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氏体系是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科学演剧方法论,对现代中国戏剧、电影表演艺术产生过巨大推动作用。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得到大力推行,随后遭遇了荒谬、不公正的批判。粉碎“四人帮”后,在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中,我们以“必须正确认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的态度重新评价了斯氏体系。新时期以来,为加强对影视剧演技的研究,进一步提高表演艺术水平,仍有必要重温斯氏体系以资借鉴。
在美国,美国表演学派——“方法派”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延续和发展。该派主要成员在美国影剧坛享有盛誉,并在多年间决定了美国电影表演的主要面貌。斯氏体系为演员们达到在舞台和银幕上的真实表演提供了坚实的框架。
《演员自我修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20世纪初俄罗斯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继承了西欧和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戏剧艺术传统、积累了他本人的表演和导演经验,并在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创作实践基础上创立的现实主义演剧体系,也是世界上表演艺术理论中极具影响的理论体系。
郑君里、章泯等合译的《演员自我修养》,最初完稿于1942年,译文一二章曾于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大公报》连载,题为“一个演员的手记”。这是国内初次介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及其表演理论体系——斯氏体系。这本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写作了三十多年,并穷其一生不断修改完善。
《中学图书馆文库:演员自我修养》采用“半小说”形式,虚构了一群热心戏剧探索、喜爱表演的师生,通过他们日常的上课、交流和排演,传达出作者的戏剧主张,要求演员进行真实的、深刻的、完全的现实主义创作,“一个演员不仅在舞台上要注意观察,同时在实际人生中也得注意。他应该把整个身心都集中于任何吸引他注意力的事物。他不能像一个漠不关心的路人一样注视一个对象,而应用深入的眼光去观察。否则,他的全部创作方法会显得不相称,而与人生脱节。”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Stanislavski,1863—1938),苏俄国著名导演、演员、戏剧教育家、理论家。名言是:“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斯氏体系”号召前进,号召作不断的自我修养,不屈不挠的进步。《演员自我修养》的读者必须好好记住他的话:“我在自己书中所写的东西不是关于个别的时代与该时代的人们的,而是关于一切有艺术倾向者,一切民族与一切时代的有机自然的。”
郑君里(1911—1969),曾用名郑重,千里,上海人。自幼家境贫寒,酷爱表演艺术,早年考入南国艺术学院戏剧科学习。1929年涉足南国社《卡门》等剧演出。1931年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1930年代曾出演多部电影、话剧中的重要角色。1940年后转向导演,代表作有《乌鸦与麻雀》。1949年后导演了《林则徐》、《聂耳》等多部电影。主要著述有《角色的诞生》、《画外音》,译作有《演讲六技》(杰希·波里斯拉夫斯基著)等。
章泯(1906—1975),原名谢兴,四川乐山人。1918年入成都第一中学堂。早年参与青柳剧社的演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开始从事戏剧导演工作。1931年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曾导演了《娜拉》、《钦差大臣》等作品。
《演员自我修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20世纪初俄罗斯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继承了西欧和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戏剧艺术传统、积累了他本人的表演和导演经验,并在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创作实践基础上创立的现实主义演剧体系,也是世界上表演艺术理论中极具影响的理论体系。
第一章 初次检验
第二章 演技的艺术观
第三章 动作
第四章 想象
第五章 注意的集中
第六章 筋肉松弛
第七章 单位与目的
第八章 信念与真实感
第九章 情绪记忆
第十章 交流
第十一章 适应
第十二章 内在的动力
第十三章 不断的线
第十四章 内心的创造状态
第十五章 最高目的
第十六章 下意识的起点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莫斯科艺术剧场的演剧
工作年表
译后记
术语中英对照表
第二章演技的艺术观
今天我们被邀聚在一起,听导演对我们演戏的批评。
他说:“第一,我们先把在艺术中优秀的东西找出来,了解它的真义。所以,我们先从这次检验中所见到的可取之处讨论起。这一次只有两个瞬间值得我们注意:第一个是,当玛丽亚倒身冲下台阶,嘴里惨叫着‘救命啊!’的时候;第二个是柯斯脱亚.纳隆凡诺夫说‘流血啊,伊阿古,血啊!’的时候,这一次时间要比较长一点。拿这两个例子来说,你们演戏的人,跟我们看戏的人,两者都把自己完全交给了舞台。我们可以认定这些成功的瞬间就是一种‘生活于角色’的艺术。”
“{文是种什么艺术呢?”我问道。
“你自己经验过的。你不妨把你所感觉到的说出来。”
“我不清楚,而且也忘了。”我说,听见托尔佐夫的称赞却有点窘。
“什么!你居然会忘记你自己内心的兴奋?你难道忘了你的手,你的眼睛,你的整个身体都冲动起来,想抓到点什么东西吗?你难道忘了你用力咬着嘴唇,拼命忍住眼泪吗?”
“现在你既然把经过的情形告诉我,我也依稀记起我的动作了。”我承认。
“假使没有我,难道你就不了解你的情感表现到外面来,是经过些什么关系的吗?”
“不了解,我承认我不了解。”
“那么你是直觉地用你的下意识去表演的吗?”他推论。
“也许是的,我不知道。不过这样究竟好不好呢?”
“假使你的直觉引你走正路,那是很好的,假使引你走的是错路,那就糟了。”托尔佐夫对我解释。他又说:“在这次公开表演中,好在它没有引你走上歧途,而你在那几个成功的瞬间所给予我们的,实在是非常之好。”
“这话当真?”我问道。
“是的,因为当一个演员能够完全为剧本所吸引住的时候,那是最好不过的。那时候他不顾本人的意志,生活于角色的生活中,既不注意他怎么样去感觉的,也不考虑他所做的是什么,只是依循着角色的本意,下意识地而直觉地活动。意大利名优沙尔文尼…说过:“伟大的演员应该充满着情感,对于他所表现着的事物尤其应该感应。他不仅在研究自己的角色时把一种情绪感应了一两次就算了,以后每一次演戏,还得多多少少感应原来的情绪,不管是演第一次或第一千次。”不幸这一点是不受我们摆布的,我们的下意识是我们的意识所不能及的。我们跑不进那片领域里,假使我们为着某种理由非得钻进去不可,那么所谓下意识,就一变而为意识的,马上死掉了。
“因此结果是个僵局,我们打算在灵感启发之下去创造,但给我们灵感的却是我们的下意识;而事实上我们又只有通过自己的意识才能运用这一种下意识,这么一来下意识又不得不为意识所杀死。
“好在还有一条路走得通。我们找到的解决办法要兜圈子,不是直接到达的。在人类的性灵之中,有某几种元素本来是受意识与意志所辖制。这些受人支配的成分能够转过来对不随意的心理过程起作用。
“确切地说,这里要求极端复杂的创造工作。它有一部分是靠我们意识的控制而进行,而更重要的却是下意识的,不随人意的。
“唤起你的下意识,把它渗进创造的工作里,这得有一种特殊的技巧。凡属真正下意识的东西,我们可以听其自然,我们只从可以把握的东西着手。有时候下意识和直觉渗进我们的工作里来,我们一定要明白如何不致妨碍它。
“谁也不能够常常倚赖下意识和灵感去创作,世界上还没有这样的天才。所以,我们的艺术教我们首先从意识的正确创造人手,因为这最容易诱导属于灵感的下意识的花葩开放。假使你在自己的戏里能够把握到多一点的意识的创作的瞬间,将来你的灵感也会有多一点的流露机会。
……
这本书的气质是沉静而有力量的,它没有大声疾呼,却字字千钧。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导师,站在台侧,用最简洁的语言指出你最容易忽略的致命错误。我欣赏它对“诚实”二字的反复强调,这种诚实不仅是对观众的,更是对自己表演过程的诚实。书中对“舞台感”的理解也极具启发性,它并非指夸张的动作或宏大的姿态,而是一种内在的能量场,一种能够辐射并感染全场观众的无形磁力。我试着将书中的一些关于如何处理“空白时间”——那些角色看似无所事事,实则内心波涛汹涌的瞬间——的理论运用到实际中,效果立竿见影,我的表演一下子就“活”了过来,充满了呼吸感和张力。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在看似静止中蕴含无限的动态,这对于提升任何表演的深度都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并在实践中不断印证的书籍。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一些练习方法,在镜子前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去伪存真”的训练,那种体验是既痛苦又释放的。作者对于“情感记忆”和“想象力”的论述,摆脱了早期一些流派的教条主义,变得更为开放和人性化。它鼓励演员去挖掘自己生命中最真实、最尖锐的体验,然后用一种高度自律的方式去驾驭它,而不是被它反噬。我特别喜欢书中提到的一种“容器”的比喻,演员不是去“成为”另一个人,而是为角色提供一个可以容纳其复杂性的“容器”。这个概念极大地减轻了初学者对“模仿”的焦虑感。而且,书中还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对西方戏剧史的简要回顾,让读者能够理解这些表演理念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迭代演进,这使得全书的知识体系显得非常扎实和立体。
评分读完这部作品,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表演”二字的一些刻板印象。在此之前,我总觉得舞台上的光芒万丈需要某种与生俱来的天赋,但这本书却雄辩地证明了,卓越的技艺是可以通过系统、痛苦的自我雕琢达成的。它像是一份极其严谨的“身体与精神使用手册”,教导我们如何将自己的肉体变成最精确的表达工具,如何让潜意识里的情感能够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书中对于“松弛感”的追求尤其让我震撼,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论述,一个演员如何才能在高度集中的状态下,依然保持身体的自然流动,避免僵硬和做作。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打磨,让人不禁对那些殿堂级的表演艺术家肃然起敬。它不仅仅是给演员看的,我想任何一个从事创意工作,需要面对公众表达的人,都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方法论,关于如何直面自己的弱点,并将其转化为力量。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所有热爱表演艺术的人量身打造的宝典!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其中那种深入骨髓的、对舞台真实性的探求深深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实际操作层面的洞察。作者对于如何捕捉角色内心深处的细微情感变化,有着近乎偏执的关注。书中详细拆解了经典剧目中那些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需要千锤百炼的瞬间,比如一个眼神的停留,一次呼吸的调整,如何才能准确地传达出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挣扎与抉择。我尤其欣赏它探讨“自我”与“角色”边界的章节,那不仅仅是技巧的传授,更像是一场关于存在意义的哲学思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舞台上那些伟大表演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明白了真正动人的表演,绝非仅仅是模仿,而是灵魂深处的碰撞与投射。那些关于舞台调度、对手戏的配合的描述,也让我在排练自己的小品时,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整体的结构和节奏感。
评分要说这本书的“缺点”,可能就是它的门槛略高。对于完全没有接触过戏剧训练的纯粹爱好者来说,里面的某些术语和训练方法可能会显得有些晦涩难懂,需要一定的耐心去消化和对译。但正是这种“不妥协”的专业性,才让它在众多浮于表面的表演指南中脱颖而出。它不试图取悦所有人,它只忠诚于舞台的真理。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声音的使用”那一章,它不是教你如何“朗诵”,而是教你如何让声音成为人物内在情绪的自然延伸,如何利用腔调和气息的细微变化,构建起人物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层次。我感觉自己像是得到了一把精密的“手术刀”,可以用来剖析每一个角色的灵魂深处。每一次重读,都会发现新的层次和新的启发,就像面对一个永远也挖掘不尽的宝藏。
评分书籍不错,包装很好的
评分终于买了这本书,时时都离不开演技啊
评分我喜欢看书纸质书不是电子书电子书很烦
评分书籍不错,包装很好的
评分不错!挺好的!应该对表演有帮助!
评分这本书总是被当作段子 但是其实很有料的
评分书的内容和想象中不一样,是因为曾经看过星爷在电影里提到过才买的。
评分新书干净有包装!!!!!!!!
评分作为一本业余读物,提升综合素质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