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名:忧患:刘君祖讲易经忧患九卦
作者:刘君祖
定价:48.00元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6-08-01
页码:32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08664606
孔子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此可见中国古典哲学中蕴含着深刻的忧患观念。《忧患:刘君祖讲易经忧患九卦》结合案例、旁征博引,对《易经》中zhuming的忧患九卦——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进行了透彻的解析。通过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智慧,帮助我们现代人处变不惊,体悟易经的忧患意识;应世自如,参透自在人生的奥妙所在。
自序·生于忧患 1
导读 1
履险如夷——履卦ぐ
忧患diyi卦 3
“人位”以柔克刚的智慧 4
履险如夷 5
履卦的卦中卦 7
履卦卦辞 8
创意修辞法:卦名与卦辞不分开 9
履卦《彖传》 10
以柔履刚 10
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12
履卦《象传》 14
全履之象 16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18
履卦六爻详述 20
初爻:特立独行 20
中行独复,自强不息 23
二爻:谨守中道 25
三爻:志行失当 28
武人干政的危险 29
《易经》中的“眇能视”、“跛能履” 31
四爻:低调谨慎 33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34
五爻:杀伐决断 35
上爻:有德者必有言 37
履卦“上九”与太极拳 39
有终之美——谦卦し
卦爻全吉的谦卦 43
有终之美 45
谦、豫二卦的错综分析 47
谦、豫二卦的差异分析 49
谦、豫、随……的卦序分析 51
谦、豫二卦的“身体《易》”探析 52
谦轻而豫怠也 54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55
从卦象上看谦、豫 57
谦卦卦辞 58
谦卦《彖传》 59
谦卦《象传》 60
同功而异位 62
谦卦六爻详述 64
三爻:万民景服 64
永恒的功德 65
由谦卦“九三”说卦中卦 67
初爻:低调再低调 68
二爻:造势之力 70
谦卦上卦三爻“无不利” 72
四爻:精神利用 73
五爻:当仁不让 77
上爻:正义之战 80
谦卦的全胜观念 82
一元复始——复卦こ
复卦的核心创造力 85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86
观复的力量源自坤卦 88
螺旋形的上升曲线 89
复卦卦辞 90
复卦《彖传》 92
生命的规律节奏 94
“天癸至”的概念 95
复卦《象传》 96
单行道与螺旋行进之道 98
营卫气血——复卦的中医观点 101
复卦六爻详述 102
初爻:天地之心往内求 102
平常心就是道 104
二爻:及时休养 105
三爻:一念之间 107
四爻:依中道而行 108
五爻:大德敦化 109
上爻:天灾人祸并至 110
康熙征噶尔丹 112
天长地久——恒卦ぜ
天人相应的自然法则 117
恒卦的应用 120
咸、恒中有大过卦的意义 122
恒卦卦辞 123
恒卦《象传》 125
恒卦《彖传》 127
恒卦“卦吉、爻凶”的分析 131
咸卦各爻间应与关系的结果 132
恒卦各爻间应与关系的结果 133
恒卦六爻详述 134
初爻:不当的深入 134
四爻:求不得苦 138
《易经》中“禽”的相关说明 139
三爻:无处容身 140
上爻:动摇国本 142
二爻:善补过 143
五爻:久经考验 145
惩忿窒欲——损卦む
六十四卦中难的两个卦——损、益二卦 149
解卦与zhongji关怀 152
损、益的说文解字 153
损、益的定位 154
损、益在道家中的发挥 155
损、益与咸、恒的关系 157
损、益与泰、否的关系 158
损卦的卦中卦 161
《序卦传》说损、益 162
《杂卦传》说损、益 162
益卦有农耕之象 163
忧患中的损益 164
损卦卦辞 166
损卦《彖传》 167
损卦《象传》 169
移山填海之难和欲壑难填 170
理性节制感性 171
损卦六爻详述 173
损卦的不言之象 173
初爻:量力而为 175
四爻:久旱逢甘霖 177
二爻:密不透风 178
五爻:自然获益 181
三爻:小舍大得 183
上爻:功成名就 185
利益众生——益卦っ
六十四卦难解之卦 189
斟酌损益与泰极否来 189
利益众生 191
集思广益 192
民意至上的弊端 193
益卦卦辞 195
损卦之“利有攸往” 196
益卦《象传》 198
益卦《彖传》 200
益卦六爻详述 204
初爻:全民积极投入 204
二爻:富而好礼 206
“自外来”与“固有之” 209
三爻:济难救困 210
王道政治的施政程序 213
四爻:政治改革 214
五爻:利益众生 217
上爻:无所逃于天地间 221
致命遂志——困卦ゅ
升而不已必困 227
从升卦到困卦各爻的比较分析 228
“困”的字形分析与延伸说明 230
价值链的说法 231
困卦之所以困的初爻、三爻、上爻分析 232
困—井—革:走出困卦,再创新天地 233
人生各种不同的难 235
绝处逢生 236
蓝海策略——困、井、革的绝处逢生 237
《序卦传》说困、井二卦 240
井通而困相遇也 241
忧患九卦之困卦与井卦 243
困卦的卦中卦 246
困卦卦辞 247
困卦《彖传》 249
困卦《象传》 251
从爻际关系看“柔掩刚”和“刚柔交相困” 251
困卦六爻详述 253
初爻:遗世而独立 253
三爻:身败名裂 255
上爻:改弦更张 259
二爻:锤炼意志 260
五爻:中直之道 262
四爻:掣肘之弊 265
研发转型——井卦ぬ
萃升、困井的异同之处 269
物极不反 270
《易经》中的饮食器具——制器尚象 271
井卦的卦中卦 273
井卦卦辞 274
深造自得 278
极低调的开发 278
井卦《象传》 279
井卦《彖传》 280
井与涣——影响世界的能力 282
井卦六爻详述 283
初爻:用进废退 283
二爻:艰难的突破 285
三爻:叫好又叫座 287
四爻:wanmei的修整 289
五爻:品牌效应 290
上爻:维持品牌的忠诚度 291
申命行事——巽卦つ
八个基本卦的规律 295
丰旅相综看世象 296
《易经》中的“闲”与“品” 297
无入而不自得 298
旅、巽、兑、涣卦序分析 300
巽卦的卦中卦 303
《序卦传》说巽、兑、涣 305
兑见而巽伏也 306
忧患九卦之巽卦 307
巽卦卦辞 309
巽卦《彖传》 310
巽卦《象传》 311
巽为进退、为不果、为近利市三倍 312
巽卦六爻详述 313
初爻:武人魄力 313
二爻:数往知来 315
三爻:遭遇瓶颈 317
四爻:上下打点 318
五爻:借壳上市 320
上爻:能入不能出 322
中国人的天命观 324
《忧患:刘君祖讲易经忧患九卦》对《易经》中zhuming的忧患九卦——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进行了透彻的解析:“履”为脚踏实地历练工作能力;“谦”为低调行事,化解纷争;“损”为理性调节,精打细算,终于获益;“困”为遭遇困难不改其志;“井”为研发创新,大获成功;“巽”为灵活权变,主导一切。作者详解忧患九卦,阐述消解世事迷津、转换人生成败之道,帮助读者在复杂的环境中庄敬自强,提高修养,历艰难困苦,终玉汝于成。
作为一个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略有了解的读者,我一直对如何为不同群体设计适宜的居住空间感到好奇,尤其是占人口比例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群体。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它没有停留在宏观的政策层面,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具体的“规划与设计”实践。作者在介绍国内外养老院的案例时,非常注重细节的呈现。不仅仅是展示了建筑物的立面图或平面图,更深入剖析了空间的功能划分、流线设计、采光通风等关键要素。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老人居住”部分的论述,它区分了不同类型的老人,比如独立居住、需要辅助居住、需要全天候护理的老人,并针对这些不同需求,提出了相应的空间解决方案。这种精细化的设计思路,让我看到了作者对老年人多元化需求的尊重。此外,书中对“活动中心”的设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提供一个进行集体活动的场所,更是营造一个社区感和归属感的空间。从棋牌室、书画室,到多功能厅、茶室,这些设施的设计都充分考虑到了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和社交需求,力图让老年人在这里找到乐趣、结交朋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冰冷的建筑空间,赋予了温情和生命力,让我看到了未来养老社区的无限可能。
评分我一直对国内外的养老模式和建筑设计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真正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项目。这本书可以说是给我带来了一场关于养老社区规划与设计的“头脑风暴”。作者在分析国内外“老人居住”的案例时,不仅仅展示了建筑的硬件设施,更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设计理念和人文关怀。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独立性”和“安全性”的设计平衡。一方面,它鼓励老年人保持独立的生活能力,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和适老化设计,让他们能够自理生活;另一方面,它又通过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和及时的紧急呼叫系统,为老年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此外,书中关于“活动中心”的规划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设置一些传统的棋牌室或活动室,而是引入了更多元化的功能,比如烹饪教室、园艺空间、甚至是小型剧场。这些设计能够充分激发老年人的潜能,让他们在晚年也能继续学习新技能,实现自我价值。而“生态社区”的理念,更是将养老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环保、健康的养老模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思考如何真正创造一个让老年人“有尊严、有价值、有乐趣”的生活空间。
评分我一直对如何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创造更适宜的居住环境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全球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如何科学地规划和设计养老社区,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一场及时雨,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作者在深入剖析“养老社区规划与设计”的各个方面时,展现了其深厚的专业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老人居住”的细致研究,它不仅仅是关注基本的居住空间,更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空间布局、色彩搭配、材质选择等细节,来营造温馨、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让老年人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独立性和尊严。而关于“活动中心”的设计,更是让我看到了养老社区的活力所在。书中列举了大量国外先进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多元化的活动空间和丰富的活动内容,来满足老年人的社交、娱乐、学习等多方面需求,让他们在晚年也能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此外,对于“生态社区”的倡导,更是将养老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更加绿色、健康、和谐的未来养老图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份冰冷的设计图纸,更是一份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活蓝图”,它鼓励我们去创造一个真正能够让老年人“安其居、乐其业”的美好世界。
评分这本书真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我本来以为它会是一本非常枯燥乏味的理论书籍,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冰冷的图表,毕竟“养老社区规划与设计”听起来就不是那么轻松愉快的题材。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它严谨而不失温度的论述深深吸引了。作者并非仅仅是罗列规范和标准,而是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如何在空间设计中融入对老年人生活需求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关注物质层面的设施,更着重于精神层面的关怀。例如,在关于“活动中心”的设计部分,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如何通过空间布局来促进老人社交的智慧。它不是简单地设置一个大厅,而是考虑到了不同老年人的兴趣和活动模式,比如为喜欢安静阅读的老人设计了私密的阅读角,为喜欢热闹的老人提供了宽敞的活动场地。甚至连色彩和材质的选择,都充满了人性化的考量,力求营造温馨舒适的氛围。书中列举的国内外案例也十分精彩,让我看到了许多令人赞叹的实践,有些设计简直是巧夺天工,既满足了功能需求,又充满了艺术美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生态社区”的论述,将养老与绿色、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相结合,这无疑是未来养老发展的重要方向。从建筑的节能环保,到社区内绿化景观的营造,都体现了对老年人健康和环境责任的担当。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提供一份设计指南,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年护理专家和一位富有远见的城市规划师的智慧结晶,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养老图景,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思考。
评分作为一名对城市发展和社区建设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前瞻性理念和实操性建议的书籍,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在论述“养老社区规划与设计”时,视角非常广阔,将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进行了梳理和比较。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配套服务设施”的论述,它打破了我对于养老院仅仅是提供居住和基本照料的刻板印象。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将医疗、康复、文化、娱乐、商业等多种服务功能有机地整合到社区中,形成一个高度集约、功能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这不仅仅是建筑上的创新,更是服务模式上的革命。书中对“生态社区”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强调绿色建筑,更注重将自然生态融入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比如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利用,以及室内外的绿化设计,来打造一个健康、舒适、可持续的居住环境。这种将养老与生态理念相结合的思路,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设计指南,更是一份关于未来生活方式的思考,它引导我们去构建一个能够让所有年龄段的人都能和谐共处、安享晚年的美好家园。
评分我一直对“养老”这个概念抱有一些模糊的认识,总觉得它离我还有些遥远,而且似乎总是伴随着一些沉重和无奈。但当我阅读了这本书之后,这种印象被彻底颠覆了。作者用极其生动而又专业的语言,为我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养老图景——一个充满活力、温情和尊严的“养老社区”。书中关于“国内外老人居住”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用智慧和爱心去解决老年人居住的问题。我特别被那些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案例所吸引,它们既保留了家的温馨感,又融入了现代化的适老化设施,让老年人能够舒适、安全地生活。而“活动中心”的设计,更是让我看到了养老社区的“活力引擎”。它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简单的娱乐场所,更是一个激发老年人潜能、促进他们社交互动的平台。从绘画、书法、音乐,到园艺、烹饪、手工,这些活动的设计都充满了创意和人性化,让老年人能够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尤其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关于“生态社区”的论述,它将养老与绿色、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我看到了未来养老的无限可能。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份关于养老社区的规划和设计指南,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养老理念,让我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于“养老”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原本以为,养老社区就是简单地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居所,然后配备一些基础的医疗和护理服务。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了解到,真正的养老社区,应该是一个能够满足老年人全方位需求的,充满活力和人文关怀的“生活共同体”。作者在“老人居住”的设计部分,特别强调了“个性化”和“适老化”的原则。它不是一刀切地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设计,而是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家庭结构等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居住选择。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让我深感赞赏。同时,书中对于“活动中心”的规划也极具参考价值。它不仅仅是提供娱乐场所,更是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生活,发展兴趣爱好,保持身心健康。从手工坊、健身房,到舞蹈室、音乐室,这些设施的设计都体现了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生态社区”的论述,它将养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精心设计的绿化景观和生态化的建筑,让老年人能够亲近自然,享受绿色健康的生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温情和希望的未来养老图景,让我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老年人居住模式,偶然间发现了这本书,本以为会是一本比较写实的案例集,主要罗列各个国家的养老院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但拿到手后,我才发现它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如何建造”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何这样建造”的哲学和人文关怀。作者在分析国外养老院设计时,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其外观,更重要的是解读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和对老年人生存状态的理解。比如,书中对北欧国家一些养老社区“去机构化”设计的分析,就让我耳目一新。它打破了传统养老院那种冰冷、疏离的刻板印象,而是通过营造家庭式的居住环境,让老年人即使离开熟悉的家,也能感受到归属感和温暖。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仅是建筑学上的突破,更是对老年人心理需求的深刻洞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配套服务设施”的论述,它将养老院从一个单纯的居住场所,升级为一个能够提供全方位生活服务的综合体。从餐饮、医疗、康复,到文化娱乐、社区活动,这些设施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书中对这些设施的选址、规模、功能以及与居住空间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明白,真正的养老设计,是建立在对老年人生命尊严和个体价值的尊重之上的。
评分我是一名即将退休的职业人士,最近开始关注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这本书的内容正是我所需要的。它以一种非常专业而又易懂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国内外在养老社区规划与设计方面的最新理念和实践。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生态社区”的论述所打动。作者不仅仅是将生态环保作为一种口号,而是将其融入到社区的每一个细节中,从建筑材料的选择,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再到社区内的绿化种植,都充满了对自然和环境的敬畏。这种将养老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对老年人有益,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书中关于“配套服务设施”的设计也让我看到了养老社区的未来发展方向。它不再是简单的居住单元,而是集居住、医疗、康复、娱乐、文化、社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活空间。作者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将这些服务设施有机地整合到社区中,形成一个高效、便捷、舒适的养老服务体系。这本书让我明白,养老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安度晚年,更是精神上的丰富和愉悦。它鼓励我们去创造一个能够让老年人继续学习、继续创造、继续享受生活的美好空间。
评分说实话,我抱着一种“姑且看看”的心态来阅读这本书的,因为“养老社区”这个主题在我看来,似乎总是与“老旧”、“乏味”等词汇挂钩。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即使在阐述一些比较专业的规划理念时,也显得生动有趣,毫不生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生态社区”的部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及绿色建筑或者太阳能利用,而是将生态理念渗透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比如,如何利用自然地形,最大化采光和通风,如何设计能够吸引鸟类和昆虫的绿化景观,甚至是如何考虑老年人种植蔬菜、体验自然的过程。这种将养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设计思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而且,书中对“室内设计”的探讨也十分细致,它不仅仅关注美观,更强调功能性和安全性。比如,在选择地面材质时,会考虑到防滑性;在设计家具时,会考虑到高度和扶手的设计,以方便老年人起身和坐下。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体现了作者对老年人生活细节的极致关注。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养老”这个概念,它不再是衰老的代名词,而是生命体验的延续,是另一种形式的“生活”。它鼓励我们去创造一个能够让老年人继续享受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而不是仅仅提供一个“被照顾”的场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