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宋辽金元时期,佛教得到了稳定发展,禅宗大振、净土兴起、藏传广播,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进一步融合。
禅宗“公案”之学在宋代兴起,与此同时出现“灯录”和“语录”的编纂。
在蒙元时期,藏传佛教成为皇室信仰,其修行方式盛行于宫廷,信仰流传于中原和江南。藏传佛教正是在这个时期经过与汉族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才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给禅宗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目录
一 青史永铭记——重要事件
1 宋辽金元时代背景
2 宋代重修五台与峨眉寺院
3 无上法洋——宋版印刷《大藏经》
4 宋代儒家与佛教的关系
5 教戒一致,禅净合一——宋代佛教宗派的发展
6 宋代禅宗灯录和语录的编撰
7 辽之佛教与《契丹藏》
8 金之佛教与《赵城藏》
9 云锁空山夏寺多——西夏佛教与西夏文佛经
10 师出藏地,尊教抑禅——元代佛教帝师制度的建立
11 宋元时期佛教的对外交流
二 宝智透心光——千古人物
1 无德禅师:汾阳善昭
2 三教合一的倡导者——孤山智圆
3 慈明禅师:石霜楚圆
4 杨岐派创立者——杨岐方会
5 黄龙派初祖:黄龙慧南
6 明教大师契嵩
7 禅门第一书的作者——圆悟克勤
8 诗僧枣洪
9 看话禅的开创者——大慧宗杲
……
三 漫天飞花雨——佛教艺术
精彩书摘
克文和尚圆寂之后,惠洪到金陵游参于诸寺院,广结法缘,弘传黄龙宗风。之后,惠洪被礼为清凉寺住持,却被人以“冒惠洪名”获牒及曾与释法和尚等议论朝政等罪名举报,因此入狱一年,并在狱中生了场大病。
出狱后,惠洪来到京师,经过丞相张商英等奏报朝廷再次得度为僧。政和元年(1111年),张商英等获罪,惠洪也因为与之交往密切而受牵连,流放海南琼崖,度过3个贫病交加的春秋。之后由于遇到大赦,才得以北归。惠洪回到江西后,人住明白庵,参禅之余,感慨万分,撰《明白庵铭》以示自悔。之后,惠洪只是在明白庵修行,有时偶尔往返于九峰、洞山、黄檗等处,谈禅说定,吟诗作对,写意作画。但是又因张怀素“乱党犯上”受牵连,这本是个与惠洪毫无干系的案子,地方官明知诬告,为核查方便,还是将他收监百天。
由于入狱,惠洪又被削去僧籍,直到靖康元年(1126年)宋哲宗即位,张商英东山再起,保举惠洪复牒为僧获准,惠洪才正式恢复了僧籍。
深得三昧,鸿篇传世
惠洪禅师慧根早显,少年出家,既得高僧精心教导,痛加钳锤,自己又深入经藏,潜心参究,因而慧悟俱丰,尤其是在克文和尚座下承嗣黄龙法脉之后,更是严守戒律,潜心修持,诸宗融通。
在注重认真参禅问疑、研究公案的同时,惠洪认为自初祖达摩禅师当初将禅宗东传中华,提倡“不立文字,以心相印”时,悟者甚多,但是而后特别是到了宋以后,人们根基不同往昔,因此“心之妙不可以语言传,而可以语言见”。因此,惠洪认为文字对禅修知见的弘传有时有其特别的作用。
惠洪一生笔耕不辍,在数十年的参禅过程中,留心积累,融合文字与禅,为弟子后人留下了一批著述,主要包括几类:第一类是释注《金刚经》、《楞严经》、《圆觉经》等经书,第二类是创作《僧宝传》、《林间录》、《五宗纲要》等佛学丛书,第三类是编录书籍《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等。
由于惠洪于“禅”参究领悟境界较高,他对先师前贤公案的参悟也有独到之处。惠洪对历代先师前贤生平行履资料的收集整理,下了不少工夫。以此为基础,宣和六年(1124年),惠洪编纂完成《禅林僧宝传》30卷。此书收载唐末到北宋政和年间的禅宗高僧大德81人,其中有曹洞宗二世曹山本寂、云门祖师文偃、黄龙派祖师慧南、杨岐派祖师方会等人。在编纂方法上,《禅林僧宝传》另辟记述人物以言论见长的新径,以丰富详确的史料、生动活泼而又引人人胜的文字来行文。《禅林僧宝传》面世之后,得到很高的评价,惠洪禅师被誉为“其才则宗门之迁固也”。
惠洪还留心收集丛林见闻、禅门逸事。到大观元年(1107年),惠洪禅师便将随录笔记交本明禅师编次整理后,冠名日《林间录》,刻版付印流通。此书内容广博,门类众多,虽仅300余则,所记及的。人物却达数百人之多。他们之中有开一代宗风的禅宗祖师,也有官居显位却虔诚奉佛的护法檀越,包括临济祖师义玄、香山居士白居易、南京永宁寺护法王安石等人。
……
普天佛香:宋辽金元时期佛教 序言 中国佛教史上,宋、辽、金、元(公元960-1368年)是承前启后、推陈出新、走向成熟与辉煌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佛教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不同政权并存的格局,既带来了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催生了佛教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多元发展。宏大的寺院建筑、精美的佛教造像、浩如烟海的佛经翻译与注疏,以及层出不穷的宗派创新,共同谱写了“普天佛香”的时代华章。本书旨在深入探究这一重要历史阶段的佛教面貌,拂去历史的尘埃,重现那段波澜壮阔、充满智慧与精神力量的佛教发展史。 一、 时代背景:多元格局下的佛教 宋朝(960-1279年)统一南北,经济文化繁荣,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稳定而富足的土壤。宋代统治者推崇佛教,寺院经济发达,僧侣地位较高。然而,宋代佛教也面临着与儒学、道教的辩争与融合,禅宗的兴盛以及净土宗的广泛传播,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文化。 与宋朝并立或先后兴起的辽(907-1125年)、金(1115-1234年)、元(1271-1368年)王朝,其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与政策各不相同,但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佛教的发展。辽朝契丹族统治者对佛教推崇备至,在疆域内兴建了大量寺院,翻译佛经,形成了独特的契丹佛教风格。金朝女真族统治者在初期对佛教有所压制,但后期也逐渐接纳并扶持佛教,尤其是禅宗在金代获得了发展。元朝蒙古族统治者,尤其是元世祖忽必烈,将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喇嘛教),提升到了国家宗教的高度,对中国佛教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多元的政治格局,使得宋、辽、金、元时期的佛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与佛教信仰相互渗透,形成了各具地域和民族色彩的佛教形态。从江南水乡的古刹禅林,到塞北大漠的辽代佛塔,再到藏区的高原寺庙,佛教以不同的姿态,在华夏大地上传播,点亮了无数心灵。 二、 宗派演变与创新 宋、辽、金、元时期是佛教宗派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以禅宗的兴盛和净土宗的普及为代表。 禅宗: 经过唐代的孕育与发展,禅宗在宋代进入全盛时期,出现了“五家七宗”的格局。云门宗、法眼宗、曹洞宗、沩仰宗、临济宗等宗派,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下,通过“公案”与“棒喝”等方式,对参禅者的心性进行锻炼,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和普通民众。宋代禅宗的代表人物如雪窦重显、圆悟克勤、大慧宗杲等,其言行思想至今仍为佛教界所推崇。禅宗的普及,也促使佛教从寺院走向社会,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 净土宗: 净土宗以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主要修行方法,因其简便易行,契合了普通民众对解脱的渴望,在宋、辽、金、元时期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以善导为代表的净土思想,在宋代得到了继承与发展。尤其是北宋延寿智禅师的《指示安心法要》和南宋蘓軾提倡的“持名念佛”,使净土法门与禅宗相结合,呈现出“禅净不二”的趋势,进一步扩大了净土宗的影响力。各地涌现出众多念佛会、莲社,将念佛活动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形成了浓厚的民间佛教氛围。 其他宗派: 除了禅宗和净土宗,其他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等在这一时期依然存在,但其主流地位受到一定冲击。然而,这些宗派的思想并未完全消亡,而是与新兴宗派发生了深刻的融合,一些经典的研究和注释仍在继续。例如,华严宗的“法界缘起”思想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 佛教与社会文化 宋、辽、金、元时期的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艺术科技紧密相连的。 佛教与政治: 历代王朝对佛教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佛教的发展。宋朝统治者利用佛教来巩固统治,同时也通过对寺院的管理来控制社会。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更是将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工具,以笼络人心,促进民族融合。元朝时期,藏传佛教受到皇室的青睐,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宗教。 佛教与经济: 寺院经济在这一时期依然发达。寺院拥有大量土地、林木、奴婢,并从事生产活动,成为重要的经济实体。许多寺院还承担了金融功能,如“放生池”的功德款,以及为信徒提供借贷服务。寺院的建设和维修,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佛教与哲学: 宋代理学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佛教有所排斥,但也受到了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特别是禅宗的“心学”和华严宗的“法界缘起”思想,为理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哲学资源。佛教与儒、道思想的相互辨析与融合,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课题。 佛教与艺术: 佛教艺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峰。宏伟的寺院建筑,如宋代的大同华严寺,辽代的应县木塔,元代的古观象台,都展现了高超的建筑技艺。精美的佛教造像,如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中的元代雕塑,以及各地寺庙中的壁画、彩塑,都反映了高超的艺术水平和丰富的宗教内涵。佛教音乐、戏剧(如宋代的“说经”和元代的“杂剧”)也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佛教与科技: 佛教经典的大量翻译和印刷,极大地推动了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北宋时期,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虽然最初的应用可能与宗教无关,但其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整个印刷业的繁荣,而佛教经典是印刷业的重要内容。佛教的传播也促进了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的交流。 四、 佛教的区域特色 在多元的政治与文化环境中,宋、辽、金、元时期的佛教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 北方佛教: 辽、金统治下的北方佛教,深受中原佛教影响,但也融入了契丹、女真等民族的文化元素。例如,辽代佛教建筑的粗犷与辽代佛教造像的质朴,都带有北方民族的特色。藏传佛教在元朝统治下的北方地区,特别是元大都(今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得到了大力推广,留下了许多重要的藏传佛教寺庙和造像。 南方佛教: 宋代南方的佛教,尤其是禅宗和净土宗,发展尤为兴盛。江南地区气候温和,经济发达,文人荟萃,佛教与文人生活紧密结合。杭州、苏州、宁波等地的寺院,不仅是宗教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宋代禅宗的“丛林”制度,以及“农禅并举”的生活方式,在南方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西南佛教: 大理国(937-1253年)在西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大理佛教”,深受中原佛教和南传佛教的影响,形成了兼容并蓄的佛教文化。大理三塔等佛教遗迹,至今仍闪耀着历史的光辉。 五、 结语 宋、辽、金、元时期的佛教,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辉煌篇章。在多元的社会背景下,佛教不仅在宗教信仰层面得到了深化,更在哲学思想、艺术表现、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从宏伟的寺院佛塔,到精美的佛像雕塑,再到浩如烟海的佛经文献,无不诉说着那段“普天佛香”的时代故事。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佛教,不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佛教的发展脉络,更能从中汲取智慧,体悟生命。本书正是为了带领读者走进这个充满智慧与精神力量的佛教世界,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佛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