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7-10岁 一个人的气质,决定他的格局,一个人的器识,决定他的成就。
这也是我们坚持现代儿童要读中国历史的原因,孩子越早接触到鲜活的历史,对他一生的影响就越深远。
内容简介
一部合乎现代儿童需要的中国历史,应该是生动有趣的,是重现历史场景的,是简洁而又因果相续的,是鼓励个人观点的,是多元叙述的。这样,方能让历史的影响在孩子心中潜移默化、悄悄扎根,在掌握历史变迁的脉络的同时,也能从多元的角度去获得做人处世的借镜。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7:西晋·盛大的排场 唐·唐人》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与历史因果相结合,唤起儿童对历史的兴趣。精彩趣味的故事不仅带给孩子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更给他们思考与判断的智慧,是一部让孩子认识自己、了解历史、习得智慧的经典巨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盛大的排场
苻坚带着一百二十万大军,得意地说:
只要我军士的马鞭投入江中,
就足以让江水阻塞不流了。
揉成一团
北方的胡人和汉人互相学习模仿,
结果就像两块泥土加了水,
揉成一团了。
骄傲的公鸡
南北朝的世家大族,
像一群骄傲的公鸡一样,
关心自己的尊贵,超过了任何事。
军士的头盔
勇敢强悍的突厥人,
说自己是狼的子孙,
他们认为,战死沙场是最光荣的事。
节俭的父亲
据说隋文帝和皇后、妃子的衣服,
都是穿了洗,洗了穿,
破的地方,补它一补,继续再穿。
唐人
你一定听过“唐人”、“唐装”、“唐风”
这类和“唐”有关的词汇吧?
它都代表和中国有关系。
前言/序言
我一直希望《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能够达成这样的理想:
让小朋友、大朋友都知道一些他们尚未出生之前,中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那些事情又为何与自己相关。并且透过这些叙述,能使读者在现实世界里体会出生存的意义。换句话说,那些具有典范意义的人、事、物,将融会凝聚成做人处世的伦理坐标,帮助我们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使好人出头,好事成功。
在历史故事中,所有的道德、智慧皆非抽象概念,它们都是有血有肉、悲欢离合、恩怨情仇的现实;经过这番洗礼,孩子将学会理解自己,评价世界。
不过一部《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要完成这项目标并不容易,若是处理不当,就会像许多历史课本那样,既枯燥乏味,又没获致思想上的提升,因此我认为一部合乎今天小朋友需要的中国历史,它至少应该做到:
一、情意的导引。它必须是有趣的,无趣与学习是画不上等号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当在情意的沉潜与内敛中完成。为了狭隘的族群意识而操弄历史,固然谬误,然则为了价值中立而使历史的表情木讷,也是何其不幸。历史虽不是童话、小说,但把事实安排得生动活泼,让人印象深刻,文学的融入是必要的。它能使那些由年代、人物、事件堆积出来的僵硬记载,重新活出生命,产生思考与情感的动力。而历史场景的画面重现,亦有助读者进入想象时空。
二、系统的会通。大题小作是项艰巨的工作,将千年万载,众多繁杂的史实纪录,摘取、串联成简洁而又因果相续的结构,目的是希望读者能面对一个系统完整的中国历史,而非片断的人物故事。因为后者往往不能说明一些事件的前因后果与深刻意涵。比方说,王安石与司马光都是宋朝名臣,但彼此为何对立?谁才是好人?商鞅、王安石、张居正、康有为这些人都想变法,为什么每个人下场不一?这些都不是单一故事能竟其功的,可是在脉络的叙事中,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开放的理解。一部好的历史读本不在给予答案,而在不断激发讨论,无论在取材、结构、叙述上,都有鼓励读者发表观点的空间和留白。当孩子从历史中得到的行为典范够丰沛时,自然便能用来检视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反之亦能将积累的经验用来讨论、诠释历史,找出理据。我们深信,文本的诞生,不仅在于它的出版问世,更重要的是经由讨论所出现的思维场域。
四、人文的跃升。文明的脚步虽有蹉跎,然而它的方向与历程却彰显出奋力跃起的印记。这不独表现在政治的变迁上,同时也在一切艺术、文学、科技、军事、教育、学术之上绽放异彩。多元叙述的观点,可以避免传统局限于朝代更迭的单一视野里。而在汉族之外,举凡匈奴、突厥、契丹、蒙古、满、藏等诸多民族的生活、文化、习俗上多有着墨,更意味着所谓中国不仅在于种族、地域,而且在于是不是有近悦远来、仁民爱物的王道思想。既然是以文化作为标准,那么中国历史的范畴,就应该以祖先活动的辽阔天地为领域。这种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互有杀伐,如今却又都称“中国”的吊诡中超拔出来的人文反省,终将点出人们对“国家”、“民族”的迷思,进而体会文化的真实价值。
我们深信,在孩子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能够弄清一些历史的关键脉络,那么,无论是在人生经验的参照上,思考的逻辑训练上,以及全幅生命情调的追求上,都会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力度。
历史的解释是与时俱进的,考据的新发现、新时代面对的新问题等等,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看法。历史的指标走到了二十一世纪,当中国走入国际,世界走进中国之际,没有人能忽略它曾经历过的迷惘、困顿、荣耀和沉淀下来的智慧。期望新一代的读者,也能从新的视角、身份来汲取历史的养分。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7:西晋·盛大的排场 唐·唐人》 穿越时空的璀璨画卷:西晋的浮华与唐朝的辉煌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欢迎来到《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的第七站!这一次,我们将一同启程,深入感受两个截然不同的朝代,它们是中国历史长河中闪耀的璀璨星辰。首先,我们将步入西晋,那个在短暂的辉煌中,将奢华与排场推向极致的时代。紧接着,我们将飞跃至那个被誉为“盛唐”的辉煌时期,去认识一群生活在那个时代的鲜活人物,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生活,共同织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令人心驰神往的篇章。 第一部分:西晋——盛大的排场,暗流涌动下的浮华 想象一下,一片广阔的土地,刚刚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与战乱,终于迎来了短暂的统一。这就是西晋的开端。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统一的喜悦与背后潜藏的危机并存。在这个时代,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权谋斗争,更能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排场”文化,它们如同华丽的舞台布景,将那个时代的特色刻画得淋漓尽致。 一、 统一的喜悦与士族的崛起 西晋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这份来之不易的统一,无疑让人们沉浸在喜悦之中。然而,与前朝的许多政治改革不同,西晋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世家大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士族”——的支持。这些家族世代担任官职,拥有雄厚的财富和强大的影响力。在西晋,他们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甚至可以左右朝政。 你可能会好奇,这些士族到底有多厉害?他们就像是那个时代的大地主,拥有大片的土地和无数的佃农。他们的生活极其优渥,衣食住行都讲究极致的奢华。我们可以想象,他们住的房子,一定是气派非凡,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精美的家具和装饰品。他们穿的衣服,一定是丝绸锦缎,上面绣着繁复精美的图案。就连他们吃的食物,也一定是山珍海味,应有尽有。 二、 “排场”的极致演绎:看晋朝人的“烧钱”大法 西晋之所以被称为“盛大的排场”,绝非空穴来风。那个时代的士族们,似乎将“如何花钱”变成了一种技艺,一种展示自己地位和权势的方式。 奢靡的生活享受: 晋朝的贵族们,不仅仅追求物质上的富足,更追求极致的享受。比如,他们会建造非常豪华的园林,里面有亭台楼阁,有奇花异草,还有各种动物。他们会在里面宴请宾客,吟诗作对,欣赏歌舞,过着神仙般的生活。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在炎热的夏天,他们会利用各种方法来降温,比如用冰块,或者建造带有流水系统的房间,总之,一切都是为了舒适和享受。 奇特的爱好与风俗: 除了物质享受,晋朝士族还发展出了一些我们今天看来非常奇特的爱好和风俗。比如,“裸体宴”就是一个很有名气的例子。在这样的宴会上,宾客们会脱光衣服,一起饮酒作乐。这在当时可能是一种表达亲密和自由的方式,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确实是有些难以理解。还有,“食饼”也是一种有趣的习俗,他们会制作各种形状和口味的饼,用来款待客人。 “夸富”的攀比之风: 士族之间互相攀比,谁家的财富更多,谁的排场更大,是那个时代的一大特色。这种攀比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住宅的规模,到服饰的华丽,再到宴请的规模,无一不被拿来比较。这种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社会的奢靡之风。 三、 繁荣背后的隐忧:虚浮的帝国 然而,这种看似繁荣的景象,却隐藏着深刻的危机。士族们沉溺于享乐,疏于管理国家事务,导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土地兼并的加剧: 士族们凭借其权势,不断兼并土地,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这无疑为社会不稳定埋下了隐患。 政治的动荡: 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士族之间的明争暗斗,使得西晋政局动荡不安。著名的“八王之乱”,就是这种权力斗争激化的结果,这场旷日持久的内乱,极大地削弱了西晋的国力。 民族矛盾的激化: 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南下,中原地区的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最终,这些矛盾集中爆发,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所以,西晋的故事,就像是一场绚丽但短暂的烟火。它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一种极致的繁华与排场,但也警示我们,华丽的外表下,如果缺乏坚实的根基,也可能迅速走向衰败。 第二部分:唐朝——唐人风采,开放包容的盛世 告别了西晋的浮华,我们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神往的时期之一——唐朝。如果说西晋的排场是一种“内向”的奢华,那么唐朝的辉煌,则是一种“外向”的自信与开放。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是一群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唐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创造,共同铸就了“盛唐”的传奇。 一、 “唐人”是谁?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 “唐人”这个词,不仅仅是指生活在唐朝的人,它更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风采。那个时代的唐朝,是一个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时代,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在这里,交流思想,传播文化。 长安城里的国际范: 想象一下,当时的都城长安,是一个多么热闹非凡的地方。这里不仅有来自中国各地的人,还有来自波斯、日本、新罗、印度等国的商人、僧侣、使节、学者。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穿着不同的服饰,带来不同的习俗和信仰。我们可以看到,在长安的大街小巷,你可以听到各种语言,看到各种肤色的人,这种国际化的景象,在当时的世界都是非常罕见的。 各行各业的普通人: 除了那些显赫的官员和富有的商人,唐朝也生活着无数的普通人。他们是辛勤的农民,在田间劳作;他们是精湛的工匠,制造出精美的瓷器、丝绸;他们是热情的商贩,在市集上叫卖;他们也可能是才华横溢的诗人、画家,他们的作品流传千古。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构成了唐朝生生不息的脉络。 闪耀的文化巨星: 唐朝更是孕育了无数文化巨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不仅描绘了时代的风貌,更表达了深邃的思想和情感。他们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壮丽诗句,也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深刻反思。还有书法家、画家、音乐家等等,他们的艺术成就,至今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二、 开放包容的社会风貌:自信与活力 唐朝之所以能成为盛世,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开放包容的社会风貌。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唐朝鼓励对外交流,不仅在经济上,更在文化上。佛教、景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在中国传播,并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舞蹈、服饰也传入中国,丰富了唐朝的文化生活。 女性地位的提升: 与中国古代其他一些朝代相比,唐朝女性的地位相对较高。她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活动,甚至在政治舞台上也能见到女性的身影(例如著名的武则天)。她们可以学习文化,参与艺术创作,穿着打扮也更加自由和多样。 活跃的商业与对外贸易: 唐朝的商业非常繁荣,对外贸易也十分活跃。著名的“丝绸之路”在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远销海外,而来自西域的香料、珍宝、马匹等也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这种经济上的繁荣,为唐朝的辉煌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 唐人的生活图景:从衣食住行到精神世界 让我们更具体地走进唐人的生活,感受那个时代的真实气息。 衣: 唐朝的服饰非常丰富多彩。贵族女性喜欢穿华丽的圆领袍衫,颜色鲜艳,上面绣着精美的图案。她们的发型也多种多样,梳着高耸的发髻,戴着精美的头饰。普通人的服饰相对朴素,但仍然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特色。男性则多穿圆领袍,配以腰带。 食: 唐朝人的饮食也相当丰富。主食以谷物为主,如小麦、稻米。他们也喜欢吃蔬菜、水果、肉类。牛羊肉是贵族宴席上的常见食物,而普通人则以鸡鸭鱼肉为主。唐朝人还喜欢饮酒,尤其是在节日庆典时。 住: 唐朝的房屋建筑风格多样。都城长安的住宅,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普通百姓的房屋则相对简朴,但仍然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唐朝的城市规划也相当先进,街道宽阔,布局整齐。 行: 在交通方面,马匹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在城市和长途旅行中。普通人则依靠步行或者乘坐牛车。水路交通也十分发达,重要的河流和运河被用来运输货物和人员。 乐: 娱乐活动在唐朝非常丰富。人们喜欢听音乐,看歌舞表演,参与各种节日庆典。郊游、打猎、蹴鞠(类似足球的运动)也是当时流行的娱乐方式。 结语:历史的镜鉴,未来的启迪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7:西晋·盛大的排场 唐·唐人》带我们领略了中国历史中两个风格迥异却都留下深刻印记的时代。西晋的浮华与虚弱,唐朝的自信与辉煌,它们都如同历史的镜子,折射出不同时代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通过了解西晋的“排场”,我们可以思考,物质的奢华是否就等于真正的强大?而唐朝“唐人”的故事,则告诉我们,开放包容、文化自信,才能铸就一个伟大而充满活力的文明。 希望这段穿越时空的旅程,能够点燃你对中国历史的兴趣,让你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在思考中感受智慧。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而了解它们,就是我们认识自己,走向未来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