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战争时期,石油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有“沙漠之狐”之称的纳粹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在北非战役中因资源短缺悲叹道:“石油奇缺,足以令人潸然泪下。”而美国陆军上将巴顿在法国追击德军时也为石油而苦恼:“如果我能偷到一点汽油,我就能赢得这场战争。”
和平发展时期,石油既是工业的血液,又是大国间经济、政治博弈的工具,如美国借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完成对欧洲、日本经济的整合,接着与沙特联手通过低油价促使苏联解体,以及2008年的俄格战争和现在的乌克兰危机,都与石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海报:
内容简介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1本书:石油战争》以油价大跌、卢布贬值、美俄石油斗争为背景,将中东战争、车臣战争、美苏争霸、苏联解体等重大历史事件与现今的乌克兰内战、克里米亚之争等时事热点串联起来,向读者解读事件背后的地缘、政治因素,如石油美元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欧三家在中东地区的博弈;美国如何与沙特联手通过低油价促成苏联解体。书中还将会详细介绍近期乌克兰危机的由来,以及俄、美、欧之间的博弈和中国的石油发展战略。
作者简介
王伟,自由撰稿人、投资公司顾问。大学期间曾替老师为本校国防生讲授军事理论课。2006年底开始为《舰载武器》杂志撰写战略时政方面的分析类文章,以历史和经济为视角,对国际战略问题进行分析,对内政经济亦有涉及。出版有畅销书《看懂世界格局的第1本书》《看懂世界格局的第1本书2》,累积销量突破50万册。
精彩书评
★世界格局是个很俗的词,大学里的国政专业的人老是讲,但却讲不过出租车司机。出租车司机会讲,但讲不出道理。第1次听人讲格局,讲得这么通俗、这么有趣,用经济学的原理,把世界的变迁,讲得津津有味。
——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作者没有如时下所流行的那样去故弄玄虚,而是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把看似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
——石述思 《工人日报》要闻部主任 ★这本书的作者让我看到的,不是一种简单的对西方战略思维的模仿,这里面的思维是中国式的,就像中医一样,对比以往让我们感觉很新鲜,但必须承认它的确很有效。
——加藤嘉一 《中国的逻辑》作者 ★把简单的东西弄复杂了意味着愚钝或是欺骗,把复杂的东西弄简单了意味着智慧以及坦诚,很高兴,本书属于后者。
——戴旭《C型包围》作者 目录
第一章 美酒与毒药
始于诺贝尔家族的俄国石油工业 / 002
能源危机背后的机会 / 008
“煤、油”之争背后的隐患 / 013
逆向行驶的苏联工业 / 017
二战成就了苏联的石油工业 / 020
赫鲁晓夫时代留下的“裂缝” / 024
农业——苏联的阿喀琉斯之踵 / 028
第二章 成也石油,败也石油
斯大林的绝地反击 / 036
饮鸩止渴的“攘内安外”策略 / 043
定时炸弹——《赫尔辛基条约》 / 051
诡异的石油危机 / 055
“荷兰病”变成了“苏联病” / 058
“半吊子”式的阿富汗战争 / 063
肢解苏联的开始 / 068
油价危机引爆 / 073
苏联真正的“死因” / 079
第三章 里海的秘密
车臣,俄罗斯南部的“应力点” / 086
乱象显现 / 093
第一次车臣战争 / 101
第二次车臣战争 / 109
俄格“五日战争” / 117
第四章 经略中东
由来已久的“南下战略” / 128
巴以问题上,美苏联手对付英国 / 131
借助埃及,苏联进入战略攻势 / 136
隐患凸显,苏联开始全面收缩 / 143
安德罗波夫时代的“回光返照” / 151
戈尔巴乔夫时代,苏联在中东全面败退 / 157
普京时代,俄罗斯重返中东 / 159
第五章 寡头战争
依靠政治资源发迹 / 164
依靠混乱崛起 / 169
是危机?还是机遇? / 174
石油保卫战 / 179
软硬皆施,结束“战争” / 186
第六章 东欧四国演义
此“国”非彼“国”——从概念说起 / 190
俄罗斯篇 / 194
乌克兰篇 / 204
西欧篇 / 215
美国篇 / 221
尾声
资源型经济 / 224
地缘战略 / 229
中国石油战略 / 232
后记一 漫谈俄罗斯“危机” / 240
后记二 中东之王 / 248
附录一 俄罗斯的自然资源 / 257
附录二 苏联战后经济的部分数字 / 260
参考文献 / 262
精彩书摘
二战成就了苏联的石油工业
真正让斯大林在能源问题上摆脱困境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虽然在“二五计划”后苏联的煤炭集团在“煤油之争”中大获全胜,但斯大林并没有由此放弃既定方针。在斯大林大力推动之下,石油勘探部门一直在苏联腹地寻找新的油田,希望借此增加石油产量,促成苏联能源结构的改变。当时勘探队把勘探区域放在了伏尔加河与乌拉尔河流域。在苏共十八大上,最终通过了“在伏尔加和乌拉尔之间建立新石油基地——第二巴库”的决议。
当时虽然有利益集团的阻挠和不配合,但对新油田的勘探和开采依然在不紧不慢地进行着。为了表现对新油田寄予的厚望,当时苏共高层把伏尔加—乌拉尔地区的新油田称为第二巴库——这里最终勘探出的产油区面积达70万平方公里。
当然,前景是一回事,现实则是另一回事。直到1940年(苏德战争爆发前一年),第二巴库仅发现十几个小油田,产量也仅为180万吨,占全苏的5。8%,苏联71。4%的石油依旧是由巴库提供的。一方面伏尔加—乌拉尔产油区此时尚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这里的石油蕴藏量虽然非常大——1937年发现了储量达3。2亿吨的杜马兹大油田,但这里的主力油层都埋藏在更深的泥盆纪地层——巴库油田的油层主要分布在更浅的石炭纪地层,而且这里的油品质量密度大,黏稠度和含硫量高,单从经济成本考虑,短期效益并不显著,因此在当时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优先开发第二巴库显然是不可能的。而最终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则是希特勒。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随着德军的一路南下,阿塞拜疆于1942年一度被德国占领,苏联因此不得不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把人员和重要的仪器设备全部转移到伏尔加—乌拉尔地区,并在撤离之前把巴库油区的设施全部炸毁,以防德国人利用这里的石油资源(当时希特勒曾下令德军组建一支15000人的“石油旅”,用以接管苏联的石油工业设施。而苏联人的破坏措施非常有效,以至于德军明明在产油区,却一直面临燃料匮乏的问题)。而这一举动正好大大强化了第二巴库的力量。在战时各类资源最匮乏的时期,苏联的工程人员依然在这里进行勘探开采作业(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斯大林格勒战役打到最惨烈的阶段时,那里的坦克修理厂也依然在工作)。1944年,在第二巴库又发现了木哈诺夫油田,储量达2。2亿吨,新油区截至1945年,产量比1942年增长了52%。
阿塞拜疆被重新收复后,原本疏散到伏尔加—乌拉尔地区的人员和设备又重新撤回到了巴库产油区,虽然有点釜底抽薪的意思(毕竟当时巴库地区依旧是最大的油田,恢复这里的石油生产对苏联来说才是重点),但第二巴库的基础在战争时期依旧夯实。此外,战争还一举解决了前面反复在说的苏联“煤油之争”。从物质角度来说,苏联能够赢得卫国战争,除了广袤的国土所提供的战略纵深之外,靠的就是在资源特别是石油资源上对德国人的压倒性优势。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二战期间,德国共制造虎式坦克1354辆,而苏联在同一时期共生产T-34型坦克超过5万辆——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过德国所有型号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总和,虽然虎式坦克的火力和精密程度超过了T-34,但面对如此悬殊的数量差距,这点质量优势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这并不是因为德国人真的就是一根筋,只会走精品路线,而是因为德国当时只能从罗马尼亚得到有限的石油供应,即便他们降低性能要求、简化工艺能造出5万甚至10万辆坦克出来,但他们也找不到足够的油让这么多坦克开起来。而苏联人则完全不用担忧这个问题。
就这样,战争彻底地调整了苏联的能源产业结构,石油工业在苏联开始真正地崛起。
赫鲁晓夫时代留下的“裂缝”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成为了继任者。经过三年的政治斗争,最终赫鲁晓夫坐稳了苏共中央总书记的位置。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会议上,他做出了一个非常惊人的举动,在大会上做了旨在彻底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
为了迅速巩固自己的地位,赫鲁晓夫在当政之后随即放弃了斯大林时期的铁腕作风,转而向地方和各个部门的官僚集团放权,希望通过权力让渡换得中高层官员对他的支持。各个部委和地区经济计划委员会因此都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多到超出了苏联体制的承受能力。这种明显带有短期目的色彩的权力让渡,使得苏联的政治生态在横向和纵向都出现了“分裂”的趋势。各部委手中更多的权力不但增加了他们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也让他们在处理利益平衡的时候可以有机会把局部利益摆在首位——前面说到过,苏联的经济体制对于领导层的问题“容错率”非常低。
相比而言,面向地方政府的权力让渡所产生的隐患更为深远。赫鲁晓夫似乎忽略了一个俄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的问题: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千百年来俄国同样浸淫在“城邦文化”之中——简单地讲,在欧洲人们认同感最强的是自己所处的城邦,而不是国家。因此在各个欧洲国家,地方政权对于中央政府的忠诚度都始终是个大问题,说的再直白点,只要是欧洲国家,理论上就存在分裂的隐患,譬如西班牙的巴斯克、英国的爱尔兰和苏格兰、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等。早在伊凡雷帝时代,俄国政府就制定了旨在强化中央集权的《1550号法令》,但即便是伊凡雷帝,面对地方势力和官僚集团时最终也不得不选择妥协——自立国以来,“反分裂”其实就是沙俄帝国政治生态中一个长期的主题。
更要命的是,苏联之所以能称之为“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于除了俄罗斯之外,在她的西部和南部还存在着14个加盟共和国,而这14个加盟共和国在行政上并入俄国疆域不过是最近两三百年的事情,有的甚至不超过百年。从某种程度上说,苏联面临的地方忠诚度的隐患可能比西欧国家还要明显。十月革命前,沙俄政府就已经开始丧失对俄国基层的实际控制力,从那时开始,皇权陨落就已经只是个时间问题;同样,在我看来苏联解体并不是一个历史偶然事件,俄国历史巨大的惯性在其中依旧起着极大的作用。
斯大林凭借个人权威,以铁腕集权的方式不断地加固着这个国家的“统一骨架”,这在俄国的历史上其实是常态,但凡是强势的沙皇,都会如此操作。
1953年斯大林去世时,他对这个国家的“加固工作”还没有来得及最后“凝固”,赫鲁晓夫在政治上的改弦更张又使得一切回到了原点。大面积放权导致各个地区政府变得如同中国周朝时的封国,地方利益被放到了首位。
苏联的石油工业自然也受到了波及:高层的权力斗争,使得管理趋于混乱,新领导为了树立威信会成立新的部门,而一旦个人失势,其部门也会跟着被边缘化乃至直接被撤掉,而刚刚制定好的计划,也会因此推倒重来。苏联高层对基层的利益让渡同样产生了出人意料的问题。当时,一线部门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并且可以分得比例更高的收益。然而由于缺乏监督,一线生产始终处于一种急功近利的状态,在石油开采中他们往往倾向于弃难从易,因为深层油田的投入大产出小,虽然长期来看是正确的,但是却不符合一线的短期利益。
虽然如此,但终归要承认一点:在斯大林之后,苏联的国势在巨大的惯性之下依旧在往上走,“数量”只要庞大到一定程度,“质量”上的问题就会被稀释掉。在这段时期,苏联的石油产量始终在稳步增加,从远东地区到莫斯科等工业城市,苏联的燃油管道新增加了2万公里。第二巴库在赫鲁晓夫时代也从纸面规划变成了现实。在这段时期,人们还发现天然气的价值。在最初的时候,天然气一直被视为石油开采中的副产品,在开采中被白白的烧掉。在苏联的“七七计划”期间,天然气成为继石油之后苏联又一大能源产品。
……
前言/序言
《石油战争:解构全球格局的钥匙》 引言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像石油一样,深刻地塑造了现代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它不仅是驱动工业革命的血液,更是决定国家兴衰、影响国际关系、引发冲突根源的关键要素。从20世纪初的萌芽,到今日的错综复杂,石油的开采、贸易、消费以及围绕它的权力博弈,编织出了一张覆盖全球的巨网。理解石油,就是理解现代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洞悉石油战争,便是洞悉世界格局演变的脉络。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石油的发现史或地缘政治事件,而是旨在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引领读者穿越历史迷雾,拨开重重迷雾,深入探究石油在塑造全球格局中所扮演的决定性角色。它不是一本关于油价涨跌的经济学专著,也不是一部冰冷的战略兵棋推演,而是一部关于权力、利益、野心与冲突交织的宏大叙事。我们将从石油的“炼金术”——从地下深处汲取并转化为动力的过程——出发,审视其如何催生了工业巨头的崛起,又如何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石油:现代文明的基石与原罪 人类对石油的利用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意义上的“石油时代”始于19世纪末。随着内燃机的发明和汽车的普及,石油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长。这种高密度、易提取、易运输的能源,成为了驱动工业化进程的最强大引擎。煤炭曾是工业革命的主角,但石油以其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广泛的应用领域,迅速取代了煤炭的地位,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石油的发现,尤其是在中东地区,改变了世界的权力平衡。那些曾经被边缘化的地区,因为蕴藏着“黑金”,一夜之间成为国际舞台的焦点。石油的开采权、贸易线路、定价权,成为了各国争夺的焦点。跨国石油公司应运而生,它们拥有强大的资本、技术和政治影响力,甚至一度超越了国家的力量。这些公司不仅控制着石油的生产,更通过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营,深刻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乃至政治走向。 然而,石油带来的并非全是进步与繁荣。它也孕育了“资源诅咒”的阴影。许多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反而未能实现多元化发展,经济过度依赖石油出口,容易受到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导致经济不稳定。更重要的是,石油的巨大利润,成为了滋生腐败、加剧贫富分化、甚至资助冲突的温床。为了争夺石油资源或控制油路,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的冲突和战争,从区域性的争夺到影响全球格局的重大事件。 石油战争: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脉络 “石油战争”并非指代某一次具体的战役,而是贯穿现代史的一系列地缘政治冲突、经济博弈和权力斗争,其核心都围绕着对石油资源的控制和石油带来的巨大利益。这些战争形态多样,有的直接表现为武装冲突,有的则以经济制裁、代理人战争、政治操纵等更为隐蔽的方式进行。 本书将深入剖析一系列标志性的“石油战争”,例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石油的早期角色: 尽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石油的重要性尚未完全凸显,但它已经开始扮演关键角色。德国对中东石油资源的觊觎,以及协约国为保障其海军和日益增长的陆路交通工具的燃料供应,都让石油的战略价值开始显现。战后,石油资源的重新划分,为后来的中东格局埋下了伏笔。 二战中的石油争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石油的联系更加紧密。日本偷袭珍珠港,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切断美国对日本的石油禁运。德国的东线进攻,也部分是为了获取高加索地区的石油资源。石油成为了支撑战争机器运转的关键燃料,争夺石油资源成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东战争与石油危机: 20世纪下半叶,中东地区成为了“石油战争”的策源地。围绕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冲突,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崛起,导致了两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机。1973年的石油禁运,让西方世界第一次深刻认识到石油武器的力量,也直接导致了全球经济的衰退和能源政策的调整。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再次引发了石油供应的紧张,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 海湾战争与石油秩序的重塑: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发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其发动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是为了捍卫国际法和国家主权,更直接关系到全球石油供应的稳定和石油价格的控制。海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影响力,并对全球石油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伊拉克战争与后石油时代的隐忧: 21世纪初,美国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对伊拉克发动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尽管官方理由并非直接指向石油,但战争的背后,石油资源的控制和对中东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伊拉克战争的后果至今仍在发酵,并引发了对主权、干预以及石油政治的深刻反思。 页岩油革命与能源格局的变动: 近年来,美国页岩油的产量激增,打破了传统石油供应格局,对国际油价产生了巨大冲击,也改变了地缘政治力量的对比。这标志着石油生产的中心正在发生转移,对传统石油输出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构成了挑战。 石油战争的深层逻辑:权力、利益与未来 “石油战争”的根源,是深刻的权力博弈和巨大利益驱动。石油不仅仅是一种商品,它更是一种战略资源,一种能够撬动全球政治格局的杠杆。 国家安全与战略命脉: 对于任何一个现代国家而言,能源安全都等同于国家安全。石油作为交通、工业、军事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动力来源,其供应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各国都在千方百计地保障其石油供应,甚至不惜动用武力。 经济增长与全球资本: 石油是全球经济的“血液”。石油价格的波动,能够影响通货膨胀、贸易平衡、投资决策,进而影响全球经济的繁荣与衰退。全球资本对石油产业的巨额投资,也使得石油成为连接各国经济的重要纽带。 地缘政治的棋局: 石油资源的分布,与地缘政治的格局紧密相连。石油丰富的地区,往往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石油出口国则可以通过控制供应、操纵价格等方式,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政治筹码。石油的运输通道,如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等,也成为了战略要地,是各国军事力量部署的重点。 意识形态与文明冲突: 有时,石油战争也裹挟着意识形态的冲突。例如,西方国家对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控制,与该地区的宗教、文化和政治制度之间,常常存在着复杂而深刻的张力。这些矛盾一旦激化,很容易演变成冲突。 未来的展望:告别石油时代的可能与挑战 人类对石油的依赖,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但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正站在一个告别石油时代的十字路口。 能源转型: 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技术的进步,正在逐步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入,试图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石油价格的波动与地缘政治的变迁: 即使能源转型正在进行,石油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将是重要的能源。但其价格的波动,以及围绕其产生的地缘政治博弈,仍然将深刻影响全球格局。 新能源的竞争与冲突: 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新的能源争夺可能出现。例如,关键矿产资源的开采权、清洁能源技术的标准制定、以及新型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控制,都可能成为新的博弈点。 结语 《石油战争:解构全球格局的钥匙》旨在通过对石油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影响以及未来趋势的深入分析,帮助读者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它不是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石油在现代世界中的复杂作用,去理解那些塑造我们世界的隐形力量。 本书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辅以生动翔实的案例,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当下,层层剥茧,揭示石油与战争、石油与权力、石油与文明之间的深刻联系。它将是一本帮助您理解世界运行逻辑、看清国际关系本质的必读书。通过理解石油战争,您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当今世界格局的形成,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探索,更是一次对我们所处世界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