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設計師教程(第四版)

軟件設計師教程(第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褚華 編
圖書標籤:
  • 軟件設計
  • 軟件工程
  • 設計師
  • 教程
  • 第四版
  • 計算機
  • 信息技術
  • 專業書籍
  • 軟件開發
  • 係統設計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370451
版次:4
商品編碼:11524741
品牌:清華大學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在軟考中級資格中,報考熱門的,也是在校學生關注的是網絡工程師和軟件設計師。
  在軟考初級資格中,報考熱門的,也是在校本科生關注的是網絡管理員和程序員。
  考生一旦通過考試,便有應聘大企業的敲門金磚。
  好消息是這四個模塊的指定教材,從第1版到現在的第4版曆經10年,終於麵市瞭。
  更貼近考點,更有利於考生掌握知識點的第4版齣版後,相信您會有量級的提高。

內容簡介

  《軟件設計師教程(第四版)》作為中級職稱的軟考指定教材,具有比較專業的指導意義。本書根據《軟件設計師考試大綱》的重點內容,闡述瞭12章的內容,考生在學習教材內容的同時,還須對照考試大綱(2014版),認真學習和復習大綱的知識點。
  《軟件設計師教程(第四版)》是在《軟件設計師考試大綱》的指導下,對《軟件設計師教程(第三版)(修訂版)》進行瞭認真 修編,部分章節重寫後形成的。在本書中,強化瞭軟件工程部分的知識,增加瞭Web應用係統分析與設計知識。
  《軟件設計師教程(第四版)》書適閤參加本書考試的考生和大學在校生作為教材。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計算機係統知識 1
1.1 計算機係統基礎知識 1
1.1.1 計算機係統硬件基本組成 1
1.1.2 中央處理單元 1
1.1.3 數據錶示 4
1.1.4 校驗碼 9
1.2 計算機體係結構 11
1.2.1 計算機體係結構的發展 11
1.2.2 存儲係統 19
1.2.3 輸入/輸齣技術 29
1.2.4 總綫結構 33
1.3 安全性、可靠性與係統性能評測基礎知識 34
1.3.1 計算機安全概述 34
1.3.2 加密技術和認證技術 37
1.3.3 計算機可靠性 45
1.3.4 計算機係統的性能評價 47
第2章 程序設計語言基礎知識 52
2.1 程序設計語言概述 52
2.1.1 程序設計語言的基本概念 52
2.1.2 程序設計語言的基本成分 56
2.2 語言處理程序基礎 62
2.2.1 匯編程序基本原理 62
2.2.2 編譯程序基本原理 64
2.2.3 解釋程序基本原理 91
第3章 操作係統知識 94
3.1 操作係統基礎知識 94
3.1.1 操作係統的定義與作用 94
3.1.2 操作係統的特徵與功能 94
3.1.3 操作係統的發展及分類 95
3.2 處理機管理 98
3.2.1 基本概念 98
3.2.2 進程的控製 102
3.2.3 進程間的通信 102
3.2.4 管程 106
3.2.5 進程調度 108
3.2.6 死鎖 110
3.2.7 綫程 114
3.3 存儲管理 115
3.3.1 基本概念 115
3.3.2 存儲管理方案 116
3.3.3 分頁存儲管理 118
3.3.4 分段存儲管理 120
3.3.5 段頁式存儲管理 122
3.3.6 虛擬存儲管理 122
3.4 設備管理 128
3.4.1 設備管理概述 128
3.4.2 I/O軟件 129
3.4.3 設備管理采用的相關緩衝技術 130
3.4.4 磁盤調度 132
3.5 文件管理 134
3.5.1 文件與文件係統 135
3.5.2 文件的結構和組織 136
3.5.3 文件目錄 137
3.5.4 存取方法和存儲空間的管理 139
3.5.5 文件的使用 141
3.5.6 文件的共享和保護 141
3.5.7 係統的安全與可靠性 143
3.6 作業管理 145
3.6.1 作業與作業控製 145
3.6.2 作業調度 146
3.6.3 用戶界麵 147
3.7 網絡與嵌入式操作係統基礎知識 148
3.7.1 網絡操作係統 148
3.7.2 嵌入式操作係統 149
3.8 UNIX操作係統實例 150
3.8.1 UNIX操作係統 150
3.8.2 UNIX文件係統 150
3.8.3 UNIX進程與存儲管理 152
3.8.4 UNIX設備管理 152
3.8.5 shell程序 154
第4章 軟件工程基礎知識 159
4.1 軟件工程概述 159
4.1.1 計算機軟件 160
4.1.2 軟件工程基本原理 161
4.1.3 軟件生存周期 163
4.1.4 軟件過程 164
4.2 軟件過程模型 168
4.2.1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168
4.2.2 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 170
4.2.3 演化模型(Evolutionary Model) 170
4.2.4 噴泉模型(Water Fountain Model) 173
4.2.5 基於構件的開發模型(Component- based Development Model) 173
4.2.6 形式化方法模型(Formal Methods Model) 174
4.3 軟件開發方法 174
4.3.1 結構化方法 174
4.3.2 Jackson方法 175
4.3.3 原型方法 175
4.3.4 麵嚮對象方法 175
4.3.5 敏捷方法 176
4.4 軟件工具與軟件開發環境 177
4.4.1 軟件工具 177
4.4.2 軟件開發環境 179
4.5 軟件項目管理 180
4.5.1 軟件項目管理設計的範圍 180
4.5.2 軟件項目估算 182
4.5.3 進度管理 185
4.5.4 軟件項目的組織 188
4.5.5 軟件質量管理 190
4.5.6 軟件配置管理 197
4.6 風險管理 199
4.6.1 軟件風險 199
4.6.2 風險識彆 200
4.6.3 風險預測 201
4.6.4 風險評估 202
4.6.5 風險控製 202
4.7 軟件度量 203
4.7.1 軟件度量分類 203
4.7.2 軟件復雜性度量 205
第5章 係統開發與運行 207
5.1 係統分析與設計概述 207
5.1.1 係統分析概述 207
5.1.2 係統設計的基本原理 208
5.1.3 係統設計的內容和步驟 211
5.1.4 係統總體結構設計 212
5.1.5 係統文檔 217
5.2 需求分析與需求工程 218
5.2.1 軟件需求 218
5.2.2 需求分析原則 219
5.2.3 需求工程 219
5.2.4 需求建模 220
5.2.5 需求規約與驗證 221
5.2.6 需求管理 222
5.3 結構化分析方法 223
5.3.1 結構化分析方法概述 223
5.3.2 數據流圖 223
5.3.3 數據字典(DD) 233
5.4 結構化設計方法 235
5.4.1 結構圖 235
5.4.2 結構化設計的步驟 235
5.4.3 數據流圖到軟件體係結構的映射 236
5.5 Web應用係統分析與設計 238
5.5.1 WebApp的特性 238
5.5.2 Web應用係統分析模型 239
5.6 用戶界麵設計 242
5.6.1 用戶界麵設計的黃金原則 242
5.6.2 用戶界麵的分析與設計 244
5.6.3 用戶界麵設計問題 245
5.7 測試基礎知識 247
5.7.1 係統測試與調試 247
5.7.2 傳統軟件的測試策略 249
5.7.3 測試方法 256
5.7.4 調試 259
5.7.5 測試Web應用係統 261
5.8 係統運行和維護知識 262
5.8.1 係統轉換 262
5.8.2 係統維護概述 264
5.8.3 係統評價 267
第6章 網絡與多媒體基礎知識 269
6.1 網絡概述 269
6.1.1 計算機網絡的概念 269
6.1.2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272
6.1.3 網絡的拓撲結構 273
6.1.4 ISO/OSI網絡體係結構 275
6.2 網絡互連硬件 278
6.2.1 網絡的設備 278
6.2.2 網絡的傳輸介質 281
6.2.3 組建網絡 283
6.3 網絡的協議與標準 286
6.3.1 網絡的標準 286
6.3.2 局域網協議 288
6.3.3 廣域網協議 293
6.3.4 TCP/IP協議族 296
6.4 Internet及應用 301
6.4.1 Internet概述 302
6.4.2 Internet地址 302
6.4.3 Internet服務 310
6.5 網絡安全 316
6.5.1 網絡安全概述 316
6.5.2 網絡的信息安全 318
6.5.3 防火牆技術 322
6.6 多媒體的基本概念 328
6.6.1 虛擬現實基本概念 330
6.6.2 聲音 332
6.6.3 圖形和圖像 337
6.6.4 動畫和視頻 344
6.7 多媒體網絡 351
6.7.1 超文本與超媒體 352
6.7.2 流媒體 353
6.8 多媒體計算機係統 355
6.8.1 多媒體計算機硬件係統 355
6.8.2 多媒體計算機軟件係統 356
第7章 數據庫技術基礎 359
7.1 基本概念 359
7.1.1 數據庫與數據庫管理係統 359
7.1.2 DBMS的功能 360
7.1.3 DBMS的特徵及分類 361
7.1.4 數據庫係統的體係結構 362
7.1.5 數據庫的三級模式結構 365
7.1.6 大數據 367
7.2 數據模型 370
7.2.1 數據模型的基本概念 370
7.2.2 數據模型的三要素 370
7.2.3 E-R模型 370
7.2.4 層次模型 376
7.2.5 網狀模型 378
7.2.6 關係模型 380
7.2.7 麵嚮對象模型 381
7.3 關係代數 382
7.3.1 關係數據庫的基本概念 382
7.3.2 5種基本的關係代數運算 387
7.3.3 擴展的關係代數運算 389
7.4 關係數據庫SQL語言簡介 397
7.4.1 SQL數據庫體係結構 398
7.4.2 SQL的基本組成 398
7.4.3 SQL數據定義 399
7.4.4 SQL數據查詢 404
7.4.5 SQL數據更新 412
7.4.6 SQL訪問控製 413
7.4.7 嵌入式SQL 415
7.5 關係數據庫的規範化 416
7.5.1 函數依賴 416
7.5.2 規範化 417
7.5.3 模式分解及分解應具有的特性 419
7.6 數據庫的控製功能 420
7.6.1 事務管理 420
7.6.2 數據庫的備份與恢復 421
7.6.3 並發控製 422
第8章 數據結構 425
8.1 綫性結構 425
8.1.1 綫性錶 425
8.1.2 棧和隊列 430
8.1.3 串 434
8.2 數組、矩陣和廣義錶 439
8.2.1 數組 439
8.2.2 矩陣 441
8.2.3 廣義錶 442
8.3 樹 443
8.3.1 樹與二叉樹的定義 444
8.3.2 二叉樹的性質與存儲結構 445
8.3.3 二叉樹的遍曆 448
8.3.4 綫索二叉樹 451
8.3.5 最優二叉樹 452
8.3.6 樹和森林 456
8.4 圖 459
8.4.1 圖的定義與存儲 459
8.4.2 圖的遍曆 463
8.4.3 生成樹及最小生成樹 466
8.4.4 拓撲排序和關鍵路徑 468
8.4.5 最短路徑 471
8.5 查找 473
8.5.1 查找的基本概念 473
8.5.2 靜態查找錶的查找方法 474
8.5.3 動態查找錶 478
8.5.4 哈希錶 485
8.6 排序 489
8.6.1 排序的基本概念 489
8.6.2 簡單排序 490
8.6.3 希爾排序 491
8.6.4 快速排序 493
8.6.5 堆排序 494
8.6.6 歸並排序 496
8.6.7 基數排序 497
8.6.8 內部排序方法小結 498
8.6.9 外部排序 499
第9章 算法設計與分析 503
9.1 算法設計與分析的基本概念 503
......

前言/序言

  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實施至今已經曆瞭二十餘年,在社會上産生瞭很大的影響,對我國軟件産業的形成和發展做齣瞭重要的貢獻。為瞭適應我國計算機信息技術發展的需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決定將考試的級彆拓展到計算機信息技術行業的各個方麵,以滿足社會上對各種計算機信息技術人纔的需要。
  編者受全國計算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辦公室委托,對《軟件設計師教程(第三版)修訂版》進行改寫,以適應新的考試大綱要求。在考試大綱中,要求考生掌握的知識麵很廣,每個章節的內容都能構成相關領域的一門課程,因此編寫的難度很高。考慮到參加考試的人員已有一定的基礎,所以本書中隻對考試大綱中所涉及的知識領域的要點加以闡述,但限於篇幅所限,不能詳細地展開,請讀者諒解。
  全書共分12章,各章節內容安排如下:
  第1章主要介紹計算機係統基礎知識、計算機體係結構以及安全性、可靠性和係統性能評測基礎。
  第2章主要介紹程序設計語言的基本概念與基本成分,闡述瞭匯編程序、編譯程序與解釋程序的基本原理。
  第3章主要介紹操作係統中處理機管理、存儲管理、設備管理、文件管理、作業管理以及網絡與嵌入式操作係統基礎知識。
  第4章主要介紹軟件工程中軟件過程與過程模型、軟件開發方法、軟件工具與軟件開發環境、軟件項目管理、風險管理、軟件度量基礎知識。
  第5章主要介紹係統分析與設計、需求分析與需求工程、結構化分析與設計、Web應用係統分析與設計、用戶界麵設計、測試以及係統運行與維護基礎知識。
  第6章主要介紹網絡與媒體基礎知識,包括網絡體係結構、網絡互連設備、網絡構件、網絡應用和安全,以及多媒體聲音、圖形圖像、動畫與食品、多媒體網絡與多媒體計算機方麵的基礎知識。
  第7章主要介紹數據庫的基本概念、數據模型、關係代數、SQL語言、規範化理論和事務處理。
  第8章主要介紹數據結構的基礎知識,包括綫性結構、數組、矩陣、廣義錶、樹和圖,以及查找和排序的基本方法和算法。
  第9章主要介紹算法設計與分析的基本概念,包括分治法、動態規劃法、貪心法、迴溯法、分支界限法及其他算法。
  第10章主要介紹麵嚮對象的基本概念和麵嚮對象開發技術,包括麵嚮對象的分析與設計方法,以及設計模式的概念和應用。
  第11章主要介紹標準化與知識産權基礎知識。
  第12章主要介紹結構化分析與設計、數據庫分析與設計、麵嚮對象分析與設計、算法分析與設計以及麵嚮過程、麵嚮對象的程序設計與實現。
  本書第1章、第2章由張淑平編寫,第3章由王亞平編寫,第4章、第5章由褚華、霍鞦艷編寫,第6章由嚴體華、馬誌新、強編寫,第7章由王亞平編寫,第8章由張淑平、陳靜玉編寫,第9章由覃桂敏、褚華編寫,第10章由霍鞦艷、褚華編寫,第11章由劉強編寫,第12章由王亞平、褚華、霍鞦艷、覃桂敏、張淑平編寫,最後由褚華統稿。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參考瞭許多相關的書籍和資料,編者在此對這些參考文獻的作者錶示感謝。同時感謝清華大學齣版社在本書齣版過程中所給予的支持和幫助。
  因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錯漏和不妥之處,望讀者指正,以利改進和提高。
  編 者
  2014年5月



軟件設計藝術:從概念到實現的嚴謹之道 在快速迭代、技術飛速發展的軟件開發領域,卓越的設計是構建穩健、可維護、高性能係統的基石。本書並非一本枯燥的理論匯編,而是緻力於引導讀者深入理解軟件設計的本質,掌握從最初的概念構思到最終實現的嚴謹方法論。我們並非僅僅羅列設計模式,而是深入剖析它們為何而生,在何種場景下發揮最大價值,以及如何巧妙地融入實際開發流程。 第一章:架構的靈魂——理解軟件係統的宏觀藍圖 在著手編寫一行代碼之前,清晰的架構是不可或缺的。本章將引領您穿越軟件係統的宏觀世界,探索不同架構風格的魅力與適用性。我們將深入剖析微服務架構的去中心化優勢,理解其帶來的敏捷性與可擴展性,同時也會審視其在復雜性管理上的挑戰。MVC(Model-View-Controller)及 MVVM(Model-View-ViewModel)等經典模式將為您展現數據流的優雅流動,清晰劃分職責,提升代碼的可測試性。分層架構的優勢在於其清晰的邊界和獨立性,能夠讓不同團隊協同工作,降低耦閤度。此外,我們還將探討事件驅動架構的響應式特性,如何應對高並發和實時性要求。理解這些架構風格並非死記硬背,而是要學會根據項目的具體需求、團隊的技能棧以及預期的增長麯綫,做齣最明智的架構選擇。我們將通過生動的案例分析,演示如何在實際項目中應用這些架構思想,並強調在架構設計過程中,權衡利弊、尋求平衡的重要性。 第二章:模塊化的智慧——構建可維護與可擴展的基石 軟件係統是由一個個相互協作的模塊組成的,如何設計齣高質量的模塊是關鍵。本章將深入探討模塊化設計的核心原則,包括高內聚與低耦閤。高內聚意味著一個模塊應該專注於完成一個明確的任務,內部功能高度相關;低耦閤則要求模塊之間的依賴性盡可能小,修改一個模塊對其他模塊的影響降到最低。我們將介紹如何通過接口定義、抽象類以及依賴注入等技術手段,實現模塊間的解耦。SOLID原則(單一職責、開閉、裏氏替換、接口隔離、依賴倒置)將作為指導我們進行模塊化設計的黃金法則,它們不僅是理論概念,更是實踐中切實可行的指導方針。通過大量的代碼示例,您將看到如何應用SOLID原則來重構代碼,提升其可讀性、可擴展性和可維護性。理解這些原則,您將能夠擺脫“麵條式代碼”的泥沼,構建齣真正意義上的“活”的軟件。 第三章:接口的藝術——定義清晰的交互邊界 接口是軟件係統中不同部分之間進行通信的橋梁。清晰、一緻、易於理解的接口設計,是保證係統穩定運行和高效協作的關鍵。本章將聚焦於接口設計的藝術,從契約的角度來理解接口的本質。我們將討論如何設計服務接口、API接口以及類接口,強調其“應該做什麼”而非“如何做”。我們將深入研究RESTful API的設計原則,理解其資源導嚮、無狀態特性以及HTTP方法的閤理運用,從而構建齣易於集成、易於理解的網絡服務。此外,我們還將探討領域驅動設計(DDD)中的限界上下文(Bounded Context)概念,如何通過清晰的接口界定不同業務域之間的邊界,避免概念的混淆和蔓延。學習如何設計一份“言簡意賅,一絲不苟”的接口文檔,是確保團隊成員乃至第三方開發者能夠準確理解和高效使用接口的重要一環。 第四章:設計模式的精髓——解決重復性問題的智慧結晶 設計模式並非神秘的咒語,而是前人經驗的總結,是解決軟件開發中常見問題的經典方案。本章將帶領您深入理解幾種核心的設計模式,但我們並非僅僅介紹它們的使用方法,而是著重於分析它們解決問題的核心思想和適用場景。 創建型模式: 工廠方法、抽象工廠、建造者模式將幫助您理解如何靈活地創建對象,避免硬編碼,實現代碼的解耦。我們將探討如何在需要根據不同條件創建不同類型對象時,優雅地使用這些模式。 結構型模式: 適配器、橋接、組閤模式將教會您如何有效地組織類和對象,實現組件之間的協同工作,提升代碼的復用性和靈活性。我們將分析如何將不兼容的接口“粘閤”在一起,或者如何構建齣可以遞歸組閤的樹形結構。 行為型模式: 觀察者、策略、模闆方法模式將幫助您實現對象之間的鬆耦閤通信,以及如何定義算法的骨架,將具體算法的實現留給子類。我們將演示如何實現事件訂閱和發布機製,或者如何根據不同的業務規則,動態地選擇執行策略。 理解設計模式的關鍵在於理解它們所解決的問題,以及它們背後的設計哲學。本書將通過大量圖示和代碼示例,生動地展示這些模式是如何在實際項目中發揮作用的,並引導您思考如何在自己的項目中,識彆齣可以應用設計模式的場景,從而寫齣更優雅、更具可維護性的代碼。 第五章:麵嚮對象設計的深化——封裝、繼承與多態的精妙運用 麵嚮對象設計(OOD)是現代軟件開發的基礎,其核心在於封裝、繼承與多態。本章將深入探討這些概念的精妙運用。封裝是隱藏內部實現細節,隻暴露必要的接口,從而降低係統的復雜性。繼承允許代碼的復用,但我們也將警惕過度繼承帶來的問題。多態則是在運行時,根據對象的實際類型,調用相應的方法,實現代碼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我們將深入研究組閤優於繼承的設計原則,理解其在避免“菱形問題”以及提升代碼靈活性方麵的優勢。通過分析經典的OO設計案例,您將深刻體會到如何利用封裝、繼承與多態,構建齣具有良好可擴展性和可維護性的軟件係統。 第六章:領域驅動設計(DDD)的哲學——讓代碼更貼近業務 軟件的最終目的是解決業務問題。本章將引領您進入領域驅動設計(DDD)的哲學世界,學習如何將業務領域知識轉化為軟件設計。我們將深入理解核心概念,如實體(Entity)、值對象(Value Object)、聚閤(Aggregate)、領域服務(Domain Service)以及倉儲(Repository)。DDD強調與領域專傢緊密閤作,通過建立“通用語言”,確保軟件設計與業務邏輯高度一緻。我們將探討限界上下文(Bounded Context)的重要性,如何劃分清晰的領域邊界,避免模型混亂。通過DDD的實踐,您將學會如何構建齣更具業務內涵、更易於理解和演進的軟件係統,讓您的代碼不再是冰冷的指令,而是業務邏輯的生動體現。 第七章:測試驅動開發(TDD)與重構——持續演進的質量保證 高質量的軟件離不開有效的測試。本章將深入探討測試驅動開發(TDD)的理念與實踐。TDD強調在編寫功能代碼之前,先編寫測試用例,確保代碼的正確性,並驅動設計的演進。我們將演示如何編寫單元測試、集成測試,以及如何利用自動化測試來保證代碼的質量。同時,我們也將學習如何進行有效的重構,在不改變外部行為的前提下,優化代碼的內部結構,提升其可讀性、可維護性和性能。TDD與重構是相輔相成的,它們共同構成瞭持續改進軟件質量的強大武器。掌握瞭TDD和重構,您將能夠更加自信地進行代碼修改和功能迭代,構建齣穩定可靠的軟件。 第八章:代碼規範與可讀性——讓協作更順暢 編寫整潔、一緻、易於理解的代碼,是軟件工程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實踐之一。本章將聚焦於代碼規範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代碼的可讀性。我們將討論命名規範、注釋風格、代碼縮進、代碼塊的組織方式等。一本好的代碼,不僅能夠清晰地錶達其意圖,更能成為團隊成員之間高效溝通的媒介。我們將探討如何利用靜態代碼分析工具來輔助代碼規範的執行,以及如何通過代碼審查(Code Review)來提升團隊的代碼質量。理解“可讀性”的真正含義,意味著我們不僅要編寫能夠運行的代碼,更要編寫能夠被他人(包括未來的自己)輕鬆理解和維護的代碼。 第九章:性能與可擴展性的考量——應對增長的需求 隨著用戶量的增長和業務復雜度的提升,軟件係統的性能和可擴展性變得尤為重要。本章將探討在軟件設計階段,如何將性能與可擴展性的考量融入其中。我們將分析常見的性能瓶頸,例如數據庫查詢、網絡通信、算法復雜度等,並提供相應的優化策略。我們將介紹負載均衡、緩存技術、異步處理等提升係統吞掃能力的手段。同時,我們也將討論如何設計易於水平擴展的係統,例如無狀態服務、微服務架構以及分布式係統的設計原則。理解這些概念,將使您能夠預見潛在的性能問題,並在設計之初就采取相應的措施,避免後期巨大的返工成本。 第十章:設計中的權衡與選擇——走嚮成熟的軟件工程師 軟件設計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個充滿權衡與選擇的藝術。本章將總結本書的核心思想,並強調在實際工作中,做齣明智設計決策的重要性。我們將討論在各種設計原則和模式之間,如何找到最佳的平衡點。例如,在高內聚低耦閤與快速開發之間,如何取捨?在設計模式的過度使用與代碼的簡潔性之間,如何把握?我們將鼓勵您不斷反思,從失敗的經驗中學習,並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成為一名優秀的軟件設計師,意味著您不僅要掌握技術,更要具備深刻的洞察力、嚴謹的邏輯思維以及不斷學習和適應變化的能力。 本書旨在為您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軟件設計視角,引導您走嚮構建高質量、可維護、高性能軟件的嚴謹之道。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閤,案例的分析與啓發,我們相信您將能夠成為一名更加自信、更加齣色的軟件工程師。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軟件設計師教程(第四版)》簡直是我近期學習路上的“指路明燈”,太到位瞭!我之前一直覺得自己對軟件設計方麵瞭解得零零碎碎,雖然能寫代碼,但總感覺缺乏係統性的框架和深入的思考。讀瞭這本書,我纔真正明白,一個好的軟件設計不僅僅是功能的實現,更關乎可維護性、可擴展性、健壯性以及用戶體驗。書中對各種設計原則的講解,比如SOLID原則,用非常生動的例子和比喻來解釋,讓我這種初學者也能茅塞頓開。以前覺得抽象的概念,現在都變得鮮活起來。而且,作者在講解過程中,並沒有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緊密結閤實際開發中的常見問題,比如如何避免“意大利麵條式代碼”,如何進行有效的模塊劃分,如何設計優雅的API接口等等。這些都是我工作中最頭疼的問題,但這本書給齣瞭非常實用的解決方案。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低耦閤、高內聚”的闡述,它不像教科書那樣乾巴巴地陳述概念,而是通過一個逐步演進的案例,展現瞭如何從一個糟糕的設計逐步優化到滿足這些原則。讀完第一部分,我就感覺自己的代碼風格和思考方式都有瞭質的提升,寫齣來的代碼不僅功能更強大,而且更容易理解和修改,團隊成員的反饋也明顯變好。這讓我非常有成就感,也更加堅信當初選擇這本書是多麼正確的決定。

評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拿到《軟件設計師教程(第四版》的時候,是抱著一種“學習新概念”的心態,覺得不過是又一本講解設計模式的書。但讀著讀著,我發現自己被深深吸引瞭。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沒有枯燥地羅列各種設計模式,而是將它們融入到實際的軟件開發流程中,用一種“故事化”的方式來展現。比如,在講解“工廠模式”時,作者會先描述一個初期的、混亂的代碼場景,然後逐步引導讀者思考,如何通過引入工廠模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並解釋這個模式為什麼是有效的。這種“問題-解決方案-原理”的講解方式,讓我學到的知識點都非常紮實,而且容易理解。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寫齣難以維護的代碼,是因為我們沒有一個清晰的設計思路,容易陷入“想到哪裏寫到哪裏”的境地。這本書提供瞭非常清晰的指導,讓我知道在不同的開發階段,應該關注哪些設計上的問題,以及如何運用閤適的設計模式來解決。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重構”的章節,它不僅僅是講解如何寫齣優秀的代碼,更重要的是教會我如何“改進”現有的代碼。通過大量的案例,我學會瞭識彆代碼中的“壞味道”,並掌握瞭各種有效的重構技巧,這讓我能夠持續地優化我的代碼庫,提升軟件的質量。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隻會寫功能的“碼農”,而是開始具備瞭“架構師”的思維,能夠站在更高的層麵去審視和設計軟件。

評分

我是一名剛剛踏入軟件設計領域的新人,之前對這個概念一直有些模糊,隻知道寫代碼實現功能。但是,《軟件設計師教程(第四版)》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軟件設計的理解。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用一種非常容易理解的方式,把我帶入瞭軟件設計的奇妙世界。書中沒有充斥著大量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的例子,將抽象的設計概念變得具象化。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模塊化”的講解,它讓我明白,一個龐大的軟件係統,是如何被拆分成一個個小而精的模塊,每個模塊隻負責一部分功能,這樣不僅易於開發和測試,而且在後期維護和升級時,也能夠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影響降到最低。此外,書中關於“可讀性”和“簡潔性”的強調,也讓我受益匪淺。我之前總以為代碼寫齣來能運行就行,但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代碼不僅僅是給機器看的,更是給其他開發者(包括未來的自己)看的。清晰、簡潔、易於理解的代碼,纔是真正高質量的代碼。我從書中學會瞭如何編寫更具可讀性的代碼,如何命名變量和函數,如何添加有意義的注釋。這些看似微小的改進,卻能極大地提升整個項目的開發效率和質量。這本書不僅教會瞭我“怎麼設計”,更重要的是教會瞭我“為什麼要這樣設計”,讓我從一個“寫代碼的人”變成瞭一個“思考設計的人”。

評分

這本書《軟件設計師教程(第四版)》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為我量身定做的。作為一名有幾年經驗的開發者,我一直感覺自己在某些方麵“瓶頸”瞭,寫齣來的東西雖然能用,但總覺得不夠“漂亮”,不夠“專業”。特彆是麵對一些復雜的業務邏輯,或者需要考慮性能和擴展性的場景時,我總會感到力不從心。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束光照進瞭我的迷茫。它沒有像很多入門書籍那樣,停留在錶麵的語法和基礎概念,而是深入到瞭軟件設計的“靈魂”層麵。我特彆贊賞書中關於“抽象”和“封裝”的講解,這些概念看似簡單,但真正做到卻很難。作者通過一些非常精妙的例子,讓我理解瞭如何通過抽象來隱藏復雜性,如何通過封裝來提高代碼的安全性和可維護性。而且,書中關於“設計原則”的闡述,真的是讓我醍醐灌頂。以前我雖然聽說過SOLID,但總覺得有些晦澀難懂,看瞭這本書,配閤著清晰的圖示和生動的比喻,我纔真正理解瞭每一個原則背後的意義,以及它們在實際開發中的重要性。我甚至開始嘗試將這些原則應用到我自己的項目中,雖然剛開始有些不適應,但很快就體會到瞭好處——代碼變得更加模塊化,修改一個地方不會輕易影響到其他地方,這極大地提高瞭我的開發效率和信心。這本書真的讓我感覺自己邁入瞭軟件設計的新颱階。

評分

我之前一直以為自己對軟件架構方麵已經有所涉獵,畢竟參與過幾個項目,也瞭解一些主流的框架。然而,《軟件設計師教程(第四版)》徹底刷新瞭我的認知。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如何設計”,更深層次地探討瞭“為何如此設計”。作者非常深入地剖析瞭不同架構模式的優劣,比如微服務、單體應用、事件驅動架構等等,並且會詳細分析它們適用的場景以及潛在的風險。這一點對我非常有價值,因為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經常麵臨技術選型的難題,往往是在不瞭解深層原理的情況下,盲目跟風。這本書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導師,循循善誘地告訴我,什麼樣的場景下選擇什麼樣的架構能最大程度地規避風險,提升係統的整體性能和可維護性。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權衡”的討論,設計從來都不是完美的,總是需要在性能、成本、開發效率、可維護性之間做齣取捨。這本書給瞭我一個非常好的思考框架,讓我能夠更理性地分析和評估不同的設計決策。書中關於“可伸縮性”和“容錯性”的章節,更是讓我受益匪淺。我之前總是認為,能跑就行,殊不知,一個能夠應對高並發、能夠優雅處理異常的係統,纔是真正高質量的係統。通過這本書的學習,我開始思考如何構建能夠“彈性生長”的係統,以及如何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各種可能的失敗場景,並提前做好應對方案。這對我而言,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思維方式的轉變,讓我能夠從一個更宏觀、更長遠的視角來看待軟件設計。

評分

正版,一直都是,不錯,哈哈哈

評分

不錯不錯,就等考試瞭,好好復習咯~!

評分

。。。。。。這書還行吧,考試加油

評分

最新版

評分

內容涵蓋全,例子也不錯,但是例題的答案有些是錯誤的,內容也是

評分

挺不錯的一本書,買瞭慢慢看

評分

枯燥,乏味,需要認真背。

評分

兩本書一起寄也隻有袋裝,而且還是可提的那種。這本書的薄膜都開瞭的,很輕鬆就拿瞭齣來,有點像後期塞進去的感覺

評分

客服態度很好,一開始發錯瞭後麵換貨補發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