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具有全新理念的昆虫学著作,它有别于国内外已经出版的所有相关书籍。
首先,它跟那些以介绍观赏种类为主的大小图鉴不同,教你自己如何利用自身的形态特征去鉴别昆虫的“科”,而不是通过表象,不求甚解的记住某一个物种;其次,它是一本通过野外生态照片来介绍昆虫分类学知识的指南性书籍,明显区别于以线条图为主的各类教科书;第三,书中所截取的是通过放大镜、相机镜头,甚至肉眼可以看到的那些形态特征,摒弃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易于广大爱好者阅读。
书中1500余幅难得的昆虫野外生态照片,将引领你走入昆虫的王国。
《昆虫家谱(精装)》提供了410科昆虫的简便鉴别方法,这些方法源于作者在昆虫分类与野外识别领域的长期实践与探索,实用性极强。为便于读者理解,本书文字简明、通俗,生态照片特征分明,还采用了世界最新昆虫分类体系(涉及广义昆虫4纲35目)。选择物种方面,兼顾了常见昆虫类群与珍稀物种的平衡,收纳了原尾虫、缺翅虫、螳(虫脩)、蛩蠊、捻翅虫等罕见的物种照片。全书照片多达1500余幅,读者可以直观地进行野外昆虫对照识别。本书是广大生物专业、植保专业人士不可多得的野外实习工具书,也非常适合昆虫爱好者和生态摄影爱好者参考。
张巍巍,1968年生于北京,著名集邮家、昆虫学者、科普作家、生态摄影师。业余从事昆虫分类研究,曾发表天蚕蛾、竹节虫等昆虫新属、新种若干,现为国际竹节虫物种库(PSF)中国专家。合著有专著《CatalogueofTheStick-InsectsandLeaf-InsectsofChina(中国竹节虫目录)》,编写或主编有《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常见昆虫野外识别手册》《常见蝴蝶野外识别手册》《邮票图说昆虫世界》及《梅里雪山自然观察手册》等书籍。其中《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2013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2012年荣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2012年获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昆虫家谱》在这些年来出版的相关图书中,是一本非常好的图文并茂的科普著作。作者把昆虫知识的普及、昆虫事业的发展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并坚持不懈地追求着。——杨星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昆虫分类专家)《昆虫家谱》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六足总纲(低等六足动物+昆虫)410科的形态特征和知识要点,涵盖了所有昆虫的目级阶元。该书有助于读者从认识具体的昆虫物种而更为全面系统地了解昆虫的不同门类族群,是不可多得的专业性与科普性并重的昆虫学读物。——杨定(中国农业大学昆虫系教授,昆虫分类学专家)米什莱曾说昆虫的里里外外都展示着美,他还说没有一种昆虫是无足轻重的。《昆虫家谱》这本实用的博物学著作图文并茂、简明易懂,将引导人们接近米什莱的境界,发现、欣赏昆虫之美,并赞叹造化之精致。——刘华杰(北京大学科教授、博物学家)面对大自然形形色色的六足精灵,这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为热爱他们的青少年开启了一扇专业性与科普性兼备的窗。作者的双脚,与昆虫世界有浓厚兴趣的青少年一起扎扎实实在大自然的泥土中;而作者的双眼,却高高在上地引导这些孩子去窥探奇妙的昆虫世界。这就是《昆虫家谱》的魅力所在。——张继达(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附校长,自然教育倡导者)《昆虫家谱》这本书让我很感慨,如果它早出版十年就好了。十年前我迷上昆虫,很想学习一下昆虫分类知识,但书店里搜罗到的书,多数专业性强,局限于具体的类群的深入研究,而一些浅近的科普书,艺术想象成分多,不可信任。如果当时有这样一本系统性强同时又深入浅出的图鉴,我或许会少犯很多错误,少花很多精力。所以我必须沉痛而热烈地推荐此书。——李元胜(昆虫摄影师,科普作家,诗人)
爱虫爱得痴狂,研虫研得像样(推荐序)
做一个不求甚解的爱虫人(作者序)
认识一下昆虫
昆虫的近亲们(节肢动物)/002
三叶虫Trilobitomorpha/003
三叶虫纲/003
螯肢动物Chelicerata/004
蛛形纲/004肢口纲/005
多足动物Myriapoda/006
倍足纲/006唇足纲/007综合纲/007
甲壳动物Crustacea/008
鳃足纲/008颚足纲/008软甲纲/009
奇形怪状的昆虫/010
昆虫的主要特征/010
昆虫的头部/011昆虫的胸部/019昆虫的腹部/025
昆虫的华丽变身
不全变态的昆虫/028
半变态/028
渐变态/029
全变态的昆虫/030
了解简单的分类常识
给昆虫起名字/034
将昆虫归类/035
昆虫家谱
原尾纲Protura/038
弹尾纲Collembola/039
原跳虫目Poduromorpha/040
疣跳虫科/040棘跳虫科/040
长跳虫目Entomobryomorpha/041
鳞跳虫科/041等节跳虫科/041长角跳虫科/042爪跳虫科/042
愈腹跳虫目Symphypleona/043
伪圆跳虫科/043圆跳虫科/043
双尾纲Diplura/044
双尾目Diplura/045
康科/045铗科/045
昆虫纲Insecta
石蛃目Microcoryphia/046
石蛃科/047
衣鱼目Zygentoma/048
衣鱼科/049土衣鱼科/049
蜉蝣目Ephemeroptera/050
等蜉科/051扁蜉科/051四节蜉科/052
细裳蜉科/052小蜉科/053蜉蝣科/053
河花蜉科/054
蜻蜓目Odonata/055
差翅亚目Anisoptera/056
裂唇蜓科/056大蜓科/056蜓科/057
春蜓科/057伪蜻科/058蜻科/058
束翅亚目Zygoptera/059
大溪科/059色科/059隼科/059
腹鳃科/060科/060扇科/060
扁科/061原科/061综科/061
丝科/061山科/062拟丝科/062
翅目Plecoptera/063
叉科/064卷科/064网科/064科/065
等翅目Isoptera/066
鼻白蚁科/067白蚁科/067
蜚蠊目Blattodea/068
蜚蠊科/069姬蠊科/069硕蠊科/070
地鳖科/070隐尾蠊科/071
螳螂目Mantodea/072
花螳科/073细足螳科/074攀螳科/074
虹翅螳科/074螳科/075
蛩蠊目Grylloblattodea/076
螳目Mantophasmatodea/077
螳科/078
竹节虫目Phasmida/079
笛竹节虫科/080竹节虫科/081拟竹节虫科/081异翅竹节虫科/081叶科/082
纺足目Embioptera/083
等尾丝蚁科/084
直翅目Orthoptera/085
蟋蟀科/086铁蟋科/086树蟋科/086
蛣蟋科/087蛛蟋科/087蛉蟋科/087
癞蟋科/088蚁蟋科/088蝼蛄科/088
蟋螽科/089蝗螽科/089驼螽科/089
螽斯科/090草螽科/090鼓螽科/091
蛩螽科/091织娘科/092拟叶螽科/092
露螽科/093硕螽科/094蚱科/094癞蝗科/094瘤锥蝗科/095剑角蝗科/095斑翅蝗科/096
槌角蝗科/096斑腿蝗科/097蜢科/098
蚤蝼科/098
革翅目Dermaptera/099
丝尾螋科/100大尾螋科/100肥螋科/100
蠼螋科/101扁螋科/101垫跗螋科/101
球螋科/102
缺翅目Zoraptera/103
缺翅虫科/104
啮虫目Psocoptera/105
全鳞啮科/106重啮科/106斧啮科/106
单啮科/107狭啮科/107双啮科/107外啮科/108美啮科/108羚啮科/109啮虫科/109
虱目Phthiraptera/110
虱科/111阴虱科/111长角鸟虱科/111
缨翅目Thysanoptera/112
纹蓟马科/113蓟马科/113管蓟马科/113
半翅目Hemiptera/114
异翅亚目Heteroptera/116
奇蝽科/116尺蝽科/116黾蝽科/117
负子蝽科/117蝎蝽科/118蟾蝽科/118
划蝽科/119仰蝽科/119蚤蝽科/120跳蝽科/120猎蝽科/121瘤蝽科/122捷蝽科/123
盲蝽科/123网蝽科/124姬蝽科/124
臭虫科/125扁蝽科/125同蝽科/125
土蝽科/126朱蝽科/126兜蝽科/127蝽科/127龟蝽科/128盾蝽科/128荔蝽科/129
异蝽科/130跷蝽科/131长蝽科/131
大红蝽科/132红蝽科/132缘蝽科/133
姬缘蝽科/134
胸喙亚目Stemorrhyncha/135
蚜科/135斑木虱科/136幽木虱科/136
木虱科/136裂木虱科/136个木虱科/137
绵蚧科/137洋红蚧科/137粉蚧科/138
胶蚧科/138蜡蚧科/139盾蚧科/140粉虱科/140
头喙亚目Auchenorrhyncha/141
叶蝉科/141广翅蜡蝉科/147蜡蝉科/147
颜蜡蝉科/148璐蜡蝉科/148瓢蜡蝉科/149
蛾蜡蝉科/150菱蜡蝉科/151象蜡蝉科/151
袖蜡蝉科/152扁蜡蝉科/153娜蜡蝉科/153
颖蜡蝉科/154飞虱科/154沫蝉科/155
巢沫蝉科/156角蝉科/156蝉科/157
脉翅目Neuroptera/158
粉蛉科/159草蛉科/159褐蛉科/160溪蛉科/161
栉角蛉科/161蝶蛉科/162蚁蛉科/162
蝶角蛉科/163螳蛉科/163
广翅目Megaloptera/164
齿蛉科/165泥蛉科/166
蛇蛉目Raphidioptera/167
蛇蛉科/168盲蛇蛉科/168
鞘翅目Coleoptera/169
步甲科/170条脊甲科/172沼梭甲科/172
龙虱科/173豉甲科/173隐翅虫科/174
蚁甲科/175埋葬甲科/175水龟虫科/176
阎甲科/176锹甲科/177黑蜣科/178
粪金龟科/179驼金龟科/179金龟科/180
绒毛金龟科/184吉丁虫科/184扁泥甲科/185
毛泥甲科/185掣爪泥甲科/185溪泥甲科/186
缩头甲科/186叩甲科/187萤科/189红萤科/190
花萤科/190皮蠹科/191郭公虫科/191
细花萤科/192拟花萤科/192蛛甲科/193
长蠹科/193筒蠹科/194锯谷盗科/194
露尾甲科/195扁甲科/195大蕈甲科/196
瓢虫科/197伪瓢虫科/198蜡斑甲科/198
拟步甲科/199幽甲科/200长朽木甲科/201
三栉牛科/201花蚤科/202芫菁科/202
拟天牛科/203蚁形甲科/203赤翅甲科/203
天牛科/204距甲科/207负泥虫科/207
叶甲科/208肖叶甲科/210铁甲科/210
三锥象科/211蚁象科/211卷象科/212
长角象科/212象甲科/213
捻翅目Strepsiptera/214
栉科/215蜂科/215
双翅目Diptera/216
大蚊科/217沼大蚊科/217摇蚊科/219蠓科/219
蚊科/220网蚊科/220蛾蠓科/221褶蚊科/221
毛蚊科/222瘿蚊科/222菌蚊科/223
扁角菌蚊科/223眼蕈蚊科/224虻科/224
鹬虻科/225穴虻科/225水虻科/226
小头虻科/226食虫虻科/227剑虻科/227
蜂虻科/228长足虻科/229舞虻科/229
驼虻科/230扁足蝇/230蚜蝇科/231头蝇科/232沼蝇科/232鼓翅蝇科/233眼蝇科/233
日蝇科/233实蝇科/234广口蝇科/236
蜣蝇科/236丛蝇科/237瘦足蝇科/237
指角蝇科/238茎蝇科/238突眼蝇科/239
马来蝇科/239果蝇科/239水蝇科/240
隐芒蝇科/240缟蝇科/241甲蝇科/241
潜蝇科/242腐木蝇科/242树创蝇科/242
禾蝇科/243奇蝇科/243秆蝇科/243丽蝇科/244
鼻蝇科/244麻蝇科/245寄蝇科/245狂蝇科/246
粪蝇科/246花蝇科/246蝇科/247虱蝇科/247
长翅目Mecoptera/248
蝎蛉科/249蚊蝎蛉科/249
蚤目Siphonaptera/250
毛翅目Trichoptera/251
原石蛾科/252畸距石蛾科/252纹石蛾科/253
等翅石蛾科/253角石蛾科/253短石蛾科/254
鳞石蛾科/254长角石蛾科/254细翅石蛾科/255
枝石蛾科/255齿角石蛾科/255石蛾科/256
瘤石蛾科/256沼石蛾科/256乌石蛾科/257
鳞翅目Lepidoptera/258
小翅蛾科/259长角蛾科/259谷蛾科/259
细蛾科/260巢蛾科/260菜蛾科/260
举肢蛾科/261织蛾科/261祝蛾科/261
小潜蛾科/262绢蛾科/262尖蛾科/263
麦蛾科/263木蠹蛾科/263卷蛾科/264
透翅蛾科/265舞蛾科/265斑蛾科/265
拟斑蛾科/266刺蛾科/267寄蛾科/268
翼蛾科/268羽蛾科/269网蛾科/269
螟蛾科/270草螟科/270尺蛾科/272
圆钩蛾科/276钩蛾科/276波纹蛾科/278
燕蛾科/278凤蛾科/279锚纹蛾科/279
枯叶蛾科/279带蛾科/280天蚕蛾科/281
箩纹蛾科/285蚕蛾科/285天蛾科/286
舟蛾科/288毒蛾科/290灯蛾科/290瘤蛾科/294夜蛾科/294弄蝶科/298凤蝶科/299粉蝶科/301蛱蝶科/302灰蝶科/308
膜翅目Hymenoptera/310
松叶蜂科/311锤角叶蜂科/311三节叶蜂科/312叶蜂科/312扁蜂科/313广蜂科/313树蜂科/314钩腹蜂科/314褶翅蜂科/315冠蜂科/315
褶翅小蜂科/316小蜂科/316长尾小蜂科/317
榕小蜂科/317蚁小蜂科/318金小蜂科/318
旋小蜂科/319跳小蜂科/319姬小蜂科/320
缘腹细蜂科/320锤角细蜂科/321姬蜂科/321
茧蜂科/322螯蜂科/322青蜂科/323蚁蜂科/323
土蜂科/324蚁科/325蛛蜂科/326胡蜂科/327蜜蜂科/328地蜂科/331隧蜂科/331
准蜂科/332切叶蜂科/332泥蜂科/333
推荐文献与及书目/335
每当看到一只奇怪的昆虫,人们往往脱口而出:它叫什么名字?
事实上,全世界已知昆虫种类超过100万种之多,长相奇异的昆虫比比皆是。那么,会不会有人可以认识大多数的昆虫呢?
答案是既否定又肯定的!
否定是不言而喻的,别说100万,就是1万种昆虫,能够把他们的特征搞清楚并正确识别出来,都是难以想象的!
近年来,我们陆续编写了《常见昆虫野外识别手册》、《常见蝴蝶野外识别手册》、《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等大大小小的图鉴类书籍。这些书的特点在于,都是以物种作为认知的基础。重达六斤半的《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收录了2200多种昆虫,但用来分辨八万余种国产已知昆虫,只能是杯水车薪!并且,由于部分昆虫容易受到人们的反感,有些昆虫国内研究力量薄弱,有些昆虫没有找到合适的专家进行合作编写,还有的就是有些过于常见的物种没能受到摄影师们的青睐,种种原因造成了一些最常见物种的缺失。
这,就是以“物种”作为鉴定目标所造成的遗憾!
那么为什么答案可以是肯定的呢?就像你知道他们是一种动物,或者一种昆虫一样,这类答案无疑是正确的!只是,很难满足大多数人的“求知欲望”罢了。
这本书要解决的,就是一个普通爱好者“识别”昆虫应该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昆虫共分三十几个目,如果你能谙熟他们的特征,将平常见到的绝大多数昆虫正确进行分目,并不是一件难事。至于常见科,也不过一两百个,记清楚最基本、最突出的特征,认个八九不离十,也是比较容易的。就算是大学昆虫学教授或者昆虫分类专家,平常也不会张嘴就是物种的名称,最常说的也就是“科”名了!因为这已经足够了,除非是他从事的专门研究。
……
这本《昆虫家谱(精装)》的书名实在是太吸引人了,让我充满了好奇心。我一直对自然界中那些微小而复杂的生命体怀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昆虫,它们的世界充满了奇妙的演化历程和令人惊叹的适应性。这本书的精装版本拿在手里,光是触感就给人一种厚重和珍贵的感觉,封面的设计想必也经过了精心打磨,或许是一幅精美的昆虫插图,或者是抽象的生命之树的意象,预示着书中对昆虫分类学和历史脉络的深入梳理。我期待它能像一本打开的史诗,详尽地追溯昆虫这一庞大纲目从古至今的演变路径,不仅仅是罗列物种,更重要的是解析驱动这种演化的环境压力、关键的形态学创新,以及它们如何在地球历史上多次大灭绝事件中幸存并繁盛下来。我特别希望能看到关于不同目(Order)之间亲缘关系的最新分子生物学证据,以及那些“活化石”物种,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漫长演化时间的最好证明。如果能配上高质量的、科学准确的复原图或者高清的形态学解剖图,那就更完美了。这本书无疑是献给所有对生命科学怀有敬畏之心的读者的宝贵财富,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生命韧性的史诗。
评分刚翻开这本《昆虫家谱(精装)》,就被它那种近乎学术论文的严谨性所折服。装帧的精美只是表象,核心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立刻被吸引到关于膜翅目(Hymenoptera)社会性进化的章节,那是生物学中最引人入胜的谜题之一。作者似乎没有满足于仅仅描述工蜂、兵蚁或蚁后的角色分工,而是深入探讨了“超个体”(Superorganism)概念的建立与瓦解,探讨了亲缘选择(Kin Selection)理论在解释合作行为中的效力与局限。特别是书中对信息素交流网络复杂性的论述,简直像在阅读一篇关于化学语言学的专著,描述了昆虫如何利用分子信号构建起一个高效、动态的社会结构。我甚至在想,书中所展示的那些世代相传的“家谱”关系,是否也映射在了它们复杂的社会决策树上?那种将宏观的生态学观察与微观的遗传学机制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着实令人拍案叫绝。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生物学背景,但对于愿意投入精力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知识的宝库,能够极大地拓宽我们对“智能”和“社会性”在自然界中不同表现形式的理解。
评分说实话,我通常对这种“家谱”式的书籍会抱有一丝警惕,总担心它会变成枯燥的分类列表堆砌。但《昆虫家谱(精装)》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叙事节奏非常巧妙,不会让人陷入信息过载的泥潭。比如,在介绍鞘翅目(Coleoptera)的惊人多样性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数万个科,而是选择了一些关键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演化分支进行深入剖析。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趋同演化(Convergent Evolution)的案例分析——比如甲虫如何独立地进化出拟态蜘蛛或蚂蚁的外形来躲避捕食者,这种跨越不同科属的相似功能性结构的出现,本身就是对自然选择压力最生动的诠释。这种写作手法,将原本可能冷冰冰的分类学知识,转化为了一幕幕生动的“生存竞赛”场景。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里,导览员不仅告诉你展品的年代和出处,更重要的是解释了它们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模样。精装的质感也让我在翻阅那些关于古老化石昆虫的插图时,更加能够感受到时间的厚重感。
评分如果非要说这本书有什么“不足”,那或许就是它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门槛稍高了一些。但这种“高门槛”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它清晰地表明,这不是一本随手翻阅的科普读物,而是一部严肃的学术参考书。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昆虫幼态发育复杂性的探讨,尤其是那些经历了完全变态(Holometabolism)的类群。书中对蛹期这一“重组阶段”的描述极为细致,解剖学上和组织学上的变化,被清晰地图解出来,仿佛我们能透过书页看到细胞层面的结构重建。这让我对生命的“重塑”能力有了更深的敬畏。购买精装本,意味着我打算将它长期放在书架上,作为我查阅和参考的案头书。它的厚度和详尽程度保证了它在未来数十年内,都不会因为新的发现而迅速过时,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石,供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昆虫这个奇妙王国的奥秘。这是一次值得的投入。
评分这本书的体例安排简直是为深度研究者量身定做的。我尤其欣赏它对“分类学争议”的坦诚讨论。在昆虫学界,很多科属的界限是不断波动的,分子数据和形态学证据时常相互矛盾。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些争议,反而将它们作为探讨科学发展动态的一部分来呈现。例如,在关于半翅目(Hemiptera)内部系统发育树重构的章节里,作者详细对比了不同研究团队基于核糖体DNA和线粒体基因分析得出的不同结论,并探讨了方法论上的差异。这种开放式的、批判性的分析,让我感到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参与一场持续的科学对话。对于希望了解昆虫学前沿研究动态的读者来说,这种对科学过程本身的揭示,其价值可能超过任何确凿的结论。这种对科学不确定性的拥抱,使得整部作品显得尤为真实和有生命力。它真正做到了将“家谱”的绘制过程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呈现出来。
评分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老师推荐的,确实不错,了解昆虫是首选
评分618,你懂的,哈哈哈哈哈
评分配送速度很快,非常满意,态度很好
评分包装精美,内容丰富,值得收藏。
评分中中中!!!!!
评分很好,不错,可以买来看
评分尽管相当于2折入手,但仍觉不值。昆虫图谱方面真的就找不到好书
评分虫子、昆虫,每个人对它们都有着不同的体会和感受。想来,应该有很多的小伙伴跟我一样,但凡见到虫子都会回想起自己盛夏时节、快乐无忧的童年。大家从小到大都能认识一些昆虫,都能叫上一些昆虫的名字,但是,昆虫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它们如何生活、有无鼻子、怎么喘气?细细想来,我们好像都说不清楚。大千世界,我们在电视上、动物园里认识了很多耳熟能详的动物,又在花卉市场、老年人的盆栽和植物园里认识了很多植物。但昆虫是如何多样、昆虫是否真的面目狰狞浑身是毒?如果对这些问题感兴趣,似乎很难找到现成的解答。幸好,这个时代出现了很多昆虫学的科普作家。张巍巍就是昆虫爱好者中鼎鼎有名的“昆虫大家”。从巍巍大侠的“生态大图鉴”开始,我就关注起他的著作、他的微博和他的空间,虽然尚未得幸与之谋面,但早已为其渊博学识和满身的昆虫科普正能量所折服。这部”昆虫家谱“又可堪称巍巍大侠”经典力作“,如果说”生态图鉴“是把读者带入出人意料的昆虫世界,那么这部”家谱“就是在人们惊叹好奇之时,恰如其分的解答了大家的疑惑,将人们对昆虫的认识上升到了”分门别类“层次。全书从”昆虫“界定开始,从昆虫的形态特征、昆虫分类、昆虫生物学特征多个方面,全面细致、层次分明、深入浅出的为爱好者们展示昆虫的真实世界,使得昆虫爱好者有了站到高出看森林的感觉,从此不再仅仅纠结于什么是什么,而可以认识到什么昆虫是哪一类、它们和谁是亲戚,它们这一类有什么共同之处。这一连串的问题对爱好者是一种解惑和鼓励,而对初识者则是一种最好的诱导。昆虫世界纷杂而精彩,希望广大读友跟我一样快乐阅读此书,快乐观赏充满惊奇的昆虫世界。这是一本好书,是一部中文版的昆虫学百科启蒙,如果你想了解昆虫,那么它是你值得拥有的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