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银行经济学(第二版)/经济科学译丛·“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微观银行经济学(第二版)/经济科学译丛·“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哈维尔·弗雷克斯,让·夏尔·罗歇 著,李冬蕾,杨小静 等 译
图书标签:
  • 微观银行
  • 银行经济学
  • 金融
  • 经济学
  • 微观经济学
  • 金融机构
  • 金融市场
  • 经济科学
  • 译著
  • 重点图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89406
版次:2
商品编码:1144856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经济科学译丛 , “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9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微观银行经济学(第二版)/经济科学译丛·“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第一版出版问世至今,关于微观银行学的学术研究发展可说是蔚为壮观。正因如此,在第二版的写作中,我们尽可能地涵盖更多已经出版面世的理论成果来代表这些新发展。其中有三方面值得一提。
  其一,通过关注非价格竞争,也就是说,与利率或服务手续费用相比,对其他策略变量的竞争情况施以更多的关注,使得我们对银行间竞争的分析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例如,银行间关于自身承受的资产风险水平或来自借款人的监测强度的竞争。这些竞争都对揭示以下两个重要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竞争稳定性的权衡与新银行准入的影响,而这两者都需要审慎的监管。
  其二,关于企业金融结构的宏观经济影响的文献研究已经在至少两个问题上取得了重大进展:货币政策的传导,银行的资本需求对信贷市场运作的影响。
  最后,本书阐明了银行监管的理论基础,即使在风险建模取得的近期进展(特别是由于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偿付能力监管的规定)并未给经济建模带来同样显著的进展。

作者简介

  哈维尔·弗雷克斯,现为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经济学教授,任金融经济学院主任。
  
  让·夏尔·罗歇,现为法国图卢兹教授产业经济学院研究主任。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概论
1.1 什么是银行,银行做什么?
1.2 流动资产和支付服务
1.2.1 货币兑换
1.2.2 支付服务
1.3 资产转换
1.4 经营风险
1.4.1 信用风险
1.4.2 利率与流动性风险
1.4.3 表外业务
1.5 监督与信息处理
1.6 银行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
1.7 阿罗-德布鲁模型中的银行业
1.7.1 消费者
1.7.2 企业
1.7.3 银行
1.7.4 一般均衡
1.8 全书概述
参考文献

第2章 金融中介的职能
2.1 交易成本
2.1.1 范围经济
2.1.2 规模经济
2.2 存款人联盟和流动性保险
2.2.1 模型
2.2.2 最优配置的特性
2.2.3 自给自足
2.2.4 市场经济
2.2.5 金融中介
2.3 借款人联盟与资本成本
2.3.1 一个逆向选择资本市场的简单模型
2.3.2 内部融资信号与资本成本
2.3.3 借款人联盟
2.3.4 对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2.4 金融中介机构的委托监督机制
2.5 市场债务与银行债务间的选择
2.5.1 存在道德风险的简单信贷市场模型
2.5.2 监督和声誉
2.5.3 监督与资本
2.5.4 金融架构
2.5.5 信用风险和稀释成本
2.6 厂商的流动性准备
2.7 对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2.8 问题
2.8.1 战略企业家和市场融资
2.8.2 市场融资与银行融资的对比
2.8.3 信息产生过程中的规模经济
2.8.4 作为公共品的监督和格雷欣定律
2.8.5 中介机构和搜索成本
2.8.6 跨期保险
2.9 解答
2.9.1 战略企业家和市场融资
2.9.2 市场融资与银行融资
2.9.3 信息产生过程中的规模经济
2.9.4 作为公共品的监督和格雷欣定律
2.9.5 中介机构和搜索成本
2.9.6 跨期保险
参考文献

第3章 银行的产业组织方法
3.1 一个银行部门完全竞争模型
3.1.1 模型
3.1.2 信贷乘数方法
3.1.3 在银行业竞争模式下单个银行的行为
3.1.4 银行业的竞争均衡
3.2 垄断银行的Monti-Klein模型
3.2.1 原始模型
3.2.2 对寡头垄断的解释
3.2.3 实验证据
3.3 垄断竞争
3.3.1 自由竞争是否带来最优的银行数量?
3.3.2 存款利率监管对贷款利率的影响
3.3.3 银行网络的兼容性
3.3.4 实验证据
3.4 银行的业务范围
3.5 非价格竞争
3.5.1 冒险投资
3.5.2 综合性金融企业中的监控与激励
3.5.3 竞争与审查
3.6 关系银行
3.6.1 事后信息审查
3.6.2 均衡审查与关系银行
3.6.3 竞争会不会给关系银行带来威胁?
3.6.4 跨期保险
3.6.5 关于关系银行的经验验证
3.7 支付卡与双边市场
3.7.1 一个关于支付卡业务的模型
3.7.2 使用支付卡
3.7.3 垄断网络
3.7.4 竞争的支付卡网络
3.7.5 福利分析
3.8 问题
3.8.1 将Monti-Klein模型扩展为高风险贷款情况
3.8.2 银行网络的兼容性
3.8.3 双伯川德竞争
3.8.4 存款比率监管
3.9 结论
3.9.1 将Monti-Klein模型扩展为高风险贷款情况
3.9.2 银行网络的兼容性
3.9.3 双伯川德竞争
3.9.4 存款比例监管
参考文献

第4章 贷款人-借款人关系
4.1 为什么风险分担无法解释银行贷款的全部特征
4.2 有成本的状态检验
4.2.1 激励相容合同
4.2.2 有效的激励相容合同
4.2.3 有效的防伪造合同
4.3 偿还激励
4.3.1 破产的非货币成本
4.3.2 终止要挟
4.3.3 司法执行的影响
4.3.4 策略性债务偿付:主权债务人的情况
4.4 道德风险
4.5 不完全合同法
4.5.1 私人债务和人力资本的不可让渡性
4.5.2 资产流动性与借债能力
4.5.3 软预算约束和财务结构
4.6 作为甄别不同类型借款人之工具的抵押担保
4.7 问题
4.7.1 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最优风险分担
4.7.2 具有道德风险的最优债务合同
4.7.3 随机检查模式的最优性
4.7.4 硬债权在约束管理中的作用
4.7.5 抵押担保与信贷配给
4.7.6 证券化
4.8 解答
4.8.1 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最优风险分担
4.8.2 具有道德风险的最优债务合同
4.8.3 随机检查模式的最优性
4.8.4 硬债权在约束管理中的作用
4.8.5 抵押担保与信贷配给
4.8.6 证券化
参考文献

第5章 信贷市场均衡及其宏观意义
5.1 均衡信贷配给的定义
5.2 向后弯曲的信贷供给曲线
5.3 均衡信贷配给
5.3.1 逆向选择
5.3.2 高成本状态测试
5.3.3 道德风险
5.4 更宽泛级别合约的均衡
5.5 问题
5.5.1 Mankiw模型
5.5.2 有效信贷配给
5.5.3 过度投资
5.6 解答
5.6.1 Mankiw模型
5.6.2 有效信贷配给
5.6.3 过度投资
参考文献

第6章 金融缺陷的宏观经济学论述
6.1 简要历史回顾
6.2 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
6.2.1 不同的传导渠道
6.2.2 一个简单模型
6.2.3 信贷观点和货币观点对比:假设的恰当性和经验性证据
6.2.4 信贷观点的经验证明
6.3 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及经济实效
6.4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第7章 单个银行挤兑与系统性风险
7.1 银行存款和流动性保险
7.1.1 流动性保险模型
7.1.2 自给自足
7.1.3 金融市场开放所获得的配置
7.1.4 最优(对称)配置
7.1.5 银行存款部分准备制度
7.2 部分准备制度和其他制度安排的稳定性
7.2.1 不稳定性的原因
7.2.2 对不稳定性的第一种补救:狭义银行业
7.2.3 监管对策:中止兑现或存款保险
7.2.4 Jacklin的建议:股权还是储蓄
7.3 银行挤兑与再谈判
7.3.1 一个简单的模型
7.3.2 有保证的现金流与无保证的现金流
7.3.3 作为自律工具的银行挤兑
7.3.4 资本的角色
7.4 有效银行挤兑
7.5 银行同业市场和特有流动性冲击的管理
7.5.1 Bhattacharya-Gale模型
7.5.2 银行同业市场的作用
7.5.3 不可观察的流动性冲击的情况
7.6 系统性风险及其蔓延
7.6.1 总流动性与银行危机
7.6.2 支付系统与场外交易
7.6.3 银行同业索赔引起的危机传导
7.7 最终贷款人:历史回顾
7.7.1 关于最终贷款人作用的几种观点
7.7.2 流动性与偿债能力:协同博弈
7.7.3 最终贷款人援助的实践活动
7.7.4 最终贷款人的影响与其他局部安排
7.8 问题
7.8.1 银行挤兑与道德风险
7.8.2 银行挤兑
7.8.3 基于信息的银行挤兑
7.8.4 银行的中止兑现
7.8.5 累积流动性冲击
7.8.6 特许权价值
7.9 解答
7.9.1 银行挤兑与道德风险
7.9.2 银行挤兑
7.9.3 基于信息的银行挤兑
7.9.4 银行的中止兑现
7.9.5 累积流动性冲击
7.9.6 特许权价值
参考文献

第8章 银行业的风险管理
8.1 信贷风险
8.1.1 制度因素分析
8.1.2 评估信贷风险的成本
8.1.3 对信贷风险的监管反应
8.2 流动性风险
8.2.1 准备金管理
8.2.2 将流动性风险引入Monti-Klein模型
8.2.3 作为造市者的银行
8.3 利率风险
8.3.1 利率的期限结构
8.3.2 利率风险敞口的测量
8.3.3 资产负债管理的应用
8.4 市场风险
8.4.1 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8.4.2 作为资产组合经理人的银行:Pyle-Hart-Jaffee分析方法
8.4.3 资产组合模型的运用:资本要求的影响
8.5 问题
8.5.1 Prisman,Slovin和Sushka模型
8.5.2 利率的风险结构
8.5.3 将CAPM运用于贷款定价
8.6 解答
8.6.1 Prisman,Slovin和Sushka模型
8.6.2 利率的风险结构
8.6.3 将CAPM运用于贷款定价
参考文献

第9章 银行监管
9.1 对银行进行监管的理由
9.1.1 普遍观点
9.1.2 银行的脆弱性
9.1.3 对储户及顾客信心的保护
9.1.4 银行破产的成本
9.2 一种监管角度的分析框架
9.3 存款保险
9.3.1 道德风险问题
9.3.2 以风险为基础的保费制度
9.3.3 可能对存款保险进行公正定价吗?
9.3.4 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业的影响
9.4 偿债能力监管
9.4.1 资产组合方法
9.4.2 银行资本的成本和储蓄率监管
9.4.3 激励方法
9.4.4 不完全合约法
9.4.5 巴塞尔协议II的三个支柱
9.5 银行失败的解决办法
9.5.1 解决银行困境:手段和政策
9.5.2 信息披露和经理人激励
9.5.3 银行停业由谁来决定?
9.6 市场自律
9.6.1 理论框架
9.6.2 实验证据
9.7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9.8 问题
9.8.1 道德风险和资本监管
9.9 解答
9.9.1 道德风险和资本监管
参考文献
术语表

精彩书摘

  1.4.1 信用风险
  当最初的银行贷款在佛罗伦萨、锡耶纳和卢卡,以及之后的威尼斯和热那亚等城市发展起来时,贷款还只限于对田地里可见的、且可评估的庄稼(收获)融资。但是不久以后,融资就成为银行主要的业务活动。①银行家仍然尽力保证其贷款的安全,比如利用抵押(珠宝)、权利转让(征税)或者更一般地让城邦政府担保(一旦违约可以对其起诉,而对国王却不能如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贷款的风险与日俱增。当银行安排一项抵押贷款时,它的业务就与一般意义上典当行的工作无甚区别。相反,当银行作出风险贷款时,则要求很精细详尽的合同。银行贷款风险的变化可以追溯到最初的投资银行。与传统信贷活动相比,投资银行在机构和概念上都是不同的。④它引入了一种不同的银行哲学,投资银行可以将钱预付给厂商,而不是作为简单的借款者和获得担保贷款。这就意味着风险更高的投资,特别是在购买股票的时候。对贷款风险和收益的评估成为现代银行的主要功能。
  1.4.2 利率与流动性风险
  银行的资产转换职能对其风险管理亦有影响。实际上,当转换期限或发行有无流动性贷款做担保的流动性存款时,银行已经承担了风险。这是因为依赖于基础短期利率的资金成本可能会超过由银行发放的固定贷款利率所确定的利息收入.即使不对存款支付利息,银行在面临突发性挤兑时也将被迫寻求成本更高的资金来源;结果,银行将不得不对其资产的总体风险进行管理,包括利率风险(来自存款的不同期限)和流动性风险(源于索取权的发放和持有之间的市场性差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结束后,利率变动加速,自此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才变得非常重要。
  1.4.3 表外业务
  进入20世纪80年代,金融市场的竞争压力促使银行必须转而设计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品,方能适应客户的需要。为此,银行开始提供复杂的(包含流动性管理技术)合约,如承付贷款、信贷限额和担保等等;此外还有掉期、对冲交易合约以及证券包销等。
  ……

前言/序言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辉煌历史。近百年来,中国由盛而衰,一度成为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把中国从饥饿、贫困、被欺侮、被奴役的境地中解放出来。〕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走上了通向繁荣富强的道路。
  中国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是,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绝非易事,我们不仅需要从自己的实践中总结教训0,也要从别人的实践中获取经验,还要用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改革。市场经济虽然对我们这个共和国来说是全新的,但市场经济的运行在发达国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市场经济的理论亦在不断发展完善,并形成了一个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虽然许多经济学名著出自西方学者之手,研究的是西方国家的经济问题,但他们归纳出来的许多经济学理论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行为,这些理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要想迅速稳定地改革和发展我国的经济,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先进经济学的理论与知识。
  本着这一目的,我们组织翻译了这套经济学教科书系列。这套译丛的特点是:第一,全面系统。除了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基本原理之外,这套译丛还包括了产业组织理论、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公共财政、劳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重要领域。第二,简明通俗。与经济学的经典名著不同,这套丛书都是国外大学通用的经济学教科书,大部分都已发行了几版或十几版。作者尽可能地用简明通俗的语言来阐述深奥的经济学原理,并附有案例与习题,对于初学者来说,更容易理解与掌握。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许多基本原理的应用受各种不同的社会、政治或经济体制的影响,许多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上的,假设条件不同,结论也就不一定成立。因此,正确理解掌握经济分析的方法而不是生搬硬套某些不同条件下产生的结论,才是我们学习当代经济学的正确方法。
  本套译丛于1995年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起筹备并成立了由许多经济学专家学者组织的编辑委员会。中国留美经济学会的许多学者参与了原著的推荐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向所有原著的出版社购买了翻译版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许多专家教授参与了翻译工作。前任策划编辑梁晶女士为本套译丛的出版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时期,我们把这套译丛献给读者.希望为中国经济的深入改革与发展作出贡献。
  《经济科学译丛》编辑委员会

宏观经济学前沿:理论、模型与政策实践 作者: [此处填写一位虚构的知名经济学家姓名,例如:约翰·哈里斯 教授] 出版社: [此处填写一家权威的学术出版社名称,例如:全球经济学前沿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5000-0000-0 页数: 约 850 页 装帧: 精装 --- 内容简介 《宏观经济学前沿:理论、模型与政策实践》是一部旨在全面、深入探讨当代宏观经济学核心理论、前沿动态及其实际政策应用的重量级学术著作。本书突破了传统教科书的局限,不仅系统梳理了自凯恩斯主义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乃至当代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等主流思想的演进脉络,更侧重于解析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复杂挑战,如长期低增长、债务可持续性、金融摩擦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因素如何重塑宏观经济政策框架。 本书的结构设计精巧,由浅入深,理论推导严谨而又不失清晰度,旨在服务于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青年学者以及政策制定者。 第一部分:基础框架与经典回顾 本部分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分析的基石。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目标与衡量指标 本章详细考察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方法、局限性,以及通货膨胀的衡量(CPI、PCE)与福利成本。特别引入了对“绿色GDP”和更广泛福祉指标的探讨,为后续的可持续性分析做铺垫。 第二章:跨期消费决策与储蓄理论 深入分析了拉姆齐模型(Ramsey Model)的动态优化框架,探讨了跨期预算约束、边际消费倾向的决定因素,并引入生命周期假说(LCH)和相对收入假说的现代修正版本,着重分析不确定性对储蓄行为的影响。 第三章:古典与新古典范式的回归 重点剖析了真实经济周期(RBC)理论的核心假设——技术冲击是经济波动的根本驱动力。详细推导了动态斯托克函数的构建,并解释了对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的严格要求。同时,审视了RBC模型在解释20世纪70年代滞胀现象时的不足。 第四章:凯恩斯主义的复兴与粘性价格理论 本章聚焦于新凯恩斯主义(NK)模型的建立。详细阐述了菜单成本、交替定价(Calvo定价)和序列定价的微观基础,解释了为何价格和工资粘性使得货币政策在短期内依然有效。这是理解现代中央银行操作的基础。 第二部分: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的精髓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系统地将微观基础与宏观现象相结合。 第五章:标准的新凯恩斯(NK)模型构建 详细构建了一个包含家庭、竞争性厂商、中央银行的“三主体”标准DSGE模型。推导了欧拉方程、菲利普斯曲线的动态形式以及泰勒规则(Taylor Rule)的导出过程。重点分析了模型中的“最优”通货膨胀目标与产出缺口之间的权衡。 第六章:金融摩擦与信贷周期 这是本书区别于传统教材的关键章节。引入了伯南克-伯吉斯-德罗(Bernanke-Gertler-Drees)的金融加速器机制,探讨了金融中介的约束如何通过净值效应和抵押约束放大实体经济的波动。深入分析了2008年金融危机中,金融失灵如何从局部传染至整体宏观经济。 第七章:异质性主体与不平等 面对RBC和标准NK模型忽略个体差异的问题,本章引入了异质性主体动态随机一般均衡(HD-DSGE)模型。讨论了财富分布、异质性冲击(如职业冲击或健康冲击)如何影响总需求和宏观政策的有效性。 第八章:开放经济体的宏观经济学 考察了在标准NK框架下,汇率、利率和资本流动如何相互作用。深入分析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在面对资本完全自由流动时的局限性,并引入了“资产负债表效应”在小国开放经济体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政策分析与前沿应用 本部分将理论模型应用于现实世界的政策挑战,并探讨了研究的前沿方向。 第九章:货币政策的极限与非传统工具 审视了零利率下限(ZLB)对货币政策的约束。详细分析了量化宽松(QE)、前瞻性指引(Forward Guidance)的理论机制、传导渠道及其在危机中的实际效果。讨论了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与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关系。 第十嘧:财政政策的复兴与债务可持续性 在低利率环境下,财政政策的角色重新受到重视。本章分析了财政乘数的估计问题,特别关注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政策组合”(Policy Mix)。引入了巴罗(Barro)的“等价性命题”的现代检验,并评估了高政府债务对长期潜在产出的抑制作用。 第十一章: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框架 将金融稳定目标正式纳入宏观政策框架。探讨了宏观审慎工具(如逆周期资本缓冲、贷款价值比限制)如何通过影响金融中介的资产负胶约束,来平抑信贷周期,并分析其与常规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十二章:经济增长的长期决定因素 超越短期波动分析,本章考察了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和制度质量在驱动长期人均收入增长中的作用。重点介绍了内生增长理论(如Romer模型)及其对创新政策制定的启示。 第十三章:气候变化与宏观经济学的交叉 前瞻性章节,讨论了气候风险作为一种长期的、系统性的“负向技术冲击”如何影响投资决策、保险市场和长期总供给。分析了碳税、绿色投资补贴等政策工具的宏观经济效应。 --- 本书特色 1. 微观基础的彻底性: 所有核心宏观关系均严格建立在代表性个体的动态优化基础上,确保模型推导的严密性。 2. 模型的前沿性: 重点涵盖了金融摩擦、异质性主体、气候冲击等当前学术界和政策制定部门最关注的复杂议题。 3. 政策导向的实践性: 每一理论章节后均附有详细的“政策案例分析”或“模型校准”部分,直接与近年来全球主要央行的决策挂钩。 4. 图表与数据驱动: 包含大量来自OECD、IMF以及各国央行的真实数据图表,辅助读者理解抽象模型的现实映射。 5. 难度适中: 数学工具主要集中在动态规划、拉格朗日乘数法和一阶条件分析,适合具有扎实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基础的读者。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坚实、全面且与时俱进的宏观经济学分析工具箱,是理解和参与当代经济政策辩论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经济学理论颇感兴趣的学生,在选修相关课程时,老师推荐了这本《微观银行经济学(第二版)》。坦白说,初拿到这本书时,我被它厚实的篇幅和略显专业的封面设计所“吓到”,但真正翻阅起来,却被其内容的严谨和深度所折服。作者显然是深谙此道,将复杂的微观银行经济学原理用清晰、逻辑严谨的语言呈现出来。书中对于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角色、其内在的激励机制、以及在市场竞争中的行为模式,都有非常深入的探讨。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信息不对称在银行信贷市场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银行如何通过各种机制来克服这些挑战。此外,书中还涉及了货币创造、支付体系以及银行监管等多个重要议题,这些都极大地扩展了我的知识边界。尽管有些章节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领会,但这种挑战正是学习的乐趣所在。这本书无疑为我深入理解现代金融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学术著作。

评分

最近迷上了阅读一些与金融领域相关的书籍,这次偶然翻到了这本《微观银行经济学(第二版)》。虽然我不是银行从业者,但一直对银行业务的运作原理以及它如何深刻影响经济全局感到好奇。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不像很多理论书籍那样晦涩难懂,而是以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层层深入地剖析了微观银行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从基本的银行功能,如存款吸收、贷款发放,到更复杂的金融工具和风险管理,书中都有详尽的讲解。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一些复杂模型时,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案例,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其背后的逻辑。而且,第二版在内容上应该也有更新,紧随时代发展,这对于一本涉及快速变化的金融领域的书籍来说尤为重要。我感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银行的微观经济活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宏观经济政策如何作用于银行体系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编排也很好,循序渐进,不会让人有突兀感。

评分

作为一个对金融市场动态时刻保持关注的普通读者,我近期接触了《微观银行经济学(第二版)》。我一直觉得,了解银行运作的底层逻辑,对于理解金融市场的波动和经济周期的形成至关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从微观层面出发,细致地描绘了银行作为经济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如何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提供支付服务等核心业务来运作的。书中对各种金融工具的介绍,以及银行如何管理其资产负债表,都让我对这个看似“神秘”的行业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尤其是关于银行的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内容,让我理解了为何金融危机时银行会面临巨大的压力,以及监管机构是如何试图维护金融稳定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对平实,不像某些学术论文那样堆砌专业术语,而是力求让读者能够理解其核心思想。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一些理论问题时,能够联系实际的银行经营现象,使得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扎实的根基。

评分

作为一名对金融市场和银行体系感兴趣的初学者,我近期阅读了《微观银行经济学(第二版)》。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就必须先理解其金融体系,而银行无疑是金融体系的核心。这本书就从最基本的层面,为我打开了认识银行经济学的大门。它系统地介绍了银行的功能、类型以及它们在经济中的作用。书中对于存款、贷款、支付系统等基础业务的讲解非常清晰,让我能够逐步建立起对银行运作的认知框架。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还深入探讨了银行面临的各种挑战,比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利率风险,以及银行如何通过各种策略来应对这些风险。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平实易懂,即使是对于非专业人士,也能够相对轻松地理解其中的内容。我认为,对于任何想要了解银行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它能够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扎实的基础,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被《微观银行经济学(第二版)》这本书所吸引。我一直认为,银行是现代经济的“血管”,其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体的活力。这本书恰恰就从微观层面,深入浅出地揭示了银行经济学的奥秘。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的介绍,而是更侧重于分析银行在实际运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从银行如何进行风险评估和定价,到其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能够将复杂的经济模型和理论,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并且引用了很多实际案例来佐证其观点。这对于我这样没有金融背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银行的经营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对我理解宏观经济现象非常有帮助。

评分

宝贝非常好用非常实惠

评分

很好的教材,马上要用的的,很好

评分

东西很不错,非常值得推荐!

评分

工作要求,工科的也要看,慢慢啃吧

评分

书的内容挺好的。主要是对京东的包装强烈不满意,书脊处有破损和挤压痕迹。618活动我买了两百多的说,其中一个订单有7本书用了纸箱子包装的,收到货书的外观完好;这个订单只有3本,可能为了减少成本,就简单放在白色的塑料袋里,结果书就成这个样子了。唉……我这里地偏远调换嫌麻烦就不换了!建议京东下次用气泡塑料纸把书包一下,以免造成破损。

评分

京东促销的价格越来越差了,速度还是挺快,是不是上市了就变了?

评分

工作要求,工科的也要看,慢慢啃吧

评分

配备了原书习题解答及附加练习,配合原书学习效果不错

评分

感觉还行呢,上课用的教材,书有点损毁,物流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