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度披露“棱镜”监控计划爆料过程和详细内幕
★公开大量美国国安局外泄绝密邮件、图片信息
★深刻探究美国实施大规模网络监控的真实意图
★全球三十国同步发售
海报:
前言
第1章 取得联系
我知道自己会因为此举遭受惩罚,我也知道把这些信息公之于众意味着我会有怎样的下场。但即使只有瞬间,只要统治我深爱的这个世界的那个联盟能被揭露,那么我就会感到满足。——爱德华·约瑟夫·斯诺登
第2章 香港十日
“大家都以为只有这一篇报道,以为这是单独的一次爆料,”斯诺登说道,“谁也不知道这仅仅是冰山的一角,后面还有更多的内容。”他转身看着我问道,“下一篇要写什么?什么时间发表?”
“‘棱镜’计划,”我答道,“明天。”
第3章 收集一切
爱德华·斯诺登的爆料颠覆了这种危险的现状,他向外界透露了美国的监视系统及其运作方式。人类史上第一次,世界各地的人能够真正了解美国监视系统的能力。这条新闻引发了在电子时代,全球针对网络自由和网络隐私的重要性讨论,引发了民众对一个重要问题的思索: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无限制的监控意味着什么呢?
第4章 监控之害
今日政府实施大规模秘密监控系统所带来的危险,远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令人战栗不已。政府通过监控可以掌握越来越多公民的所作所为,而由于保密性壁垒的屏蔽,公民对政府在做些什么却了解得越来越少。
第5章 第四等级
律师和国会议员都认为,我因我的报道而置身险境这件事本身,是对新闻自由的极大侵蚀与破坏。现在居然连记者都加入到要将我的报道视作重罪的队伍中来,可见政府宣传力度之大,成果可见一斑,居然可以让训练有素的专业记者为其效力,将记者进行调查的工作视作犯罪。
后记
致谢
第三章:收集一切
跟奥巴马总统和美国国安局一贯的说法相反,该机构的很大一部分工作跟反恐或国家安全根本无关。斯诺登提供的档案中披露的大部分内容都只能称作经济间谍活动:针对巴西石油巨头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美洲国家组织、拉美经济会议、委内瑞拉和墨西哥的能源公司的监听和电子邮件拦截,国安局的盟友(包括加拿大、挪威和瑞典在内)针对巴西矿产和能源部以及另外几个国家能源公司开展的监控活动。
美国国安局和英国国家通信情报局提供的一份重要文件详细列举了主要涉及经济方面的一些监控目标:巴西石油公司、谷歌的基础设施、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银行系统,以及俄罗斯天然气公司(Gazprom)和俄罗斯航空公司(Aeroflot)。
这些年来,奥巴马总统和手下高官一直在强烈谴责中国将监控能力用于经济目的,坚称美国和盟友国家从没做过这样的事情。然而《华盛顿邮报》却援引国安局发言人的话,说该局隶属的国防部“确实在开展计算机网络利用方面的工作”,但他们却“没有在任何领域开展经济方面的谍报活动,包括‘网络’在内”。
国安局的某些手段是可以用于各个领域的,比如经济、外交、安全等领域,能够获取一致有效的优势地位,这些手段是该机构运用范围最广、最具欺骗性的。多年来,美国政府就一直在警告说中国制造的路由器和其他互联网设施带来“威胁”,因为它们都带有后门监控装置,使得中国政府可以监控这些产品的用户。从国安局的文件可以看出,美国人一直在做的,恰恰是众议院情报委员会指责中国人在做的那种事情。
美国方面对中国互联网设备制造商的指责一直毫不留情。比如在2012年,迈克?罗杰斯担任主席的众议院情报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报告,宣称中国的两大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和中兴通信“可能违反了美国法律”,说他们“没有遵循美国的法律义务或商业行为的国际标准”。该委员会建议“美国政府应该审慎地评估中国电信公司对美国电信市场的持续渗透”。
该委员会说担心这两家公司助长了中国政府的监控,尽管委员会也承认说没有实际证据证明他们在路由器和其他系统植入了监控设施。尽管如此,情报委员会还是说这两家公司不肯合作,建议美国公司避免购买他们的产品。
……
美国政府已经完善了技术能力,可以让我们对往来的各种电子信息进行监控……这种能力可以随时转向针对美国人,那么任何人都不会再有隐私可言,因为一切均可处于监控当中,电话交流、电报往来,无所不包。普天之下,无处可以藏身。
——参议员弗兰克·丘奇(Frank Church)
参议院关于情报活动研究政府行动特别委员会(丘奇委员会),1975年
2005年秋,并非出于什么宏伟计划,我决定创建一个时政博客。当时,我对这一决定最终会以多大程度改变我的生活一无所知。紧随“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内部采纳了激进和极端的理论,我在当时对此感到日益警觉,我希望能就这类话题进行写作,以便我能比自己当时的工作——宪法和民权律师带来更大的影响。
在我开博不过7周后,《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就扔下重磅炸弹,称2001年布什政府曾秘密下令,要求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在事先未获得相关刑法所规定的搜查令的情况下对美国人的电子通信进行监听。与此同时,报方还透露这种无证监控已经进行了4年之久,而且至少锁定了数千位美国民众作为监控对象。
这一话题与我的兴趣热情和专业技能极好契合。政府试图为国安局的秘密计划寻找说辞,借助了同样极端的执行权理论,而这正是促使我当初开博的原因,即恐怖主义威胁的概念赋予了美国总统几乎无尽的权限,可以为“维护国家安全”采取一切手段,其中甚至包括违反法律的权限。随之而来的讨论引发了复杂的宪法和法律解释的问题,而我的法律背景使我可以极好地应对这一局面。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内,我在自己的博客中和一本2006年的畅销书中,对无证窃听丑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我的立场非常直截了当:美国总统下令进行非法监听已经触犯法律,势必应对此担负责任。在美国愈演愈烈的强硬外交政策和高压政治气候中,这一立场必定极受争议。
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促使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脱颖而出,在数年之后,他选择我成为他的第一联系人,在更大范围中披露国安局的丑行。他表示自己相信我可以充分认识到大规模监控和极度国家保密措施的危险性所在,而且不会向政府及其媒体等机构的诸多同盟势力所施加的压力退让低头。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最平凡的事物描绘得充满诗意,又或者将最复杂的情感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读懂的“好懂”,而是一种需要你去揣摩,去玩味的“妙”。每一次阅读,我都会有新的发现,就像是在一个熟悉的房间里,突然发现了被遗忘的角落,里面藏着意想不到的惊喜。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观察力,那些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小事,在作者笔下却成了故事的核心,充满了故事感和寓意。这本书让我明白,生活中的很多智慧,其实就隐藏在这些不经意的瞬间里,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它不是一本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的书,而是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读完它,你会觉得自己的思维方式好像被打开了,不再局限于固有的框架,能够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的气质真的太独特了,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流行的畅销书那样,上来就抛出惊人的观点或者戏剧性的冲突。相反,它更像是一首写满了低语和叹息的诗,你需要放慢脚步,静静地聆听。我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翻开它,感受那种宁静又带点忧伤的氛围。作者的文字就像是丝绸一样,光滑而有质感,每一个词语都恰到好处,没有多余的,也没有缺失的。它描绘的场景,虽然不是宏大壮丽的,但却充满了生活的温度和质朴的美感。我常常会想象自己就置身于那些画面中,感受微风拂过脸颊,听着远处的虫鸣。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去触碰那些我们平时很少提及的情感,比如孤独、失落、迷茫,但作者处理这些情绪的方式却异常温柔,没有猎奇,没有煽情,只有一种深刻的理解和淡淡的慰藉。读完它,你会觉得心头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抚摸过,虽然有些东西并没有完全解决,但你内心深处却获得了一种宁静,一种接纳。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雨后的清晨,推开窗户,闻到泥土和青草混合在一起的味道。它没有预设的答案,也没有明确的指示,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你内心深处那些未曾被触及的角落。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书中的某些情境产生共鸣,仿佛作者正是看到了我内心的挣扎和渴望。它的叙述节奏并不快,反而有一种沉静的力量,让你愿意放慢脚步,跟随作者的思绪一起漂流。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淡淡的忧伤感,它不是绝望,也不是悲观,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会,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温柔接受。这本书教会我,很多时候,所谓的“完美”和“圆满”或许并不存在,而真正的价值在于我们在经历过程中的成长和领悟。它不是一本提供解决方案的书,而是一本帮助你理解问题,接纳不完美,并从中找到力量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质感,它不像那种光鲜亮丽的外表,而是更像一种经过打磨的玉石,内敛却散发着温润的光泽。我常常觉得,作者仿佛是一位沉默的观察者,用最真诚的笔触,记录下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和思绪。它没有刻意营造什么戏剧性的冲突,但却能在平淡的叙述中,勾勒出人物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挣扎和悸动。我尤其喜欢它处理“不确定性”的方式,它不回避生活的模糊地带,反而拥抱了那些复杂和矛盾。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寻找一个清晰的答案,但生活本身却充满了未知和变数。它鼓励我去面对那些“不知道”,去理解那些“未完成”,并从中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读完它,我感到自己的内心好像变得更加宽广了,更能容纳那些不完美,也更能理解人生的复杂性。
评分这本书真的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书,需要你慢慢去品味,去感受作者字里行间的情绪。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回想自己过往的一些经历,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瞬间,突然就变得清晰起来。作者的叙事方式很独特,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却有一种娓娓道来的力量,仿佛是一位老朋友在跟你分享他的故事,让你不自觉地被吸引进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些细腻的情感描写,让人觉得每个人物都那么真实,有血有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问题”或者“困难”,可能只是因为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够全面,或者不够深入。它鼓励我去探索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东西,去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可能性。每次读完一章节,我都会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次洗礼,对世界和自己都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是那种可以让你轻松读完就忘的书,它会一直在你脑海里萦绕,让你不断去思考,去感悟。
评分买来慢慢看,现在看书真是很奢侈啊,希望自己能多点时间进步。
评分送货快,搞活动时买的,不错!
评分质量不错的,做活动的时候买的,很便宜。
评分没有想象中那么精彩,只是作者转述
评分在路途上想起爱情来,觉得最好的爱情是两个人彼此做个伴。不要束缚,不要缠绕,不要占有,不要渴望从对方的身上挖掘到意义,那是注定要落空的东西。而是,我们两个人,并排站在一起,看看这个寂寞的人间。 他应更像是你独自在荒凉旅途中,偶然邂逅的旅伴。夜晚花好月圆,你们各自走过漫漫长路,觉得日子寂寞而又温情跌宕。互相邀约在山谷的梨花树下,摆一壶酒,长夜倾谈。 植物一样的人是好看的。他们经历独特,但所言所行,丝毫没有浮夸。待人真诚实在,有一种粗率的优雅。人生观是开阔而坚定的,自成体系,与世间也无太多瓜葛。若看到不管是何种职业的人,在人群面前表演欲望太过强盛,用力通过各种媒介来推销和演出,便觉得动物性的一面太过明显。功夫做足,野心昭显,昌盛踊跃,最终不过是普遍性的平庸。 能够产生联系的人,似乎总是自动出现。而当他们出现的时候,也总是能够自然地识别。好奇盲目的社交年龄过完之后,心里的喜与不喜已经清楚分明,欲望也不沸腾。知道生活中所真正需要的关系,不过是那么几人。若没有与之保持长久关系的心得,那么见与不见,好与不好,都是无所谓的事情。 但终究,每一个人的内在只能独享。人无法渴求被理解。他人的理解有时与己无关。被分享最多的内在,通常只是整体之中较为肤泛的一个层面。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的确是生而孤独的。即便有人给了我们感情,也仍是孤独的。因这感情有可能只是他出发于自我的幻觉和执念。 无论男女,我较喜欢那种心绪安静而说话准确的人。通常人语言拖沓、逻辑不清,是因为交流的背景中隐藏太多的借口、谎言、禁锢、虚荣。真正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以及要什么的人,可以简洁而坦白地应对外界。他们是鞘中之剑,从不故意露出锋芒,却能在瞬间断除自己与他人的瓜葛藤盘。 一些人喜欢故作兴奋状,五的事情,觉得有十那么多。一些人喜欢内藏自己,十的事情,觉得不过是八。我倾向后者,这样可以保持平静和后退的余裕。 他们在房间里高谈阔论,我在院子里看着三棵杏花树,抽完一根烟。心里仿佛完成了一首诗。天边晚霞已落,不如找个地方喝酒。 …… 自序 [与作品] 我在一九九八年,兴之所至,以一个随意的笔名开始写作。从二〇〇〇年出版《告别薇安》起,至今出了十二本书,写作的生涯已行进到十五年。这些书题材纷杂,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摄影图文、采访、与音乐摄影的合作集等等。比较集中的依旧是散文和长篇小说。 对读者来说,有些更偏爱我的小说,有些更偏爱散文,取向不一致。而我会一直把散文和小说交错着写下去,不会放弃任何一种其他形式。因小说与散文的属性完全不同。 小说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是重大的舞台,人物轮番上场,虚拟出一个悲欢离合的世界。散文是小花园,有茶席,有一炉香,花好月圆,有一个聆听的人。小说呈现写作者的价值感和思考,有探索个体和世间之秘密的动力。散文轻巧许多,但需要真性情。 我的散文,写得最多的,不过是自己的生活。旅行、家人、物品、阅读、情爱观、人生观、审美观……把这些文字写给自己,以此作为一种思省、记录、整理、清洗。而当它们印刷流动之后,我就忘了它们。我会继续开始写下一本书。我在生活中很少回忆往事,但若在某个时刻,有必要,则会丝毫不差地回忆起若干细节。它们是一些被打包起来的行李,搁置在某个角落。
评分很好看的一本书,物美廉值。
评分喜欢看书是一件幸运的事呢~
评分好书,闲暇时光有看的啦。
评分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