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墓碑》是韩松经典中短篇科幻小说的集结。与长篇小说的宏大以及稍显沉重不同,韩松的中短篇小说挥洒而又充满爆发力,像一个神秘莫测的恶魔,吸引着人们不自觉地深陷其中。韩松有时候是个很“坏”的作者,他可以轻易让你质疑人生毁坏三观,但重建它们从来不是他的兴趣,他喜欢看到的就是,每个人在看过他的作品后所产生的千奇百怪的想法,而不是告诉你一个答案。
韩松经典科幻短篇全新修订,新世代的异化文明大集结。
众期待十年,神秘中篇《美女狩猎指南》首度惊艳奉献。
《宇宙墓碑》是韩松经典中短篇小说的全新修订合集。可以说正是这些作品奠定了韩松在国内科幻界的重要地位。而其中的中篇小说《美女狩猎指南》受万众期待超过十年,但从未正式公开出版,此次将是这篇神秘作品的首次公开亮相。
这些作品虽然创作时间早,但已经完全体现出了韩松招牌式的荒诞与现实互为镜像,虚无与暴烈共存,多重意象与不可解释等特点。其张扬的想像力、深刻的自省与哲思,放在当今国内的科幻小说甚至纯文学领域,仍是不可替代而又先锋性十足的。
韩松真正的身份是宇宙观察员,因为长年观察平行宇宙里众多光怪世界而看到太多秘密,为了维持心理健康,所以他挖了个洞,凑巧把这些故事都倒进了我们这个时空。——果壳网CEO 姬十三
韩松有一种极其特别的“幽黯意识”,从中延伸出一个大历史思维的脉络,并以一种外太空的视角观察着当今这个世界的文明。——王德威
当传统文学停止深度思考和探索时,科幻悄悄接手了先锋、思想和想像的旗帜。感谢韩松!——严锋
《宇宙墓碑》以一种理性的结构安排,揭示出一种至极浪漫的感情而又完全不滥情。——张大春
韩松是当代中国首席科幻小说家。——美国《洛杉矶时报》
小说中常常出现的错位感,其实正是当代中国的一个刺耳主题。在那样一种未来,没有人能确信,自己所处的社会及其心智是否完整。——美国《连线》杂志
韩松,生于重庆。1984—1991年就读于武汉大学英文系、新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及法学硕士学位。1991年进入新华社,历任记者、《瞭望东方周刊》杂志副总编辑、执行总编辑,现任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中国军队》杂志编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在海内外获得大奖,并被译为英文、意大利文、日文和希伯来文。主要著作包括《地铁》《高铁》《轨道》《火星照耀美国》《红色海洋》等。
韩松有一种极其特别的“幽黯意识”,从中延伸出一个大历史思维的脉络,并以一种外太空的视角观察着当今这个世界的文明。
——王德威
当传统文学停止深度思考和探索时,科幻悄悄接手了先锋、思想和想像的旗帜。感谢韩松!
——严锋
《宇宙墓碑》以一种理性的结构安排,揭示出一种至极浪漫的感情而又完全不滥情。
——张大春
韩松是当代中国首席科幻小说家。
——美国《洛杉矶时报》
小说中常常出现的错位感,其实正是当代中国的一个刺耳主题。在那样一种未来,没有人能确信,自己所处的社会及其心智是否完整。
——美国《连线》杂志
总导读 韩松的“鬼魅中国” ——飞氘
宇宙墓碑
灿烂文化
没有答案的航程
天道
冷战与信使
两只小鸟
劫
青春的跌宕
赤色幻觉
时间中的战争
电话之旅
逃出忧山
美女狩猎指南
后记 邂逅科技时代的文学
韩松作品年表
《宇宙墓碑》
下篇
——录自掘墓者在天鹅座α星系小行星墓葬中发现的手稿
我不希望这份手稿为后人所得,因为我实无哗众取宠之意。在我们这个时代里,自传式的东西实在多如牛毛。一个历尽艰辛的船长大概会在临终前写下自己的生平,正像远古的帝王希望把自己的丰功伟绩标榜于后世。然而我却无心为此。我平凡的职业和平凡的经历都使我耻于吹嘘。我写下这些文字,是为了打发临死前的寂寞时光。并且,我一向喜欢写作。如果命运没有使我成为一名宇宙筑墓者的话,我极可能去写科幻小说。
今天是我进入坟墓的第一天。我选择在这颗小行星上修筑我的归宿之屋,是因为这里清静,远离人世和飞船航线。我花了一个星期独力营造此墓。采集材料很费时间,而且着实辛苦。我们原来很少就地取材——除了为那些特殊条件下的牺牲者。通常发生了这种情况,地球无力将预制件送来,或者预制件不适于当地环境。这对于死者及其亲属来说都是一件残酷之事。但我一反传统,是自有打算。
我也没有像通常那样,在墓碑上镌上自己的履历。那样显得很荒唐,是不是?我一生一世为别人修了数不清的坟墓,我只为别人镌上他们的名字、身份和死因。
现在我就坐在这样一座坟里写我的过去。我在墓顶安了一个太阳能转换装置,用以照明和供暖。整个墓室刚好能容一人,非常舒适。我就这么不停地写下去,直到我不能够或不愿意再写了。
我出生在地球。我的青年时代是在火星上度过的。那时世界正被开发宇宙的热浪袭击,每一个人都被卷进去了。我也急不可耐丢下自己的爱好——文学,报考了火星宇宙航行专门学校。结果我被分在太空抢险专业。
我们所学的课程中,有一门便是筑墓工程学。它教导学员,如何妥善而体面地埋葬死去的太空人,以及此举的重大意义。记得当时其他课程我都学得不是太好,唯有此课,常常得优。回想起来,这大概跟我小时候便喜欢亲手埋葬小动物有一些关系。我们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理论,其余用于实践。先是在校园中搞大量设计和模型建造,尔后进行野外作业。记得我们通常在大峡谷附近修一些较小的墓,然后移到平原地带建造一些比较宏大的。临近毕业时我们进行了几次外星实习,一次去水星,一次去小行星带,两次去冥王星。
我们最后一次去冥王星时出了事。当时飞船携带了大量特种材料,准备在该行星严酷的冰原条件下修一座大墓。飞船降落时遭到流星撞击,死了两个人。我们都以为活动要取消了,但老师却命令将演习改为实战。你今天要去冥王星,还能在赤道附近看见一座半球形的大墓,那里面长眠着的便是我的两位同学。这是我第一次实际作业。由于心慌意乱,坟墓造得一塌糊涂,现在想来还内疚不已。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星际救险组织,在第三处供职。去了后才知道第三处专管坟墓营造。
老实说,一开始我不愿干这个。我的理想是当一名飞船船长,要不就去某座太空城或行星站工作。许多同学分配得比我好得多。后来经我手埋葬的几位同学,都已征服好几个星系了,中子星奖章得了一大排。在把他们送进坟墓时,人们都肃立致敬,独独不会注意到站在一边的造墓人。
我没想到在第三处一干就是一辈子。
写到这里,我停下来喘口气。我惊诧于自己对往事的清晰记忆。这使我略感踌躇,因为有些事是该忘记的。也罢,还是写下去再说吧。
……
这本书的文字像一阵迷雾,将人轻轻裹挟,每翻开一页,都仿佛踏入一个由语言精心编织的迷宫。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近乎残忍,描摹的那些场景和人物,带着一种令人不安的真实感。我尤其欣赏它在构建世界观上的那种毫不妥协的野心,它没有试图讨好任何读者,而是直接将你抛入一个充满奇异规则和复杂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中。叙事节奏的处理堪称一绝,时而如疾风骤雨,将你卷入高潮的漩涡,令人喘不过气;时而又突然放缓,进入冗长而充满哲思的内心独白,让你有机会喘息并消化刚刚经历的一切。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身体性的体验,而非简单的信息获取。最让我震撼的是对“时间”这一概念的解构,它不再是线性的河流,而更像是一团纠缠不清的藤蔓,过去、现在、未来在某些关键节点上相互缠绕、渗透,制造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错位感。读完之后,我的脑海里留下的不是清晰的故事情节,而是一系列强烈的感官印象和挥之不去的隐喻。这本书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专注力,因为它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我们自身在面对巨大未知时所产生的困惑和敬畏。这种深度的、不加修饰的文学探索,是当代小说中少见的宝贵尝试。
评分这是一部关于“存在”与“虚无”的深度探讨,它披着科幻或奇幻的外衣,骨子里却是对人类文明终极命运的哲学拷问。书中的“失落之城”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更像是人类集体潜意识的具象化,代表着所有我们试图铭记,却又注定要被遗忘的事物。作者对意象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每一个反复出现的符号——无论是破碎的雕塑、永恒的低语,还是特定颜色的光芒——都承载着多重的意义,使得解读的空间非常广阔。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消化其中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那几章,它挑战了我们对自我身份的固有认知。如果构成“我”的记忆可以被篡改、被覆盖,那么“我”的本质又在哪里?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质疑自己所处的现实,你会开始审视生活中的每一个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设定。它的后劲非常大,读完后的好几天,我依然会不自觉地回味那些令人不安的哲学诘问,那种被文学作品震撼后产生的“世界观重塑”的体验,是阅读的最大乐趣之一。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小说的期待值并不高,毕竟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太多故作高深的文学作品,它们堆砌着晦涩的词汇,却缺乏真正的内核。然而,翻开这本书的第十页后,我立刻意识到自己错了。它的精彩之处在于其对“人性边际”的无情探究。作者似乎对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阈值有着病态的痴迷,笔下的人物并非传统的英雄或恶棍,他们更像是被生活这台巨型机器碾压后,呈现出的各种扭曲形态。我最佩服的是作者对白的处理,那些对话看似日常琐碎,却字字珠玑,充满了潜台词和未说出口的张力。在某些关键的对峙场景中,语言的交锋比任何物理冲突都来得更为血腥和具有毁灭性。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剥离了社会规范和道德框架后,我们究竟剩下些什么?是纯粹的求生欲,还是残存的一点点温情?这本书的叙事视角是流动的,一会儿是全知的上帝视角俯瞰众生,一会儿又突然切换到某个边缘角色的第一人称,这种切换带着一种冷酷的疏离感,让你无法过度沉溺于任何一个角色的命运之中。它读起来并不轻松,甚至有些压抑,但正是这种不适感,才成就了它深刻的艺术价值。它不是用来消遣的,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高强度训练。
评分对于那些追求纯粹冒险或情节驱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极大的耐心。它更像是一部慢热的、需要沉浸式体验的艺术品。作者的叙事策略是故意设置障碍,他设置了大量的未解之谜和信息黑洞,这初看之下令人沮丧,但细想之下,这恰恰模仿了真实世界的运作方式——我们永远无法掌握全部真相。书中对某些社会阶层的描述,尤其那些生活在边缘、被主流历史遗忘的群体,展现出极大的同情和深刻的洞察力。他们不仅是背景板,更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沉默力量。我特别喜欢那种冷峻的、近乎纪录片式的客观描写,它避免了说教,而是通过展示事实本身的力量来引发读者的道德思考。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比歇斯底里的控诉更有穿透力。全书的氛围处理得极佳,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宿命感和苍凉感笼罩着一切,让人在享受文字的精妙之余,也感受到一种人类面对浩瀚宇宙的渺小与悲壮。它成功地将个体的情感挣扎,置于一个宏大到近乎冷酷的背景之下,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张力。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像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天衣无缝,即便某个小小的细节看起来多余,最终都会发现它承载着关键的转折。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事中穿插的那些百科全书式的插叙,它们并非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巧妙地服务于故事的氛围营造。比如,对某种失传已久的仪式或某种极端地质现象的详细描述,不仅丰富了背景,更让读者对故事发生的那个世界产生了真实的物理感知。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硫磺味,感受到脚下土地的震颤。它在构建一个宏大背景的同时,并没有丢失对微观个体情感的捕捉。在那些史诗般的冲突背后,隐藏着无数细小的、关于爱、背叛与遗忘的私密瞬间。这种大小叙事的完美平衡,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层次感。更难得的是,作者的文笔中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即便翻译过来,那种节奏的起伏和句式的错落变化依然清晰可辨,读起来有一种古典乐章的庄严和美感,让人忍不住要大声朗读,体会文字本身的声学魅力。
评分还可以
评分很好,很满意,参加活动买了不少!!!!!!!!
评分之前有看过韩松的短篇,觉得很不错,入手一本小说集,慢慢看。。
评分书来得很快,包装也好,很开心!
评分京东好书,京东正版,京东速度,值得一读!
评分最喜欢的科幻作者韩松的成名作,买来收藏。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很好,,,,,,,,,,,,
评分韩松是当代中国首席科幻小说家。——美国《洛杉矶时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