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所安教授1996年出版的一部著作,包括一篇导论和七篇论文,并附录了三篇古典诗歌、传奇作品的英译。全书在所探讨的时序上似乎延续了《初唐诗》、《盛唐诗》,其旨趣则大有不同;它的篇幅较之宇文教授的前两部著作要小得多,而涉及的论题之广且大,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各篇的要义,宇文教授在导论中现身说法,已有揭示,此处也就无庸辞费了。
第一篇论文,《独特与独占》,将中唐文学对身份的再现视作对他人或为他人所排斥。在个人身份的层面上,这样的一种特立独行要吧表现为宣称自己优于他人,不过它也可以是一种异化感,而这种异化感造成了他人对自己的排斥。在中唐时代的作品中,特立独行表现为一种独特而易于辨识的风格,它可以为他人所袭用,但它却总是与一个个体作家挂钩。
接下去的一篇论文,《自然景观的解读》,讨论各种不同的再现风景的方式,显示自然的潜在秩序如何在中唐成为一个问题。一方面是文本对于自然的井然有序的表述和品评;这样的风景具有建筑性,这在先前的诗歌是罕见的。另一方面是对于缺乏潜在秩序的风景的再现,是美丽去不连贯的细节的堆砌。
这第二篇论文公限于物理世界秩序的再现问题,然而同样的问题也在人伦世界的事件中生成。《诠释》这第三篇论论文探讨中唐时代的一种倾向,它对现象所给出的推测性解释,要么就是与常识相乘违,要么就对通常认为无需解释的境况做出解释。如此独特的诠释,缺乏任何证据或文本章顺的支撑,常常沾染上一层富于反讽甚或疯狂的意味。
第三篇论文《机智与私人生活》审视对私人空间和闲暇活动的游戏性的夸大诠释,作为抗拒常规价值的一种私人价值观的话语。
第四篇《九世纪初期诗歌与写作之观念》探讨中唐时期对写作,尤其是对诗歌写进行再现时发生的某些根本性的变化。
最后两篇文章探讨八世纪晚期成形的新的浪漫文化。
本书是宇文所安唐代文学“四部曲”之三,但去初、盛唐诗的写作已有15年。鉴于中唐文学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本书并不像前两部一样是完整的专著,是“诗歌史”,而是由七篇论文组成。这些论文具有文学史性质,但本身并不构成一部文学史;而由于中唐文学在风格、主题及处理的范式上远较初、盛唐复杂,且诗歌、传奇及非虚构性的散文享有共通的旨趣,因此更不适宜称为“中唐诗史”。但这些论文却透过不同类型的文本和文体来探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这些具体的问题就其性质而言与文化史或社会史等更大的领域息息相关,从而构成了中唐“文学文化”的一副气质独具的概貌。
简言之,作者认为中唐是中国的一个历史分水岭,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现代”的开端。他这样解释:“中唐是中国文学中一个独特的时刻,又是一个新开端。自宋以降所滋生出来的诸多现象,都是在中唐崭露头角的。在许多方面,中唐作家在精神志趣上接近两百年后的宋代大思想家,而不是仅数十年前的盛唐诗人。” 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何中唐意味着“中世纪的终结”。
宇文所安,为唐诗而生的美国人
宇文所安,美国著名汉学家。1946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他从小就对诗歌感兴趣,在巴尔的摩市立图书馆,宇文所安第一次接触到中文诗,并迅速与其相恋,至今犹然。
宇文所安认为,文学传统就好像神话里的宝盒:你把其中宝藏给予越多的人,你就会同时拥有更多别人的宝藏。但是,假如你想把这个宝盒锁起来,说“是我一个人的!”那么,它就只是一个空盒。
三联版前言
导论
特性与独占
自然景观的解读
诠释
机智与私人生活
九世纪初期诗歌与写作之观念
浪漫传奇
《莺莺传》:抵牾的诠释
附录
后园居诗(九首之三)
霍小玉传
莺莺传
译后记
从这本书的序言和前言来看,作者似乎对历史的细微之处有着极深的关注,并且善于从宏观的视角中挖掘出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我曾经读过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社会生活史,作者就是通过对大量民间文献的梳理,展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如何在历史洪流中生存和发展。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构成了历史最真实的面貌,也最能打动人心。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建树,能够展现出那个被称作“中世纪”的时代,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终结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是思想观念的悄然演进?抑或是某些关键人物的决策?作者的切入点究竟在哪里,这让我充满好奇。我喜欢那些能够提供独特见解,并且有扎实史料支撑的研究,它们能够让我跳出固有的历史认知框架,看到更广阔的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中国历史的机会。我一直对中国历史的悠长与厚重充满敬畏,也深知其中蕴含着无数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宝藏。尤其是一些被我们固有观念所固化的历史时期,如果能有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来解读,一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我曾读过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演变的著作,它颠覆了我对某些学说的传统理解,让我看到了不同思想流派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影响。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也试图挑战某种约定俗成的历史分期,或者是在重新定义某个历史时期的内涵。我期待它能够带来一些颠覆性的观点,或者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梳理那些复杂的历史脉络,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这种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的研究精神,本身就值得我们赞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确实很精美,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一窥究竟。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却又蕴含着某种深邃的意味,隐约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仿佛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我之前读过一本关于古代文明的著作,它的装帧风格就与此书有几分相似,那种用心的细节打磨,总能在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眼球,也让我对其中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常常觉得,一本好书,从外在的触感和视觉的冲击力开始,就已经在无声地讲述着它自己的故事。特别是精装书,它更像是一件艺术品,不仅内容值得珍藏,它的 physicality 本身也承载着作者和出版者的心意。我喜欢将这样的书摆放在书架上,它们不仅丰富了我的阅读世界,也为我的空间增添了一份人文气息。每次看到它,都会回想起我当初在书店里,被它独特的气质所吸引,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带回家的场景。这种仪式感,也是阅读体验的一部分,不是吗?
评分这本书所探讨的主题,让我联想到了一些我之前读过的有关社会转型期的著作。我记得有一本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书,它详细描述了旧制度的瓦解和新社会的孕育过程,其中充满了冲突、变革与希望。当时我就被这种时代剧变中的复杂性所吸引,历史的进程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充满了各种曲折和反复。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深思的意味,它似乎暗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种“终结”与“开始”之间的张力,往往是历史叙事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我喜欢那些能够深入挖掘时代转折点背后深层原因的著作,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当下,也为我们认识未来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视角。每次阅读这类书籍,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将书中的内容与现实世界进行对照,思考着历史的规律是否会在不同时代重演,或者又会以何种全新的方式呈现。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读起来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仿佛自己置身于那个时代,亲历着历史的风云变幻。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颇具匠心,既有历史学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使得那些看似遥远的事件和人物,变得生动鲜活起来。我记得有一次,我在阅读一本关于文艺复兴的传记时,就曾被作者流畅的叙述所折服,他能够将复杂的政治斗争和艺术思潮,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呈现,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领略到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挣扎。这本书似乎也有着类似的魔力,它没有使用艰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和感受。我尤其欣赏那些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命运巧妙结合的作者,他们总能让我看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历史背后真实的人性。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智慧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他用他饱含历史智慧的语言,为我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评分买书还来京东,印刷很精美,正版书籍,价格有折扣惠,送货快, 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 玉。” 7.在递归反射领域,事件并非由存在链所触发,而是由一系列业因如奇趣屋般地反射、弯曲、彼此互映所致。与其说业因和控制是从其源头按直线发散,倒不如说它是水平扩展,如同涌动的潮水,曲折、弥散地释放着影响力。浅水喧闹,深潭无波;仿佛万物彼此间的关联颠覆了时空的概念。 8.「生命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它繁殖的不变性,而在于它繁殖的不稳定性。」生命的密钥在于略微失调地繁衍,而不是中规中矩地繁衍。这种几近坠落乃至混沌的运行状态确保了生命的增殖。 9.「我们呼吸的空气,以及海洋和岩石,所有这一切要么是生命机体的直接产物,要么是由于他们的存在而被极大改变了的结果。」 10.「我最终发现,想要得到和生命真正类似的行为,不是设法创造出真正复杂的生物,而是给简单的生物提供一个极其丰饶的变异环境。」 11.我相信假使由它自生自灭,地球总有一天会绿成一体。生物体对天空的侵入是相对较近的事件,而且事情还没完结。海洋的完全饱和有待巨藻铺天接地,进化到能抵御风浪的撕扯。但最终,生命将凌驾一切,海洋会变为绿色。 12.戴森做过粗略的计算,以估计生命和智力活动是否能够存活到宇宙最终完结之时。他的结论是,能。他写道:「我计算的数值结果显示,永久生存和信息交流所需的能量不算很大,这令人惊讶……这强有力地支持了对生命潜力持乐观态度的观点。无论我们向未来走得有多远,总会有新鲜事物发生,有新信息进入,有新世界去开发,有可供不断拓展的生命、意识、知觉和记忆的疆域。」 13.的确,将生命定义为:「通过组织各个无生命部分所涌现的特性,但这特性却不能还原为各个组成部分,」(这是科学研究目前能给出的最好定义),这非常接近形而上学的调调,但其目的是可以测试的。 第一章:人造与天生 * 如今的系统,更常见的是生物和人造物融合而成的,并且两者正在融为一体。 机械的逻辑只能用来制造简单的机器,在机器越来越复杂之时,我们已经无法理解,必须求助于自然界,来触发自己的灵感,这也意味着,我们制造出来的东西会越来越生物化。而生物也会被人类改造得越来越工程化,作者用“活系统”一词来称呼它们。 向机器中大规模植入生物逻辑,我们制造出来的东西可能会具备学习、适应、自我治愈,甚至进化能力。数以百万计的生物机器汇聚在一起的智能,也许某天可以和人类自己的创新能力相匹敌。在将生命的力量释放到我们所创造的机器中的同时,我们就丧失了对他们的控制。也许这就是书名《失控》的意思。 生物的群体,不仅仅是有机体的组合,而是,其本身就是一个有机体,会表现出一些整体特性,如蜂群、大雁群、鱼群。它们采取的是一种“分布式管理”。 和书店的比较过了,应该是正版图书。价格可以,购买方便,送货上门,网购就是好,我一下买了好几本书。京东的物流很给力,送货的速度还不错,商品的质量也可以接受,价格也能比较公道。你,值得拥有!超低的价格,超好的质量,超高的品质,感谢京东,有你陪伴,真好!不错,很喜欢。
评分接下去的一篇论文,《自然景观的解读》,讨论各种不同的再现风景的方式,显示自然的潜在秩序如何在中唐成为一个问题。一方面是文本对于自然的井然有序的表述和品评;这样的风景具有建筑性,这在先前的诗歌是罕见的。另一方面是对于缺乏潜在秩序的风景的再现,是美丽去不连贯的细节的堆砌。
评分赞
评分宇文所安(1946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美国著名汉学家。他从小就对诗歌感兴趣,在巴尔的摩市立图书馆,宇文所安第一次接触到中国诗歌,并迅速与其相恋,至今犹然。1972年,宇文所安获得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随即执教耶鲁大学。他的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有:《初唐诗》、《盛唐诗》、《中国“中世纪”的终结 中唐文学文化论集》《晚唐诗 827-860》《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迷楼 诗与欲望的迷宫》,以及最近的《中国文论》和《他山的石头记》等。
评分挺薄,不过有关小说的可以看一下
评分宇文所安的父亲是一位物理学家,常告诫他,“聪明不值钱”。父亲常说,“聪明的人很多,但最终能用聪明创造成就的人很少。”这种观点激励宇文所安不断勤奋工作。宇文所安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长于美国南方小城,1959年移居巴尔的摩。在巴尔的摩公立图书馆里沉湎于诗歌阅读,1972年获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随即执教耶鲁大学。二十年后应聘哈佛,任教东亚系、比较文学系,现为詹姆斯•布莱恩特•柯南德特级教授。
评分《独特与独占》,将中唐文学对身份的再现视作对他人或为他人所排斥。在个人身份的层面上,这样的一种特立独行要吧表现为宣称自己优于他人,不过它也可以是一种异化感,而这种异化感造成了他人对自己的排斥。在中唐时代的作品中,特立独行表现为一种独特而易于辨识的风格,它可以为他人所袭用,但它却总是与一个个体作家挂钩。《自然景观的解读》,讨论各种不同的再现风景的方式,显示自然的潜在秩序如何在中唐成为一个问题。一方面是文本对于自然的井然有序的表述和品评;这样的风景具有建筑性,这在先前的诗歌是罕见的。另一方面是对于缺乏潜在秩序的风景的再现,是美丽去不连贯的细节的堆砌。这第二篇论文公限于物理世界秩序的再现问题,然而同样的问题也在人伦世界的事件中生成。《诠释》这第三篇论论文探讨中唐时代的一种倾向,它对现象所给出的推测性解释,要么就是与常识相乘违,要么就对通常认为无需解释的境况做出解释。如此独特的诠释,缺乏任何证据或文本章顺的支撑,常常沾染上一层富于反讽甚或疯狂的意味。《机智与私人生活》审视对私人空间和闲暇活动的游戏性的夸大诠释,作为抗拒常规价值的一种私人价值观的话语。
评分本书是宇文所安唐代文学“四部曲”之三,但去初、盛唐诗的写作已有15年。鉴于中唐文学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本书并不像前两部一样是完整的专著,是“诗歌史”,而是由七篇论文组成。这些论文具有文学史性质,但本身并不构成一部文学史;而由于中唐文学在风格、主题及处理的范式上远较初、盛唐复杂,且诗歌、传奇及非虚构性的散文享有共通的旨趣,因此更不适宜称为“中唐诗史”。但这些论文却透过不同类型的文本和文体来探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这些具体的问题就其性质而言与文化史或社会史等更大的领域息息相关,从而构成了中唐“文学文化”的一副气质独具的概貌。
评分早期唐代小说如《游仙窟》包含了许多小说的核心套式,这些套式都环绕着一个问题:对扩展的情色关系加以限制。一个或多个年轻人遇到一个或多个年轻女子,通常在某些陌生的或边缘的空间--洞窟或坟场,所有这些都转化为一个豪奢的居所。年轻人被扣留,一时意乱情迷。如果过后他逃离囚禁,那女子便是神女,而他会悲哀伤怀;如果他没有逃脱,那女子便是野兽,必得除掉为快。这些情形远远不能穷尽这个简单故事的无数变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