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名: 书法技法讲坛
平装: 158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条形码: 9787539825434
商品尺寸: 28 x 20.8 x 1.6 cm
商品重量: 458 g
《董其昌行书技法40例》:汉隶的磅礴气象
王献之的洒脱飞扬
唐楷的规范森严
赵孟颊的秀雅端严
王铎的沉郁奔放
王羲之的神样气质
魏碑的整饬厚重
米芾的沉着痛快
董其昌的萧散简远
明清大轴的豪宕
20位专家为您释读三千年中国书法的锦绣华章
100万读者与您共同品读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
*令读者期待的书法技法丛书
总说 董其昌及其行书技法概述
第1例 入手唐人
第2例 追溯“二王”
第3例 钟爱宋人
第4例 较量元人
第5例 用笔虚灵
第6例 用笔藏露
第7例 行笔提按
第8例 行笔节奏
第9例 用锋得当
第10例 以转代折
第11例 牵丝连带
第12例 欹侧得势
第13例 疏密得宜
第14例 主次分明
第15例 长短对比
第16例 收放自然
第17例 因字立形
第18例 点线结合
第19例 简省笔画
第20例 同字异形
第21例 偏旁变化
第22例 笔顺变化
第23例 行草相间
第24例 字组关系
第25例 行气贯通
第26例 章法疏朗
第27例 横向对比
第28例 横向呼应
第29例 通篇节奏
第30例 幅式恰当
第31例 临创混合
第32例 淡墨清雅
第33例 枯墨秀润
第34例 款印适宜
第35例 虚淡之韵
第36例 生熟之说
第37例 巧拙之辨
第38例 顿悟渐修
第39例 取舍之道
第40例 后世影响
《董其昌行书技法40例》以其按技法例解作为单元分割的独特体例深受读者欢迎。《董其昌行书技法40例》的定位是在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向上拔高,属于书法技法的中高端图书,适合具有基《董其昌行书技法40例》法技法知识的读者。
作为一名长期沉浸在书法练习中的爱好者,我深知技法的精进是书法艺术生命力的源泉。董其昌的行书,一直是我心目中的一座高峰,其“秀润”、“温和”而又“藏锋”的特点,总是让我心生向往,却又难以窥其堂奥。因此,《书法技法讲坛 董其昌行书技法40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希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深入地讲解董其昌行书的技法要领,而非仅仅停留在临摹的层面。我希望它能从用笔、结字、墨法、章法等多个维度,层层剖析董其昌行书的独特魅力。例如,在用笔方面,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董其昌是如何做到“笔笔中锋,圆转流畅”的,他如何通过笔尖的提按、转折,以及行笔的快慢,来塑造出丰润而又富有弹性的笔画。是否会涉及到他对“飞白”的运用,如何做到“枯而不枯,润而有韵”?在结字上,董其昌的字形看似松散,实则内含乾坤。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他如何处理字的重心,如何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宽窄的变化,以及各部分之间的顾盼呼应,来营造出一种动态的平衡感。他是否借鉴了哪些前人的经验,又如何将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我对书中“40例”的具体内容充满好奇。这40例是否精选自董其昌最富代表性的行书作品?例如,是否会包含《容台集》中的行书篇章,或者他的一些临古之作?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给出示范字,更重要的是能对每个字例进行细致的技法讲解,例如,为什么这个字的“撇”要写得如此舒展?为什么这个字的“捺”要收得如此含蓄?他对笔画之间的连带和断开是如何把握的?我更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练字思路”,指导我如何从这些技法中提炼出可操作的练习方法,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笔墨功夫。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些,那它将不仅仅是一本技法指导书,更是一本开启我通往董其昌行书艺术殿堂的“钥匙”。
评分我一直坚信,书法艺术的魅力,在于其“笔墨纸”之间的对话,而技法,则是这场对话中最动人的乐章。董其昌的行书,以其温润秀劲、风流倜傥的风格,在我心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然而,要真正领会其精髓,离不开对技法的深入探究。《书法技法讲坛 董其昌行书技法40例》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书法解码器”。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将如何拆解董其昌行书的“密码”。它是否会从最基础的笔画入手,细致地讲解每一笔的起笔、行笔、收笔的微妙之处?例如,他如何处理“横”画的起笔,是藏锋还是露锋?“竖”画的力度是如何传递的?“点”的变化又有多丰富?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示范,甚至能够有动态的展示,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笔尖的运动轨迹,感受到他运笔的节奏和力量。在结字方面,董其昌的字形结构,常常给人一种“骨肉相称”的美感,既有挺拔的筋骨,又不失温润的肉感。我希望书中能详细分析他如何进行字的拆分和组合,如何处理笔画之间的遮挡和呼应,如何通过字的欹侧变化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例如,他是否会教我如何“提”和“按”来控制笔画的粗细和质感?他如何安排字的结构,让每个字都显得生动而不呆板?“40例”这个数字,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丰富性充满了期待。这40例是否涵盖了董其昌行书最核心的技法特征?是选取了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还是针对某些技法要点进行集中的讲解?我希望书中能够对每一个例字进行深入的解析,不仅仅是展示字形,更重要的是分析其用笔的特点、结构的安排,以及可能存在的创作意图。我更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进阶”的练习方法,指导我如何将这些技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如何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那它将是我在书法学习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行书,更是情有独钟。他的行书,既有颜真卿的雄浑,又有苏轼的洒脱,更有赵孟頫的秀丽,可以说融汇贯通,自成一家。市面上关于董其昌的书法理论和临摹资料不在少数,但真正能将他的技法进行系统性、条理性的梳理和讲解的,却不那么多。因此,当我看到《书法技法讲坛 董其昌行书技法40例》这个书名时,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探求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一般的“字帖”形式,更像是一本“技法解密”的书籍。它是否会详细剖析董其昌在行书创作中的用笔特点?比如,他如何处理悬针、垂露、折钗、虒 the 的不同笔法?又比如,他如何运用提按顿挫,使得笔画既有力量又不失圆润?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通过放大镜般的视角,展现董其昌笔尖在纸上留下的痕迹,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他行笔的轨迹和速度。另外,在结字方面,董其昌的字形欹侧多变,常常给人一种“险绝”的美感,但又不会失控,反而显得非常和谐。书中是否会详细讲解他如何处理字块的重心,如何通过字形的变化来达到平衡?是否会分析他如何借鉴晋人瘦劲的笔法,如何融入唐人法度,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骨力”与“肉”的完美结合?更重要的是,这“40例”的精选,是出于何种考量?是选取了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还是涵盖了他行书风格发展的不同阶段?我希望能看到对这40个典型字例的深入分析,不仅仅是“照猫画虎”式的临摹,而是要能够从字例中提炼出可以普遍应用的技法原则,例如,他如何处理“点”的形态变化,如何使“横”画显得既有筋骨又富于动感,如何让“竖”画显得挺拔而不呆板,如何让“撇”和“捺”相互呼应,形成生动的体势。我对这本书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它能够为我打开董其昌行书艺术的一扇新大门,让我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其精妙的技法,在自己的书法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评分长久以来,我总觉得自己的书法,总缺少一种“味道”,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味。尤其是在尝试临摹一些古代名家作品时,更是感觉隔靴搔痒,不得其精髓。董其昌的行书,就是我一直以来想要攻克的“高地”。他的字,总有一种飘逸洒脱,却又不失端庄典雅的气质,仿佛是行云流水,却又暗藏着深厚的功力。因此,《书法技法讲坛 董其昌行书技法40例》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盏指路明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董其昌的行书字样,而是能够深入到他创作的“幕后”,揭示那些隐藏在笔墨之下的技法奥秘。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讲解董其昌在用笔上的独到之处。比如,他如何处理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他如何通过笔尖的转折和提按,来塑造出富有生命力的笔画?他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藏锋”与“露锋”的运用心得?在结字方面,董其昌的字形总是显得疏朗有致,结构严谨而不失灵动。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他如何安排字的整体结构,如何处理笔画之间的疏密关系,如何通过字的欹侧变化来达到一种“跌宕起伏”的美感。他是否会教我如何去“化繁为简”,如何让简单的笔画组合出丰富多变的字形?“40例”这个数量,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很高的期望。这40例是否是从董其昌众多优秀行书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能否代表他行书技法的不同方面?我希望书中能够对每一个字例都进行详细的解析,比如,这个字的笔画是如何组合的?它的重心在哪里?它与其他字是如何呼应的?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临习指导”,告诉我如何从这些技法中学习,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自己的实践,最终能够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行书。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够做到这些,那它将是我书法学习道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评分我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迷恋,如同对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董其昌的行书,更是我品味其中的珍品。他的字,有一种温文尔雅的学士气,又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感,总能轻易地触动我内心深处的共鸣。因此,《书法技法讲坛 董其昌行书技法40例》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入探索董其昌内心世界的机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关于“怎么写”,更是关于“为什么这么写”。它是否会从董其昌的学书经历和思想理念出发,来阐释他的行书技法?例如,他受到哪些前代书法家的影响?他对晋唐以来书法艺术的理解是如何形成的?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他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用笔方面,董其昌的笔法,给人的感觉是“外柔内刚”,看似轻松,实则蕴含着极强的控制力。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讲解他如何做到这一点,如何通过笔尖的微妙变化,来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内在的力量。他是否会教我如何运用“顿”与“挫”,如何处理“提”与“按”的力度,从而使笔画显得既有弹性又不失厚度?在结字方面,董其昌的字形,常常给人一种“险而又稳”的感觉,结构非常巧妙。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他如何打破常规,如何进行字的结构上的创新,如何让字形在看似不经意的组合中,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他是否会教我如何处理字的“松紧”关系,如何让字形在大小、疏密上达到一种和谐统一?“40例”这个具体的数字,让我对书中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有了很高的期待。这40例是否是董其昌行书技法的精华所在?是否会选取那些最能体现他风格特点的字例?我希望书中能够对每一个字例进行深入的解读,分析其创作背后的技法原理,以及这些原理在我们临习中的应用方法。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不仅仅是“学字”,而是“学人”,学董其昌对待书法的态度和精神。
评分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始终在寻找能够真正帮助我提升技法的书籍。《书法技法讲坛 董其昌行书技法40例》这本书,以其鲜明的主题和明确的目标,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董其昌的行书,一直是我想深入学习的对象,他的字,既有文人的雅致,又有书家的功力,总能带给我无尽的灵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临摹字帖,而是能够真正做到“技法讲坛”的功效。它是否会深入剖析董其昌的用笔方法?例如,他如何处理笔画的起收,如何控制笔画的粗细变化,如何做到笔笔相连而又气息不断?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详细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他的用笔技巧,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练习中。在结字方面,董其昌的字形结构,总是显得既严谨又富于变化,给人一种“疏朗有致”的美感。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讲解他如何处理字的整体结构,如何安排笔画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字的欹侧变化来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他是否会教我如何去“经营位置”,如何让每一个字都显得生动而又不失法度?“40例”这个数量,让我对书中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有了很高的期望。这40例是否是董其昌行书技法的经典范例,是否涵盖了他行书技法的关键点?我希望书中能够对每一个例字进行深入的解析,不仅仅是展示字形,更重要的是能够提炼出可供借鉴的技法原则,指导我如何从这些字例中学习,如何将这些技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培养对董其昌行书的“感觉”,能够从他的字中感受到那种“温润秀劲”的独特魅力,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
评分我对中国传统书法的热爱,源于我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敬意。而董其昌的行书,更是我心目中的一座艺术丰碑。他的字,如行云流水,如鸾凤和鸣,既有晋唐的风骨,又有宋元的意趣,总能带给我无尽的遐想。因此,《书法技法讲坛 董其昌行书技法40例》这本书,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读的“秘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讲解董其昌的用笔技巧。他是否会详细阐述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的微妙之处?他是否会展示如何运用笔尖的提按、转折,来塑造出富有生命力的笔画?他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墨法”的运用心得,让读者能够理解如何通过墨色的变化来增强笔画的立体感和表现力?在结字方面,董其昌的字形结构,常常给人一种“势不可挡”的美感,既有力量感,又不失灵动。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他如何处理字的重心,如何通过笔画之间的呼应和顾盼,来营造出一种动静结合的韵律感。他是否会教我如何去“布局谋篇”,如何让每一个字都显得既独立又相互关联?“40例”这个具体的数字,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丰富性和系统性有了很高的期待。这40例是否是董其昌行书技法的代表性作品,是否涵盖了他行书风格的各个方面?我希望书中能够对每一个字例进行深入的技法分析,不仅仅是展示字形,更重要的是能够提炼出可以普遍应用的技法原则,指导我如何从这些字例中学习,如何将这些技法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董其昌行书的“精神”,能够从中感受到那种“笔精墨妙,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法技法讲坛 董其昌行书技法40例》,就被其精美的装帧和古朴的字体所吸引,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与那位明代的大师在书法的殿堂中相遇。我并非科班出身,平日里练字更多是凭借一腔热情和零散的资料,深感技法上的不足,尤其是在行书的流畅与变化上,总是难以得心应手。这本书记载的“董其昌行书技法40例”,对我而言,简直是寻到了如获至宝般的惊喜。我对董其昌的了解,更多停留在他是“明四家”之一,其书法集晋唐之风而自成一体,尤其在行书方面,更是独树一帜,温润秀劲,变化多端,却又浑然天成。因此,书中究竟会以怎样的方式,将他那高妙的行书技法剖析得淋漓尽致,令人充满期待。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从董其昌的用笔、结字、章法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例如,在用笔上,他那种“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的触感,是否会有细致的描摹与示范?在结字上,他那看似随意实则严谨的结构,是如何做到既揖让有度,又生动变化的?而在章法上,他又如何处理行与行、字与字之间的呼应与顾盼,从而营造出整体的意境?更让我好奇的是,这“40例”具体会包含哪些经典作品的技法解析?是临摹哪幅名作,又是选取了其中的哪些具体字例?是否会涉及董其昌创作的代表性行书作品,例如《蜀素帖》、《山水卷》中的行书部分,亦或是他的一些尺牍、手卷?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尽的笔画拆解,展示每一笔的起笔、行笔、收笔的微妙之处,以及不同笔画之间的连接和转换的技巧。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对董其昌的行书风格进行简要的介绍,让他那“浓不知所据,淡不知所终”的独特韵味,能够借由文字和图例,在我心中更加清晰地呈现。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学习董其昌行书的“枕边书”,让我能够随时随地,深入地领略这位书法巨匠的艺术魅力,并从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
评分我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一直怀有敬畏之心,而董其昌的行书,更是我心中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他的字,既有晋人的风韵,又有唐人的法度,却又能挥洒自如,自成一家。我一直渴望能够窥探到他行书创作的奥秘,而《书法技法讲坛 董其昌行书技法40例》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为我打开这扇神秘之门的一把钥匙。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它是否会详细讲解董其昌在用笔上的独特之处?例如,他如何处理“圆转”与“方折”的结合?他如何运用提按的技巧,来塑造出富有弹性的笔画?他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中锋用笔”的心得,让读者能够理解如何在行书中保持笔画的力度和厚度?在结字方面,董其昌的字形,总给人一种“骨力内含”的感觉,结构严谨而又变化多端。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他如何处理字的重心,如何通过笔画之间的呼应和顾盼,来营造出一种动态的平衡感。他是否会教我如何借鉴前人的经验,如何将这些经验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40例”这个具体的数字,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丰富性和系统性有了极大的期待。这40例是否精选自董其昌最能体现其行书技法精髓的作品?是否涵盖了他行书风格的各个方面?我希望书中能够对每一个字例进行细致的技法分析,不仅仅是展示字形,更重要的是能够解释这些技法是如何实现的,以及这些技法在我们实际练习中的应用方法。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培养对董其昌行书的“眼光”,能够看懂他字中的奥妙,并从中获得启迪,从而在自己的书法道路上不断前进。
评分我一直认为,书法不仅仅是线条的堆砌,更是情感与思想的表达。而董其昌的行书,恰恰是这种表达的典范。他的字,有一种温文尔雅的学士气,又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感,总能轻易地触动我内心深处的共鸣。因此,《书法技法讲坛 董其昌行书技法40例》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入探索董其昌内心世界的机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关于“怎么写”,更是关于“为什么这么写”。它是否会从董其昌的学书经历和思想理念出发,来阐释他的行书技法?例如,他受到哪些前代书法家的影响?他对晋唐以来书法艺术的理解是如何形成的?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他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用笔方面,董其昌的笔法,给人的感觉是“外柔内刚”,看似轻松,实则蕴含着极强的控制力。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讲解他如何做到这一点,如何通过笔尖的微妙变化,来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内在的力量。他是否会教我如何运用“顿”与“挫”,如何处理“提”与“按”的力度,从而使笔画显得既有弹性又不失厚度?在结字方面,董其昌的字形,常常给人一种“险而又稳”的感觉,结构非常巧妙。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他如何打破常规,如何进行字的结构上的创新,如何让字形在看似不经意的组合中,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他是否会教我如何处理字的“松紧”关系,如何让字形在大小、疏密上达到一种和谐统一?“40例”这个具体的数量,让我对书中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有了很高的期待。这40例是否是董其昌行书技法的精华所在?是否会选取那些最能体现他风格特点的字例?我希望书中能够对每一个字例进行深入的解读,分析其创作背后的技法原理,以及这些原理在我们临习中的应用方法。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不仅仅是“学字”,而是“学人”,学董其昌对待书法的态度和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