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的心中也永远有这样一个教室,有所热爱、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一门好的课程,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
——余秋雨
文化史家潘之刚教授说:“此为平生所见有高度、有裁断,又有趣味的中国文化史。环顾身旁,从中学生到老学者都爱不释手。”
轰动海峡两岸、三年畅销百万册。马英九巡视台北书市首购之书。
参与课程的北大学生,大都成了“亚明星”, 毕业后成了各单位争抢的对象!
走进北大,跟随余秋雨,开始激荡人心的中华文化之旅。才思敏捷的课堂讨论/诚恳的生命应答/难以忘怀的47堂课。
一部学术著作,畅销海峡两岸,使老教授与大学生都爱不释手,这就是《北大授课》的魔力!全书包括“闪问”与“课程”两部分。“闪问”是北大、台大学生与余秋雨关于文化问题的问答,余秋雨先生关于“精神价值”、社会言论、文化走向、两岸文化等的回答深邃而又幽默。“课程”是四十七堂文化史课程,通过生气勃勃的课堂对话,传达了一种具有生命温度的文化哲学,“使几千年的文化历程变成了一部‘当代史’”。
《余秋雨学术六卷:北大授课——中华文化的四十七课》是一部课堂实录,初版后竟然立即畅销海峡两岸,成为马英九先生巡视台北书市时的首购之书,而参加课程的各位学生,全都成为社会各界竞相招聘的对象——这就是本书创造的奇迹。文化史家潘之刚教授说:“此为平生所见有高度、有裁断,又有趣味的中国文化史。环顾身旁,从中学生到老学者都爱不释手。”
本书前半部分,是北京大学学生、台湾大学学生与余秋雨先生之间迅如雷电的“闪问”、“闪答”,涉及当代社会大量艰涩的话题。但一来一往之间,却显得那么干脆、痛快、幽默,充满了阅读愉悦,被评论家誉为“高速运动状态下撞击出来的文化哲学”。
余秋雨,当代著名作家,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何谓文化》等,文化通史《问学余秋雨》,长篇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学术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等。
此为平生所见有高度、有裁断,又有趣味的中国文化史。环顾身旁,从中学生到老学者都爱不释手。
——文化史家潘之刚教授
总序
自序
参与课程的北大学生(部分
参与对话的台大学生(部分
第一部分 闪问
北大的闪问
巨人的性格和脾气
可疑的“精神价值”
“枯燥文本”和“戏谑文本”
语言能力训练班
文化的定义
评判社会言论
“掏糨糊”
台大的闪问
两岸文化
一些误解
文化走向
一句话问题
第二部分 课程
第一课 童年的歌声
第二课 文明的咒语
第三课 那里没有路标
第四课 文明的胎记
第五课 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
第六课 人类文明的早期分工
第七课 世界性的老子
第八课 让我解释几句
第九课 寻找真实的孔子
第十课 一路冷遇成就的伟大
第十一课 黄昏晚风萧瑟
第十二课 君子的修身与治国
第十三课 关于下一项记忆的争论
第十四课 一个让我们惭愧的名字
第十五课 中国会不会因他而走另一条路
第十六课 诸子百家中文学品质最高的人
第十七课 一个难解的世界奇迹
第十八课 长江推举他出场
第十九课 生活在别处
第二十课 何为诗人
第二十一课 《二十四史》的起点
第二十二课 汉武帝的大地遇到了司马迁的目光
第二十三课 《史记》的叙事魅力
第二十四课 失落了的文笔
第二十五课 混乱和美丽同在
第二十六课 如果换了文学眼光,三国地图就完全改变了
第二十七课 中国历史上最奇特的一群文人
第二十八课 一座默默无声的高峰
第二十九课 光耀千古的三百二十四个字
第三十课 第一个知名画家
第三十一课 因谦恭而参与伟大
第三十二课 凉州风范
第三十三课 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接纳佛教
第三十四课 文明的制高点
第三十五课 盛唐是一种心态
第三十六课 诗人排序
第三十七课 顶峰对弈
第三十八课 没有人救他们
第三十九课 多记一个名字
第四十课 夕阳下的诗意
第四十一课 精雅大汇集
第四十二课 一群疲惫的文学大师
第四十三课 九十年的尘埃
第四十四课 文化专制下的沉闷
第四十五课 五百年斯文所寄
第四十六课 远方的目光
第四十七课 太不容易了
告別
第五课 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
余秋雨:讲过了商代的文化记忆,接下来应该让我们的视线投向何处?毫无疑问,是诸子百家。中华文化从强悍的美丽,走向浓郁的智慧。
说到诸子百家,我们遇到一个奇怪的现象:现在许多人都知道诸子百家,但其中每一“家”的观点究竟是什么,却都不太清楚,比较清晰的只有儒家。这就碰到了一个大问题:我们应该记住百家的热闹,还是应该记住热闹之后执掌门庭的那一家?
王牧笛:每每想到我们的祖先在古老的星空下,纵横五千年间,对社会、人生、哲学、道德作出过如此积极、广泛、深入的探讨,我都觉得很感动。“百家争鸣”的热闹状态反映的是我们祖先积极、睿智、勇敢,对未来充满希望,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值得我们后辈子孙永永远远地记忆。
王安安:我觉得比起历史选择的结果,记忆当时热闹的状况更重要,因为我觉得在后来的历史中,我们的民族缺少了很多当时的全方位激情,以及当时百家争鸣带来的多元思维方式。对于逐渐走向墨守成规的后代来说,记忆那种古老的热闹、那种创造的激情,可能更为重要。因为这种记忆、这种激情,让我们不仅可以继承优秀的结果,更可以继续创造状态。
金子:百家中的儒家自从汉代以后就成为封建统治倚重的哲学流派,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我们当然也要重点记住经过历史筛选、作为热闹的精华流传下来的儒家。
余秋雨:历史像一片原野,有很多水脉灌溉着它。后来,逐渐有一些水脉中断了,枯竭了,但我们不能说,最好的水就是最后的水,更不能说,消失的水就是不存在的水。在精神领域,不能那么势利。
我们只能认为,由于历史的选择,儒家影响了中国两千年。就像选择一个单位的长官,当选者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是他管理多年,这个单位的发展就和他的思维有关了。那些出局的人可能比他更有才,只是对这个单位的影响不大而已。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里曾经渴求,何时才能让中国回到少年时代。什么是少年时代呢?少年时代就是天真未凿的时代,草莽混沌的时代。就像小学快毕业的孩子们一样,有着一番叽叽喳喳的无限可能。
我对百家争鸣时代的热闹极其神往,就像永远牢记着小时候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在那样的时光中,每一个小伙伴都是一种笑声、一种奇迹。我们为什么要总是记住那几个后来“成功”的人?如果仅仅这样记忆,那是对少年时代的肢解。
我们可以永远为之骄傲的是,在那个遥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曾经享受过如此难能可贵的思想自由,创造出了开天辟地的思想成果。
所以我对大家有一个提议:在记忆儒家的同时,也去亲近一下曾经同时出现在中国思想高地上的诸子百家。他们给中国人开拓了很多精神上的可能性。设想这种可能性是非常愉快的事情。
有一种说法,叫“历史不可假设”,这是疲惫无奈的“既成历史学”,如果从“创建历史学”的观点来看,这种说法是窝囊的。
只有尊重多种假设,才能尊重百家争鸣时代的蓬勃生命力。
……
一部课堂实录,初版后竟然立即畅销海峡两岸,成为马英九先生巡视台北书市时的首购之书,而参加课程的各位学生,全都成为社会各界竞相招聘的对象——这就是本书创造的奇迹。
文化史家潘之刚教授说:“此为平生所见最有高度、最有裁断,又最有趣味的中国文化史。环顾身旁,从中学生到老学者都爱不释手。”
本书前半部分,是北京大学学生、台湾大学学生与余秋雨先生之间迅如雷电的“闪问”、“闪答”,涉及当代社会大量艰涩的话题。但一来一往之间,却显得那么干脆、痛快、幽默,充满了阅读愉悦,被评论家誉为“高速运动状态下撞击出来的文化哲学”。
这本新版,比以前的版本又增加了很多全新的内容。
......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在阅读一篇篇独立的文章,不如说是在聆听一位智者的人生哲学讲座。叙事风格极为灵活多变,时而慷慨激昂,充满对民族命运的忧思;时而又回归到个人的微观体验,展现出人性的温暖与挣扎。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节奏,使得厚重的文化讨论变得十分平易近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总能巧妙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完美结合,既有扎实的史料支撑,又不失文学作品的阅读快感。这种平衡把握得炉火纯青,让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典雅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既有学术的庄重感,又不失古典韵味。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出色,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很实在。开本适中,便于携带和阅读。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号大小适宜,行距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这部重要作品的尊重。整体而言,从触感到视觉,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就为阅读体验奠定了高品质的基础,让人在翻开它之前就充满了期待。这种用心制作的实体书,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更显得弥足珍贵,值得藏书者细细品味。
评分读完这套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量,更是一种视角的拓宽和心境的沉淀。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传统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重量和意义。书中很多观点如同晨钟暮鼓,敲醒了我在浮躁生活中遗忘的一些重要价值。它促使我放慢脚步,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类根本性的问题。这种深刻的自我反思和对文化根源的追溯,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知识普及读物,更像是一部帮助人们建立文化自信和精神坐标的指南。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和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原本担心这类“学术”作品会门槛过高,难以理解。然而,这本书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作者的表达方式,充满了引导性和启发性,他似乎总能预判到读者在哪个知识点上会产生疑惑,并提前用最清晰、最贴切的例子加以解释。他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感,而是采取一种平等对话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探索和思考。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让我觉得文化探寻并非遥不可及的象牙塔内的活动,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美好旅程。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文字,我立刻被作者那独到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震撼。他的笔触如行云流水,将那些看似宏大深奥的文化议题,用一种极为细腻且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娓娓道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亲历那些文化的兴衰与流变。尤其是一些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剖析,角度新颖,避开了陈词滥调,直击要害。那种穿透历史迷雾,直抵人性深处的思考,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那些精妙的比喻和深刻的论断,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领悟,这种层次感,是很多同类著作所不具备的。
评分给孩子屯的书,开本很大
评分非常不错,喜欢余老师的书。
评分给孩子买的,正在看,很喜欢
评分这可能大概是我需要文学的原因。文学对我有慰藉功效,更多的时候可能并不是慰藉,而是无可慰藉,它与我同样难过,同样困惑。
评分《余秋雨学术六卷·北大授课:中华文化的四十七课》讲究一切审美实例的艺术等级,谨守一切心理瓜的艺术台阶。当然,这种艺术等级和艺术台阶一定具体、感性的,所以此书比一般的理论著作更切合创作实践。
评分印刷不错,买来还没看,买多了
评分书很好,正在阅读。
评分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非常不错,喜欢余老师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