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冷兵器探微

世界冷兵器探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阳 著
图书标签:
  • 冷兵器
  • 武器
  • 历史
  • 军事
  • 文化
  • 战争
  • 古代
  • 工艺
  • 收藏
  • 图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唐人易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3061357
商品编码:1153273913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欧、亚、美洲的各种代表性的冷兵器,展示了刀剑钢材的细节特征,以及各地刀装具的不同工艺技术。 作者简介  叶阳,1973年生,东南大学毕业,建筑设计师,铜镜、兵器收藏家,著有长篇小说《那时青春》、纪实文学《铜镜世家》等作品。 目 录

目录简介:

法国17-18世纪拿破仑时期胸甲骑兵的头盔和胸甲

18世纪欧洲小剑

18世纪中期苏格兰阔剑

1678年南欧贵族短剑

英国1796年式步兵军官佩剑

法国1831式炮军短剑

17世纪欧洲贵族左手短剑

19世纪末德国军级军官礼服佩剑

18-19世纪法国猎剑

18-19世纪德国猎剑

18-19世纪法国击剑比赛用剑

1786年式英国步兵军官佩剑

英国1897式步兵军官军刀

巴伐利亚炮兵军官佩剑

普鲁士胸甲骑兵军刀

德国20世纪初鸽头军刀

德国1889式步兵军官佩剑

德国20世纪初骑兵狮头军刀

20世纪初瑞士军官短剑

德国二战时期冲锋队短剑

德国二战空军短剑

奥匈帝国文职官员佩刀

西班牙皇家骑兵军刀

美国1854式海军军官佩剑

美国1821式军刀步兵与炮兵军官佩剑

美国从林砍刀

美国二战V44大型鲍伊匕首

美国圣殿骑士共济会佩剑

印度18-19世纪舍施尔型塔瓦

美国潜水刀

印度16-17世纪坎达

南印度18-19世纪坎达

17世纪印度拉贾斯坦邦动物柄塔瓦

印度近代腰刀

印度18-19世纪塔瓦

18-19世纪印度塔瓦

印度18-19世纪蒐逊帕塔

印度17-18世纪坎查

印度17-18世纪克鞑儿

印度17-18世纪克鞑儿

印度17-18世纪比恰瓦

19世纪印度佩刀

印度18-19世纪象鼻戟

18-19世纪波斯双股叉

18-19世纪印度或阿富汗普罗阿

18-19世纪阿富汗开伯尔

18-19世纪阿富汗开伯尔

18-19世纪波斯比什卡伯兹

17-18世纪波斯西亚地区卡得

18-19世纪波斯卡得

18-19世纪土耳其舍施尔

17-18世纪土耳其帕拉

19世纪土耳其基利

18-19世纪土耳其亚特坎

19世纪阿拉伯半岛贵族佩刀

19世纪高加索恰西克

18-19世纪高加索坎查

19世纪高加索坎查

苏联1927式骑兵军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土耳其刀

东欧巴尔干地区的嘉比亚

近代骑兵军刀

01 法国1886式刺刀

01 瑞士1911屠夫刺刀

02 瑞士1918 K31刺刀

03 瑞士M57刺刀

01 日本30式刺刀

02 德国毛瑟K98刺刀

03 阿根廷1891式刺刀

18-19世纪缅甸刀

19世纪马都拉克力士剑

19世纪苏门答腊克力士剑

19世纪苏门答腊克力士剑

19-20世纪初菲律宾克力士剑

爪哇卢鲁斯剑

埃及土著刀“寇佰什”

摩洛哥寇姆亚短剑

日本19年式陆军尉官佩饰军刀

武士刀 肥后守国康

胁差 信国

无主图

全套金属装具的武士刀

日本古代的枪

十文字枪

日本19年式陆军旧军刀

日本八年式骑兵军官军刀

日本九五式士官军刀

日本三二式骑兵军刀

日本海军仪队刀

日本海军仪队刀

日本1883年式海军军官短剑

日本九五式士官军刀

日本九四式军刀

日本军刀

日本九八式军刀(刀装)

日本九七式海军军刀

朝鲜刀

日本什手

明后期剑

清代雌雄双剑

清代雁翎刀

清代砍刀

北洋时期德式骑兵军刀

19世纪藏刀

19世纪藏刀

伪满洲国军官刀

国民党军官短剑

抗战中西北军大刀片

清代铜锏

清代铁锏

明清时期棒形火铳

先秦时期的青铜剑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英国1897式步兵军官军刀

【刀剑工艺】蚀刻

    蚀刻是利用金属遇到酸性溶液会溶解的性质,使用化学方法,在金属表面雕刻出装饰性的图案。这种方法在近代欧美刀剑中很常用。

    蚀刻的基本方法是先用保护性薄膜将刀剑的表面部份封住,然后用酸腐蚀,腐蚀到适当的深度,刀剑表面被保护的部份和没有被保护的部份呈现明显的高低分别,形成图案。欧洲的蚀刻技术从15世纪就有了,当时用石腊作为保护膜,用醋酸、活性炭作为腐蚀剂。到19世纪,大多数欧洲刀剑都用到了蚀刻工艺,蚀刻还可以与镀金相结合,用于制作较为高档的刀剑。直到现在,蚀刻仍然广泛地应用于金属加工领域,但保护膜的制作多改为更为便利的丝网印刷的方法。由于蚀刻的成本较为低廉,有人用这种方法模仿名贵的大马士革钢的花纹图案,甚至以假乱真,欺骗不懂的人。这二者*大的区别就是蚀刻的花纹只存在于表面,磨掉就没有了;而大马士革花纹是遍及钢铁内部,磨之不去。

书摘插画
《血与铁的史诗:冷兵器发展掠影》 自古以来,人类文明的进程就与兵器的演进息息相关。从原始社会简陋的石斧、木棒,到金属时代精雕细琢的刀剑、弓弩,再到中世纪骑士坚不可摧的铠甲与长柄武器,冷兵器,以其最直接、最原始的力量,书写了无数场战争的胜负,塑造了王朝的更迭,也凝聚了先民的智慧与匠心。本书《血与铁的史诗:冷兵器发展掠影》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长河,深入探寻冷兵器发展史上那些令人着迷的篇章。 我们将首先追溯冷兵器的起源。在文字尚未普及的年代,火石、骨骼、木材便是先民手中最早的工具,也是最早的武器。它们简单粗糙,却足以帮助人类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并在部落间的冲突中占据优势。从考古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我们能窥见那些早期石矛头、石斧的形状,它们不仅是生存的工具,更是人类改造自然、保护自身的早期探索。接着,我们便会步入铜器时代,青铜作为一种更坚硬、更锋利的材料,彻底改变了武器的面貌。青铜剑、青铜矛、青铜斧刃,这些闪耀着金属光泽的器物,不仅提升了作战效率,也催生了更大规模的战争,以及与之相伴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本书将详细介绍青铜武器在不同文明中的演变,例如苏美尔的铜叶形剑,古埃及的曲刃镰刀,以及中国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与兵器的融合,揭示青铜技术如何成为早期文明辉煌的重要基石。 随着冶金技术的进步,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冷兵器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纪元。铁矿石的广泛分布与相对易得的冶炼技术,使得铁制武器迅速普及,并逐渐取代青铜。铁剑、铁矛、铁斧,它们的价格更低廉,产量更大,使得更多士兵能够武装起来。本书将重点剖析铁器技术如何颠覆了战争形态,特别是斯基泰人、凯尔特人等游牧民族对铁质长矛和剑的运用,以及罗马帝国如何通过大规模生产铁质短剑(Gladius)和标枪(Pilum)来构建其强大的军事机器。我们将考察不同地区对于铁材的处理工艺,如渗碳、淬火、回火等技术,是如何让铁器武器的性能得到飞跃式提升,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早期青铜器。 进入古典时代,冷兵器的设计与制造变得更加精巧,也更加多样化。本书将聚焦于这一时期的经典武器,如希腊长矛(Dory)和盾牌(Aspis)的组合,它塑造了方阵的威力;罗马军团的短剑(Gladius)与盾牌(Scutum)协同作战,以纪律和效率著称;波斯弓骑兵的复合弓,其强大的射程和穿透力让他们在战场上无往不利。同时,我们也会深入研究战车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从古埃及的轻便战车到中国周代的重型战车,它们在早期战场上扮演的重要角色。马镫的发明,虽然看似一个小小的配件,却极大地改变了骑兵的作战方式,使得骑马射箭和持长柄武器进行冲锋成为可能,为后来的骑兵战术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一个被铠甲和剑影笼罩的时代,冷兵器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细致描绘骑士的标志——长剑,从早期的单手剑到后来的双手剑,其形态的变化与实战需求紧密相连。同时,锁子甲、板甲等各种形式的铠甲的演进,与冷兵器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此消彼长的斗争。本书将分析重骑兵的冲锋在战场上的决定性作用,以及与之对抗的步兵武器,如长柄斧、战锤、长戟等。同时,我们将探讨弓弩在围城战和野战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十字弓和长弓的射程、穿透力以及训练难度。本书还会涉及东亚地区,如中国宋朝的陌刀、宋剑,以及日本武士的太刀、打刀,探究它们在各自文化背景下的独特发展轨迹。 冷兵器与冷兵器的对决,不仅仅是金属与金属的碰撞,更是战术、战略、以及人类智慧的较量。本书将从实战角度出发,分析不同冷兵器之间的克制关系。例如,长矛如何克制短剑,弓箭如何对抗重甲,以及盾牌在阻挡攻击中的关键作用。我们会通过历史战例,如特洛伊战争、温泉关战役、阿金库尔战役等,来佐证这些武器组合的有效性,以及战术思想如何决定武器的使用效果。 除了陆地上的较量,冷兵器在水战中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冷兵器时代的海战,虽然不像后来那样依赖火器,但船桨、弓箭、投枪、刀剑依然是水兵们的主要武器。本书将简要提及冷兵器在古代海军中的应用,例如钩索用于登船作战,以及各种冷兵器在狭窄船舱内的缠斗。 随着火器的出现,冷兵器逐渐走向衰落,但它们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在某些领域继续发挥余热。本书将考察火器时代初期,冷兵器如何与火器配合使用,例如火枪兵携带的刺刀,骑兵的马刀,以及作为近战备用的冷兵器。我们将分析冷兵器在特定地理环境、特定兵种中,例如海军陆战队、特种兵,以及某些内陆地区的局部冲突中,为何仍能保持一定的战斗力,直到近代军事技术的全面发展才最终将其边缘化。 最后,本书将回顾冷兵器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意涵。冷兵器不仅仅是杀戮的工具,更是工艺美术的载体,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也是无数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灵感来源。从古代王者的佩剑,到武士的武士刀,再到吟游诗人的歌谣,冷兵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本书将通过对一些著名冷兵器的工艺、装饰、以及它们在传说故事中的出现,来展现冷兵器跨越时空的魅力,以及它们如何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抹永恒的亮色。 《血与铁的史诗:冷兵器发展掠影》力求以详实的数据、生动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一部关于冷兵器发展演变的宏大画卷,让读者在了解武器本身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科技进步、社会变革以及人类智慧在冷兵器发展过程中的深刻烙印。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对历史、对军事、对人类创造力充满好奇的读者的作品。

用户评价

评分

《世界冷兵器探微》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关于武器知识的增长。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武器,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理解他们的文化和历史。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以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将世界各地的冷兵器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兵器发展上的差异化分析,比如,作者如何阐述了北欧海盗的斧头和盾牌,是如何与他们的生存环境和作战方式紧密结合的;又比如,书中对古埃及战斧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其攻击性上,更深入地分析了其在社会地位和宗教仪式中的象征意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一些相对冷门的冷兵器,比如非洲部落的投掷武器,以及一些在特定历史时期才出现的、极具代表性的兵器。这些内容都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认识到冷兵器的世界是如此的广阔和复杂。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非常有吸引力,既有严谨的考证,又有生动的比喻,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我一直对冷兵器有一种莫名的情结,觉得它们身上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一种原始的力量感。当我读到《世界冷兵器探微》这本书时,这种感觉被无限放大了。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但又不失细节的方式,为我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冷兵器世界。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武器,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去探寻这些武器背后的故事,探寻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创造、被使用、被遗忘的。我被书中对中世纪欧洲骑士武器的详细描述所吸引,不仅了解了不同类型铠甲的防护原理,还洞悉了骑士在战场上的战术配合。同时,作者对东方冷兵器的介绍也同样精彩,比如书中对中国古代冷兵器的一些独到见解,让我对“百兵之祖”枪的认识有了全新的提升,了解到它不仅仅是攻击武器,更承载着一种江湖豪情和武道精神。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理空间,让我得以近距离地欣赏和理解这些承载着人类智慧和勇气的武器。

评分

在我翻阅《世界冷兵器探微》之前,我对冷兵器的认知仅限于一些影视剧或者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觉得它们只是冰冷的金属,是战争的工具。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件冷兵器都凝聚着制作者的心血、使用者的智慧,更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书中对不同文明的冷兵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不仅仅是介绍了它们的形制和用途,更重要的是挖掘了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工艺传承。我被书中对于古代中国名剑的介绍所深深吸引,作者不仅详述了其铸造技艺,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剑侠故事、哲学思想的论述,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剑”的独特情感和象征意义。同时,对波斯弯刀、印度匕首等异域兵器的描绘,也展现了不同地域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冷兵器文化,它不再是单一的武力象征,而是成为了人类文明演进的独特见证。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世界冷兵器探微》这本书,并没有抱太大期待,觉得这类题材的书无非就是罗列各种刀枪剑戟,配上一些简单的历史背景。然而,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它并非简单的器物展览,而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冷兵器文明的巡礼。作者在梳理各个时代、各个地域冷兵器发展脉络的同时,还深入挖掘了武器背后所承载的军事战略、社会结构、甚至哲学思想。例如,书中对中世纪欧洲锁子甲和板甲的演变过程的分析,不仅仅是展示了技术的进步,更揭示了骑士阶层的兴衰和战争形态的变化。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日本武士刀时,不仅描述了其锻造工艺的精湛,还详细阐述了武士道精神对刀剑设计的影响,那种对极致的追求,对荣耀的执着,仿佛透过刀刃的寒光传递出来。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也非常独特,既有严谨的历史考证,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了古老的战场,感受着每一件冷兵器在历史洪流中留下的印记,真是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世界冷兵器探微》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冷兵器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过去接触到的要么是零散的图片和介绍,要么就是过于专业的历史学术著作,读起来总感觉隔靴搔痒。《探微》这本书则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以一种非常宏观但又不失细腻的视角,勾勒出了世界范围内冷兵器发展的壮丽图景。从东方神秘的剑术到西方骑士的铠甲,从游牧民族的弯刀到东南亚的短刃,作者似乎把全球各个角落的冷兵器都一一搜罗,并赋予了它们鲜活的生命。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冷兵器设计理念的探讨,例如中国冷兵器强调“形意合一”,追求实用与艺术的统一,而欧洲冷兵器则更侧重于功能性与防护性的极致,不同的地域文化如何塑造出截然不同的武器形态,这种对比让我觉得格外有趣。书中的图片质量也非常高,很多我都从未见过,清晰地展示了武器的细节,搭配文字解读,简直就像把我带回了那个刀光剑影的时代。它不是枯燥的参数堆砌,而是充满故事感和人文关怀的科普读物,让我对冷兵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热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