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库·儒学书系·三千年前的歌唱:诗经

华夏文库·儒学书系·三千年前的歌唱:诗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晶晶 著
图书标签:
  • 诗经
  • 儒学
  • 华夏文库
  • 经典
  • 中国古典文学
  • 诗歌
  • 文化
  • 历史
  • 传统文化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471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515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夏文库 , 儒学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6
字数: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翻开《诗经》,我们所触摸的都是古人真性情的坦露。阅读起来是一种带有甘草香味的苍茫之感。山川风光、草木虫鱼、花木鸟兽、风雨雷电、男欢女爱、闺怨春情、狩猎耕耘、农夫商贾、游子隐逸,世间的一切尽收书中。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诗三千余篇,至孔子去其重”?
一 寂寞孔子的执著人生
1 孔子传授《诗经》
2 被忽视的音乐家

二 从《诗》到《诗经》
1 母语的放声歌唱
2 儒家思想的渗透

三 文学瑰宝闾巷之“风”
1 “关雎”与后妃之德
2 千古绝唱之《硕人》
3 《柏舟》承相国之志
4 丰富的“七月”农事
5 “蜉蝣”之生命真谛

四 文学瑰宝朝廷之“雅”
1 《鹿鸣》和周公吐哺
2 《采薇》和醉卧沙场
3 “灵台”和建筑事业
4 《文王》贤德天命耶
5 《凫鹭》与环保意识

五 文学瑰宝宗庙之“颂”
1 《载芟》之周王劝农
2 《玄鸟》能庇殷否
……
六 独绝千古的“天籁”
七 诗学研究代代传

精彩书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唐人王翰的《凉州词》中的名句。盛唐将士的豪气和淡淡的忧伤相互掺杂,分外有感染力。时值今日,我们依旧会为这样的边塞豪情所感动。而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风光,金戈铁马、餐冰卧雪的战争场面依然会让热血青年兴奋不已。可“一将成名万骨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空久久回荡着家破人亡的哀哭声。在战争诗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忧伤情绪,不忍目睹,回味更寒。于是战士慷慨悲凉的勇气与缠绵婉转之情交织成了如泣如诉的乐章,《诗经·采薇》以一个参加戎狄(即猃狁)之战的普通士兵的口吻,写出了亲临战事的真切感受。
  与直叙的战争诗不同,《采薇》没有在开篇就拉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残酷幕布,而是采撷了一种柔软的植物——“薇”来隐指士兵的内心。“薇”是野生的豌豆苗,而采薇也许是士兵在家时母亲或妻子常干的农活。从“薇亦作止”到“柔止”再到“刚止”,一个季节轮回结束了,但是自己的兵役生涯却远远没有结束的征兆,出征时的“杨柳依依”,现如今“雨雪霏霏”。相信每一个在家期盼将士归来的亲人在接到这样的家书时都会泪流满面。
  当然,诗中并不乏斗志昂扬之语,如“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这位年轻的士兵在家人面前骄傲地宣布军队的战绩,这时候整首诗的音调也达到了最高点,“靡室靡家”、“靡使归聘”、“忧心孔疚”的低沉情绪仿佛也被这种胜利的喜悦冲淡了一些。但是到了诗歌结尾,发现原来士兵思乡的情绪根本就没有排遣分毫,看似轻松的笑靥遮盖不住背后的悲伤。这正是《采薇》这首诗的高妙处。《采薇》中的情感不像瀑布那样一下奔腾直下,而是九曲回肠、曲折蜿蜒,在读者心里激起一层又一层波浪。王夫之在《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采薇》就是采用了悲喜极鲜明的对比来增强艺术的表现力。
  《左传·成公十年》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反映了当时真实的社会面貌。但需要注意的是“国之大事”的“国”主要是指危坐高堂的统治者,而不是挣扎于温饱线的百姓。对于百姓来说,战争的成败固然重要,但是若有选择的余地宁愿不要战争。安定平稳的生活才是他们渴求的。在西周厉王统治时期,虽然中原地区农业文明不断发展,但也招致了周边少数民族的频繁侵扰。北方与西方的戎狄(即猃狁)、东南方的徐戎、南方的荆楚都想从中原掠夺财富。《小雅》中的《六月》、《出车》写的是抵抗猃狁的场景,《采芑》是写反抗荆楚的。
  周厉王被赶出国都之后,周宣王即位,对周边的戎狄部落进行了反击,百姓为了保卫家园不得不参军卫国。而周宣王的儿子周幽王比其爷爷周厉王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宠溺褒姒,废原来的申后和太子,荒淫无度,把国家弄得乌烟瘴气。申后和太子联合他国并勾结猃狁攻国,最终镐京被破。于是秦地就沦陷为猃狁之地,秦民奋起反抗,《秦风·无衣》描绘的就是士兵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场面,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秦地士兵将自己身上的衣服赠给同伴,在辛酸中表达必胜的决心。
  ……
《三千年前的歌唱:诗经》 引言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有这样一部古老而又年轻的经典,它以最质朴的语言,记录了三千年前先民们的生活、情感、信仰与智慧,它就是《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如同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穿越千年风雨,依然散发着不朽的光辉,唱响着永恒的生命乐章。《华夏文库·儒学书系·三千年前的歌唱:诗经》,正是我们尝试拾起那被岁月蒙尘的珠玉,重新将其还原给时代,让古老的歌谣在现代的语境下再次回响,引发人们对历史、文化、人性最深沉的思考。 一、 《诗经》的时代回响:一部先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诗经》并非一部孤芳自赏的艺术品,它诞生于一个充满活力与变革的时代——西周时期,并延续至春秋中叶。当时的社会正经历着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礼乐制度初具雏形,宗法社会稳固,但同时,诸侯争霸,社会矛盾也日益显现。《诗经》中的三百零五篇诗歌,正是那个时代最生动的缩影。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的是,周王朝的祭祀与朝会,庄严肃穆,充满对神灵的敬畏和对君王的效忠。《周颂》便是这宏大叙事的写照,它犹如一曲曲庄重的颂歌,歌颂着祖先的功德,赞美着王室的荣耀,维系着社会的秩序和民众的凝聚力。然而,《诗经》的魅力远不止于此。 更多的时候,它将目光投向了普通人的生活。在《国风》中,我们听到了来自各个诸侯国的民歌,它们是如此鲜活,如此接地气。有农夫在春耕时的辛劳与期盼,“载耘载耔,种之不躇”;有妇女在采摘野菜时的欢笑与休憩,“采采苤苢,薄言采苤苢”;有青年男女在田间地头的纯真爱恋,热烈而奔放,“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些诗篇,让我们得以窥见三千年前先民们最真实的生活图景: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勤劳与智慧,他们的憧憬与失落,他们的婚恋与家庭。 《诗经》中的劳动场景,不仅仅是对辛勤付出的描绘,更蕴含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渴望。无论是春耕的播种,夏耘的刈草,秋收的打谷,还是冬藏的准备,都充满了季节的韵律和生命的张力。这些诗歌,让我们感受到人类与土地之间最原始、最真挚的情感联系。 《诗经》中的爱情诗,更是千古传唱的经典。“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寥寥数语,勾勒出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道尽了相思的苦楚。而“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则展现了男女之间朴素而真挚的情谊,无需丰厚的物质回报,只求心心相印,情意长久。这些爱情,没有后世诗歌中的缠绵悱恻,却有着更加纯粹和动人的力量,触动着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二、 情感的潮汐:爱、恨、忧、乐的万千变奏 《诗经》是一部情感的百科全书,它以最直接、最原始的方式,袒露着人类最复杂的情感。在它面前,我们仿佛看到了人类情感的原型,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却依然生生不息。 爱情与婚姻: 《诗经》中的爱情,多是自由恋爱,充满了真挚与热烈。《周南》中的“桃夭”热情洋溢,赞美年轻女子出嫁的美好,如同春日桃花般绚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面。而《邶风》中的“击鼓”则诉说了战士与恋人之间的不舍与承诺,“携手同行,生死不离。” 即使是面对生离死别,爱情的光芒依然能够穿透黑暗。 然而,爱情并非总是顺遂。《卫风》中的“氓”则讲述了一个被负心汉抛弃的女子,从满怀希望到凄凉绝望的心路历程。“信誓旦旦,不见于日。” 控诉着男子的背叛,字字泣血,令人心酸。这种对爱情的忠贞、失落、怨恨,在《诗经》中都有着深刻的体现,展现了爱情的两面性,以及女性在婚姻中所承受的命运。 离愁别绪与思乡之情: 战争、征役、离别,是古代社会无法回避的现实。《诗经》中充斥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陟彼高冈,涧溪何处?相思相见知何年?” 这种遥远的期盼,化作了字里行间的无尽愁绪。尤其是在边塞征战的诗篇中,士兵们对家人的思念,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战争的厌倦,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首诗,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个人情感,成为了一种集体性的离愁,一种对战乱年代的无声控诉。 政治失意与民生疾苦: 《诗经》也记录了许多政治讽刺诗和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章。《豳风》中的“七月”就详细描绘了农民一年四季的辛劳,以及在严酷环境下如何艰难求生的情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展现了劳动人民与大自然搏斗的艰辛,也折射出当时社会贫富差距和统治阶级的剥削。 《小雅》中则有不少反映统治者昏庸、官场腐败的诗篇,如“北门”对黑暗的官场进行了深刻的揭露,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愤懑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我来自北门,零雨其濛。 насекомые“ 这样的诗句,虽然隐晦,却充满了力量,是对社会现实的有力批判。 三、 智慧的火光:先民的哲学与伦理 《诗经》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先民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朴素的哲学思想、深刻的伦理观念以及对宇宙万物的认知。 天命观与敬畏之心: 《诗经》中屡次出现“天命”一词,体现了先民对自然力量和命运的敬畏。“天命靡常,惟德是辅。” 这句话揭示了先民对天命并非全然的消极接受,而是强调“德”的重要性,认为君主的统治是否稳固,取决于其是否拥有“德”。这种观念,为后世儒家“以德治国”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勤劳与节俭的品德: 《诗经》对勤劳的歌颂,体现在对农事劳作的细致描绘,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时,它也强调节俭的重要性。在《小雅》的“桑扈”中,有“君子乐胥,受天之祜。” 表达了对君子安居乐业、享受上天恩赐的美好愿景,但这种美好并非建立在挥霍浪费之上,而是与勤劳和敬畏相结合。 人伦之道与社会秩序: 《诗经》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伦关系的重视。例如,对父母的孝敬,对兄长的尊敬,对妻子的关爱,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在《周南》的“樛木”中,“福之稧之,顺之履之。” 描绘了女子嫁入夫家后,和睦相处,为家庭带来幸福的场景,这其中蕴含着对家庭和睦的期盼。 四、 《华夏文库·儒学书系》的时代意义 《华夏文库·儒学书系》旨在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三千年前的歌唱:诗经》作为这个书系的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意义。 首先,《诗经》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源头之一。 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他将《诗经》视为教化民众、培养道德的重要经典,并对其进行了删订和注释,使其成为“六经”之一。通过解读《诗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感受其“温柔敦厚”的风格。 其次,《诗经》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它记录了古代的语言、民俗、信仰、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和民俗学的宝贵资料。通过阅读《诗经》,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与三千年前的先民进行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 再者,《诗经》所蕴含的普遍人性,能够跨越时空,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那些对爱情的渴望,对亲人的思念,对生活的忧愁,对美好的追求,都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会面临情感的困扰,生活的压力,但《诗经》中的歌声,却能够抚慰我们的心灵,给予我们力量。 《三千年前的歌唱:诗经》的出版,不仅是一次对经典的重现,更是一次对文化的致敬。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书,让更多的人了解《诗经》的价值,感受其艺术魅力,体悟其思想内涵。让这三千年前的歌声,在新的时代再次唱响,为我们的人生注入更多的智慧与情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结语 《诗经》,是一曲跨越千年的歌,它诉说着先民的爱恨情仇,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兴衰,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华夏文库·儒学书系·三千年前的歌唱:诗经》致力于将这部古老的经典以最真诚、最生动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每一个字句都饱含着历史的回响,让每一段旋律都触动着现代的心灵。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经》的世界,聆听那来自三千年前的歌唱,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工作,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的古代文学爱好者来说,没有详尽而准确的解读,很多诗句读起来确实会有些晦涩难懂。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注释深入浅出,既保留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兼顾了普通读者的理解需求。它不仅仅是对字面意思的解释,更深入地挖掘了每首诗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这一点非常赞赏。比如,解释某些祭祀场景的诗篇时,会附带相关的礼仪背景介绍,这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一个新理解而感到豁然开朗,那种“原来如此”的惊喜感,构成了阅读过程中的一大乐趣。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现代读者与古代文本之间的桥梁,让古老的智慧得以在当下被我们充分感知和吸收。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传统”的意义。我们常说要继承传统,但往往流于口号。《三千年前的歌唱:诗经》通过最直接的文本呈现,让我们看到,真正的传统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中国人情感表达最原始、最纯粹的源头。那些关于爱、劳作、离别、赞美自然的情感,三千年未曾改变,只是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因为它映照着我自身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体验。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在于文学研究,更在于它对个体生命经验的滋养和校准。它像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我们精神世界里那些未曾被现代生活完全磨灭的本真部分,非常值得反复品味和珍藏。

评分

我特别喜欢它在结构上所体现出的那种内在的韵律感。虽然每首诗的背景、情绪各异,但整本书读下来,却形成了一种宏大而和谐的氛围。仿佛听了一场跨越千年的交响乐,从“关雎”的悠扬开篇,到那些战争、宴饮、劳作的乐章,再到最终的情感沉淀,层次分明,起伏有致。这种结构上的美感,与诗歌内容本身的艺术性相得益彰。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次审美体验的完整旅程。我甚至会特意挑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壶茶,慢慢地、逐字逐句地去品味,感受那种被文字意境浸润的感觉。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现代快餐文化中难以寻觅的宝贵资源。它教会我们在喧嚣中慢下来,去倾听历史深处的低吟浅唱。

评分

这部书,名为《三千年前的歌唱:诗经》,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那沉甸甸的分量和古朴典雅的装帧所吸引。封面设计得非常雅致,那种墨香与岁月交织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仿佛真的触摸到了三千年前的时光。内页纸张的质感也极佳,印刷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一直对古代文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承载着早期华夏民族情感与生活图景的经典。这本书的装帧,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让人在捧读之前就能感受到一种对经典的敬畏之情。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编者在选篇和编排上的匠心独运,每一个章节的设置都显得那么有条理,似乎在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那片古老的诗歌海洋。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评分

初读之下,我就被那些古老的韵脚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些文字,虽然距今已久,却依然饱含着原始而强烈的生命力。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亲眼目睹了周朝先民们在田间劳作的场景,听到了他们在月下相思的低语,甚至能感受到他们面对自然时的那种敬畏与欣喜。这本书的选材非常精妙,它没有一味追求宏大叙事,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每一首诗歌的背后,都鲜活地站着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比如描写爱情的篇章,那份直率与真挚,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也丝毫不显陈旧,反而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我常常读到某些句子,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意味,仿佛那古老的语言在我的口中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这种与古人进行精神对话的体验,是其他任何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