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丛书·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

甲骨文丛书·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Bernst 著
图书标签:
  • 甲骨文
  • 中国1945
  • 中国革命
  • 美国
  • 历史
  • 政治
  • 二战
  • 内战
  • 外交
  • 冷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6726
商品编码:11534995673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作  者:(美)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 著;季大方 译 定  价:76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3月01日 页  数:468 装  帧:精装 ISBN:9787509796726 部无辜的中国人
一场罕见的胜仗
第二章委员长与美国人
第三章满目疮痍的国家
第四章毛、周和美国人
第二部仇恨的种子
第五章错误的人选
第六章特使的愤怒
第七章道德妥协
第八章“笑里藏刀”
第九章中国政策之战
第十章不同的命运
第三部成功与失败
第十一章民心
第十二章斯大林的欲望
第十三章既成事实
第十四章从何下手?
第十五章马歇尔来了
第十六章从希望到对抗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讨论的问题是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面对复杂的中国时局美国的政策抉择。1945年,驻华美国官员试图达成三个自相矛盾的目标:其一,阻止中国爆发内战;其二,保证美国政府不卷入这场战争;其三,阻止共产党及苏联从美国与蒋介石政府手中夺去对中国北方的控制权。然而,与共产党人合作能避免中国一边倒向苏联,或者给予蒋介石政府更多支持就能够避免其垮台并能建立一个亲美国的中国政府进而可以避免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作者认为,无论当时美国采取怎样的政策,都不可能根本改变历史的走向,决定中国未来结局的绝不是美国政策,而是存在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自身的力量;拥有巨大但并非无限的实力的美国从来就没有对中国实施决定性的控制。 (美)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 著;季大方 译 理查德·伯恩斯坦,现居于纽约,记者、文化批评家和评论员,曾为《时代》杂志和《纽约时报》驻亚洲和欧洲的通讯记者,并且也是《时代》杂志北京办事处首位主任。他撰写了很多有关中国与亚洲的书,如《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合著),《很终之旅》(Ultimate Journey,《纽约时报》年度好书),《走出忧伤》(Out of the Blue,《波士顿环球报》2002年度好书)等。
季大方,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访问学等
《甲骨文丛书·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 一、 时代背景:风云变幻的1945 1945年,这是一个注定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年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尽,全球格局正经历着剧烈的重塑。对于饱经战乱、满目疮痍的中国而言,这一年更是命运的十字路口,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国家的前途悬而未决。 从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赢得了民族解放的伟大胜利。然而,抗战的结束并非意味着和平的到来。长期的战争不仅摧毁了中国的经济,也加剧了国内政治力量的矛盾。以国民党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虽然是战时中国的合法政府,却面临着来自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解放区日益增长的挑战。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武装力量,在敌后战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极大地牵制了日军的力量,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抗战胜利后,共产党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控制的解放区迅速扩大,成为与国民党分庭抗礼的重要政治军事力量。 此时的中国,如同一个病重的老人,虽然战胜了外来的侵略者,但内部的创伤和矛盾却愈发显现。国民党面临着巩固政权、接收日伪成果、处理复杂社会矛盾的重任;而共产党则积极争取政治合法性,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期望在战后中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国内两股主要政治力量的较量,注定了1945年在中国国内政治舞台上是一场充满张力与不确定性的权力博弈。 与此同时,国际局势也为中国的命运增添了复杂性。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战胜了法西斯轴心国,确立了新的世界秩序。美国作为二战的战胜国,其在亚洲的战略利益得到了极大的伸张。对于刚刚走出战争阴影的中国,美国的影响力举足轻重。在战后中国问题的处理上,美国的立场和决策,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以及中国未来走向。 二、 革命的潮涌:中共的力量崛起与政治诉求 1945年,中国的革命浪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席卷全国。中国共产党,这个在抗战中逐渐壮大起来的政治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共产党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了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在广阔的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通过灵活的游击战术,不断打击日伪军,收复失地,建立根据地,并积极开展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政策,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这些根据地不仅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更是共产党政治影响力的重要载体。 抗战胜利后,共产党迅速抓住机遇,组织力量接收日伪政权,扩大解放区。在收复日伪据点、管理地方事务的过程中,共产党展现出了其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同时,共产党也积极宣传其政治主张,强调“和平、民主、团结”的建国方针,力图在战后中国确立其合法地位,并推动中国走向一个更加公平、进步的社会。 毛泽东在1945年8月发表的《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等重要讲话,明确了共产党在战后政治格局中的战略目标。他强调,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在抗战胜利后,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共产党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共产党凝聚人心、动员群众的旗帜。 此时,共产党也积极谋求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希望通过政治协商的方式,建立联合政府,避免内战。他们提出的“和平、民主、团结”的建国纲领,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时中国人民渴望和平的普遍愿望。延安的整风运动,进一步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巩固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为共产党在未来的政治斗争中保持战略主动奠定了基础。 然而,共产党的力量崛起,也意味着与国民党之间矛盾的加剧。国民党视共产党为其政权的主要威胁,试图通过军事手段来压制共产党的扩张。而共产党也清楚,和平协商的道路充满挑战,必须做好应对一切可能情况的准备。1945年,中国革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共产党的壮大不仅改变了中国国内的政治力量对比,也为未来的内战埋下了伏笔。 三、 美国的抉择:冷战前夜的战略考量 1945年,世界正站在历史的巨变前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没有带来持久的和平,反而开启了一个新的地缘政治时代——冷战的序幕正徐徐拉开。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和政策,成为了影响中国命运的重要外部因素。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经济和军事实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使其成为世界舞台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对于刚刚取得战争胜利的美国而言,如何处理战后中国问题,成为了其亚洲战略布局的关键一环。 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是复杂而多重的。一方面,美国对中国的抗战胜利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在道义上支持国民党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代表。美国在战争期间曾向中国提供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并派遣军事顾问协助中国军队作战。战后,美国希望看到一个统一、稳定的中国,以维护其在亚洲的战略利益,并阻止苏联的影响力在亚洲的扩张。 另一方面,美国也看到了中国国内共产党力量的迅速壮大。美国对共产党及其意识形态持警惕态度,将其视为潜在的威胁。美国决策者们,特别是对苏联的敌意日益增长的那些人,担忧中国共产党如果最终掌握政权,可能会倒向苏联,成为共产主义阵营在亚洲的重要盟友。 在战后初期,美国试图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扮演一个“调解者”的角色。以马歇尔将军为代表的美国特使,被派往中国,试图调解国共矛盾,促成双方建立联合政府,避免内战。美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中国建立一个相对温和、亲美的政权,从而维护美国的战略利益。 然而,美国在调解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对国民党的倾向性。虽然美国也认识到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低效,但出于对共产党的忌惮,美国在提供援助和施加影响时,常常更侧重于巩固国民党的统治地位。例如,美国曾帮助国民党接收日伪政权,并向国民党军队提供武器装备,这在客观上增强了国民党与共产党对抗的实力。 这种“左右摇摆”的政策,以及对中国国内政治现实的某种程度的误判,使得美国的抉择充满了矛盾和不确定性。美国既希望中国走向和平与稳定,又对共产党的崛起感到担忧,这使得美国在处理中国问题时,常常陷入两难境地。 1945年,美国的抉择,不仅仅是关于如何与中国打交道,更是关于如何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亚洲地区构建其战略优势。美国对于中国共产党未来走向的判断,以及其对国民党政府的期望,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内战的进程和最终结局。这不仅仅是中国的命运,更是美国在20世纪中期全球战略格局中的一次重要博弈。 四、 抉择的阴影:内战的幽灵与未来的迷雾 1945年,中国国内的政治力量博弈,以及美国在此过程中的介入,共同编织了一幅错综复杂的图景。革命的浪潮,带着民众对新生的渴望,与国民党试图维持的旧秩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而美国的抉择,则在这种张力中,投下了深刻的影响。 在抗日战争胜利的辉煌时刻,中国人民普遍期盼着一个和平、民主、重建的未来。然而,政治现实却迅速打破了这种美好的愿景。国民党虽然是战胜国的合法政府,但在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众支持度下降等多重困境下,其统治基础日益薄弱。共产党则通过其在抗战中的表现和土地改革政策,赢得了广大民众,特别是农民的支持,其力量不断壮大。 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在抗战胜利后迅速激化。双方在接受日伪财产、接收占领区、以及在中国政治体制的未来走向等问题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国民党希望一党独大,彻底消灭共产党;而共产党则希望通过政治协商,实现其参政和建立新中国的目标。 美国在此时扮演的角色,可以说是“亲而不近,疏而不远”。它承认国民党政府的合法性,并向其提供援助,希望其能够稳定中国。但同时,美国也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低效感到担忧,并且对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有所忌惮。美国试图通过调解,避免中国陷入内战,因为它认为内战将削弱中国,并可能导致苏联在亚洲的影响力扩大。 然而,这种调解努力,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共两党之间的互不信任根深蒂固,双方都试图在谈判中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来胁迫对方。美国的调解,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双方争夺外部支持的一个战场。 在1945年,国共两党之间的和谈,虽然表面上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却充满了猜疑和对抗。政治上的妥协,在军事上的对峙中显得苍白无力。内战的幽灵,如同笼罩在中国上空的乌云,越来越浓厚。 美国的决策,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中,显得尤为关键。如果美国能够更加公正、客观地看待中国国内的政治力量,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促成真正的政治改革和权力分享,那么中国或许能够避免一场毁灭性的内战。然而,美国出于对苏联的戒备,以及对中国国内政治力量的某种程度的误判,其政策的实施,往往倾向于支持国民党,这在客观上加剧了国共之间的矛盾,并最终为内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1945年的中国,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危险并存的时代。革命的浪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旧有的秩序,而外部力量的介入,则为这种冲击增添了新的变数。美国的抉择,并非一个简单的外交政策调整,而是牵动着中国未来走向的关键一步。历史的迷雾,在这一年开始笼罩,预示着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巨大变革即将到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史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抽丝剥茧,找到那些被遗忘的细节,拼凑出更接近真实的图景。这本书的书名就充满了历史的张力,“中国1945”这几个字,瞬间将我拉回那个关键的转折点,而“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则点明了叙事的焦点。我一直对“抉择”这个词很敏感,它意味着在众多的可能性中,选择了某一条路,而这条路往往伴随着牺牲与代价。我想这本书一定深入探讨了美国在那个时期所面临的艰难抉择,是支持国民党,还是对共产党保持观望?这种摇摆不定背后,究竟是基于何种战略考量,又经历了怎样的内部辩论?我尤其好奇,那些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关键人物,他们的思想脉络和决策过程究竟是怎样的?是意识形态的驱动,还是现实利益的权衡?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能够窥见那个年代美国决策的复杂性,理解其战略思维的演变,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中国革命最终走向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道路。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中国现代史,尤其是近代的解放战争,美国人的视角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观察,他们与中国各方势力的互动,以及他们最终做出的决策,都对那段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中国的抉择”这个部分,让我充满了好奇。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中国革命的进程,更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那个时代中国发生的巨变,并且重点分析了作为世界强国的美国,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思考的,又是如何行动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史料,或者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读已有的史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美国在那个时期,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他们的政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政策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地缘政治博弈和意识形态对抗。

评分

我一直对那种能够穿透历史迷雾,展现事件背后真相的书籍情有独钟。这本书的书名,《甲骨文丛书·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1945年,对于中国而言,是战后的一个十字路口,而“中国革命”四个字,更是点明了当时最为核心的主题。最吸引我的是“美国的抉择”这一部分。我想这本书会深入剖析,在那个复杂的国际格局下,美国是如何在支持国民党、观望共产党,甚至尝试调解之间摇摆不定。这种“抉择”的背后,一定充满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意识形态的多重考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那些鲜为人知的幕后谈判、智囊团的分析,以及杜鲁门政府内部的意见分歧。通过这本书,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美国人的视角是如何解读当时中国的局势,他们的判断依据是什么,而他们最终做出的选择,又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评分

对于1945年的中国,我一直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教科书里讲述的基本脉络,陌生的是那些更深层次的细节和动机。这本书的书名,“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就如同为我点亮了一盏探照灯,直指那个关键年份和其中蕴含的复杂关系。我尤其对“美国的抉择”这一部分感到好奇。在那个国共两党斗争白热化、新中国即将诞生的历史时刻,美国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力量,其政策摇摆和最终取向,无疑对中国革命的走向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我想这本书会深入挖掘那些尘封的档案,还原当时美国决策层内部的争论与考量,揭示美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又是如何在中国革命的大潮中寻找自己的定位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个决策者的房间,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困境,从而更全面地认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泛黄的纸张质感,配合着略带历史沧桑感的字体,仿佛能闻到旧书特有的气息。我一直对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深感兴趣,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那场决定国家命运的较量,以及在这场博弈中,美国扮演的角色。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二战后中国局势的书籍,但总觉得视角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于美国决策层的考量,很多时候都流于表面。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们是如何权衡利弊,又是如何一步步做出影响深远的决定的?那些档案解密的内容,那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才是真正能揭示历史真相的钥匙。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认知空白,让我能够更立体地理解那个时代中美关系的风云变幻,以及美国的选择如何深刻地塑造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评分

活动很给力,用券相当实惠,正品质量有保障。

评分

好书,值得阅读,还便宜,买了不后悔。

评分

看别人推荐来买的。应该不错。物流快

评分

商品质量很好,很满意,配送速度快啊,而且配送员态度也非常好。

评分

趁着读书节多屯点书吧!

评分

挺有名的,一本书买了还没看完。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做活动时购入,性价比高,非常满意!

评分

发货迅速,包装专业,开卷有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