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来说,敏感期是这样一个时期—— 一生只有一次的、具有特别生命力的、学习和成长的爆发期。敏感期是幼儿学习的关键期, 敏感期影响着心灵、人格的发展和健全。错过敏感期,将严重影响孩子的心智发展;抓住敏感期,将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好的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实施版)》全力帮助您好的了解您的孩子,不做孩子的绊脚石,让孩子在敏感期得到好的成长。与其他书相比,没有大篇幅地讲案例,而是告诉您具体如何做,非常实用,值得推荐。
海报:
敏感期的概念是伟大的教育学家蒙特梭利提出来的。《捕捉儿童敏感期(实施版)》依据蒙氏理论,全面解读儿童在0~6岁甚至6岁以后的各类敏感期现象。
想知道你的孩子为什么爱吃手、为什么爱学舌、为什么会口吃、为什么很固执、为什么爱钻洞、为什么总乱画、为什么老作对 …… 所有奇奇怪怪的行为都是敏感期的表现,本书不仅给你答案,而且告诉你怎么去做,怎么帮助孩子的身心得到很好的成长。
罗耀先,“早教六法则”创立者,原武汉大学智力技术开发中心实验部主任,曾先后担任武汉大学《人才摇篮》杂志编辑、中国著名早期教育品牌——“零岁方案”专家组主持专家。曾担任多年《妈妈宝宝》杂志指导专家兼专家答问录栏目主持。三十年来一直从事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的研究与宣传工作。
Part 1 语言敏感期(0~6岁)
01 语言初建期:简单重复与模仿(0~2.5岁)
02 语言爆发期:词语、句子的使用 2.5~4岁)
03 诅咒语言敏感期:发现并验证语言的力量(3~4岁)
04 自我语言期:自言自语与悄悄话(3~4岁)
05 语言与思维脱节期:小“结巴”别害怕(3~4岁)
06 哭泣表达期:用“哭”的方式来表达想法(3~6岁)
游戏活动
○跟我一起说
○一起来造句
○词语换换看
○绕口令
Part 2 感官敏感期(0~6岁)
01 视觉敏感期:初识“花花世界”(0~2.5岁)
02 色彩敏感期:彩色世界真美丽(3~4岁)
03 听力敏感期:听听这个世界(0~6岁)
04 音乐敏感期:对音乐和乐器的渴望(4~5岁)
05 口腔敏感期:用嘴巴“尝尝”这个世界(0~2.5岁)
06 手的敏感期:用小手触摸世界(0~2.5岁)
07 绘画敏感期:从胡乱画到有章法(2~5岁)
游戏活动
○吹画
○跟着小铃走
○玩具的“味道”
Part 3 动作敏感期(0~6岁)
01 行走敏感期:不走寻常路(0~3岁)
02 探索空间敏感期:用各种动作探索空间(0~4岁)
03 动手敏感期:从徒手操作到利用工具(1.5~4岁)
04 协调性敏感期:身体和大脑的亲密合作(0~4岁)
游戏活动
○踩影子
○拆装积木车
○倒着走
Part 4 关注细小事物敏感期(1~4岁)
01 关注家里小事物:线头、头发、豆子、纸屑是宝贝(1~4岁)
02 关注自然小事物:蚂蚁、树叶、石子、蜗牛是伙伴(1~4岁)
游戏活动
○给石头“化妆”
Part 5 秩序敏感期(0~4岁)
01 秩序感的初建:认生和找主人(0~4岁)
02 有序环境的维护:统统要“归位”(0~4岁)
03 内心秩序感的建立:重来与重复(2~4岁)
04 秩序的执拗敏感期:“作对”与“暴力”(3~4岁)
游戏活动
○宝宝的拖鞋
○书宝宝的家
○作对宝宝
Part 6 社会规范敏感期(2~6岁)
01自我意识敏感期:强调“我”的概念(2~6岁)
02人际关系敏感期:社交开始了(3~5岁)
03个性完美敏感期:什么都要做到最好(3~4岁)
04性别敏感期:关注自己和他人身体(4~5岁)
05提问出生敏感期:“我是从哪里来的”(4~5岁)
06身份确认敏感期:偶像崇拜(4~5岁)
07情感敏感期:表达爱、需要被爱(4~5岁)
08婚姻意识敏感期:“我要结婚!”(4~6岁)
09社会活动敏感期:爱帮忙的“热心肠”(5~6岁)
10社会规则敏感期:规则意识的建立(5~6岁)
游戏活动
○欢迎客人
○男女大不同
○我从哪里来
○婚礼小司仪
○宝宝收垃圾
Part 7 书写与阅读敏感期(3.5~5.5岁)
01 书写敏感期:孩子涂鸦就是写字(3.5~4.5岁)
02 阅读敏感期:读书是件快乐的事(4.5~5.5岁)
游戏活动
○连连看
○缺页的故事书
Part 8 文化敏感期(6岁及以上)
01 数概念敏感期:加、减数字间奥妙无穷(6岁左右)
02 逻辑思维敏感期:由于好奇不断探究(6岁以上)
03 文化知识敏感期:汲取各种科学文化知识(6岁以上)
04 写作萌芽期:自我心声,自己书写(6岁以上)
游戏活动
○大老板
○纤维的秘密
附录:0~6岁宝宝智能发展参照表
口腔敏感期:用嘴巴“尝尝”这个世界(0~2.5岁)
典型现象的捕捉
现象一:爱吃手
几乎令所有妈妈都头痛的问题,就是宝宝爱吃手,宝宝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喜欢把自己的手指放进嘴里,然后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拿出来他又会放进去,如果你斥责他,他就会变得很生气甚至哭闹。
妈妈们最担心的就是卫生问题,同时认为这是种坏习惯,总是试图矫正,但是往往收效甚微。
现象二:什么都往嘴里放
1岁左右的宝宝非常让家长头疼,因为他们看到什么都要捡起来,然后毫不犹豫地放到嘴里尝一尝。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户外,只要是他能拿得起来的东西他都要往嘴里放。在家里还好,爸爸妈妈可以给宝宝随时洗手,给所有的玩具消毒,但是到了外面就没办法控制了,宝宝一会儿在地上玩土,一会儿又捡起石子放进嘴里,搞得很多妈妈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现象三:尝过之后吐出来
家长都不愿意宝宝去吃那些不能吃或者太大不容易咀嚼和消化的东西,可是你的宝宝却不管这一套,拿起就往嘴里搁,胆小的妈妈生怕卡到宝宝,可是他往往嚼两下又自己吐了出来。
比如,有一次,你的宝宝抓到了一个带皮的橘子瓣,然后就放到了嘴里。你担心他会把整个橘子瓣和皮都吞进去,可是让你感到惊讶的是,宝宝居然把橘子皮吐了出来,把果肉咽了进去。
你终于真的明白了那句名言:孩子最初就是用口来感知世界的。
……
蒙氏理论解析
通常,宝宝的口腔敏感期会集中在从出生到2岁这个阶段。孩子口腔敏感期持续时间的长短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在这一时期,父母能给宝宝提供科学的环境,允许他去“吃”各种各样的东西的话,换句话说,也就是允许孩子用口去探索周围的环境、物品,孩子的敏感期就会很快过去。
相反,如果父母不了解这一敏感期,阻碍孩子用口去探索事物的行为,孩子的这一敏感期就会持续很长时间,可能到了三四岁,他还会偷偷地把东西放到嘴里“尝尝”。父母如果不允许孩子用口去探索,孩子自身与外部的世界就很难建立联系,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发展自己的潜能。要知道,连“软”与“硬”这样的抽象概念,孩子都是用口来“尝”出来的。
1.用嘴巴尝味道
当孩子口渴时,他常常会拒绝喝水,要求父母拿酸奶、果汁等饮料。
即使是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也是这样,当他喝过带甜味的奶粉之后,就不再喝没有甜味的普通奶粉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是因为孩子的口和舌生来就有品尝味道的功能。当他尝到了“好吃的”、“好喝的”,自然就不愿意去吃、喝“普通的”了。
现象四中的例子表明,孩子喜欢用口来做对比,他喜欢打开所有的食品包装,吃一口就不吃了,再吃一口别的。其实,这并不是孩子任性,而是孩子用口来体验并认识巧克力的味道,他通过了解外在的东西,构建内在的自我,只是父母并不了解这一点。所以,当父母以各种有道理的理由拒绝孩子这么做时,孩子的内心就会不断地挣扎,甚至以哭闹的方式来反抗父母。
2.用嘴巴来认识世界
父母要知道一点,孩子用嘴巴来品尝味道和用口来认识世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会用口去认识各种事物,包括自己的手与脚。
触觉是宝宝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而嘴唇和手是触觉最灵敏的地方。
对于一个3个月大的宝宝来说,口的功能是巨大的,首先,通过吸吮感知手的存在,感知手的抓握功能,当宝宝知道自己的小手能抓握东西之后,就会通过手把周围抓到的物品都送进嘴里进行“检验”,这个过程也完成和健全了口腔的功能。宝宝用口腔来认识世界,直到手被完全唤醒,手的敏感期到来,又帮助和加快了口腔敏感期的发展,宝宝就这样用嘴打开世界的大门,用嘴和这个世界建立着亲密的关系,当宝宝开始尝试用口和手进行探知时,他的世界就开始了……
……
《捕捉儿童敏感期(实施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就是——“原来如此!”。它以一种非常科学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解释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那些令家长们困惑不解的行为。作者的语言平实而深刻,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日常情境。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对微小事物敏感期”的描述所吸引。看着孩子对一片落叶、一朵小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过去可能只觉得是孩子“闲着没事”,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是孩子观察力、专注力萌发的关键时期。书中提供的“实施版”建议,更是像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育儿视野。它教会我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能够激发他们好奇心和探索欲的环境,如何在他们专注的时刻不打扰,如何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度的支持。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并非是“教”与“学”的单向过程,而是一个“陪伴”与“引导”的双向互动。它让我学会了如何从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如何去欣赏他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阅读这本书,我感到自己不再是那个手足无措的家长,而是一个能够理解孩子、支持孩子,并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伙伴。
评分《捕捉儿童敏感期(实施版)》是一本让我感到“醍醐灌顶”的书。作为一名新手父母,我对孩子的成长充满了好奇,也时常因为孩子的某些行为而感到困惑和焦虑。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及时雨,为我解答了许多育儿难题。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将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自我意识敏感期”的描述所打动。当孩子开始说“我”的时候,当他们开始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主张时,我不再感到这是叛逆,而是理解这是他们建立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书中提供的“实施版”建议,更是让我看到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比如,在处理孩子的“固执”行为时,作者建议我们不是直接否定,而是通过提供有限的选择来满足孩子的控制感,这种方法让我觉得既尊重了孩子,又有效解决了问题。它改变了我以往那种“听话就奖励,不听话就批评”的教育模式,让我学会了如何通过理解和引导,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是一场“控制”的游戏,而是一场“赋能”的旅程。它鼓励我放下成人的焦虑,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去观察他们独特的成长节奏。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希望更深入了解孩子、更科学育儿的家长们。
评分我必须说,《捕捉儿童敏感期(实施版)》这本书,着实是颠覆了我之前对儿童教育的一些固有观念。它不仅仅是一本“育儿宝典”,更像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作者并没有把孩子简单地看作是需要被“塑造”的对象,而是将他们视为一个独立、有内在驱动力的生命体。书中对“社交敏感期”的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孩子在某个阶段会变得异常“黏人”,或者突然开始渴望与其他小朋友玩耍。作者提出的“实施版”建议,更是给我提供了很多实操性的方法。比如,如何引导孩子学习分享,如何帮助孩子处理与同伴之间的矛盾,这些在书中都有非常具体且有效的指导。我特别喜欢书中提到的“尊重孩子的节奏”,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以前我总想让孩子尽快掌握某些技能,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步调,强求只会适得其反。它让我学会了如何耐心地观察,如何静待花开。通过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的互动方式,更加关注如何去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它让我看到了孩子身上巨大的潜力和无限的可能,也让我对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捕捉儿童敏感期(实施版)》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启发,它不仅是一本教育指南,更像是一面映照孩子内心世界的镜子。我一直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未被完全解读的书,而这本书则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锁这些秘密的钥匙。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儿童敏感期,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叙述,展现了这些敏感期如何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最终塑造出一个完整的个体。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运动敏感期”的详尽解读,它让我明白,孩子那些看似“折腾”的行为,其实是对身体机能的探索与掌控,是他们建立自信与独立的第一步。作者提供的“实施版”建议,更是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例如,在“精细动作敏感期”,书中不仅介绍了如何让孩子通过模仿学习,还提供了大量鼓励孩子动手操作、体验的活动建议,这让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去引导,而不是随意地让孩子“玩”,而是有目的地去“引导玩”。读完这本书,我对孩子行为的理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我可能会因为孩子重复性的行为而感到不耐烦,但现在我能够理解这背后是孩子对规律的探索和对秩序感的建立。它让我学会了如何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如何去欣赏他们专注、执着的每一个瞬间。这本书无疑是我育儿路上的一盏明灯,让我更加自信、更加从容地陪伴孩子成长。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我最近阅读过的最引人入胜的儿童教育类书籍之一。作为一个渴望为孩子提供最佳成长环境的家长,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切实可行指导的资源,而《捕捉儿童敏感期(实施版)》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充满智慧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儿童成长过程中那些转瞬即逝却又至关重要的“敏感期”。书中并没有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和生动的故事,将抽象的教育理念具象化。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语言敏感期”和“秩序敏感期”的论述,它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孩子在某个阶段表现出的特定行为,并非无理取闹,而是内在发展规律的体现。作者提供的“实施版”建议,更是如同一张详细的地图,指引着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观察、理解并积极回应孩子的敏感期信号。从如何为孩子创设适宜的环境,到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沟通,再到如何在他/她探索世界时给予恰如其分的引导,书中都给出了令人信服且操作性极强的方案。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心一笑,因为我看到了自己孩子身上那些熟悉的影子,也为自己过去一些不恰当的应对方式感到一丝懊悔,但更多的是一种被赋能的感觉。这本书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关键在于“等待”与“观察”,在于“尊重”与“支持”,而非强行灌输与纠正。它鼓励我以一种更平和、更有爱的心态去陪伴孩子,去发掘他们身上无限的可能性。
评分还没怎么看,给熊孩子撕的差不多了!!
评分不错,很便宜,写的不错
评分书本很不错,内容很实用,老婆很喜欢,值得推荐。
评分不错,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真的是一本很适用的书,向所有宝爸宝妈们推荐
评分育儿书籍,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敏感期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
评分质量很好,很实用,是正品。
评分这本书不错,推荐有娃的家长可以看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