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8-14岁 C.S.刘易斯奇幻经典著作《纳尼亚传奇》全彩插图版
收录作者认可的保利娜?贝恩斯彩色插图
内容简介
C.S.刘易斯奇幻经典著作《纳尼亚传奇》全彩插图版
收录作者认可的保利娜?贝恩斯彩色插图
作者简介
《纳尼亚传奇(套装全7册)》是刘易斯于1951年至1956年间创作的七本系列魔幻故事,分别为《魔法师的外甥》《狮王、女巫和魔衣柜》《能言马与男孩》《凯斯宾王子》《黎明踏浪者号》《银椅》《最后一战》。故事中的"纳尼亚王国”是一个神秘奇幻的世界,在这些故事中,小主人公们或凭借一枚魔法戒指,或通过一扇衣柜大门等各种奇妙方法进入奇幻世界纳尼亚王国。他们通过英勇的冒险,与暴君女巫斗智斗勇来拯救纳尼亚的人们。 书里有会说人话的动物:巨人、半人马、巨龙、树精、地精和人鱼等等,有善良的羊怪和小矮人,还有伟大的狮王阿斯兰。在它们的帮助下,小主人公们通过英勇的冒险和战斗,一次次战胜邪恶,保卫了这个神奇而充满欢乐的国度。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C.S.刘易斯,英国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学者,杰出的批评家,也是公认的二十世纪重要的基督教作者之一。他毕生研究文学、哲学、神学,尤其对中古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造诣尤深,堪称为英国文学的巨擘。他一直任教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这两所英国的高等学府。他编著的作品很多,范围也很广,既有文学史、文艺评论,也有散文、诗歌集,特别是他写了不少儿童文学,有名的代表作当首推七部“纳尼亚传奇”系列。
目录
《纳尼亚传奇:能言马与男孩》
《纳尼亚传奇:凯斯宾王子》
《纳尼亚传奇:黎明踏浪号》
《纳尼亚传奇:银椅》
《纳尼亚传奇:魔法师的外甥》
《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柜》
《纳尼亚传奇:最后一战》
精彩书摘
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当你爷爷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这个故事非常重要,因为它告诉我们,我们自己的世界和纳尼亚王国之间所有的事情最初是如何发生的。
那时,歇洛克·福尔摩斯仍住在贝克街,巴斯塔布尔一家还在路易斯罕大道上寻宝。那时,如果你是小男孩,你不得不天天戴上硬邦邦的伊顿领子,学校嘛,通常比现在的糟糕。不过,吃的比现在的好;要说糖果,我不想告诉你多么便宜,多么好吃,因为那只能使你白白地流口水。那时,伦敦住着一个女孩,名叫波莉?普卢默。
她家的房子和其他房子连成长长的一排。一天早晨,她在后花园里,看见一个男孩从隔壁花园爬上墙头,只露出一张脸。波莉感到很意外,因为,迄今为止,那幢房子除了老单身汉凯特利先生和老处女凯特利小姐这兄妹俩外,并没有住孩子。她好奇地抬起头,那陌生男孩的脸脏极了,就算他的手先在土里擦,然后大哭一场,再用泥手去擦脸,也不会这么脏。实际上,这差不多就是他刚刚干的事。
“你好!”波莉说。
“你好!”男孩回答,“你叫什么?”
“波莉。”波莉说,“你呢?”
“迪格雷。”男孩答道。
“唉呀,这名字太好笑了!”波莉说。
“波莉好笑得多呢。”
“就是好笑。”波莉又说。
“就不好笑。”男孩反驳说。
“不管怎样,我是洗脸的,”波莉说,“而你现在需要洗脸,尤其当你……”她停住了。她本想说“当你号啕大哭以后”,但又觉得不太礼貌。“对极了,我刚哭过。”迪格雷把嗓门提高了许多,像一个悲哀过度的男孩不在乎谁知道他哭过一样。“你也会哭的,”他继续说,“要是你原来住在乡下,有匹小马,花园尽头还有条小河,然后却被弄到这么个糟糕透顶的窝里来住的话。”
“伦敦不是糟糕透顶的窝。”波莉愤愤地说。但男孩太激动了,根本没注意到她的口气。他接着说:
“要是你爸爸远在印度,你不得不来跟姨妈和疯癫癫的舅舅住在一起,(你怎么会高兴呢?)而这又是因为他们正在照看你的妈妈,而你的妈妈生病了,就要……就要死了。”他脸上做出想忍住不哭时的怪异表情。
“对不起,我一点儿也不知道。”波莉低声下气地道歉。接着,因为实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同时也为了能使迪格雷转到愉快的话题上,她问:“凯特利先生真的疯了吗?”
“要么疯了,”迪格雷回答,“要么就有什么秘密。他在楼顶上有间书房,蕾蒂姨妈叮嘱过,我决不能去。这让人觉得可疑。还有,他从不跟蕾蒂姨妈交谈,而每当他在进餐时想要对我说什么,她就要阻止。她会说,‘安德鲁,别去烦这孩子’,或者,‘我能肯定迪格雷不想知道那件事’,或者,‘迪格雷,你不想去外面花园里玩吗?’”
“他想要说什么事情呢?”
“我不知道。他从来不多说。哦,还有,有天夜里,就是昨夜,我经过阁楼楼梯下面去睡觉时(我不喜欢从那儿走过),我敢肯定听到了一声喊叫。”“他可能关了一个疯妻在那儿吧?”
“我也这样想。”
“要不然,他在造假币。”
“或许以前他是个海盗,像《金银岛》开头的那人一样,老在躲避过去船上的同伙。”
“真带劲儿!”波莉说,“我从来不知道你们那幢房子这么有趣。”
“你可能觉得有趣,”迪格雷说,“但你要是住在里面,你就不会开心了。你总不愿意半睡半醒的时候,听见安德鲁舅舅的脚步声穿过走廊,悄悄向你走来吧?而且他的眼睛那么令人讨厌。”
暑假刚开始,波莉和迪格雷就这样认识了。他们几乎天天见面,那一年谁也没到海边去。
那年夏天是好几年以来最潮湿、最阴冷的夏季之一,他们的探险便因此揭开了序幕,而他们也只能在室内活动,也就是说,是室内探险。点上一截蜡烛,在一幢大房子或一排房子里东寻西探,实在妙不可言。很早以前,波莉就发现,打开她家阁楼上储藏室的小门,就会看见贮水池后面有一块黑乎乎的地方,可以小心翼翼地钻进去。里面像一条长长的隧道,一边是砖墙,一边是斜屋顶。屋顶上的石板之间有缝隙,透出光线。隧道里没有地板,你必须从一根椽子到另一根椽子,椽子之间只有灰泥。要是踩在灰泥上,你就会掉入下面的房间。波莉曾将隧道靠近水池的那片地方当作“走私者的山洞”。她把一些旧包装箱的散片和破厨房椅的座子一类东西搬上去,搭在椽子之间铺成地板。她还藏了一个钱箱,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宝贝,一本她正在写的小说,通常还有几只苹果。她常进去偷偷地喝上一瓶姜啤酒,废弃的酒瓶使那里看上去更像“走私者的山洞”了。
迪格雷很喜欢那个“山洞”(波莉是不会让他看见那本小说的),但他更想去探险。
“唉呀,这条隧道有多长呢?我是说,它到你家房子的边上就为止了吗?”迪格雷问。
“不,”波莉说,“墙并没有在屋顶那儿为止。我也不知道隧道有多长。”“那么,我们可以把整排房子都走通。”
“是的。”波莉说,“哎呀!”
“怎么了?”
“我们可以走到别人的房子里去嘛!”
“是的,然后再被人当成夜盗抓起来!这可不好玩。”
“别自作聪明,我刚才在想你家后面的那幢房子。”“什么意思?”“唔,那是幢空房子。爸爸说,自从我们搬到这里来,它就一直是空的。”
“那我们该去侦察一番。”迪格雷说。从他说话的方式上,你还看不出他的内心要激动得多。当然,可能像你一样,他也在想,那幢房子为什么好长时间都是空的。他把可能的理由全想了一遍,波莉也在想。然而,谁也没提“闹鬼”二字。两人都觉得,事情一旦说出口,不去就显得太软弱了。
“我们现在就去吗?”迪格雷问。
“是的。”波莉说。“如果你不愿意就不勉强。”
“只要你愿意,我就愿意。”波莉回答。
“可我们怎么知道刚好到了隔壁一幢的房子里呢?”
他们决定,先出去到储藏室,以两根椽子之间的距离为一步,这样走一遍,就知道要跨过多少根椽子才能走完一个房间。他们给波莉家两个阁楼间的通道留出稍多于四根椽子的距离,给女佣的卧室算上与储藏室一样多的椽子。加起来,便是那幢房子的总长度。走完两倍这段距离,就是迪格雷家房子的尽头。再往前,他们所走到的任何一扇门都会通向空房子的阁楼。
“但我不认为那房子真是空的。”迪格雷说。
“那你是怎么想的?”
“我想,有人隐居在那儿,天黑以后才提着一盏昏暗的提灯进出。我们还可能发现一帮绝望的罪犯,并由此得到奖赏。要说一幢空了多年的房子毫无秘密,那就太蠢了。”
“爸爸认为,里面一定是下水道。”波莉说。“咳!大人的想法总是没趣儿!”迪格雷说。因为他们是在白天的阁楼里,而不是在“走私者的山洞”里点着蜡烛谈话,空房子闹鬼的可能性便显得很小了。
他们测出阁楼的长度后,便拿出铅笔来计算总长。起先,两人答案不一致,但即使得出同一结果,我也怀疑他们是否算对了。因为两人都急着上路,去开始他们伟大的探险事业。
“我们决不能弄出声音。”当他们从水池后面再次往隧道里钻时,波莉说。每人手里举了一根蜡烛(波莉在她的“山洞”里藏了很多)。
黑暗而通风的隧道里积着厚厚的灰尘。他们踩着椽子悄然而行,偶尔互相耳语一句“到你家阁楼对面了”,或者“走到我家房子的中间了”。两人都没有跌倒过,蜡烛也没有熄灭过,最后,他们停住了,看见右面的砖墙上有扇小门。门的这一面既无门闩也无把手,显然,那门是做来让人进屋,而不是让人走出去的。但门上有个挂钩(像衣柜门上常见的那种),他们觉得完全能够打开。
“我去开吗?”迪格雷问。
“只要你愿意,我就愿意。”波莉又搬出她的口头禅。两人都知道,他们正处在紧要关头,但谁也没有后退。迪格雷费了一番劲才把挂钩打开。门一开,突然射来的自然光使他们忍不住眨了眨眼。接着,他们非常惊奇地发现,面前不是一间废弃的阁楼,而是一个陈设完整的房间。但似乎又是空荡荡的,一派死寂。波莉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吹灭了蜡烛,像耗子一样悄悄地走进了那间奇怪的屋子。
屋子的形状很像阁楼,但又装饰得像起居室。沿墙摆满了架子,架上放满了书籍。壁炉里燃着火,(你还记得那年夏天又冷又湿吧?)火炉前面,一把高背扶手椅背对他们两人放着。在波莉和椅子之间,占据大部分空间的是一张堆着各种物什的大桌子——书、笔记簿、墨水瓶、钢笔、封蜡和一台显微镜。然而,她首先注意到的是一只红得发亮的木托盘,里面有几只戒指。这些戒指成对放着,一枚黄的和一枚绿的挨在一起;隔了一点距离,又是一枚黄的和一枚绿的挨在一起。它们只不过像普通戒指那么大,但由于太亮了,谁也不会看不见。这些小戒指闪着你能想像的最美丽的光彩。如果波莉再小一点儿,她说不定会拿一枚放进嘴里。
房间里静静的,你很快便能清楚地听见钟的嘀嗒声。可波莉又发现,里面并非绝对寂静——有一种微弱的嗡嗡声。假如那时已有吸尘器,波莉肯定会认为这是一台吸尘器在几间房子外或几层楼下工作发出的声音。但她听到的声音更柔和,更富音乐感,只是微弱得几乎听不见。
“太好了,这儿没人。”波莉偏过头,用略高于耳语的声音对迪格雷说。“好什么?”迪格雷走过来,眨巴着眼睛,“根本不是空房子,我们最好在有人进来以前逃走。”他看上去脏极了,波莉也是。
“你说那些是什么?”波莉指着彩色戒指问。
“过来,快……”迪格雷正想说下去,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火炉前的高背椅子突然移动了,像舞台的活动门里钻出一个哑剧中的小丑一样,安德鲁舅舅可怕的样子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站的地方不是空房子,而是迪格雷家中那间禁止入内的书房!两个孩子意识到犯了严重的错误,都大张着口,“噢——噢——”地说不出话来。他们觉得早该感到自己走得不够远。
安德鲁舅舅又高又瘦,一头灰发零乱不堪,刮得干干净净的长脸上长着尖削的鼻子和一双贼亮的眼睛。
迪格雷大气也不敢出,因为安德鲁舅舅看上去要比以往可怕一千倍。波莉起先还不太害怕,但很快就怕了,因为安德鲁舅舅一来便走到门口,关上门,并把门锁了起来。然后,他转过身,直勾勾地盯着孩子们,一笑,露出满口牙齿。
“这下可好,”他说,“我那傻瓜妹妹找不到你们了。”
这哪里像大人应该做的事!波莉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和迪格雷开始向他们进来的小门退去。但安德鲁舅舅抢先冲到他们背后,将那扇门也关上了,然后站在门前。他搓着手,弄得指关节啪啪地响。他有长长的漂亮的白手指。“很高兴见到你们,”他说,“我正需要两个孩子呢。”
“凯特利先生,”波莉说,“我要回家了,请你放我们出去,好吗?”“现在不行,这么好的机会不能错过。我需要两个孩子。你看,我的伟大的实验只做了一半。以前,我用过一只豚鼠,还可以,但豚鼠没法儿跟你说话,而你也不能告诉它怎么回来。”
“安德鲁舅舅,”迪格雷说,“现在是吃饭时间了,他们很快就会找我们的。你必须放我们出去。”
“必须?”安德鲁舅舅说。
迪格雷和波莉相互看了一眼。两人不敢开口,但眼睛却在说,“这太可怕了,不是吗?”“我们只好哄哄他。”
“要是你放我们去吃饭,我们吃完就回来。”波莉说。
“可是,我怎么知道你们会不会回来?”安德鲁舅舅狡猾地一笑,好像要改变主意了。
“好吧,好吧,”他说,“如果真是非走不可,我想你们也该走了。我不指望像你们这么大的两个孩子会喜欢跟我这样一个老笨蛋说话。”他叹口气,继续道:“你们不明白,有时,我是多么孤独。可是,没关系,去吃饭吧。但在你们走之前,我一定要送你们一件礼物。我并不是每天都能在这间肮脏的旧书房里见到一个小姑娘的,尤其是,这么说吧,跟你一样吸引人的年轻姑娘。”
波莉开始想,他可能并不疯。
“你不喜欢戒指吗,亲爱的?”他问波莉。
“你是说那些黄的绿的戒指吗?太可爱了!”波莉很高兴。“不是绿的,”安德鲁舅舅说,“我想我还不能把绿的给人。但我喜欢送你一枚包含着我一份爱心的黄戒指。过来试试吧。”
波莉一点儿也不怕了,她完全相信这位老先生并没有疯,那些亮晶晶的戒指有种奇异的魔力,引诱她朝托盘走去。“啊,我知道了!”波莉说,“那种嗡嗡声在这儿变大了,好像就是这些戒指发出的。”
“多么有趣的幻想,亲爱的。”安德鲁舅舅笑起来,那笑声听来非常自然,但迪格雷从他的脸上看出一种急迫甚至贪婪的神色。“波莉,别做傻事!”他大叫,“不要碰戒指!”
可是,一切都晚了,在他说话的同时,波莉的手已经伸出去,触到了其中一枚戒指。很快,没有闪光,没有声音,没有任何警告,波莉便消失了,屋子里只剩下迪格雷和他的安德鲁舅舅。
……
前言/序言
《时间的褶皱:失落的文明与未竟的航程》 类型: 历史悬疑/架空史诗/探险小说 推荐阅读人群: 16岁以上,对古代文明、密码学、海洋历史及复杂人性探讨感兴趣的读者。 --- 卷一:亚特兰蒂斯的最后一道光 本书的故事始于21世纪初,一个对古老知识心怀敬畏的年轻海洋考古学家,艾琳·文森特。艾琳并非寻常的探险家,她痴迷于“不可能的”遗迹——那些被主流历史学界斥为神话的文明碎片。她的目光最终聚焦于一个跨越数个古代神话的共同符号:一个被绘制在不同大陆壁画上的、形似三螺旋的印记。 艾琳的研究小组,在一次看似常规的深海勘测中,于地中海东部的一个深海峡谷发现了异常的声纳信号。信号并非来自沉船,而是一个巨大的、由非地球材料构筑的结构体。随着挖掘的深入,他们接触到了一个远超已知人类文明的科技水平的遗迹,这个遗迹被学者们私下称为“源点”。 “源点”的发现立刻引发了国际间的暗流涌动。多个强大的、隐藏在阴影中的组织——其中最著名的是名为“赫尔墨斯之眼”的秘密学术机构,以及一股以垄断稀有能源为目的的跨国企业联盟——对“源点”的控制权展开了争夺。 艾琳在探索“源点”内部时,发现了一系列复杂的机械装置和记载着失落语言的石板。通过对这些石板的破译,她揭示了“源点”并非一个简单的城市遗址,而是一个用于记录和备份高度发达文明知识的“时间胶囊”。这个文明,被石板记录为“埃洛希姆人”,在数万年前预感到了一场全球性的灾难——并非洪水,而是一种周期性的“时空裂隙”的爆发,这种裂隙会抹除特定时间段内所有物质和信息的痕迹。 随着艾琳的团队成功激活了其中一个核心记录仪,他们看到了埃洛希姆人最后的影像:他们并非毁灭于战争,而是主动选择将自己文明的精髓——包括对宇宙基本法则的理解和某种超越性的能源技术——封存,并将其分散到地球的不同角落,等待一个特定时间点的“钥匙”开启。 卷二:西伯利亚的冰封信标 故事线转向西伯利亚北部,一个气候极端、人迹罕至的永久冻土带。在这里,一名被流放的俄裔地质学家,维克多·科瓦列夫,在一次例行的冰芯钻探中,发现了一个不该存在的有机物质:一种能抵抗数万年低温、且内部结构呈现出几何完美对称的晶体。 维克多意识到,这枚晶体并非自然形成,它似乎在发出一种极低频率的脉冲信号。他被迫逃离官方机构的监管,与一位隐居的萨满家族取得了联系。这个家族世代守护着关于“天外之物”的口述历史,他们称之为“星辰之泪”。 在萨满的引导下,维克多开始理解晶体的作用:它是一个复杂的导航仪,指向埃洛希姆人留下的第二个知识宝库——一个位于北极冰盖之下,旨在稳定“时空裂隙”能量的“稳定器”。 然而,追踪晶体信号而来的“赫尔墨斯之眼”的特工队,由冷酷的分析师伊利亚·索洛维约夫领导,迅速锁定了维克多的位置。索洛维约夫深信,埃洛希姆人的技术一旦被公开,将导致全球权力的彻底颠覆,因此必须由他来“负责任”地控制。一场在冰雪和极光下的猫鼠游戏展开,维克多必须在严寒中对抗人类的追捕,并试图解读出晶体中隐藏的能源公式,以阻止“赫尔墨斯之眼”将其武器化。 卷三:亚马逊的失落圣殿 第三条线索将读者带到人迹罕至的亚马逊雨林深处。一位专注于失落语言学的巴西人类学家,卡米拉·席尔瓦,在追踪一则关于“会唱歌的石头”的土著传说时,深入到未被地图标注的区域。 卡米拉发现的,是一个隐藏在瀑布后的巨大石质结构,其建筑风格与地中海的“源点”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但更注重生物力学和声波共振的应用。这个圣殿,据石碑记载,是埃洛希姆人用来“校准”地球磁场的终极工具。 在圣殿的核心,卡米拉找到了一套复杂的音乐符号系统,这套系统实际上是一种基于频率和共振的“启动码”。她意识到,埃洛希姆人留下的知识并非单一的,而是分散在三个相互关联的“节点”中:信息(源点)、导航(信标)、校准(圣殿)。只有将三者的能量和信息流汇集到一处,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留下的终极遗产——如何避免下一次“时空裂隙”的降临。 卡米拉的发现很快被跨国企业联盟察觉。他们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圣殿中储存的一种极其稀有的同位素,这种同位素是维持“时空稳定器”运行的关键燃料。企业雇佣的私人武装开始对圣殿进行野蛮的勘探,卡米拉必须在保护古老知识不被破坏的同时,利用雨林的复杂地形和当地部落的知识,与这些装备精良的侵略者周旋。 终章:交汇与抉择 三条线索的人物——艾琳(信息破译者)、维克多(导航员)、卡米拉(校准激活者)——最终通过埃洛希姆人留下的加密通讯,找到了彼此。他们发现,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地球上最古老的观测点之一:喜马拉雅山脉深处的一个隐秘高地。 当他们聚集在一起,利用“源点”的记录、晶体的导航和圣殿的共振频率,启动了最后的“时间校准系统”时,他们看到的不再是毁灭的预兆,而是埃洛希姆人对未来文明的真正期盼。 这个文明留下的最大秘密并非高科技武器,而是一套关于“平衡”的哲学:宇宙的运行需要信息、引导和基础稳定三者的和谐共存。 他们的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引导人类文明走向更高级的形态,而非控制或奴役的工具。 然而,他们必须面对最终的抉择:是将完整的知识公之于众,冒着被现有权力结构撕裂的风险;还是像埃洛希姆人一样,将它封存,等待下一代更成熟的文明出现? 《时间的褶皱》以一个悬而不决的哲学困境收尾,探讨了知识的力量、历史的垄断,以及在面对超越时代的技术时,人类集体的责任与道德边界。读者将被带入一个充满解谜、追逐和深层历史反思的史诗旅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