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美国文学普利策奖 ★被《纽约时报》誉为“影响全球的成长小说杰作”! ★荣获全美书评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美国年度好书奖 ★《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名 ★安徒生奖获得者、作家曹文轩倾情推荐 ★“巴学园”书系里首位的两本书:一是《窗边的小豆豆》,一是《安琪拉的灰烬》。
海报:
《安琪拉的灰烬》是美国作家弗兰克·迈考特的自传体小说。作者生动再现了自己在位于爱尔兰利默里克的贫民窟中度过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记叙了迈考特一家人的艰难岁月——父亲是个酒鬼,没有正式工作,让全家只能靠救济金过活,并在弗兰克十岁时抛弃了他们;母亲竭尽所能地养育几个幼小的孩子,甚至不得不去乞讨;弟妹们一个个出生,在饥饿与死亡的阴影中挣扎,最后七个孩子中只有四个活了下来。在苦难面前,小弗兰克没有放弃心中的希望,他努力生活,终于攒够了去美国寻梦的路费,踏上了新的征程。
弗兰克·迈考特(FrankMcCourt),美国作家、杰出教师,爱尔兰裔。迈考特1930年生于纽约,4岁随父母迁回爱尔兰,在贫民窟长大。他13岁辍学,19岁怀揣“美国梦”重返纽约,做过勤杂工、打字员,当过兵,后考入大学并在毕业后成了一名教师。他在美国教育界被誉为“老师中的老师”。他退休后开始写作。1996年,处女作《安琪拉的灰烬》靠读者口口相传,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名,创下在榜长达117周的纪录,且一举包揽普利策奖、全美书评奖、美国年度好书奖等奖项。该书广受好评,正如《纽约时报》所说:“堪称兼具全球影响和人文风格的成长小说杰作!”
堪称多年来兼具全球影响和人文风格的成长小说杰作!
——《纽约时报》
书中包含了我见过的可爱的语言,既令人捧腹,又使人心碎。
——《今日美国》
一座关于人类不朽精神的纪念碑,一段震撼人心的童年故事。
——《迈阿密先驱报》
很少有一本书像《安琪拉的灰烬》这样能以苦中作乐、感伤而又不失乐观积极的精神感动读者。这本书的成功靠的不是夸大其词的宣传,而是真心被感动的读者的口口相传。
——《好书》
我的父亲和母亲本该待在纽约,他们在那里相遇,在那里成婚,我也在那里出生。然而,我四岁的时候,他们却返回了爱尔兰。那时,我的弟弟小马拉奇三岁,双胞胎奥里弗和尤金只有一岁,妹妹玛格丽特已经夭亡。
当我回首童年,我总奇怪自己竟然活了下来。当然,那是一个悲惨的童年,幸福的童年是不值得在这儿浪费口水的。比一般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比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童年。
人们总爱吹嘘或抱怨他们早年所遭受的苦难,但那根本没法和爱尔兰人的苦难相提并论:家庭贫困潦倒;父亲一无所长、醉话连篇;母亲虔诚而沮丧,坐在火炉旁哀叹个不停;神父自以为是;教师恃强凌弱;还有那些英国人和他们八百年来对我们所造的孽。
尤其糟糕的是—我们那儿总是湿漉漉的。
在遥远的大西洋上空,大片聚结的雨云缓缓流向香农河,然后永远停留在了利默里克①。从割礼节②到新年前夜,雨水一直浇灌着这座城市。它造就了刺耳的干咳声,支气管炎的“呼噜”声,哮喘病“咻咻”的喘气声,还有肺病那“吭吭”的咳嗽声。它把人们的鼻子变成喷泉,把人们的肺变成细菌的温床。于是,它又引出了大量的治疗土方:为了治疗黏膜炎,得吃用加了胡椒粉的牛奶煮过的洋葱;为了使呼吸道畅通,得把面粉和荨麻熬成糊糊,裹在布里,然后把这滚烫的东西拍在胸膛上,烫得人“嘶嘶”地倒抽凉气。
从十月到次年四月,利默里克的墙壁上一直闪烁着湿漉漉的光。衣服从来没干过,花呢衣服和羊毛外套成了许多生灵的乐园,有时还会钻出一些神秘的植物。在小酒馆里,水汽从潮湿的身体和衣服上蒸发出来,又随着烟卷和烟斗被吸进去,伴着溅洒出的黑啤酒和威士忌散发出霉味,还稍微混合着从户外厕所飘进来的尿臊味—许多人就是在那里将他们一周的收入呕吐得一干二净的。
雨水把我们赶进了教堂—那是我们的避难所,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唯一干燥的地方。在做弥撒、祈祷和九日祷时,我们湿淋淋地挤作一大堆,在神父单调沉闷的布道声中恹恹欲睡,而水汽又混合着焚香、鲜花和蜡烛的味道,从我们的衣服上蒸发出来。
利默里克一向以虔诚闻名,但我们仅仅熟悉它的雨水。
我的父亲马拉奇·迈考特出生在安特里姆郡图姆镇的一个农场里。和他父亲年轻时一样,他生性粗野,爱找英国人或爱尔兰人的麻烦,有时还同时找这两伙人的麻烦。他曾为爱尔兰共和军作战,最终在一次亡命行动中成了被悬赏的逃兵。
我小时候常常盯着父亲看,他那日益稀疏的头发、东倒西歪的牙齿让我感到纳闷,为什么有人愿意出钱买这样一个脑袋呢?在我十三岁的时候,祖母告诉我一个秘密:还是婴儿的时候,你那可怜的父亲摔过倒栽葱。那是个意外,此后他就跟原来不一样了。你一定要牢记,摔过倒栽葱的人可能会有点不大正常。
因为他那个被摔过的脑袋有了价码,他只好从戈尔韦港乘货船偷偷逃离爱尔兰。到了纽约,正赶上大禁酒,他认为自己简直掉进了地狱。但他随即发现了地下酒吧,就又眉开眼笑了。
在美国和英国游荡和痛饮过后,江河日下的光景令他开始渴望安宁。他回到了贝尔法斯特市,因为他的出现,那里炸开了锅,他却说:去他们的吧。他常和安德森镇的女士们闲聊,她们用美色诱惑他,可他却把她们打发了,继续喝自己的茶。他已经烟酒不沾,美色又有什么用?不久,他死在皇家维多利亚医院。
我的母亲叫安琪拉·西恩,是和她的母亲、两个哥哥托马斯和帕特里克,以及一个姐姐阿格尼斯在利默里克的贫民窟长大的。她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原因是在她出生几周前,他就溜到了澳大利亚。
在利默里克的小酒馆喝了一夜的黑啤酒后,外公摇摇晃晃地走在小路上,一路哼唱着他最喜欢的那首歌:
是谁把罩衫扔进了墨菲太太的炖菜汤?
无人搭理他只好一直高声嚷:
定是爱尔兰脏鬼的恶作剧,
看我不好好痛揍他一场,
竟敢把罩衫扔进墨菲太太的炖菜汤。
他的心情出奇的好,于是想和一岁的小帕特里克逗乐。可爱的小家伙深爱着他的父亲。父亲把他扔到半空中,他便大笑个不停。没事的,别怕,小帕特,没事的,别怕,飞到黑黑的天上去喽,好黑好黑的天呀。噢,耶稣啊,他没能接住这个落下来的孩子,可怜的小帕特里克头先着地,发出“格”的一声,接着又呜咽了几下,便没了声息。外婆从床上吃力地抬起身子(她当时正怀着孩子,那就是我的母亲),好不容易把小帕特里克从地上弄起来。她冲着孩子长叹一声,然后转向外公:滚出去!滚!你再多待一分钟,我就找斧子劈你,你这个酒疯子!耶稣作证,我会用绳子绞死你。滚出去!
外公立在原地一动不动,像个男子汉一样。我有权待在自己家里,他说。
她抱着这个受伤的孩子,肚子里还有另一个健康的孩子折腾着,她向他冲过去,疯狂地逼向他,他顿时软下来,跌跌撞撞地逃出屋子,奔上小路,一口气跑到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才停下来。
我的舅舅小帕特再也没能恢复原样。他的大脑变得迟钝,走起路来左腿和身子朝相反的方向扭着。他没有读过书,但上帝却在用另一种方式保佑他。八岁开始卖报纸的时候,他比财政大臣还会算账。没人知道人们为什么叫他“西恩修道院长”,不过全利默里克的人都喜欢他。
我母亲的麻烦从她出生之际就开始了。外婆躺在床上,一边因为阵痛气喘吁吁,一边向孕妇的保护神圣哲拉·马则祷告个不停。接生护士欧哈罗兰穿着一身华丽的衣服站在旁边。正赶上新年前夜,欧哈罗兰焦急地盼着这个孩子快快出生,她好及时赶赴聚会,参加庆典。她对我的外婆说:请你用力,求你啦,用力。耶稣、马利亚和圣约瑟啊,要是你们不让这个孩子快点的话,新年到了他也不会出生的,那我这身新衣又有什么用处?甭管什么圣哲拉·马则了,在这种时候,男人能有什么用?就算他是圣人又怎么样?圣哲拉·马则屁用不顶!
外婆又向难产保护神圣安妮祷告,可是孩子仍不肯出来。欧哈罗兰护士便让外婆向圣犹大祷告—他可是人们处于绝望境地时的保护神。
圣犹大,危急关头的保护神啊,快救救我,我不行了。她嘟囔着,用着力,婴儿的头露出来了,只有一个头,那就是我的母亲。这时候,夜半的钟声响了,新年到了。口哨、喇叭、警笛、铜管乐队,同时在利默里克城喧嚣起来,人们喊着、唱着“新年快乐”。祝愿友谊地久天长。教堂的祈祷钟声全部敲响了,欧哈罗兰护士为她那身没派上用场的新衣流下了泪水,那孩子仍然原样停在那里,她也仍然穿着这身新衣待在原地。请你出来吧,孩子,好吗?外婆猛一用力,孩子出世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长着乌黑的鬈发和一双充满哀怨的蓝眼睛。
啊,老天在上,欧哈罗兰护士说,这孩子跨了两个年度,头生在新年,屁股生在旧年。还是说头生在旧年,屁股生在新年?你得给教皇写信,太太,搞清这孩子到底算哪年生的,而我要把这身衣服留到明年再穿了。
孩子取名叫安琪拉,因为她降临人世的那一刻,晚祷钟声(Angelus)正好在新年的午夜时分响起,还因为,她的确是个小天使。
阅读体验的流畅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叙事的节奏感。我发现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极其高明。开篇部分,那种缓慢、压抑的铺陈,像是在雾气弥漫的清晨,你只能看到脚下的三尺之地,却对周遭的环境一无所知。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抛出核心冲突,而是耐心地构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这种前期积累的能量,到中间部分,突然以一种近乎爆炸性的方式释放出来。叙事视角偶尔会发生微妙的切换,读者会从一个局外人的冷静观察者,瞬间被拉扯到角色的第一人称视角中,那种感官上的冲击是立竿见影的。例如,某段描述追逐戏码时,我几乎能听到自己心跳加速的声音,呼吸都变得短促起来。等到高潮过后,作者又会迅速拉回,用一段极富诗意的环境描写来帮助读者平复心绪,完成情感的过渡。这种张弛有度的掌控力,显示了作者对故事结构的深刻理解,绝不是线性叙事那么简单粗暴。
评分作者对环境和氛围的营造,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踏入了故事发生的那些地点:无论是阴冷潮湿的下水道系统,还是阳光暴晒下尘土飞扬的废弃工厂,那种空气的质感、光线的角度、甚至细微的气味,都能清晰地被文字捕捉并传递到读者的脑海中。特别是当故事进入到心理层面时,环境描写便不再是单纯的背景,而是成为主角内心活动的延伸和外化。例如,当角色陷入绝望时,窗外的天气会同步地变得阴沉,雨点敲打玻璃的声音仿佛就是他内心破碎的回响。这种高度的象征主义运用,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头重读某一段关于景物的描述,不是因为没看懂,而是因为那种文字构建的场景实在太过饱满,需要时间去细细品味,去感受那种“身临其境”的压迫感或释然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深沉的、近乎墨黑的底色上,点缀着几抹近乎燃烧的猩红与金黄,立刻就能抓住你的眼球。我是在一家旧书店里偶然发现它的,当时它被夹在一堆平装小说中间,但那种独特的质感——厚重的纸张,带着一丝微弱的、樟脑丸混合着陈年纸张的古旧气息——让我立刻停下了脚步。翻开扉页,字体排版干净利落,留白的处理极其考究,读起来丝毫没有拥挤感,眼睛非常舒服。装帧的工艺也看得出是用心了,书脊的折痕处依然紧实,显示出它虽然是“2016版”,但维护得非常好。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引言部分,那几行简短的文字,像是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没有过多解释,却充满了暗示和悬念,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从内到外都透露着一股专业和对读者的诚意,而不是那种为了追求速度和低成本而粗制滥造出来的快消品。光是捧在手里摩挲,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和故事感,这在如今这个数字阅读主导的时代,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里的角色塑造,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复杂和真实。他们不是非黑即白的符号,而是充满了矛盾和灰色地带的个体。我最欣赏的是主人公在面对伦理困境时的挣扎。他/她所做的每一个重大决定,都不是基于一个简单的“好人”或“坏人”的标签,而是深思熟虑后,在多个同样糟糕的选项中,选择了那个“不那么糟糕”的出路。这种“被迫选择”的悲剧感,让人在阅读时产生强烈的共鸣,甚至会代入自己的价值观去审视: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配角们的存在感同样强烈,即便是出现频率不高的角色,他们的动机和背景也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没有一个是为了推动主线而存在的工具人。他们的对话充满了潜台词,你得仔细体会那些被省略的部分,才能真正理解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和隐藏的敌意或情谊。这种深挖人性的处理,让整个故事的基调变得异常厚重和引人入胜。
评分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语言是极其精炼而富有力量的。作者似乎摈弃了所有不必要的赘述和华丽的辞藻堆砌,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精确的计算,服务于情感的表达或情节的推进。他的句式变化丰富,时而长句如河流般一泻千里,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和情感的流动;时而用短促有力的单句收尾,制造出令人屏息的停顿和强调效果。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他对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它们不是生硬地插入,而是自然地融入到日常对话和动作描写之中,只有当你深入思考时,才能领悟到其中更深层的含义。这使得这本书拥有极高的重读价值,第一次读,你被故事吸引;第二次读,你会被语言的精妙所折服。它提供了一种智力上的挑战,同时又在情感上给予了极大的满足感,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平衡。
评分好看,故事真的不错
评分京东物流真心感觉很好,书还没看
评分挺有意思的
评分孩子每天都在阅读,质量好,内容好,希望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先留着,慢慢用,很喜欢,很实用
评分正在阅读中,读完再分享
评分京东购书,又快又便宜
评分应该是本错的书 价格也挺实在的 好评
评分速度很快,质量也挺不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