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政干部读本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政干部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建荣,孙自俭,逯士博 编
图书标签:
  • 国家治理
  • 治理能力现代化
  • 党政干部
  • 政治理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政治学习
  • 公务员培训
  • 政策研究
  • 理论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150113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730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3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共有八章,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内涵、重要意义、决定因素、基本方向、价值基础和文化基础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等实践问题给出了具体建议。全书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深入学习贯彻领导人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不可多得的理论读物。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内涵?\?1
一、何谓国家治理体系??\?2
二、影响国家治理能力的要素?\?5
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内涵?\?8
第二章?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11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追求?\?12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14
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19
四、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迫切需要?\?22
第三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定因素?\?27
一、历史传承决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8
二、文化传统决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0
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3
四、人民抉择决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5
第四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39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0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43
三、坚定“三个自信”?\?47
第五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53
一、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54
二、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56
三、形成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63
四、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67
第六章?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71
一、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72
二、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75
三、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各项事务能力?\?80
第七章?培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基础?\?85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灵魂?\?86
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91
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6
第八章?培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文化基础?\?101
一、文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撑?\?102
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美德?\?104
三、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110
四、传播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113
附?录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18
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122
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124
走自己的路,坚定制度自信?\?125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7
全面领会和落实三中全会精神?\?129


《政治权力与社会秩序:国家治理的演变与挑战》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国家治理的内在逻辑,探讨政治权力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塑造社会秩序,以及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治理困境与未来图景。我们并非将目光局限于某一特定国家或某一时期,而是试图以一种宏观的、跨文化的视角,理解国家治理的普遍性规律与特殊性表现。 第一章:权力之源与治理基石 本章将追溯政治权力的起源。从早期部落的集体决策到王国时代君主的集权,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权力的合法性基础不断演变。我们将考察不同的理论学说,如神圣王权论、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等,分析它们如何解释和支撑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权力的正当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构成国家治理基石的核心要素:主权、法律、强制力与合法性。主权的不可分割与至高无上如何确立了国家在特定疆域内的最高权威?法律在规范公民行为、约束权力运行中扮演着何种角色?国家垄断的强制力如何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而合法性,作为统治的“软实力”,又如何通过意识形态、制度建构和绩效体现来赢得民众的认同?本章将强调,理解权力的来源与运作机制,是理解国家治理一切的基础。 第二章:国家结构的演进:从中央集权到分权制衡 国家结构的演变是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关键。本章将梳理从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模式到近代西方出现的权力分立、三权制衡模式的演变历程。我们将分析不同权力配置模式的优势与劣势:中央集权模式在统一政令、集中资源方面具有效率,但也可能滋生专断与僵化;而分权制衡模式则有助于防止权力滥用,保障公民自由,但可能导致决策过程的缓慢与低效。我们将深入探讨议会制、总统制、混合制等不同的政府组织形式,分析它们在权力分配、责任划分以及政治参与方面的差异。同时,本章还将关注地方治理的结构性问题,包括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地方财政权力的分配、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实挑战,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既能保证国家整体效能,又能激发地方活力的治理结构。 第三章:法律体系与规则构建:秩序的保障与约束 法律是国家治理的“硬骨头”,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的根本。本章将从法治的精神出发,探讨法律体系的构建与运作。我们将考察不同法系(如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的特点,分析它们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重点将放在法律的渊源、法律的解释与适用、以及司法公正的实现。一个有效的法律体系不仅需要清晰明确的法律条文,更需要公正独立的司法机构来保障法律的执行。我们将深入探讨司法独立的重要性,分析其在制约行政权力、保护公民自由方面的关键作用。此外,本章还将关注法律的社会功能,包括规范经济行为、调整社会关系、以及保障基本人权。我们将探讨法律如何通过明确的规则,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稳定的预期,为公民之间 Interactions 提供清晰的界限,从而降低社会运行成本,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章:经济治理与发展模式:效率、公平与可持续性 经济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命脉,经济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整体效能。本章将分析不同的经济治理模式,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混合经济,探讨其内在逻辑与实践效果。我们将考察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是积极的干预者、审慎的监管者,还是自由市场的捍卫者?本章将深入分析市场失灵的几种典型情况,如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以及政府在纠正这些失灵方面的必要性与局限性。同时,我们将关注经济发展中的公平问题,包括收入分配、机会均等、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一个有效的经济治理体系,需要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求平衡,既要鼓励创新创业,又要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此外,本章还将聚焦可持续发展,探讨经济增长如何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相结合,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 第五章: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回应需求与凝聚共识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直接关系到民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本章将探讨社会治理的内涵与范畴,包括如何有效应对社会变迁带来的挑战,如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信息技术发展等。我们将分析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包括政府直接提供、市场化运作、以及社会组织参与等多种模式,并探讨其各自的优缺点。优质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是回应民众基本需求的基石,也是提升社会凝聚力的重要途径。本章还将关注社会资本的建设,探讨如何通过构建信任、促进合作、鼓励参与,来增强社会活力与韧性。同时,我们将深入分析社会冲突的根源与化解之道,探讨如何在多元社会中凝聚共识,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六章:全球治理与国家角色:挑战、合作与未来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存在。本章将聚焦全球治理的议题,分析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如气候变化、跨国犯罪、传染病疫情、地缘政治冲突等。我们将探讨国际组织在应对这些挑战中的作用,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以及它们在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全球秩序方面的努力与局限。本章还将分析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是单边主义的倡导者、多边主义的实践者,还是区域合作的推动者?我们将考察不同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所采取的策略与方式,以及它们对全球治理格局的影响。最后,本章将展望未来全球治理的趋势,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国际秩序,以及各国应如何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贡献力量。 结论:治理的艺术与时代的挑战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回归治理的本质——一种艺术,一种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通过理性思考、有效组织和不懈努力,来达成公共目标和维护社会福祉的实践。我们将总结前几章的核心观点,强调国家治理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模型,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有机体。面对科技进步、全球化加速、以及社会结构深刻调整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任何国家都需要不断审视自身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和深刻的改革。成功的国家治理,需要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健全有效的制度设计,积极参与的公民,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本书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国家治理的框架,激发对这些重要议题的深入思考,并共同探索构建更加美好、更加有序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景式”的认知。它像一个精密的仪器,将国家治理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和有机地整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如何构建更加科学的决策机制,如何提升政策的执行力和落地效果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强调了“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它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各项制度设计背后的逻辑和考量,帮助我理解了各项政策的协同性,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终服务于国家整体目标的实现。书中关于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如何提升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担当精神的论述,也让我感触良多。它提醒我们,无论治理体系如何现代化,党的领导始终是关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跳出日常工作的具体事务,从更高的层面去理解国家治理的宏观图景,从而更好地把握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它让我对“系统性”和“整体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如何提升个人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给予我的,是一种对国家治理“动态性”和“发展性”的深刻理解。它并没有将治理体系视为一成不变的静态模型,而是强调了在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必须持续演进和革新。书中对于如何应对新出现的社会矛盾,如何适应新的技术变革,如何构建更具弹性的治理模式的探讨,都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看到了国家治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如何鼓励创新、如何容忍试错的论述,这对于打破陈规、激发活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也让我认识到,在推动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战略定力,也要保持改革的韧性。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在我心中树立了一种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治理观,让我愿意为实现国家治理的更高目标而不断努力。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这些在基层工作的党政干部提供了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操作手册”。我一直深感,理论的晦涩往往是我们推动实际工作的一大障碍,而这本书巧妙地将宏大的国家治理理念,转化为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方法。它不只是空泛的理论阐述,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有效运用现有的制度资源,去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治理效能。书中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对公共服务的优化流程、对基层群众意见的收集与反馈机制等方面的论述,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关于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如何通过科技赋能提升治理的精细化水平,这些内容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帮助我厘清了许多过去模糊不清的概念,也为我在面对一些棘手问题时,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解决思路。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与国家的整体发展脉搏更加契合,对肩负的责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如何更好地服务人民、履行职责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曾一度认为,国家治理是一个庞大而抽象的概念,与我这样身处基层、从事具体事务的干部似乎有些遥远。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宏大命题,分解成了一系列贴近我们实际工作的议题。书中对基层治理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流程优化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探讨,都让我感同身受。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如何提升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如何更好地回应群众的多元化需求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关于政策的颁布,更是关于如何将政策有效地转化为服务,如何让服务真正触达民心。它也让我意识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仅仅是技术和方法的更新,更是理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基层干部,都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我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治理目标的实现。它点燃了我工作的热情,也让我更加认真地对待我的每一个职责。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对“现代化”这个词的深刻解读。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贯穿于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执行,都充满了对效率、公正、创新和可持续性的追求。书中对于如何打破体制机制的藩篱,如何激发社会各方的活力,如何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民,成为治理的“助推器”,这些内容都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宣讲,而是充满了对现实挑战的直面和对未来方向的探索。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如何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治理模式的论述,这让我意识到,未来的国家治理,需要更多地倾听社会的声音,整合社会的力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书中也提出了许多关于如何应对复杂风险、如何提升国家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思考,这对于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国内形势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理论上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它在我内心深处播下了改革和创新的种子,让我开始积极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