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是儒学名著,卷目分为道体、为学、致知、存养、克己、家道、出处、治体、制度、处事、教学、警戒、异端、圣贤十四卷。书名取意于《论语》中的“切问而近思”,意思是由切己处思考,观照圣人言教,由近及远,下学上达,循序渐进。取此书名的用意在于,把《近思录》当作学习四子著作的阶梯。
《近思录》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发展成熟的理论形态,为确立儒家道统,传播理学思想起了积极的作用。与其说《近思录》是四子思想精华的缩影,不如说它是朱熹、吕祖谦借四子的言论而有意建构的道学体系,这才是此书X具原创性的价值。通过朱熹、吕祖谦的精心编排,《近思录》不仅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始于道体经由内外进修之道而直达圣贤境界的道学体系,也彰显出它区别于传统儒学的独特道学特质,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集大成者。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号东莱。曾任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
卷一 道体
【题解】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贯穿于万事万物。本卷为《近思录》的大纲,探讨了性之本源,道之体统,是理学思想的纲领。
濂溪先生①曰:无极而太极②。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③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④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行。无极之真,二五⑤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X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⑥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⑦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⑧。”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注释】
①濂溪先生: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号濂溪。
②太极:宇宙的本源,万物产生的根本。
③两仪:阴阳。
④五气:五行之气。
⑤二五:阴阳二气与五行。
⑥五性:仁、义、礼、智、信。
⑦立人极:圣人树立准则让人们有所持循,方得以成就圣贤,与天地同参。
⑧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出自《易经·系辞上传》第四章。
【译文】
周敦颐说:作为宇宙本源,太极是广大无边的。太极一动就出现了阳,动到X致就出现了静。静就出现阴,静到X致就又回复到动。动和静相互成为对方出现的根本。太极分为阴和阳两仪。阳和阴转换就生成了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之气顺次流布,推动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五行来源于阴阳,阴阳在太极之中统合。太极就是无极。水、火、木、金、土这五行生成以后,各自有其特性。无极的真谛与阴阳五行的精微,奇妙地融合而凝聚成形。象征天的“乾”成为男,象征地的“坤”成为女,阴阳二气交相感应,化育生成万物。万物生生不息,就有了无穷的变化。其中只有人类,独得天地间的精华而成为万物之灵长。身体形成后,神智受感发而有了心智。仁、义、礼、智、信感于外物而区分出善与恶,于是体现在世间万事万物上。圣人确定了中正仁义的标准,并主张心中常保清净无私,方能将灵性中的中正仁义之德表现出来,于是人的X高境界就产生了。因此,圣人的德行像天地一样广阔,眼光像日月一样明亮,行为像四季一样有序,判断像鬼神一样能察知吉凶。君子修行圣人之道就能吉祥,小人违背此道就会遇到凶险。所以《易经》说:“圣人确立了阴与阳为天之道,柔与刚为地之道,仁与义为人之道。”又说:“圣人追溯万物的开始,回顾万物的终结,所以知道生死的道理。”《易经》确实博大啊,真是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①曰义,理曰礼,通②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③不可见,充周不可穷④之谓神。
【注释】
①宜:适宜。
②通:通达。
③微:细微。
④穷:穷尽。
【译文】
“诚”的本体源于自然无为,一有杂念就产生了善恶。心存德爱是“仁”,举止适宜是“义”,符合天理是“礼”,通达万物是“智”,志有操守是“信”。行为能遵循天性安于天理的是圣人;能恢复人的本性并受持不失的是贤人;圣人之德微妙而不可视见,充塞而不可穷尽,这就称为“神”了。
这套《近思录》的排版简直是为我们这些痴迷于古籍又苦于文言障碍的现代人量身定做的。首先最让我惊喜的是它那种近乎苛刻的文白对照处理。很多时候,我们读古书,常常是看着原文,脑子里已经开始自动脑补各种翻译,结果往往是抓不住原文的神韵。但有了这个版本,每遇到一个拗口的句子或者生僻的词汇,旁边立刻就能找到现代汉语的对应,而且这个翻译不是那种死板的直译,它似乎还保留了宋明理学那种内敛的思辨味道。读起来就好像有一位既博学又耐心的老先生,坐在你旁边,手把手地帮你拨开那些层层叠叠的文言迷雾,让你既能感受到原著的庄重,又不至于在晦涩中迷失方向。尤其是那些重要的义理阐发之处,注释部分更是细致入微,把背后牵涉到的朱熹和陆九渊等人的思想脉络都勾勒得清清楚楚,这对于想深入理解“格物致知”这些核心概念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的工具书。
评分购买这本书之前,我对市面上各种“国学读本”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了,大多是浮光掠影,或者过度解读。但这套《近思录》真正做到了“精粹”二字的含义——凝练而不失深度。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对“易知”与“难行”之间鸿沟的处理。注释部分没有回避儒家思想的难度,反而坦诚地指出了,理学之所以是“学”,正在于它需要毕生的努力去实践。这种坦率的态度,比那些把圣贤描绘得完美无缺的版本要来得更真实、更有力量。我感觉自己不是在“朝圣”,而是在进行一场严肃的、需要汗水付出的内在修行。它提供了一个极其扎实、可靠的文本基础,让读者可以放心地沉浸其中,去感受那种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关于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的深刻思考,这远比读几本快餐式的成功学书籍要来得有价值得多。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可操作性”。很多探讨性极强的古代典籍,读完之后常常会有一种“我懂了,但好像什么也没改变”的空虚感。但这套《近思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总是在关键的地方提醒你,这些学问最终是要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的。比如说,关于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家庭伦理的部分,译文和注释的处理都非常注重“实践的智慧”。我发现自己不再只是停留在理解“存天理”的抽象概念,而是开始思考,在家庭聚会中,面对亲友的闲言碎语时,我该如何用“敬畏之心”去应对,而不是被情绪所主导。这种细微之处的调整,恰恰体现了编者对“家训”和“经典”二者结合点的精准把握,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内在的张力与自我砥砺的动力。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领会中华国学经典的精髓,就不能只停留在对“格言警句”的肤浅引用上。《近思录》本身作为儒家思想集大成式的著作,其内在的逻辑推进和层层递进的修身路径,才是最值得推敲的。这套书在这方面的处理,尤其是“圣贤家训经典读本”的定位,让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研究材料,更像是某种生活哲学的实操手册。我特别欣赏它在阐述“为学之功,在于慎独”这些章节时,注释是如何巧妙地将理论与日常生活的细节联系起来的。它没有把这些道理架空,而是落实在“存天理,去人欲”这种最朴素的道德实践上。读完一章,我常常会停下来,不是去背诵某一句漂亮话,而是反思自己最近在处理人际关系或者面对诱惑时,是如何在“天理”和“私欲”之间摇摆的。这种引导自我审视的力量,远比单纯的文本阅读要深刻得多,它真正实现了经典的“入世”价值。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品味,虽然是面向大众的普及读本,但一点也不显得廉价。它选用了那种略带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面对古籍的敬畏感。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的选取和编排,体现出一种克制的美学。它没有试图把所有的理学家都塞进来,而是紧紧围绕着《近思录》这条主线,辅以恰到好处的背景介绍和人物小传。特别是对朱熹理学体系中那些复杂的“心”“性”“理”“气”的辨析,注释部分处理得非常巧妙,它们没有用过于现代的哲学术语去“污染”原意,而是用更贴近宋代理学语境的解释来梳理概念,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极其友好的。它在保证学术准确性的同时,成功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人感觉自己是在和古代的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不是在啃一本厚厚的教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