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自傳叢書:南僑迴憶錄

中國現代自傳叢書:南僑迴憶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嘉庚 著
圖書標籤:
  • 自傳
  • 迴憶錄
  • 中國現代文學
  • 南僑機工隊
  • 抗戰
  • 曆史
  • 人物
  • 傳記
  • 近代史
  • 海外華僑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三聯書店
ISBN:9787542645555
版次:1
商品編碼:1145723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現代自傳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5-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496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陳嘉庚 17歲渡海前往新加坡謀生,經營過米店,創建過菠蘿罐頭廠.一個難得的機遇他開始在菠蘿園套種樹膠,進而大麵積種植,成為華僑中最大橡膠墾殖者,被稱為新加坡馬來西亞橡膠王國的四大開拓者之一.之後他開辦橡膠製品廠,生産橡膠鞋、輪胎和日用品。並在國內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國大埠設立分銷店,同時經營米廠、木材廠等三十多處,營業範圍遠及五大洲,資産約值黃金百萬兩。從一貧如洗的農傢子弟,用三十多年的時間,迅速成為華僑首富,創造瞭一個不可復製的商業奇跡。
陳嘉庚一生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的建設作齣瞭卓越的貢獻。早在1906年,陳嘉庚曾與途徑新加坡的孫中山初次會麵,後來又成為同盟會新加坡分會會員,受孫中山革命思想的熏陶,陳嘉庚熱情投身於民主革命,與孫中山共商製訂瞭黨旗方案,成為陳嘉庚政治生涯的重要裏程碑。
抗戰軍興,他發起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陳嘉庚被推舉為主席。他帶頭捐款購債獻物,精心籌劃組織,使南僑總會在短短三年多的時間內便為祖國籌得約閤4億餘元國幣的款項。應國內之請代為招募3200餘位華僑機工迴國服務,在新開闢的滇緬公路上搶運中國抗戰急需的戰略物資。1940年,他組織南洋華僑迴國慰勞團曆訪重慶、延安等地。特彆是訪問延安之後,陳嘉庚正統觀念發生瞭很大的變化。他據實發錶關於延安觀感的演講,盛贊陝甘寜邊區的新氣象。通過對國共兩黨轄區的訪問,陳嘉庚認為“中國的希望在延安”。生前曾被毛澤東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陳嘉庚飽含赤子之心,愛國愛傢。他捐資辦學,在傢鄉先後辦瞭廈門大學、廈門水産學校、集美中學、翔安一中、集美學村、翔安同民醫院等。

內容簡介

《南僑迴憶錄》於1946年初版,1979年後多次再版.這是陳嘉庚先生於1943年至1945年躲避日寇、在印尼避難時所寫的迴憶錄,他在沒有任何資料可供參考的情況下,憑著驚人的記憶力,以真誠質樸的筆調,詳盡地描述瞭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經曆,記錄瞭南洋華僑為襄助祖國抗戰而做齣的貢獻,並陳述瞭他為發展教育和社會進步所進行的種種艱苦卓絕的奮鬥.書中所記敘的事實,都是他親身經曆的曆史.身處南洋,心嚮中國,特彆是抗日戰爭艱苦卓絕的日子,他領導南洋僑界籌款,抵製日貨,並動員南洋僑界參與抗日運動.1940 年,率僑團返國,不辭舟車勞頓,奔走於南北各地慰勞考察,並訪問瞭共産黨治理的延安,認為延安“勤勞誠樸,忠勇奉公,務以利民福國為前提,並實行民主化,在收復區諸鄉村,推廣實施,與民眾辛苦協作,同仇敵愾,奠勝利維新之基礎”.他為抗戰奔走呼號,為勝利竭盡全力,所作所為,正印證瞭他“畢生以誠信勤儉辦教育,為社會服務”的崇高信念.

作者簡介

  陳嘉庚(1874-1961),又名甲庚,是20世紀中華民族卓越的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是東南亞最卓越的實業傢、教育傢與社會改革者。陳嘉庚先生不求名、不圖利,盡畢生之精力、傾全部之傢財而興辦教育的精神,已成為一種強大的獻身教育的感召力和社會發展的推動力。
  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華東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僑聯主席.廈門大學、集美大學、集美中學、翔安一中、集美學村、翔安同民醫院等,均由陳嘉庚創辦。

目錄

南僑迴憶錄
南僑迴憶錄弁言
一 印贈驗方新編
二 登報徵求良方
三 世界書局代印醫書
四 自印醫書未遂
五 與滿清脫離
六 閩省光復與南洋華僑
七 創辦集美小學校
八 縣立小學校之腐化
九 閩垣師範學校
一○ 填池為校址
一一 籌賑天津水災
一二 創辦集美師範及中學
一三 師範生按縣分配
一四 集校第一次更動
一五 集校第二次更動
一六 師範中學師資之睏難
一七 集校第三次更動
一八 集校安定
一九 添辦水産航海學校
二○ 添辦農林學校
二一 添辦女師範幼稚師範及商科
二二 補助小學校
二三 反對廈門開彩票
二四 倡辦廈門大學
二五 演武場校址之經營
二六 廈大假集美開幕
二七 廈大校長更動
二八 廈大第一次募捐無效
二九 廈大第二次募捐無效
三○ 廈大第三次募捐無效
三一 募捐理想之失敗
三二 集美廈大之支持
三三 廈大獻與政府
三四 參加捐辦星洲大學
三五 英政府自辦星洲大學
三六 南僑中學校之興設
三七 南洋各屬之華僑教育
三八 南洋教育之弊端
三九 濟案籌賑會
四○ 膠款訴訟案
四一 公時紀念像
四二 鴉片與黑奴
四三 馬來亞稻田與華僑
四四 伍朝樞遇刺
四五 國旗之意義
四六 決定擁護中央
四七 新加坡華僑中學新校捨之建築
四八 許案與葉淵
四九 許案之結局
五○ 廣西與華僑
五一 改良華僑喪儀
五二 “九·一八”與南洋之抵製日貨
五三 閩南水災捐
五四 閩省禁止師範學校
五五 閩建設廳纔難
五六 汪精衛小孩弄火
五七 對王正廷之勸告
五八 滿清衣冠之遺留
五九 婦女服裝應改善
六○ 跳舞營業之毒害
六一 南僑救鄉運動第一次
六二 救鄉運動第二次
六三 救鄉運動第三次
六四 救鄉運動失敗之原因
六五 助款興集校
六六 迴國就學須注意
六七 反對西南異動
六八 購機壽蔣會
六九 七七抗戰僑民大會
七○ 新加坡籌賑會成立
七一 閩僑宜多捐
七二 僑生與祖國
七三 馬來亞籌賑會議
七四 虛榮終失敗
七五 勸募救國公債
七六 閩代錶來洋籌款
七七 籌備南僑總會
七八 南僑總會成立
七九 馮君明見
八○ 提案攻汪賊
八一 日本抗議荷屬義捐
八二 南僑總會任務
八三 閩省府來募公債
八四 武漢閤唱團南來募捐
八五 華北漢奸來電
八六 補助宣傳抗敵之上海神州日報
八七 救濟罷工反日之鐵礦工人
八八 華僑大會堂與圖書館
八九 新加坡繼設水産航海學校
九○ 維持中英感情與抗戰
九一 設立救濟殘廢傷兵委員會
九二 華僑司機迴國
九三 派員視察西南運輸
九四 供給軍需藥品
九五 同情英對德宣戰
九六 迴教代錶南來
九七 侯西反君對籌賑會之努力
九八 侯西反之齣境
九九 宣布並質問
一○○ 組織迴國慰勞團
一○一 妒忌圖破壞
一○二 餘決意迴國之故
一○三 慰勞代錶抵星
一○四 慰勞團迴國
一○五 麵辭華民政務司
一○六 餘起程赴仰光
一○七 自仰光飛重慶
一○八 嘉陵招待所
一○九 馮將軍來訪
一一○ 謁蔣委員長
一一一 教部陳部長
一一二 行政院孔院長
一一三 軍委會何部長
一一四 軍事政治部陳部長
一一五 參政會王秘書
一一六 參政員歡迎會
一一七 日本通戴考試院長
一一八 於監察院長
一一九 居司法院長
一二○ 王外交部長
一二一 張交通部長
一二二 翁經濟部長
一二三 白副總參謀
一二四 赴孫立法院長宴
一二五 赴硃部長宴
一二六 訪宋子文君
一二七 中共黨員來訪
一二八 訪謝內政部長
一二九 訪救濟會許會長
一三○ 訪邵力子君
一三一 與《中央日報》王經理談話
一三二 範長江君來訪
一三三 慰勞團遲到
一三四 孔宴慰勞團
一三五 各界歡迎會
一三六 蔣公宴慰勞團
一三七 中央政府宴慰勞團
一三八 林主席公宴
一三九 西南運輸會
一四○ 中共歡迎會
一四一 參觀工廠
一四二 參觀軍械廠
一四三 參觀閤作社
一四四 慰勞團分三組
一四五 擴大煉藥廠
一四六 誠懇之盧區長
一四七 華僑投資問題
一四八 難童寒衣捐
一四九 黃炎培君談話
一五○ 慰勞團齣發
一五一 鹿鍾麟君談話
一五二 重慶華僑日報
一五三 福建建設協會
一五四 嚴令禁應酬
一五五 廈集同學會
一五六 重慶嘉陵賓館
一五七 汽車用油多
一五八 無綫電廣播
一五九 莊先生迴洋
一六○ 丞相武侯祠
一六一 魚目欲混珠
一六二 蔣公問何往
一六三 四川省教育
一六四 成都市景況
一六五 灌縣觀水利
一六六 磷火稱神燈
一六七 乘機到蘭州
一六八 西北運輸難
一六九 傅主席談話
一七○ 古世界英雄之遺骨
一七一 戴笠之情報
一七二 蘭州舊街路
一七三 石田種麥
一七四 青海好精神
一七五 馬兵齣抗戰
一七六 西寜佛寺和尚不清潔
一七七 蘭州各界歡迎會
一七八 西安途中古戰場
一七九 慰勞團不自由
一八○ 抗戰與建國之喻
一八一 秦王府歡迎會
一八二 終南山閱操
一八三 全國總城隍廟
一八四 南山訓練遊擊隊
一八五 周文漢武陵
一八六 起程往延安
一八七 中部縣祭黃陵
一八八 洛川民眾投書
一八九 延安臨時歡迎會
一九○ 欲巧反拙
一九一 李秘書留醫院
一九二 延安城形勢
一九三 平等無階級
一九四 渝軍入延界
一九五 一生洗三次
一九六 西安事變條約
一九七 積極擴軍校
一九八 無苛捐什稅
一九九 兼用舊武器
二○○ 縣長民選
二○一 毛主席與壽科長
二○二 工業尚幼稚
二○三 黃塵常飛揚
二○四 不團結罪責
二○五 重慶與延安
二○六 所聞與所見
二○七 宜川途中韆山萬嶺
二○八 閩人任總司令
二○九 大禹初治水處
二一○ 閻將軍名言
二一一 敵軍不及前
二一二 山西剋難坡歡迎會
二一三 二省慶甘霖
二一四 金鎖關多匪
二一五 蔣公濛難處
二一六 醉翁之意不在酒
二一七 衛硃尚好感
二一八 河南是故鄉
二一九 南洋為我國將來生命綫
二二○ 衛立煌君之將略
二二一 洛陽石佛多無頭
二二二 河南農夫勤勞
二二三 臥龍崗午飯
二二四 難童為敵有
二二五 領袖作事偏
二二六 漢中亦喜雨
二二七 空軍人纔兩乏
二二八 第一慰勞團結束
二二九 四川更喜雨
二三○ 名聞中外之峨眉山
二三一 僧寺作旅捨
二三二 百聞不如一見
二三三 其愚不可及之進香者
二三四 和尚之居心
二三五 峨眉山上寒
二三六 樂西新公路
二三七 武漢學生被拘
二三八 參觀産鹽井
二三九 戰後住屋之改良
二四○ 由嘉飛重慶
二四一 滇緬路之封禁
二四二 愚拙的對英提案
二四三 為封禁滇緬路對華僑廣播
二四四 國共幸妥協
二四五 蘇記者來訪
二四六 西北之觀感
二四七 黨人大不滿
二四八 必先滅共黨
二四九 蔣委員長三問
二五○ 蘇藉我巨款
二五一 登報聲明結束慰勞團
二五二 函答蔣公三事
二五三 軍火貨車損失數
二五四 滇緬路捐資亦無效
二五五 司機多禮節
二五六 西南運輸費
二五七 雲南新鹽廠
二五八 探視蔣纔品
二五九 大理觀石廠
二六○ 下關腐敗主任
二六一 運輸不統一之錯誤
二六二 前贈機工物領不足額
二六三 擒孟獲古跡
二六四 滇緬路最高處
二六五 雲南多腫頸病
二六六 車路管理仍腐敗
二六七 一月內改善三事
二六八 安危及薪俸之比較
二六九 象鼻:龍主席之宴
二七○ 昆明之見聞
二七一 昆明各界聯閤歡迎會
二七二 答昆明記者問
二七三 南洋新聞界
二七四 南洋華僑教育
二七五 國共可免破裂
二七六 迴國之觀感
二七七 貴陽途中之二十四崎山
二七八 “八一三”過盤縣
二七九 貴陽地乏三裏平
二八○ 吳主席費少希望大之妙喻
二八一 滇緬路開放
二八二 貴陽中國紅十字會
二八三 努力之精神
二八四 救傷遠勝前
二八五 勇為與畏縮
二八六 南僑補助救傷總站
二八七 離貴赴柳州
二八八 離柳來桂林
二八九 桂林問答
二九○ 剛直與諂懦
二九一 優缺不願居
二九二 桂省徵調壯丁數目
二九三 模範小學校
二九四 風景名不虛
二九五 衡陽之將來
二九六 湘水勝閩江
二九七 榮譽傷兵五萬餘人
二九八 長沙成焦土
二九九 渝黨人通電
三○○ 行抵韶關
三○一 罷官作工業之名言
三○二 粵省食糧足
三○三 離粵至贛州
三○四 汪精衛跪像
三○五 省政界疑惑
三○六 熊君說共産
三○七 代電中央解釋
三○八 熊主席之人格
三○九 麻袋試製成功
三一○ 參政員王君之言
三一一 贛省三業有大希望
三一二 不居尊處優
三一三 上饒歡迎同情節約
三一四 離贛來浙江
三一五 敵軍受賄爭權
三一六 顧前不顧後之金華街路
三一七 人力車運貨代汽車
三一八 離浙轉入閩
三一九 黨人三計策
三二○ 歡喜到閩境
三二一 壯丁死逃無數目
三二二 代錶來報閩省慘況
三二三 如是模範村
三二四 生男賀杉苗
三二五 裸體壯丁屍
三二六 廉米運福州
三二七 武夷山茶業之利
三二八 大紅袍名茶
三二九 武夷風景頡頏廣西
三三○ 觀止九麯江
三三一 做走狗防我
三三二 不快往邵武
三三三 定期視察滇緬路
三三四 古田賢縣長
三三五 告侯君發言須慎重
三三六 入晚到福州
三三七 閩政府製售賬簿
三三八 福州各界歡迎會
三三九 馬尾及鼓山
三四○ 義勇之記者
三四一 統運之貽害
三四二 苛政猛於虎
三四三 政治變營業
三四四 福清多新屋
三四五 華僑喜迴傢
三四六 外省籍駐防軍隊
三四七 莆田文化稱發達
三四八 繩縛壯丁隊
三四九 藉口拘挑夫
三五○ 泉城米亦貴
三五一 統運造成悲慘
三五二 省內不應言
三五三 函電求陳儀
三五四 華僑反誤鄉親
三五五 劣政勿告餘知
三五六 剛毅敢言之國民黨書記長
三五七 再上書陳儀
三五八 在安溪之集美學校
三五九 陳儀拒哀求
三六○ 劣紳鑽營
三六一 擬設同安初中校
三六二 縣長發大財
三六三 集美農林地非佳
三六四 十九年後迴故鄉
三六五 海陸空炸擊集美
三六六 親查運輸工人
三六七 登高看故鄉
三六八 續辦角尾學校
三六九 蔣公電同意視察滇緬路
三七○ 柴米生命綫
三七一 到處有耳目
三七二 復電陳儀再請撤銷統運
三七三 柴料何故昂貴
三七四 龍岩車路多彎麯
三七五 利令智昏
三七六 與陳儀三代錶論統運之害
三七七 廈大有進步
三七八 陳儀無悔心
三七九 華僑外匯與抗戰之關係
三八○ 閩省捕禁省參議
三八一 謀沒收廈門大學
三八二 在大田之集美農林水産商業三校
三八三 田賦加十倍
三八四 應采齣而反貢入
三八五 閩僑應多捐
三八六 樹膠之曆史
三八七 決意攻陳儀
三八八 太上主席
三八九 運輸專利
三九○ 省府設貿易公司
三九一 摧殘實業
三九二 省銀行之齣入數目
三九三 軍米之補貼
三九四 設立公沽局緻米騰貴
三九五 擅加田賦
三九六 虐待壯丁零星分散
三九七 摧殘教育
三九八 賤待參議員
三九九 縣區苛政
四○○ 官設旅運社
四○一 食鹽統製
四○二 黨政軍要人
四○三 無意改善
四○四 作惡心自虛
四○五 贛州同鄉會
四○六 電蔣公請弛田賦
四○七 泰和開會
四○八 再上蔣公電
四○九 汽車大王名言
四一○ 記者甚不平
四一一 軍政視察團
四一二 復上林蔣電
四一三 情理勢三事
四一四 吳主席優容參議員
四一五 視察滇緬路委員到昆明
四一六 請改善閩鹽政
四一七 辭行復獻議
四一八 敵機炸兩橋
四一九 功果橋無妨
四二○ 保山華中校
四二一 保山諸陋習
四二二 敵炸惠通橋
四二三 惠通橋之禁令
四二四 接蔣委員長復電
四二五 應改善之事
四二六 華僑機工非罪禁暗房
四二七 “華僑先鋒隊”貨車何處去?
四二八 遊緬故京王宮
四二九 在仰光電蔣公報告路政事
四三○ 齣國首次報告抗戰必勝
四三一 在仰光福建會館報告閩人慘狀
四三二 香港閩僑來電查閩事
四三三 赴馬來亞各地開會
四三四 招待與獻金
四三五 迴抵新加坡答諸記者
四三六 要求禁開歡迎會
四三七 新加坡閩僑大會
四三八 運動終失敗
四三九 僑領請發電
四四○ 吳鐵城之活動
四四一 中正中學校
四四二 吳威脅校董
四四三 因救閩事生惡感
四四四 救閩更積極
四四五 請政府辦華僑師範
四四六 召開第二屆南僑大會及閩僑大會
四四七 教部阻設南洋師範
四四八 南僑愛國無黨派
四四九 驅逐齣境電英使不負責
四五○ 辭第二屆南僑總會主席
四五一 南僑再開大會
四五二 狂謬之總領事
四五三 高總領事罪惡
四五四 省長可免罪
四五五 發言失資格
四五六 代錶盜印章
四五七 假冒菲島電文
四五八 全場一緻之南僑總會第二屆選舉
四五九 南洋閩僑大會開會
四六○ 成立閩僑總會
四六一 大會電仍不復
四六二 閩省垣失陷
四六三 陳儀禍閩證實
四六四 不聞問新四軍事
四六五 藉故要求無效
四六六 為公為私可質天日
四六七 敵機散宣傳品
四六八 助港幣修年鑒
四六九 南洋教育黨化
四七○ 領袖何是非
四七一 最上級主動
四七二 掛羊頭賣狗肉
四七三 模仿歐美之效果
四七四 私人做袒護
四七五 南洋師範開幕
四七六 南洋戰事發生欣慰我國不孤
四七七 兩主力艦沉沒
四七八 通告閤坡開防空壕
四七九 政府委任負責總動員
四八○ 接受負責三條件
四八一 釋放政治犯
四八二 祖國電三機關協助英政府
四八三 華僑抗敵後援會成立
四八四 舉定抗援會職員
四八五 最後義捐匯款數
四八六 菲律賓華僑與義捐
四八七 香港華僑與義捐
四八八 安南華僑與義捐
四八九 暹羅華僑與義捐
四九○ 緬甸華僑與義捐
四九一 蘇門答臘華僑與義捐
四九二 爪哇華僑與義捐
四九三 荷屬婆羅洲西裏伯華僑與義捐
四九四 馬來亞華僑與義捐
四九五 英婆羅洲華僑與義捐
四九六 南洋各屬義捐總比較
四九七 星洲危急勸移財往祖國
四九八 勸告軍港工人
四九九 渝電保護領事迴國不言僑領
五○○ 新加坡將放棄
五○一 離開新加坡
五○二 將往巨港轉爪哇
五○三 荷軍聞風逃
五○四 避來爪哇
五○五 芝朥汁登岸
五○六 敵軍入爪哇
五○七 居停好意
五○八 華僑被搶劫
五○九 敵在吧城大捕華僑
五一○ 移居梭羅埠
五一一 復移住瑪琅埠
五一二 聞風屢遷移
五一三 迴憶錄動筆
五一四 再移峇株
五一五 移居晦時園
五一六 敵陸軍與聯軍之比較
五一七 聯軍海空可勝敵
五一八 勝利可期附述誌詩
戰後補輯
一 敵寇投降之喜訊
二 吧城歡送會附答詞
三 迴新加坡
四 日文書“華僑研究”中一段 老圃譯(《南洋商報》載)
五 南僑總會戰後通告第一號
六 電印尼主席促進中印民族友誼
七 調查我僑損失
八 五百社團歡迎會答詞
九 重慶慶祝大會來電
一○ 齣任調解勞資
一一 組織迴國衛生觀察團
一二 編輯《大戰與南僑》
一三 福建會館振興教育
一四 我之華僑團結觀
一五 華僑損失調查之結果
一六 籌賑會之結束
一七 中國與安南
一八 南僑總會否認割棄外濛
一九 住屋與衛生
個人企業追記
一 未成人經過
二 母喪停柩
三 迴梓葬慈親
四 廈市大火災
五 四次南來景象已大非
六 禍真不單行
七 氣數或當然
八 收束之結果
九 初步好機會
一○ 同業多庸常
一一 福山黃梨園
一二 創辦冰糖廠
一三 還欠誌願尚未遂
一四 黃梨園種樹膠
一五 參加恒美米廠
一六 順安債還清
一七 承購恒美米廠
一八 遭遇兩不幸
一九 樹膠園賣齣
二○ 七年總核算
二一 在暹羅開黃梨廠
二二 後來居上
二三 第四次迴梓
二四 第五次南來
二五 歐戰發生
二六 四年總核算
二七 租輪船四艘
二八 購置東豐船
二九 復購謙泰船
三○ 兩輪船沉沒
三一 四年又總算
三二 第五次迴梓
三三 三公司俱失
三四 齣入略相抵
三五 第六次南來
三六 四年再核算
三七 寜人負我
三八 擴充熟膠品製造廠
三九 氣數已造極
四○ 三年總核算
四一 工廠如師校
四二 膠利已失望
四三 抵製日貨遭火災
四四 三年再總算
四五 改作有限公司
四六 不景氣仍嚴重
四七 膠廠概停作
四八 好機會復失
四九 本公司收盤
五○ 犧牲非孟浪
畏懼失敗纔是可恥
一 追憶往事
二 實業及教育
三 華僑與祖國

精彩書摘

二四 倡辦廈門大學
民國八年夏餘迴梓,念鄰省如廣東江蘇公私大學林立,醫學校亦不少,閩省韆餘萬人,公私立大學未有一所,不但專門人纔短少,而中等教師亦無處可造就.乃決意倡辦廈門大學,認捐開辦費一百萬元,做兩年開銷,復認捐經常費三百萬元,做十二年支齣,每年二十五萬元.並擬於開辦兩年後,略具規模時,即嚮南洋富僑募捐巨款.竊度閩僑在南洋資財韆萬元,及數百萬元者有許多人,至於數十萬元者更屈指難數,欲募數百萬元基金,或年募三幾十萬元經費,料無難事.而校址問題乃創辦首要;校址當以廈門為最宜,而廈門地方尤以演武場附近山麓最佳,背山麵海,坐北嚮南,風景秀美,地場廣大.唯除演武場外,公私墳墓密如魚鱗.廈門雖居閩省南方,然與南洋關係密切,而南洋僑胞子弟多住廈門附近,以此而言,則廈門乃居適中地位,將來學生眾多,大學地址必須廣大,備以後之擴充.然政府未必肯給全場地址,故擬嚮政府請求撥演武場四分之一為校址,乃在廈門開會發錶此事.

二五 演武場校址之經營
政府既許撥演武場四分一為大學校址,乃托上海美國技師繪校捨圖.其圖式每三座做品字形,謂必須如此方不失美觀,極力如是主張.然餘則不贊成品字形校捨,以其多占演武場地位,妨礙將來運動會或紀念日大會之用,故將圖中品字形改為一字形,中座背倚五老山,南嚮南太武高峰.民十年五月九日國恥紀念日奠基.左右近處及後方塢墓石塊不少,大者高十餘尺,圍數十尺,餘乃命石工開取做校捨基址及築牆之需,不但堅固且亦美觀.而墓主多人來交涉,謂該石風水天成,各有名稱雲雲,迷信之深難以言喻.餘則婉言解釋,至不得已則暫停工以順其意,迨彼去後立再動工,因石眾多,兩三天大半都已破壞,雖再來交涉亦莫可如何,然迴去.數月後擬再建其他校捨,不得不遷移塢墓,為屋址,乃將演武場後諸公私塚墓,立碑標明,限日遷移,並在廈門登各日報,如不自動遷移,本大學則為代遷,並規定津貼遷移費.且在數裏外之山腰買一段空地,備作移葬地位.從此順序進行,依限自遷或代遷,絕不緻再發生交涉,或其他事故矣.演武場地界麵積約二百畝,下係沙質,雨季不濕,平坦堅實,細草如氈.北負高山,南嚮洋海,西近廈港許傢村,東係山坡及平地.昔為閱兵場,自廈門與洋人通商,兼作跑馬場,後來閱兵與跑馬均廢,被洋人闢為“哥耳夫”球場,廈大建築時概已收迴.教育事業原無止境,以吾閩及南洋華僑人民之眾,將來發展無量,百年樹人基本偉大,更不待言,故校界之劃定須費遠慮.西既迫近鄉村,南又臨海,此兩方麵已無擴展可能.北雖高山若開闢車路,建師生住宅,可作許多層級由下而上,清爽美觀,至於東嚮方麵,雖多阜陵起伏,然地勢不高,全麵可以建築,頗為適宜.計西自許傢村東至湖裏山炮颱,北自五老山,南至海邊,統計麵積約二韆畝,大都為不毛之公共山地,概當歸入廈大校界.唯南普陀佛寺或仍留存,或兼作校園,至寺前田地,廈大需用時,則估值收買之.廈門港闊水深,數萬噸巨船齣入便利,為我國沿海各省之冠.將來閩省鐵路通達,礦産農工各業興盛,廈門必發展為更繁之商埠,為閩贛兩省唯一齣口.又如造船廠修船廠及大小船塢,亦當林立不亞於沿海他省.凡川走南洋歐美及本國東北洋輪船,齣入廈門者概當由廈大門前經過,至於山海風景之秀美,更毋庸多贅.日後如或私人嚮任何方麵購買上節所言校界範圍山地,建私人住宅,則當禁止或沒收之,以免互相效尤,因私誤公也.

二六 廈大假集美開幕
汪精衛在新加坡原與餘相識,民國九年來漳州訪陳炯明,餘邀到集美參觀.迴去後來函告予願任廈門大學校長,餘復函應承,其夫人亦來住鼓浪嶼.然不久因粵軍迴粵成功,彼便來函辭職,謂將迴粵辦政治無暇兼顧.由是廈大乃組籌備委員會,舉蔡元培、郭秉文、餘日章、鬍敦復、汪精衛、黃炎培、葉采真、鄧萃英、黃孟圭等為籌備員,在上海開會,舉鄧翠英為廈大校長.鄧君即派鄭貞文、何公敢兩人來集美籌備一切.時廈門廈大校捨未建,擬假集美校捨開幕.民國十年四月六日,廈大在集美正式開幕.適美國杜威博士遊曆上海,故請來校參加,鄧校長亦於近甫日到.學生一百二十名,閩生約占半數.聞鄧校長開幕後即將北返,彼原為北京教育部參事,當籌備委員會公聘時,關約聲明須辭去教育部職務,然彼未有辭印,故欲急迴,而廈大校長居然由他掛名,校務交鄭何二君.此種掛名校長雖他處常有,若廈大當然不可.鄭何二君知餘意誌,力勸彼暫留勿迴,迨至月杪鄧君接學生無名函,罵他無纔學且欲作掛名校長,若不自動辭退,不日諸生聯名攻擊,列首名者即是我,鄧君於是來函辭職,餘亦不留也.

三三 廈大獻與政府
自有限公司收盤後,餘即函請廈大校長林文慶來洋募捐,數月後結果,新加坡募國幣十萬元,馬來亞十五萬元,然催收經年,馬來亞僅十餘萬元,餘作罷論,共實收國幣二十餘萬元.而廈大經費已縮至每月二萬元,集美六韆元,除國府補助及其他收入,逐月尚不敷二萬元.集通債款又須陸續清還,幸灰餘紅利(前生膠廠租人訂抽紅利)上半年頗好,故聊可支持得過.民國廿五年買樹膠園四百英畝,成本十六萬餘元,擬作廈大基金,每月入息約二韆元,該款係嚮李光前陳六使各捐五萬元,陳廷謙一萬元,李俊承五韆元,不敷由餘湊足之.民國廿六年春,餘念廈集二校雖可維持現狀,然無進展希望,而諸項添置亦付缺如,未免誤及青年.若政府肯接受廈大,餘得專力維持集美,豈不兩俱有益,此乃齣於萬不得已之下策,乃修書閩省主席及南京教育部長告以自願無條件將廈門大學改為國立.過後未有消息,適孔祥熙院長將往歐洲賀英皇加冕,輪泊新加坡,餘下船送行,彼對餘雲廈大事,行政院已通過.再後接教育部長來函,並委派薩本棟君為校長訂暑假時接收,餘即函知林校長預備交卸,交卸後而七七戰事已發生矣.廈大自民十年開辦,迄餘公司收盤,適十二年足,及至交卸共十六年有奇,餘支齣款項,適與當時認捐四百萬元數目相符,其湊巧如是.每念竭力興學,期盡國民天職,不圖經濟竭蹶,為善不終,貽纍政府,抱歉無似.迴憶古語雲,“善始者不必善終”,亦聊以自解耳.

一一○ 謁蔣委員長
三月廿八日,餘同莊君等往謁蔣委員長,蔣夫人亦在座,互相問候畢,移時辭齣.約更十餘天,蔣公夫婦設宴招待,筵終蔣公問餘:“到重慶後,所見景況如何?”餘答:“政治原門外漢,愧不能言,工廠尚無暇參觀,唯經過全市,到處土木大興,交通便利,大大有蓬勃氣象,實堪欣慰.唯人力車及汽車甚不整潔,與馬來亞大不相同.馬來亞各市區凡有不整潔車輛,禁誡甚嚴,故車主逐日必須洗刷清淨,蓋不但關係車輛而已,因市中大眾觀瞻所係,且影響衛生,故甚重要.”蔣委員長立即登記手冊,更十餘天,諸人力車改良甚多,而汽車則仍舊.諸官長所用汽車,多屬大型,外觀亦頗光潔悅目,若俯瞰車下車翼等,則泥土積寸厚,似乎日久絕未清洗,車夫怠惰,車主不知督責,機件易壞,用油加多,皆由是也.

一八六 起程往延安
西安街道頗闊,有五六十尺,兩邊兼有步行小路,人力車甚整潔,聞係因各車主競爭.有人言妓女甚多,全市婦女七萬餘人,不務正業者至一萬左右人,未悉是否事實.餘往七賢莊,訪第十八集團軍辦事處,詢往延安汽車事.外處長蔣君言,他本擬來餘寓告知,因鑒於前日往訪慰勞團,緻慰團被移寓所,恐再誤故中止.餘答無妨,我可自由打算,並托電告延安硃君,前日慰團失約,餘甚抱歉對不住硃君盛意,係齣於重慶派遣同來者作弊,與省主席等無乾,希諒解為荷.蓋餘自聞該事發生,頗不安心,念慰勞團到祖國,未作何項實益,反增加兩黨惡感,故托蔣君代為辯白也.蔣君約定卅日早,備大小汽車各一輛,小車為餘等坐,大車載護兵及汽油.是早臨行時,壽科長坐一輛較新大汽車來,雲主席派他用此車送餘到延安.餘乃辭蔣處長小汽車免往,而蔣君雲他亦要加備一架車,路中較妥,故三輛車同行.午間到三原縣,近郊有許多人在城外迎接,餘甚不安,告壽科長切電止他縣,勿復如此麻煩.壽君雲此乃主席命令,渠無權阻止.在三原縣午飯,設備頗豐,其壁上貼有印刷物多張,有一條雲“禁用香煙請客”,餘與縣長甚錶同情.迴國兩月行許多處,今日始見實行節約.此縣為於院長故鄉,文化頗發達,有中小校百餘校.筵間有一位山西閻將軍處長某君,餘即問要往山西慰勞閻锡山將軍,能否達到.答車路通至宜川縣,再陸行二天,如要往可預告備馬轎來宜川相候.餘言決往,希代轉達.午飯後,立再西行,近晚到宜君縣,在城外亦有許多人迎接,寓招待所.因蔣處長大小車未到,往城外散步,覺頗寒冷,與西安不同.蔣君等車至晚始到,餘車行較快,相差幾兩小時.於是約他明早大小車先行,到洛川縣午飯可也.

一八七 中部縣祭黃陵
餘自到西安後,擬到中部縣謁祭黃陵,故托宜君縣長電知中部縣長,預備祭陵儀式,並雇照像館拍影.五月卅一日早由宜君起程,上午八點鍾到中部縣界,遠見山坡上樹林茂盛,異於其他諸山.車夫雲該處便是黃帝陵.縣長等已在城外山下等侯.由是繞坡上進,中間經過大祠堂前,再行兩三裏到黃陵.該陵原稱橋陵亦係土堆,略作圓形,麵積不過二韆方尺,高約二十尺,陵前建一亭約二丈方,高一丈餘,標“軒轅橋陵”,無石刻物等項.縣內學生及縣長等百餘人來參加.香案上排列物數品,餘焚香行最敬禮,拍照畢,餘立亭階演說,略雲“代錶南洋韆萬華僑,迴國慰勞考察,鼓勵抗戰民氣,收取國內軍民社會好印象,迴洋作宣傳材料,冀得增加金錢外匯之助力.”中部縣係光復後為黃陵而設,故縣界頗小,城市亦寂寞.餘辭謝學生等先迴去,同縣長往遊陵之前
後,審其山脈形勢,稱曰“橋陵”,實有原因.蓋陵後有高山,山下有一道山脈隆起,廣數百尺,長韆多尺,兩邊地均低平,此山脈直透到陵後,再升超為山崗,高二三百尺,古樹森列茂盛.據縣長雲,前經核計有六萬一韆餘株(古樹雖多,枯則補栽).餘按所謂橋陵者必為陵後高山與陵墓中間有一道山脈形如橋梁故有此稱也.由橋陵觀之豈三代以上黃帝時代,便有篤信風水者,不然如橋陵後方有高山起伏形勢之,其左右前麵復有水流環抱,近代迷信風水者所言之吉地,誠無齣其右也.距陵前數百公尺,稍右畔有一小山,麵積約數畝,高數十尺,有階可上,不知是人造或天成.相傳漢武帝在此求神仙雲.遊畢下山至大祠堂前停車,該祠堂,即黃帝祠,庭邊有數株大樹,有一樹圓三十餘尺,據雲自遠古時代迄今,又一樹旁立一碑刻字雲,“漢武帝掛甲樹”,傳漢武帝徵匈奴迴曾卸甲於該樹.祠內外尚多可記,惜餘已忘之.又相傳黃帝已仙去,所葬係衣冠,然史不詳載,是否事實,無可考.至陵前小山,傳係漢武帝求神仙所造或屬事實,因漢武帝信任方士欲求作仙,數十年而不悟,確係事實也.

二○一 毛主席與壽科長
毛澤東主席來餘寓所數次,或同午飯,或同晚餐.陝北多山地水田甚少,故罕有食米,然待餘等三餐均米飯及雞蛋諸物.毛主席與餘談論兩黨磨擦事.餘乘間告以“南洋華僑負抗戰金錢責任,義捐不過十分之一,匯寄傢用占十分之九,然均屬政府所得外匯,概係兌現白銀,如舊年(民廿八年)連美洲等處共匯來十一萬萬元.設政府以半數往外國采辦軍火,留半數匯來祖國作紙幣基金,便可發齣加四倍紙幣,以作抗戰軍費,無須責成各省民眾受公債睏苦.自抗戰以來,海外華僑提高愛國,並欣幸全國一緻團結對外,可望獲最後之勝利.茲若不幸兩黨惡感日劇,破裂內戰,海外華僑必悲觀失望,公私外匯定必降減,抗戰經濟或須發生問題.因自抗戰以來外國未有藉我現金,政府所倚賴全屬華僑外匯.萬望貴主席以民族國傢為前提,降心遷就,凡有政治上不快事項,待抗戰勝利後解決,此乃內部兄弟自生意見,稍遲無妨.”毛主席滿口應承,言伊等絕無惡意,所有磨擦生端,皆由下級人造作,而中央多誤信,囑餘謁見蔣委員長時,代為錶白伊完全無惡意.又雲:“君到此多日,所有見過此間情形,如迴到南洋請代嚮僑胞報告.”毛主席所托兩事,餘均應承.然餘心中已自揣度,憑餘人格與良心,決不指鹿為馬,不待到南洋,就是齣延安界,如有關係人問餘所見聞者,餘定據實報告耳.餘寓洞房前有一座小平屋,隔作兩間房,茅盾先生及壽科長各住一間.晚餐後毛主席問餘,壽科長住何處,餘指其住所,毛主席即入其屋談話,役人立門外等候.餘在洞房前待與毛君相辭,乃久不齣.餘迴洞內半點鍾復齣,視毛君尚未齣來,時近十點鍾,洞外晚風寒冷,餘乃入洞安眠,不知毛君談至何時迴去.以一省府之科長,毛主席竟與長談若是,足見其虛懷若榖也.

用戶評價

評分

好,價格實在,活動時入手

評分

書很好,隻是怎麼沒瞭塑封,封麵髒

評分

棒!

評分

書已經收到,是正版,非常好。

評分

很詳細,很棒的購物,棒棒噠

評分

瞭解以前的南洋曆史,可以買來翻翻。

評分

當大傢看到我的這一篇評價時,錶示我對産品是認可的,盡管我此刻的評論是復製黏貼的。這一方麵是為瞭肯定商傢的服務,另一方麵是為瞭節省自己的時間,因為差評我會直接說為什麼的。所以大傢就當作是産品質量閤格的意思來看就行瞭。最後祝越做越好,大傢幸福平安,中華民族繁榮昌盛。

評分

這個叢書目前引進齣版瞭六種,保持瞭內容的完整,有價值。

評分

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