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P2P藉貸形式並非隻是一種技術手段,而是理念與方式的革新,展現瞭金融脫媒和互聯網的結閤在個人端的巨大能量。在短短幾年間,P2P藉貸模式也在國內興起並快速發展。《中國P2P藉貸服務行業白皮書2014》在《中國P2P藉貸服務行業白皮書2013》基礎上,繼續開展中國P2P藉貸行業研究。對132傢P2P藉貸平颱進行瞭長期監測,對其中20餘傢平颱的數據進行瞭重點采集,獲取瞭數億行原始數據。對P2P藉貸的行業概況、行業風險與行業監管進行研究,針對P2P藉貸的核心問題及性質做瞭深刻闡述。
作者簡介
零壹財經,是以數據和技術研究為基礎的互聯網金融與資産金融谘詢服務機構,研究互聯網金融和資産金融發展的理論框架、商業模式,齣版專業研究著作和數據分析報告,為企業提供前沿的、可操作的業務谘詢、培訓、投資指引等第三方服務。著有《中國P2P藉貸服務行業白皮書2013》《LendingClub簡史》《互聯網金融:框架與實踐》《比特幣》《眾籌服務行業白皮書2014》等專業著作。零壹數據前身為海樹網P2P藉貸數據監測中心,是互聯網金融數據監測與分析機構。擁有國內最大的P2P藉貸、眾籌等行業數據庫,聯閤著有《中國P2P藉貸服務行業白皮書2013》《眾籌服務行業白皮書2014》等書籍。零壹數據還將在數字貨幣、移動支付、互聯網創新理財等方麵進行持續地數據監和跟蹤分析。
目錄
“零壹財經書係”總序1 研究概要1 第一章 行業概況 1 P2P藉貸的基本概念與特點 2 P2P藉貸的國內總體情況 3 P2P藉貸的國外總體情況 4 行業年度大事記
第二章 行業數據統計與分析 1 本章的邏輯結構 2 行業數據分析 3 藉款人指標 4 投資人概況 5 平颱風險指標 6 報告說明
第三章 綫下P2P平颱案例分析 1 綫下P2P藉貸與理財 2 捷越案例 3 友信案例
第四章 P2P藉貸與徵信 1 徵信現狀與問題 2 P2P藉貸與商業徵信 3 大數據徵信 4 P2P藉貸徵信體係展望
第五章 P2P藉貸平颱的安全問題探析 1P2P網貸係統的技術安全 2資金安全與第三方支付 3電子簽名與網名閤同
第六章 P2P藉貸行業的風險 1 非法集資風險 2 信貸技術風險 3 無序競爭風險 4 管理風險 5 機構閤作風險 6 不良債權追索與處置風險 7 專業放款人的資金流動風險 8 其他風險
第七章 投資者利益保護與監管 1 問題平颱分析 2 投資陷阱與風險 3 投資者教育 4 行業自律與規範
第八章 P2P藉貸行業的市場前景與發展趨勢 1 P2P藉貸的市場空間淺析 2 P2P藉貸的發展趨勢
附錄一 FCA對互聯網眾籌和基於其他媒介的非隨時可變現證券推銷行為的監管方法 附錄二 徵信報告樣本 附錄三 研究閤作單位簡介 後記
精彩書摘
2013年8月,英國著名的P2P網貸平颱FundingCircle與桑坦德銀行英國分行進行協商,擬將銀行業務引入FundingCircle。根據協議,桑坦德銀行不僅會帶來資金,還會帶來有資金需求的中小企業,屆時部分企業的貸款將由銀行齣資,另一部分企業的貸款需求則由FundingCircle的投資人來滿足。相比以前,小微企業得到瞭更多的資金,而投資人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優質的藉款企業。 FundingCircle的CEOSamirDesai接受采訪時錶示,對於快速發展的P2P行業來說,這是具有深遠意義的一次閤作,不僅是銀行,養老基金和保險資金都將集結到FundingCircle上來。FundingCircle要成為英國中小企業融資的“倫敦證交所”。簡評:FundingCircle是英國專注於中小企業貸款的P2P平颱,平颱交易量僅次於領頭羊Zopa,桑坦德銀行是全世界第九大銀行,歐元區第二,大銀行,這兩傢的閤作對於英國的P2P藉貸行業發展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部分規模較大、具備綜閤實力的P2P藉貸平颱轉嚮理財和資産交易業務,形成P2P金融平颱,或將成為一種行業發展趨勢。P2P金融是超越P2P藉貸的更寬泛的概念,這個趨勢在國內的宜信和陸金所也有所體現。P2P金融平颱上的資産嚮多樣化發展,FundingCircle吸收養老基金和保險資金即是一個典型案例。可以肯定,金融混業的趨勢會在未來更加明顯,包括銀行、券商、保險、基金在內的産品相互滲透、相互閤作的例子將會更多,P2P産品創新的空間將非常大。 4.4悄然改變:從個人投資者到機構投資者2013年8月27日,彭博社的一篇新聞指齣,P2P藉貸市場的某些格局正在發生變化——主要投資者從個人變成瞭機構。這一觀察得到其他獨立觀察者與研究機構的確認,並發現P2P藉貸的成交速度也大大提升,市場越來越青睞高利率標的,這些標的會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被搶購一空,有時候隻需要幾分鍾,甚至幾秒鍾。 ……
前言/序言
全球數字金融創新與監管前沿報告(2024年修訂版)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於當前全球範圍內數字金融領域最前沿的創新動態、關鍵技術驅動力、以及各國監管機構為應對新興風險而采取的策略性舉措。本書旨在為金融科技(FinTech)從業者、監管機構官員、風險投資人以及關注全球金融格局演變的學者提供一份全麵、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參考指南。 第一部分:數字金融生態係統的演進與重塑 本部分首先勾勒齣過去十年間,全球金融服務業在數字化浪潮下的結構性變革。我們分析瞭移動支付的普及如何重塑瞭傳統銀行的客戶觸點,以及開放銀行(Open Banking)理念如何從概念走嚮實踐,推動數據共享與服務集成的新範式。 1.1 支付係統的革命:從卡組織到實時清算 深入剖析瞭即時支付係統(如歐洲的SEPA Instant Credit Transfer、印度的UPI和巴西的Pix)在全球範圍內的部署現狀與挑戰。重點探討瞭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研發進展,對比瞭批發型與零售型CBDC的不同設計路徑及其對現有貨幣體係可能産生的影響。此外,本章還詳細評估瞭穩定幣(Stablecoins)在跨境支付中的潛力與監管睏境,特彆是針對其儲備資産的透明度要求和係統重要性認定。 1.2 基礎設施的演進:雲計算、API經濟與區塊鏈 本章深入解析瞭支持現代金融服務的底層技術基礎設施。雲計算的使用如何降低瞭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並提高瞭彈性,是當前大規模金融創新的基石。我們詳細闡述瞭金融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生態係統的成熟度,展示瞭如何通過標準化的接口實現跨機構的數據交互和服務組閤。 關於區塊鏈技術,本書側重於其在供應鏈金融、資産通證化(Tokenization of Real-World Assets, RWA)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基礎設施中的實際應用案例。我們審視瞭DeFi協議的設計復雜性、其內部的治理機製,以及在麵對傳統金融市場波動性時的魯棒性錶現。 第二部分:新興的金融風險圖譜與審慎監管框架 隨著金融科技的深入滲透,監管的關注點正從閤規性審查轉嚮係統性風險的防範。本部分詳細梳理瞭數字金融帶來的新型風險,並介紹瞭全球主要監管者為應對這些挑戰而構建的審慎框架。 2.1 數據安全、隱私保護與算法治理 數據已成為數字金融的核心資産,但也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風險。本章詳細比較瞭《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加州消費者隱私法案》(CCPA)等全球主要數據隱私法規的核心要求,並探討瞭金融機構在實現數據價值最大化與履行保護義務之間的平衡策略。 重點關注算法偏見(Algorithmic Bias)問題。我們通過案例分析展示瞭機器學習模型在信貸審批、反欺詐識彆中可能産生的係統性歧視,並探討瞭“可解釋人工智能”(XAI)在金融監管科技(RegTech)中的應用潛力,以增強模型決策過程的透明度和可問責性。 2.2 跨界監管與係統性風險評估 本書特彆關注非銀行金融機構(如大型科技公司/G-SIBs)在金融服務領域的快速擴張所帶來的監管套利風險。我們分析瞭國際清算銀行(BIS)和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在界定“係統重要性”時,如何將關注點從機構規模轉嚮業務功能。 針對網絡安全風險,本章闡述瞭最新的壓力測試框架,這些框架要求金融機構模擬大規模的DDoS攻擊、勒索軟件入侵或關鍵第三方服務提供商(如雲服務商)中斷事件,以評估其業務連續性能力。 第三部分:全球化視野下的監管科技(RegTech)與監管沙箱(SupTech) 監管科技(RegTech)和監管沙箱(SupTech)已成為提升監管效率和促進負責任創新的關鍵工具。 3.1 監管科技的賦能:自動化閤規與實時監控 詳細介紹瞭利用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自動化解讀新的法律法規文本、利用分布式賬本技術(DLT)實現交易後審計的效率提升等前沿應用。本書重點介紹瞭利用人工智能進行反洗錢(AML)和瞭解你的客戶(KYC)流程的優化,如何從傳統的規則驅動轉嚮基於行為模式的風險識彆。 3.2 監管沙箱與創新激勵機製 深入研究瞭全球領先的監管沙箱項目(如英國FCA、新加坡MAS的框架)。本章不僅僅停留在介紹沙箱的運作機製,更著重於評估這些機製在實際操作中,如何平衡“鼓勵創新”與“保護消費者”之間的張力。我們探討瞭“漸進式監管”的理念,即監管介入的時機和強度應與創新産品成熟度及其潛在風險水平相匹配。 第四部分:特定領域的深度剖析 本部分對幾個快速發展但監管尚未完全明確的細分領域進行專題研究。 4.1 綠色金融科技(GreenFinTech)與氣候風險披露 探討瞭金融科技如何支持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投資的量化、報告和驗證。重點分析瞭利用衛星圖像、物聯網(IoT)數據和大數據分析來評估企業的物理氣候風險(如洪水、乾旱影響)和轉型風險(如碳定價變化)。本書也分析瞭TCDF(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框架下,金融機構在氣候風險信息披露方麵的技術挑戰。 4.2 保險科技(InsurTech)與個性化風險定價 分析瞭物聯網(IoT)設備(如智能傢居傳感器、可穿戴設備)如何被用於實時動態定價保險産品。深入探討瞭數據共享協議和隱私保護機製在促進個性化保險服務中的作用,以及此類産品對社會公平性的潛在影響。 結論 本書總結指齣,未來的金融穩定將高度依賴於全球監管標準的協同與技術工具的成熟應用。監管機構必須具備與創新速度相匹配的敏捷性,以確保技術進步能夠真正服務於金融普惠、效率提升和係統穩定,而非僅僅催生新的風險中心。本書為讀者提供瞭理解和應對這一復雜環境所需的關鍵分析視角和實踐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