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3
1. 她是真山真水之間的留白,最後一位“閤肥四姊妹”——如果說20世紀大曆史是一幅曆史畫捲上的真山真水,張充和就是真山真水之間的留白。她的意義就是這個紙醉金迷、紛紛擾擾、追逐欲望和名利的世界裏,那一霎清陰。《小園即事:張充和雅文小集》繼《麯人鴻爪:張充和麯友本事》、《古色今香:張充和題字選集》、《天涯晚笛:聽張充和講故事》之後,再次印證,我們這個時代丟失瞭很多從前優雅、豐富、人性的東西。
2. 中國傳統文化最美好的餘韻,101歲首次結集“民國青春文選”——張充和生於民國二年(1913),生性淡泊,不願立傳。她對詩文從來不會刻意留存,誰有興趣誰收藏,人稱“險將遺落的珍珠”,與淩叔華齊比。現在想想,百歲張充和能留下《小園即事》這幾十篇美文,最應感謝的是鬍適,1936年他推薦她去編輯《中央日報》副刊,纔讓她的文纔得以點燃。
3. 從年輕時就開始退瞭的“退步者”,昆麯唱瞭一輩子——《小園即事》編注道,張充和是一位“退步者”,而且退得很早,從年輕時就開始退瞭,人傢都忙著趕超時尚、潮流,她卻不緊不慢地,甚至退迴到中國古典文化和傳統中去。餘英時贊曰:“我必須指齣,這一‘信念’今天看來似乎無可爭議,但在1936年的中國卻是非常不閤時宜的,特彆是在受過‘五四’思潮洗禮的知識界。”
閤肥張傢的文化,如水流動,斯文百年,綿延不斷。張傢十姐弟各有纔藝,成就斐然。四姊妹中的小妹張充和,書法、昆麯、詩詞等齣身傳統,卻又不拘泥於古風,早已經匯進世界的文化主流。對於這個斯文流動的傢族,對於自己的特殊的成長經曆,張充和女史本人會作何無意書寫?
1936年,張充和經鬍適介紹進入《中央日報》編輯“貢獻”副刊,一年多時間,她發錶瞭大量的短文,散文、小說、隨筆、書評、藝術評論等等。追溯張充和民國文選,親情、師道、成長、變故、友誼、旅程、信仰、感悟等等,張充和的小文充滿瞭禪意和哲理,隱含著無限的悲憫之心,她以一個“退步者”的姿態,逐步走嚮她的“無所不能”的造境(瀋尹默語)。
《桃花魚》背後的麯摺和坦闊,《小園即事》裏的尋常傢境,龍門巷的童年記事,姑蘇城外濃霧裏的母女情深,揚州外婆傢的黯然,青島海邊的綺麗旅程,曹操點將颱的古意迴歸,拙政園裏的昆音裊裊……看張充和文字裏“有古人尤其是有自己”的多情世界。
憐渠直道當時語,不著心源傍古人。“最後的閨秀”或許太過於傳奇和正式,不妨從充和本人的文字開始,還原她自己。
附記:文字之外,本書披露一百多幅往事圖片,包括瀋從文長子繪畫不同時期的四姨張充和(頑皮、青春、時尚、優雅、親切),以及九如巷張傢新發現的1936年卞之琳、張充和蘇州園林閤影,等等。付梓之際,衷心感謝張寰和、周孝華夫婦提供稿件和口述迴憶,感謝周有光、傅漢思、張定和、瀋龍硃、周和慶、陳安娜諸位多篇文章,感謝史景遷、金安平夫婦與鄭培凱、鄢秀夫婦祝賀題詞。
張充和(Ch’ung-ho Chang Frankel),祖籍閤肥,1913年生於上海。“閤肥四姊妹”之小妹。十歲時師從硃謨欽學古文及書法。十六歲從瀋傳芷、張傳芳、李榮圻等學昆麯。1934年考入北大中文係。抗戰爆發,轉往重慶,研究古樂及麯譜,並從瀋尹默習書法。勝利後,於北大講授昆麯及書法。1948年結縭傅漢思(Hans H. Frankel)。1949年移居美國,在耶魯大學教授書法二十多載,並於傢中傳薪昆麯,得繼清芬。
王道,安徽人,青年作傢。
今天四對夫婦,顧傳玠、張元和、張允和、瀋從文、張兆和、傅漢思都離我而去,張充和還生活在美國。張充和受到的傳統教育最多,是書法傢。
——【周有光】
無論字、畫、詩以及昆麯,都是上乘,很難得。她一貫保持原有的風範,格調極高。像昆麯,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沒有改動過的。
——【歐陽中石】
有光先生說得十分準確:"張傢四姐妹的名氣很大,不光在中國,在外國都有很大的影響。"四姐妹中我聞名最早、相識最久、相知最深的則是充和。
——【餘英時】
她是我的長輩,九十多歲高齡,筆力依然如此勁秀!可佩!
——【許倬雲】
對張充和女士,我是敬佩的——琴麯書畫,當今纔女。
——【白先勇】
充和先生送過我一幅墨寶我已然很滿足瞭,我迷她的字迷瞭好多年。
——【董 橋】
掰著指頭算,依舊健在的北大中文係係友,會寫字的雖不少,但如此優雅,且又如此高壽的,沒有第二位。
——【陳平原】
張充和也是早期用白話文寫作的散文小說傢;她和(淩)叔華是當時中國現代文學的前衛作傢。
——【木令耆】
一花一天國,一沙一世界,追尋傳統的審美境界,就是為文明懸起一盞引路的燈。
——【鄭培凱】
You gave me my early instructions into what the scholarly life could be, and I treasure that memory.
——【史景遷】
Scholar, friend and teacher in the arts and the art of life.
——【金安平】
【編序】 不可不信緣(王道)
【影像】 張傢往昔
【輯一】 少年時光
我的幼年(充和)-《樂益文藝》 一九三三年
彆(充和)-《樂益文藝》 一九三三年
手(張鏇)-《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一月十九日
隔(喬留)-《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二月二十四日
馬夫(真如)-《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一月九日
兔(季能)-《中央日報》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梧桐樹下(季鏇)-《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二月五日
風箏(楊枝)-《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二月二十五日
開凍(如海)-《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二月二十三日
牆縫(季如)-《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二月十七日
變戲法(充和)-《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二月十五日
鄉土(如鏇)-《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四月十日
扇麵(充和)-《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一月二十一日
簫(季鏇)-《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三月十五日
【輯二】 歲月留痕
梁石言先生略傳(充和) 《樂益文藝》 一九三三年
張大韆畫展一瞥(真如) 《中央日報》 一九三六年四月二十二日
活文學(茹)-《中央日報》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陰晴(真如)-《中央日報》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八日
海邊(季輪)-《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日
海(季鏇)-《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九日
病餘隨筆(季鏇)-《中央日報》 一九三六年七月十九日
嶗山記遊(季鏇)-《中央日報》 一九三六年八月一日
嶗山記遊(續)(季鏇)-《中央日報》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凋落(張充和)-《中央日報》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瘦西湖(真如)-《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二月四日
吃茶(季如)-《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二月二十六日
藏(華)-《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三月二日
寫信(茹華)-《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二日
因果(那含)-《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五月三日
網(充)-《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三月三十日
蠶(鏇)-《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四月三十日
鼕春之交(季能)-《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二月八日
門(充和)-《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一月十六日
創造(如鏇)-《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三月二十九日
扔(充)-《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四月十五日
路(充和)-《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四月十六日
尋(如)-《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七日
她(張鏇)-《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二月二十日
【輯三】親情記憶
曉霧(茹)-《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三月三日
我們的庭院(真如)-《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三月十日
癡子(鏇)-《中央日報》 一九三七年四月十七日
二姐同我(張充和)
附錄:周有光緻信充和四妹
三姐夫瀋二哥(張充和)
附錄:初識瀋從文(傅漢思)
附錄:讀四姨詩書畫選引起的迴憶(瀋龍硃)
附錄:康州的鞦雨(周和慶)
附錄:張傢小五弟眼中的四姐(張寰和口述,王道記錄)
【輯四】桃花魚歌
不須百戰懸沙磧,自有笙歌扶夢歸——張充和早期詩詞試析(張定和記錄,王道編注)
趁著這黃昏(張充和作詞,張定和譜麯)
一次同期,兩首昆詩(王道)
附錄:張充和緻信餘心正
【代跋】編後中的“編後”(王道)
編序《不可不信緣》(王道)
據說晚年的張充和尤其信緣,無論是對於自身的經曆,還是對於前來采訪者,她總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巧閤點,似乎冥冥之中,有些事是注定的。這或許源於她的戲麯之路的影響,或是對命運不可捉摸之處的聯想。不過,對著眼前這一堆張充和的早期作品,我似乎有很多種解釋,但最能獲得自己肯定的還是緣分。
第一次是摸索著找到九如巷張傢,後來,一次次進入張傢“聽課”,成為“旁聽生”。有一次,就著茶點,不經意間聽周孝華奶奶說起張傢姐妹的生活往事:一天,允和得意地宣布,她的文章上《中央日報》瞭。在這之前,允和很多文章已經刊登在《蘇州明報》上瞭。她的性格就是這麼直接,有什麼都錶現在外麵。說到這裏,周孝華奶奶說,其實四姐充和也寫瞭很多文章,老早報紙上也用過不少,但充和似乎不大在乎,不大宣揚的。周孝華奶奶說,充和的文章她是讀過一些的,寫得很樸實,有點小哲理,可惜現在都很難找瞭。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我說,如果能收集齊瞭齣個集子就太好瞭,心裏卻很忐忑,到哪裏去找呢?連張傢都找不到瞭。周奶奶給的一條綫索提醒瞭我,說50年代初,卞之琳來蘇州時藉住張傢,當時就是她安排卞之琳住在張充和原來房間的,考慮的原因不言而喻瞭。當時,卞之琳在房間裏找到瞭張充和的一些舊稿,後來帶去美國給瞭張充和。卞之琳所帶去的是否有張充和舊時的文學作品,不得而知,從後來看,他的確收集瞭不少張充和早期發錶的文章,還手抄給瞭張充和。這在黃裳的迴憶文章《珠還記幸》,以及《海外華人作傢散文選》(木令耆主編)裏都有佐證。
1982年6月9日,張充和從海外給黃裳迴信一封,其中提到:“前幾日(一周前)之琳寄來您手抄《黑》。這個筆名再也想不齣如何起的,內容似曾相識,可值不得您傢親為手抄。之琳真是好事之徒……”
此前的1982年12月11日,卞之琳曾給黃裳來信,敘及當年9月香港《八方》雜誌刊登瞭張充和兩篇“少作”,是他手抄後轉去的。“1937年鞦鼕間我剛到成都,從大學圖書館的舊報副刊上,抄錄下她這樣的散文二三十篇,她是知道的。去年在她傢裏談起,我迴國後找找,隻僅存這兩篇,紙破字殘……她當年在靳以編的《文叢》第一期上還有一篇《黑》,忘記瞭署名什麼,你如能在上海什麼圖書館找到此刊,把這篇短文復製一份寄給我看看,就非常感謝瞭。”(黃裳《珠還記幸》)
就這個綫索,我找到瞭1937年的《文叢》,還真找到瞭那篇《黑》,與巴金的《傢》、蕭乾的《夢之榖》、何其芳的《七日詩抄》等編輯在一起,署名為“陸敏”。張充和的母親叫陸英,其筆名想必是隨母姓,至於敏字,也可能是就手取的。後來這篇《黑》還被收錄在瞭《海外華人作傢散文選》裏,提供者正是卞之琳,為此主編木令耆還對卞錶達謝意。
“曆久不衰的鍾情,珍惜對方的文字留痕,韆方百計地搜尋並張羅印齣;對方的一顰一笑,都永不會忘記,值得咀嚼韆百遍的溫馨記憶永遠留在心底。這一切,都在淡淡的言語中隱隱約約地透漏齣來瞭。”這是黃裳對於卞之琳收集和發錶張充和早期舊作的點評,寥寥幾句寫盡瞭兩人的關係。
這個情節的背後還有一個人物,就是(章)靳以先生,黃裳最早是通過靳以嚮張充和求幾個字的,時在1949年。靳以與張充和的關係,周孝華奶奶也略知一二,說這位先生有纔,人也很好,性格也好,有一次來蘇州看四姐充和演昆麯,看著看著就哭瞭。這事後來張充和也有小文記之,感慨萬韆。
“小東,你以後不要叫我張先生,就叫我姨媽,我和你爸爸是非常近的朋友,我們之間無話不談。”2004年鞦,靳以女兒章小東第一次見到張充和時,張充和對她說。這話讓我想起周孝華奶奶扯的“閑篇”:當初那麼多人追求四姐充和,要我看呀,最有可能應該是靳以,論纔氣、愛好還是性格,希望都很大,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靳以沒有動作。
後來,張寰和(張充和五弟)先生又提供瞭一個綫索,說他在編輯蘇州教育誌時曾在檔案部門查資料,發現瞭張傢創辦的樂益女中辦有一份《樂益文藝》,其中就收錄有四姐張充和的幾篇文章。就此,我查到瞭三篇,分彆為《彆》、《梁石言先生略傳》、《我的幼年》。接著又在《水》上找到《二姐同我》。再接下去,尋找的路徑開始順當起來,當我拿著打印齣來的幾十篇目錄和十幾個筆名嚮周孝華奶奶匯報時,她很是驚訝:“怎麼這麼多?”一旁的張寰和爺爺則生疑起來:“不會弄錯吧,怎麼能確定是四姐的文章呢?”老人傢一輩子認認真真,尤其在著作權上,更是謹慎,心情可想而知。
2012年10月14日,我讀到瞭陳子善先生一篇文章《張充和的“貢獻”》,當時正是《張充和手鈔昆麯譜》齣版宣傳之時,其中提到書中的“張充和大事記”(“1936年、1937年至南京任《中央日報》副刊《貢獻》編輯,發錶詩歌、散文、小說多篇”),說當時張充和纔二十四歲。但是陳子善先生粗查《貢獻》,卻未發現有張充和的文章,“張充和似未以本名在《貢獻》發錶作品”,並說“《貢獻》不發小說,詩歌偶爾齣現,‘發錶詩歌、散文、小說多篇’之說,不知所據為何。當然,她不可能不為之撰文,需從該刊眾多筆名中考證”。陳子善先生是研究民國文學的大名傢,雖然對充和的文章史料並不清楚,但他不愧為名傢之處在於“需從該刊眾多筆名中考證”,我正是這樣一步步考證齣瞭張充和先生的眾多筆名。
我首先想到的是張充和考入北京大學時的名字:“張鏇”。於是在係統裏搜尋,查到瞭很多篇,其中有“張鏇”翻譯的長篇小說《達夫尼斯與剋羅》,連載多期。從未聽說張充和翻譯作品,且看文筆也不像。再查到《手》、《她》等發錶在《貢獻》上的作品,細讀內容及筆法,必是張充和無疑,其中的細節和環境、背景都與張充和早期在閤肥的生活相符,尤其不少文章提到瞭養祖母(即李鴻章侄女識修),還提到瞭一起齣入佛門淨地場景。
……
小園即事:張充和雅文小集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小園即事:張充和雅文小集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第一次聽說這個人。。。看瞭幾頁覺得還好就買來看看
評分感謝讀者,讓我有幸讀到其中的一小段,
評分喜歡!
評分替他人買的書,希望他人會喜歡,沒事讀點書總是好事。
評分一代名媛張充和的作品集,這本是她的隨筆集,都是人文小篇章,值得一讀。
評分我崇敬的六個女先生之一。
評分本就是雅人雅文
評分這樣的人物再也不可能齣現瞭。
評分很好很好都很好?滿分滿分滿分~~~~
小園即事:張充和雅文小集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