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的发明:16-19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探讨的是以“龙”为核心的中国从近古到近代的政治观念与文化困境。龙是和中国古代帝王政治密不可分的形象,也是自16世纪传教士入华以来向海外不断演绎、变形的民族形象。作者在日访学期间,阅读了大量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一手资料,从中勾勒出以龙为代表的中国政治、文化与民族形象在海内外的变迁,兼及中国人“猪尾辫”(猪形象)和“睡狮”说(狮形象)的辨析、祛魅。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作者施爱东带回了丰富的图片,主要是19世纪以来对中国人形象进行象征性夸张塑造的欧美漫画,以此揭示中国在近代世界格局中的文化困境与民族意识觉醒(闻一多等人对“龙图腾”问题的研究)。
《中国龙的发明(16-19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话题书系》名为《中国龙的发明:16-19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探讨的是以“龙”为核心的中国从近古到近代的政治观念与文化困境。龙是和中国古代帝王政治密不可分的形象,也是自16世纪传教士入华以来向海外不断演绎、变形的民族形象。作者在日访学期间,阅读了大量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一手资料,从中勾勒出以龙为代表的中国政治、文化与民族形象在海内外的变迁,兼及中国人“猪尾辫”(猪形象)和“睡狮”说(狮形象)的辨析、祛魅。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作者带回了丰富的图片,主要是19世纪以来对中国人形象进行象征性夸张塑造的欧美漫画,以此揭示中国在近代世界格局中的文化困境与民族意识觉醒(闻一多等人对“龙图腾”问题的研究)。
施爱东,1968年生人,社科院文学所民间文学室副研究员,著有《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也曾写有《点评金庸》(2001年),屡次重印。长年为《话题》写稿,是1217俱乐部的核心成员。
前言
第一章 帝王将相及其权力崇拜的“龙政治”
一、上古“龙”是一个集合名词
二、龙是天地间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三、龙是祭祀仪式中的执事功曹
四、龙在帝王动物园中的位置变迁
五、龙袍是封建帝王的权力标志
六、帝王将相的龙袍争夺战
七、龙在皇宫大院的工作职责
八、龙文化的箭垛式增长
第二章 16—18世纪欧洲人理解的“中国龙”
一、门多萨:皇帝的纹章 ,即一种盘结的蛇
二、利玛窦:龙在中国是皇权的象征
三、基歇尔:龙凤着装旨在引起臣民的敬畏感
四、安文思:当你说龙,中国人都明白你说的是皇帝
五、李明:中国人赋予龙非凡力量和至上权力
六、尼古拉:绣在皇袍上的龙有五个爪
七、杜赫德:龙无疑是中国人的国家象征
八、龙崇拜即中国百姓的皇权崇拜
九、风靡欧洲的“龙时尚”
第三章 19世纪西方漫画中的“辫子龙’’与中国元素
一、鸦片战争前英国漫画中的龙与中国元素
二、老胖丑怪的“满大人”
三、满大人变身辫子龙
四、美国排华漫画中的辫子龙
五、落魄的巨龙不如狗
六、剿灭“黄祸”,瓜分中国
七、漫画化的中国元素
八、欲加之罪,何患无龙
第四章 哀旗不幸,怒旗不争:大清龙旗50年
一、大清龙旗的糊涂账
二、外国旗号:认明确系该国旗号,便准入港
三、三角黄龙旗:使外国舰船一望即知,不敢妄动
四、中国新定旗式:被形势逼出来的追认文件
五、外交仪式中最早的龙旗:美国设计、美国制作、美国悬挂
六、四方龙旗:官方确认的大清国旗
七、龙旗商用:招徕生意的商业幌子
八、龙旗飘落:没落王朝的屈辱与遗恨
九、龙旗余绪:作为仪式符号被传承
第五章 辱华词汇“猪尾奴”的递进式东渐
一、作为辫子的Pigtail
二、作为猪尾巴的Pig—tail与Pig's tail
三、日语新词锵锵波子
四、牙山猪肉大甩卖
五、猪尾巴的屈辱
六、背曳以辫,如绳索,如锁链,如兽尾
七、与其变自人,何若变自己
八、辛亥革命的剪辫乱象
九、递进式东渐的辫发政治
第六章 “龙图腾”是学术救亡的知识发明
一、图腾者,蛮夷之徽帜
二、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图腾主义遗迹
三、图腾主义在中国的流行
四、民族危难时期的学术救亡运动
五、图腾主义在上古史学中的泛滥
六、通过历史教育激发民族情绪
七、闻一多:龙是我们立国的象征
八、图腾学者的选择性失明
九、闻一多:龙是穷凶极恶而诡计多端的蛇
十、被忽视的龙图腾
十一、龙图腾在1980年代的勃兴
十二、图腾主义的终结
第七章 层累造成的民族寓言“拿破仑睡狮论”
一、唤醒论的由来
二、在睡狮与飞龙之间
三、唤醒睡狮论的传播
四、寻找西方代言者
五、拿破仑统摄诸侯
六、故事的嫁接与生产
七、层累造成的故事与层层剥笋的历史研究
后记
初读这本《龙之蜕变:古代中国的国家构建与文化符号》,我原本的期待是能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中“龙”这一核心意象是如何从神话传说一步步演化为国家权力的象征。作者似乎着力于描绘一个宏大而清晰的叙事线索,探讨了从早期部落图腾到帝王专用的过程。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仪式和礼制中龙的形象如何被制度化和标准化的论述,比如,不同朝代在服饰、建筑乃至祭祀礼仪中,对龙纹的精细区分和等级划分,这无疑是理解古代政治权力运作逻辑的关键。然而,读完之后,我感觉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的文化变迁时,似乎过于依赖文献梳理,而略显缺乏对社会心理和民间信仰层面的挖掘。例如,在讨论龙神信仰如何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及这种渗透如何反过来影响到官方对龙的定义时,书中给出的案例稍显单薄。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地方传说、民间故事中“龙”的形象,以及这些形象是如何与主流的皇家叙事进行拉锯或融合的生动细节。整体来说,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框架,但它更像是一份精密的路线图,而非一次深入的田野考察,对于渴望感受龙的“生命力”的读者来说,或许会觉得少了那么一点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气。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鲜明,它带着一种强烈的批判性和思辨性,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侦探”在向我们展示他如何追踪一条文化线索的完整“犯罪现场”。它成功地将原本被视为“固定不变”的民族图腾,还原成一个充满争议、不断被协商和重塑的政治工具。我欣赏作者对历史“偶然性”的强调,即许多我们视为必然的历史结果,实际上是无数次关键节点的选择和妥协累积的产物。这种对历史必然性的挑战,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思考。然而,在语言的驾驭上,这本书的表达有时显得过于学术化和晦涩,某些句子结构复杂,术语堆砌,使得核心观点的传达效率打了折扣。我作为一个对历史文化充满热情的非专业读者,阅读体验上有些许“门槛感”。如果作者能在保持其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辅以更富文学色彩的叙事过渡,或者为关键概念提供更直观的类比,这本书无疑能吸引到更广泛的、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群体,真正实现其话题书系的价值——即跨越学科壁垒的深度普及。
评分当我合上这本书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一条腾云驾雾的神龙,而是一群在历史的泥沼中艰难前行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他们疲于奔命地试图用符号来定义和巩固他们的统治基础。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深刻的解构主义倾向,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历史的温情面纱,露出了权力斗争的赤裸本质。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对原始材料的引用和转译非常到位,使得那些看似冰冷的官方文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决策者的焦虑与算计。我对其中关于“身份认同”的章节印象尤其深刻,探讨了在中央权力不稳的时期,地方势力是如何借用甚至“盗用”国家核心符号来自抬身价的现象。但美中不足的是,书中对这些符号在不同地域间的传播和变异的讨论稍显不足。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对“龙”的理解和使用肯定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如果作者能加入更多的区域史的个案研究,哪怕是作为补充性质的附录,这本书的整体观照面都会更加广阔,避免让读者产生一种“自上而下”的单一化认知偏差。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将目光聚焦在“想象中的共同体”是如何通过特定的视觉符号被构建和强化的。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侧重于考古学或艺术史的论著,但它更像是一部政治文化史的深度分析。作者巧妙地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宣传、外交辞令乃至士大夫阶层的自我认知联系起来,探讨“中国”这一概念是如何被不断地“重新发明”的。我欣赏它对文本细节的苛求,比如对一些官方文书和外交信函中措辞细微差别的解读,这些往往是揭示深层意识形态的关键。不过,我个人对书中在处理17世纪之后,随着西方传教士和早期贸易者的进入,中国形象是如何在外部世界开始发生“错位”和“重塑”的部分略感意犹未尽。作者似乎将重点过多地放在了“内部”的建构,而没有充分展开论述在面对外部世界的冲击时,这种既有的国家符号是如何被动的或主动地进行自我辩护和调整的。如果能有更多的篇幅来探讨这种“他者凝视”对中国自我认知的影响,这本书的立意将更加完整和立体,成为一部真正的跨文化交流史的里程碑。
评分这本关于“龙”的书,从标题来看,似乎指向一个宏大的历史进程,但我发现它在方法论上采取了一种近乎人类学的微观审视。作者似乎对“发明”这个词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试图揭示那些我们视为“古老”、“自然而然”的文化元素,其实都经历了漫长而充满政治博弈的“创造”过程。我非常喜欢他对于特定历史时期中,权力精英如何通过对符号的垄断来实现社会控制的论述,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乐趣。书中对某一特定历史断代的论证尤其精彩,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然而,在阅读体验上,我感到叙事节奏有些不均匀。有些章节的分析深入到令人叹为观止的细节,而有些则显得略为仓促和概括化,似乎是为了满足某种结构上的平衡而硬塞进去的。对于一个非专业历史研究者来说,这本书的学术密度偶尔会让人感到有些吃力,需要频繁地查阅背景资料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维跳跃,这无疑牺牲了一部分大众读者的可读性。
评分龙姓,为中国古代百家姓之一,为古老的姓氏,姓的来源因多涉及神话,故不可详考。在中国古代中,许多龙氏族民曾经在推动历史的发展曾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评分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古埃及神话中并没有出现典型的龙的形象,也没有明确的以龙为主角的故事。然而,古埃及神话中已经包含了后来作为龙的形象与故事的一切原始素材,包括人类的毁灭,荷鲁斯与赛特的对抗,以及太阳之翼。古巴比伦神话将这些元素变化糅合,产生了后世龙的故事的雏形。
评分书很好,我喜欢书很好,我喜欢书很好,我喜欢书很好,我喜欢
评分买了一堆书,虽然还没打开,但外包装破损严重,有些心凉,好在书还是完好的。为什么其他书有薄膜包覆,这本却没有?
评分到货及时,包装良好,正在阅读,历史梳理挺好。
评分(3)才俊:如龙驹(骏马,俊才)、龙虎(杰才)。
评分(2)明清两朝象征君主。
评分出了国才能打龙旗,不出国就不能打龙旗,这种颠倒的景象颇持续了一些年,本来井水不犯河水,但大清官员们觉得碍眼,干脆将“国旗”又改回长方形。这下,海外赤子们的三角形“龙旗”立刻就显得不正宗、不正统了,官员们的言外之意是:爱大清国,你也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