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齊全的宋人筆記總匯。每部筆記均由整理者撰寫一篇有學術價值的點校說明,內容包括作者小傳、成書經過、內容評價、版本情況及源流、所用底本及校勘概況等。全書采用繁體字竪排、新式標點,是極有價值的史料,全新精包裝,更是饋贈收藏的佳品,彌足珍貴。全書約分十編。綜觀《全宋筆記》第三編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該書在科學的界定“筆記”含義的基礎上,盡可能輯錄宋人所撰的筆記,真正的體現全宋筆記的“全”的特點,避免齣現掛一漏萬和雜亂無章的現象。編纂者堅持“筆記”乃“隨筆記事而非刻意著作之文”,限於收錄“宋人著述的筆記專集”,而不包括“未成專集的、散見的單條筆記”,也不包括“題材專一、體係結構堅密的專集”,如“專門的詩話、語錄、譜錄類的茶經、畫譜、名臣言行錄、官箴等”,當然更不包括逐條敘述故事之類的小說和傳記。其次,該書大多數宋人筆記係首次經校勘和標點提供世人閱讀,體現瞭“新”的特點。在該書第一編的49種筆記中,已經由中華書局、上海古籍齣版社點校齣版的有13種,而此次新點校齣版的有36種,占總數的百分之七十三多,這些首次點校齣版的宋人筆記中。這些筆記有的盡管篇幅不多,但其內容涉及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習俗等,為後人留下瞭頗有價值的史料,彌足珍貴。再其次,該書與此前點校齣版的宋人筆記相比,具有比較“準”即點校較為準確的特點。參加該書的整理點校者大都是在中國古代史和古代文學領域,尤其是唐、宋文學和史學方麵研究成績卓著者,雖然不敢過譽為極天下之選,但堪稱一流人選。
宋人筆記是中國古籍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宋代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瞭解中國古代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寶貴資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和文化價值。對現存宋人筆記進行係統整理點校,采用繁體字竪排,新式標點,每種宋人筆記均撰寫一篇有學術價值的前言,內容包括作者小傳、內容評價、版本情況及源流、所用底本及校勘概況等等,分編齣版。《全宋筆記》第三編收入宋人筆記39種、10冊,約162餘萬字。
硃易安,女,1955年生,上海人。現任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古典文獻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典文獻學學科帶頭人。兼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文化典籍係主任;女子文化學院院長,上海師範大學女性研究中心主任。早年由上海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專業研究生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畢業後留校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曆任古籍整理研究所講師、副教授等。獨立承擔的《唐詩學發展史研究》課題曾獲國傢社科項目基金的資助;《唐詩與音樂》等數項課題曾獲教育部全國高校古委會以及市教委的科研基金資助。
傅璿琮,1933年生,浙江寜波人。1951年考入清華大學中文係,奠定學術基礎,後因中國院係調整,轉入北京大學中文係,1955年畢業留校任助教,遭受政治運動錯誤批判,被調至中華書局接受改造,並由此走上學術道路。曆任中華書局總編輯,國務院古籍整理齣版規劃小組秘書長、副組長,兼任清華大學中文係教授等。
《全宋筆記 第三編(簡)一》
墨客揮犀
續墨客揮犀
洛陽名園記
珍席放談
遊城南記
《全宋筆記 第三編(簡)二》
原序目
捲一
德行 言語 政事上
捲二
政事下 文學
捲三
方正 雅量 識鑒 賞譽 品藻 規箴 夙慧
捲四
豪爽 容止 自新 企羨 傷逝 棲逸 賢媛
捲五
補遺走高祖至代宗
捲六
補遺走德宗至文宗
捲七
補遺起武宗至昭宗
捲八
補遺無時代
佚文
《全宋筆記 第三編(簡)三》
王氏談錄
丞相魏公譚訓
搜神秘覽
春渚紀聞
《全宋筆記 第三編(簡)四》
西佘瑣錄
東觀馀論
緗素雜記
朝野眾言
《全宋筆記 第三編(簡)五》
靖康傳信錄
建炎進退誌
靖炎時政記
靖炎兩朝見聞錄
建炎復闢記
《全宋筆記 第三編(簡)六》
《全宋筆記 第三編(簡)七》
《全宋筆記 第三編(簡)八》
《全宋筆記 第三編(簡)九》
《全宋筆記 第三編(簡)十》
入手這套《全宋筆記·第三編》,純粹是因為我對宋代文史的狂熱興趣,以及對“大部頭”書籍的特殊情結。這套書的配置,10冊簡裝,聽起來就讓人心生敬意,雖然不是什麼精裝華美的版本,但樸實無華的外錶下,往往藏著最真摯的內容。我一直覺得,宋代的筆記,就像是一本本生活百科全書,裏麵記錄瞭那個時代人們的衣食住行、思想情感、社會百態,甚至是奇聞異事。它們不似正史那樣嚴肅莊重,卻充滿瞭生活的溫度和人性的光輝。我希望在這套書中,能夠找到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窺探那些曆史人物的真實想法,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想象一下,在某個閑暇的午後,捧著這厚重的十冊書,細細品讀,仿佛穿越時空,與宋代的文人墨客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這種感覺該是多麼美妙。
評分最近迷上瞭宋代的散文和筆記,感覺那個時代的文人,他們的筆下充滿瞭生活氣息,不像後世的一些文章那樣,讀起來總覺得有些隔膜。這套《全宋筆記·第三編》的齣現,簡直是滿足瞭我對宋代筆記小說、文史資料的無限渴望。我特彆喜歡宋人寫筆記,他們往往不拘泥於形式,想到什麼寫什麼,充滿瞭隨性與真誠,也因此留下瞭許多珍貴的一手史料。比如,那些關於當時社會風貌、市井百態的描寫,讀起來就像身臨其境,仿佛能聽到巷子裏的叫賣聲,聞到酒樓裏的酒香。還有一些關於曆史事件的細節,或者是著名人物不為人知的小故事,這些零散的片段,往往比正史記載更能勾勒齣那個時代的鮮活麵貌。這套書足足有十冊,可見收錄的內容之豐富,這絕對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我打算每天抽齣一點時間,翻閱其中的某一兩篇,慢慢品味,就像品一杯陳年的好酒,越品越有味道。
評分買這套《全宋筆記·第三編》,主要是被它龐大的規模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所吸引。10冊的簡裝版本,雖然價格上更親民,但內容量絕對驚人。宋代的筆記,在我看來,就像是一扇扇窗戶,透過它們,我們可以窺見那個時代的方方麵麵。我尤其看重筆記中那些關於文人心態、學術爭鳴、以及社會風尚的記載。那個時代的文人,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交遊,他們對文學藝術的追求,都充滿瞭獨特的魅力。我希望在這套書中,能夠找到關於這些方麵的珍貴材料,深入瞭解宋代士人的精神世界。而且,筆記中常常包含一些旁徵博引、考據辨析的內容,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喜歡刨根問底的讀者來說,極具吸引力。我期待通過閱讀這套書,能夠獲得更廣闊的視野,更深刻的理解,也更豐富我的文學和曆史知識。
評分我是一個對古代曆史細節有著極度偏執的讀者,尤其是宋代,那個時代的人們,總給我一種特彆親切的感覺,他們的文字,他們的生活,都顯得那麼真實而有溫度。所以,當我知道有《全宋筆記·第三編》這套書的存在時,我毫不猶豫地就入手瞭。這套書共10冊,雖然是簡裝,但其內容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我喜歡看筆記,因為它不像正史那樣,可能經過瞭太多的修飾和刪減,筆記往往更直接地反映瞭作者當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裏麵包含著大量的史料信息,比如當時的地名、物價、習俗、人物的評價等等,這些都是研究宋代社會的重要依據。我希望通過這套書,能夠瞭解到更多鮮為人知的宋代故事,解開我心中的一些曆史謎團,也讓我的知識儲備更加豐富和立體。
評分剛收到這套《全宋筆記·第三編》,迫不及待地翻瞭幾頁,就覺得心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激動。宋代,一個文人輩齣、思想激蕩的時代,無數的筆記雜著,如同一顆顆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閃耀著那個時代的智慧與風情。這套簡裝全10冊的規模,足以讓人感受到編纂者嘔心瀝血的努力,也預示著我將要踏上一段漫長而充實的閱讀之旅。我尤其期待其中的一些大傢名作,例如那些關於曆史掌故、文人軼事、風俗民情的記載,它們不僅僅是文字,更是那個時代鮮活的印記。我希望通過閱讀這些筆記,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社會肌理,感受那個時代文人的精神世界,甚至從中汲取一些跨越時空的啓示。這本書的裝幀雖然是簡裝,但整套書拿在手裏份量十足,沉甸甸的,仿佛承載著厚重的曆史。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觸感溫潤,油墨清晰,閱讀體驗應該會很舒適。我準備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一點一點地啃讀,品味其中蘊含的文化精髓,相信這段閱讀過程一定會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將該書與河北教育齣版社齣版的《曆代筆記小說集成·宋代筆記小說》(1995年2月)比較,後者的缺點:一是收錄的宋人筆記僅188種,有些重要筆記不知何故沒有纂入,如洪邁《容齋隨筆》、周密《癸辛雜識》、周《清波雜誌》、王觀國《學林》、嶽珂《木呈史》、羅大經《鶴林玉露》、王闢之《澠水燕談錄》、歐陽修《歸田錄》、何《春渚紀聞》、彭某《墨客揮犀》(已纂錄《續墨客揮犀》十捲)、趙令田寺《侯鯖錄》、葉夢得《石林燕語》、陸遊《老學庵筆記》、龔明之《中吳紀聞》等。缺少瞭這些筆記,便難以反映兩宋筆記的全貌,令人深以為憾。同時,後者所編宋人筆記小說目錄錯訛頗多,如《燕翼詒謀錄》的著者王木永誤作“王泳”,《丁晉公談錄》的著者丁謂誤作“丁渭”,《宋景文公筆記》的著者宋祁誤作“宋祈”,《萍洲可談》的“洲”誤作“州”字,《己酉避亂錄》的“己”誤作“已”字,《晝簾緒論》的“晝”誤作“書”字,《鼠璞》的作者戴埴誤作“戴植”,《養屙漫筆》的著者趙溍誤作“趙溍錄”,《負暄野錄》的著者陳誤作“陳”,等等。
評分取消訂單
評分購物流程
評分還好還好哈還好還好哈!
評分不錯
評分會員介紹
評分不錯的古籍,內容不錯,慢慢讀
評分全宋筆記都是很不錯的筆記,有可讀性,有史料價值,平裝鎖綫,裝幀還行。
評分公司轉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