普通人提供了上升的通道?更吸引我的是“士林风气”这个词。在我看来,士林风气绝非简单的文人圈子里的风雅之事,它关乎着士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他们的价值取向、他们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甚至他们对国家大事的参与程度。我特别想知道,科举制度是如何影响了士林的价值取向?是鼓励他们追求经世致用的学问,还是让他们沉溺于八股文的虚浮?是培养了他们“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还是滋生了“吾辈岂是蓬蒿人”的傲慢?这本书的名字预示着它将深入探讨制度与人群之间深刻的互动,揭示出科举的“形”如何塑造了士林的“神”。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士人风气的细微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
评分看到《科举与士林风气》这几个字,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将它加入了购物车。我长久以来都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而科举制度无疑是理解这一切的钥匙。我一直好奇,一个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它的公平性体现在哪里?又存在哪些弊端?更重要的是,它如何影响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士林风气”这个词,恰恰触及了我最想了解的核心。在我看来,士林风气代表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价值追求、行为规范以及他们与社会、与权力之间的互动方式。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还是“学而优则仕”的现实考量?是“明哲保身”的审慎,还是“忧国忧民”的热忱?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科举制度如何为士人设定了“游戏规则”,而士人们又如何在这些规则下,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模式。这本书,在我心中,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窗户,我迫切地想通过它,去了解他们的思想世界,他们的精神追求,以及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与挣扎。
评分《科举与士林风气》这个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中国古代史的探究欲望。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人才选拔制度,特别是科举,充满了好奇。在我看来,科举不仅仅是一个选拔官员的机制,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文化塑造器,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士林风气”这个词,更是点睛之笔。它让我联想到那个时代的文人雅士,他们的才情、他们的抱负、他们的困境,以及他们在这个制度下所形成的独特精神气质。我特别想知道,科举制度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它的每一次变革,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动因?更重要的是,它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士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是鼓励他们追求“经世致用”的学问,还是让他们沉溺于“为文以载道”的玄思?是培养了他们“穷则独善其身”的道德情操,还是促使他们“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揭示出科举制度与士林风气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让我看到制度的“形”是如何塑造了士林的精神“神”。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我渴望在这旅程中,领略那个时代的智慧与风骨。
评分我毫不犹豫地预订了《科举与士林风气》这本书,因为它的主题正好契合了我长期以来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兴趣。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关键在于理解其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价值取向。而科举制度,无疑是塑造中国古代士林最重要的制度性力量。我渴望知道,这个看似简单的考试制度,究竟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并对社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它如何平衡了公平与效率,又如何在不同时期,因应社会需求而调整其内容与形式?而“士林风气”,更是让我着迷。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文人的清谈或雅集,它更是一种价值体系的体现,一种知识分子群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所形成的共有认知、道德准则和行为模式。我特别好奇,科举的每一次改革,是否都会引发士林风气的某种变化?当士人通过科举获得功名后,他们的“士林风气”又如何在实际的政治生活、学术研究乃至社会交往中得以体现?是“宁静致远”,还是“锐意进取”?是“固守成规”,还是“推陈出新”?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看到了一个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交织的可能,我迫不及待地想在这本书中寻找答案。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科举与士林风气》,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以及知识分子群体的发展轨迹充满好奇,而科举制度无疑是这一切的核心。想象一下,一个相对公平(尽管我们知道其中仍有诸多不完美)的选拔机制,如何打破了世袭的壁垒,为无数出身寒门的才俊提供了鲤鱼跃龙门的机会。这其中蕴含的社会能量是多么巨大!更何况,科举制度不仅仅是一个考试,它更是一套价值体系的输出与固化。它规定了什么知识是重要的,什么品德是值得赞扬的,什么人生道路是值得追求的。这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知识分子,也就是所谓的“士林”。我特别想知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士林风气”是如何变化的?是更加注重经世致用,还是沉溺于空谈玄理?是更加强调个人修养,还是更看重集体荣誉?当士人通过科举进入权力核心后,他们是如何实践自己的“道”的?是成为清流,还是同流合污?这本书的名字直接点明了这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让我觉得它一定能深入剖析这种制度如何形塑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行为乃至他们的生存状态。我期待书中能有大量的史料支撑,能够具体描绘出那些重要的历史节点,那些关键的人物,以及他们在这场历史洪流中的选择与挣扎。
评分说实话,《科举与士林风气》这个书名,第一眼看到就让我精神一振。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那些影响深远的制度,有着莫大的探究欲。而科举制,毫无疑问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之一。它不仅是选拔官员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社会价值观的载体。我好奇的是,这个制度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演变的?它的每一次改革,每一次调整,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政治考量和社会需求?更重要的是,它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整个士人阶层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士林风气”这个词,尤其让我着迷。在我看来,士林风气不仅仅是文人的清谈,它更包含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待功名、对待社会、对待国家,乃至对待自身价值的综合态度。这种风气是积极向上,鼓励经世致用,还是趋于保守,沉溺于形式?当士人通过科举获得了社会地位和话语权后,他们又是如何运用这些权力的?他们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还是沦为维护旧秩序的工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科举制度与士林风气之间的联动关系,揭示出制度的演变如何反作用于士人的思想,以及士人思想的变迁又如何影响着科举制度的发展。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一个迷宫的入口,我迫不及待地想进去,寻找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答案。
评分终于等到这本书了,光是看到“科举与士林风气”这几个字,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尤其是科举制,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这个制度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文化思想乃至政治运作的一把金钥匙。读史书时,常常会为那些寒窗苦读、金榜题名的故事所感动,也会为那些屡试不第、壮志未酬的落魄文人感到惋惜。然而,这些零散的片段往往让我难以窥见全貌。我更想知道,科举制度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完善的?它在不同朝代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对当时的社会阶层流动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它又如何塑造了那个时代士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士林风气”这个词更是直击我心。在我看来,士林风气绝不仅仅是文人的雅集或诗词唱和,它更关乎着士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他们所秉持的道德准则、他们对国家大事的看法,以及他们如何与权力进行互动。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还是“学而优则仕”的现实追求?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清高,还是“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葱”的随波逐流?这些问题,我总觉得《科举与士林风气》这本书,一定能够给我一个深刻而系统的解答。我期待它能带领我走进那个被科举深深烙印的时代,去感受士人们在那场以文字为武器的较量中,所经历的辉煌与失落,所坚守的信念与妥协。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颇具匠心,古朴的字体,沉静的色彩,无不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毫不犹豫地预订了《科举与士林风气》这本书,因为它的主题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一直觉得,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知识分子群体所塑造的。而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无疑是塑造士人精神面貌的最重要推手。试想,无数寒门子弟,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功名的追求,在漫长的岁月中与书为伴,与笔为伍,最终通过一场场严苛的考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影响了国家的走向。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过程。而“士林风气”这个词,更是让我遐想联翩。它是否意味着一种独特的价值追求?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还是一种清高孤傲的处世哲学?或者,当权力与知识结合,是否又会滋生出另一种复杂的风气?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科举制度是如何为士人搭建起一条通往权力中心的道路,而这条道路又如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塑造了他们的思想观念,甚至影响了他们的道德操守。我期待书中能描绘出不同时代士人的群像,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到功成名就的朝廷重臣,再到失意潦倒的落第书生,他们身上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印记。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与宏大历史叙事交织的复杂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