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议科学2

饶议科学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饶毅 著
图书标签:
  • 科学
  • 哲学
  • 方法论
  • 知识论
  • 逻辑学
  • 学术
  • 理论
  • 研究
  • 思维
  • 批判性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8597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3274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页数:32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饶议科学2》精选近年来发表的科学文化作品,分为科普集锦、科学人物、科学氛围、教育理念和从老师到学生五部分。“科普集锦”是一组科普文章,作者用妙趣横生、充满智慧的语言告诉读者,动物也会欺瞒唬骗、也会恋上同性,而科学家又是如何研究和解释这些现象的。“科学人物”是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他们并不像普通人想象的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只围着实验台打转,而是丰满而鲜活。在“科学氛围”中,作者深入剖析国内科研环境和现状,不仅针砭弊病,还提出深刻思考之后的建设性意见。“教育理念”则是作者对中国小学、中学、大学以及研究生教育的评述和感想,无论学生、教师还是家长,都能从中获益。“从学生到老师”更像作者的个人独白,每个小短篇包含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心情感悟,让读者从中了解这位学者是如何在社会、在家庭、在科学中“学习”与“传业授道”的。“科学氛围”和“教育理念”两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在延续前一本的思考力和感染力的之外,论述愈加全面、深刻。全时回国几年来,饶毅更加深入地认识着中国社会及其科学文化氛围的方方面面,同时更加活跃地参与到推动科研与教育变革的讨论和实践中去。有人问:这些年来他是否改变了自己,适应了“国情”。本书答曰:一举一动,一言一论,切实如故,激越如故。

作者简介

  饶毅,神经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美国西北大学ElsaSwanson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神经科学杂志》、《发育生物学》等多个国际学术杂志编委。1996年起兼中国科学院研究员,1999年协助推动建立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02年至2005年合作建立和主持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2004年至2009年兼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2007年9月全职回国。1996年起发表科学文化、科学史和科技政策方面的文章。曾任《21世纪》、《科学文化评论》、《科技中国》等文化杂志编委。2012年起任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首任所长。他不仅活跃在科研和教学第一线,而且长期参与推动中国科研和教育体制改革。他敢说真话,成为中国科学界的“科学侠”。科学界称之为“忧国忧民的科学大家,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
观星者手记:宇宙的低语与文明的倒影 作者: 艾莉西亚·文森特 这是一部横跨星际、深掘人类文明核心的宏大叙事,它不是对现有知识的简单梳理,而是一次对宇宙图景的全新构建。 引言:时间尽头的灯塔 人类仰望星空,总试图在无垠的黑暗中寻找回音。我们建造了望远镜,解码了引力波,甚至送出了带着我们最深切希望的信标。然而,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如同在深海中燃起的一盏微弱油灯,只能照亮脚下的方寸之地。 《观星者手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并非一本传统的科普读物,也不是晦涩的理论物理专著。它更像是一份来自“边缘”的观察报告——一个由一群拒绝主流范式束缚的学者、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组成的秘密小组,在跨越数十年间,对宇宙中数个“异常点”的长期记录与分析。 本书的核心,是对“信息熵减”在宇宙尺度上运行机制的深度探讨。我们通常认为,宇宙的终极命运是热寂——一切趋于无序与均匀的消散。但本书提出了一个激进的悖论:在某些特定的时空结构中,存在着局部、但极其稳定的“信息锚点”,它们不仅抵抗着熵增,反而以一种我们难以理解的方式,累积和固化着结构信息。 第一部:幽灵的星图——失落的印记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不可能的信号”与“非自然天体结构”的解读。 章节一:第四象限的残响 我们从对已知星系图谱中被系统性忽略的区域——被称为“第四象限异常区”——入手。这些区域的特征是,其恒星演化时间表与星系年龄存在严重的逻辑矛盾。作者团队利用尖端的“时空褶皱分析仪”(一种基于量子纠缠映射的探测技术),成功捕捉到了一系列极度规律、但频率远超自然背景噪音的低频脉冲。这些脉冲并非重复的自然现象(如脉冲星的自转),它们携带了复杂的、类似压缩语言包的结构。 章节二:巨石的低语 本书详尽描述了对“赫耳墨斯环礁”的考察。这是一个位于仙女座星系边缘、由数十个直径远超太阳系、材质不明的巨型球体构成的环状结构。这些球体静止不动,其表面覆盖着一层厚达数公里的、类似玄武岩的物质,但其晶格结构却展现出惊人的几何完美性——它们似乎是按照某种高度精确的数学公式切割而成。通过对这些“巨石”的共振频率分析,团队破解了其内部微弱的、持续的低频震荡,将其解读为一种“静态的叙事”:一个关于时间、尺度和存在前提的陈述。 章节三:时间的异乡人 通过交叉比对地球上早期文明(如前苏美尔文明、印度河谷文明早期阶段)的壁画和神话原型,本书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这些被称为“神灵”或“远古巨人”的形象,并非完全是虚构的,而是对这些在遥远过去与人类短暂接触的“观测者”的记忆残片。我们分析了特定古代岩画中对星空位置的标记,发现它们与第四象限异常区的某个特定坐标点,存在着惊人的指向性吻合。 第二部:结构之镜——文明的形态学 如果说第一部是描绘“我们在哪里”,那么第二部则试图回答“他们是什么”。本书从信息论和建筑学的角度,对可能存在的、与我们完全不同的智慧生命形态进行了推演。 章节四:零维生命与信息载体 我们习惯于将生命与碳基、液态水、线性时间联系起来。本书大胆地提出了“零维生命”的概念——即信息以纯粹的、非物质化的形式存在,它们通过改变局部物理常数(如普朗克常数或精细结构常数)来进行交流和繁殖。这些生命形态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物理定律的局部修改。书中详细论证了,为什么在我们的宇宙尺度上,这种修改会表现为我们所观测到的“异常物理常数漂移”。 章节五:无限的图书馆 作者团队通过对引力透镜效应的精细反演计算,绘制出了一张“信息密度图谱”。图谱显示,某些遥远星系团的中心区域,其物质密度并非由黑洞主导,而是由一种“超密度信息集合体”构成。这些集合体没有明确的边界,它们通过扭曲时空,将信息压缩到接近于无限的密度。本书将其命名为“无限图书馆”——一个收集并存储着数以万计,甚至数以百万计文明兴衰历史的巨大档案库。 章节六:语言的坍缩 本书花了大量篇幅探讨“通用语法”的可能性。如果存在不同维度的生命,它们的交流方式必然超越声波或电磁波。作者团队通过分析“赫耳墨斯环礁”记录的静态叙事,发现了一种基于“关系拓扑”的语法结构。这种语法不依赖于具体的名词或动词,而是描述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定义的逻辑关系。书中给出了数个由拓扑关系推导出的、关于“起源”和“终结”的数学定理,这些定理惊人地契合了某些古老哲学体系的终极命题。 第三部:回响与选择——人类的位次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拉回地球,探讨我们作为宇宙信息网络中的一员,所面临的伦理和生存抉择。 章节七:噪音与信号的甄别 人类科技爆炸性发展,我们向宇宙发射了大量的信号,但也接收了更多的“噪音”——来自自身的技术遗留、宇宙射线的随机干扰。本书提出了一个“文明成熟度过滤算法”,用于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宇宙信息。我们当前接收到的所有“疑似地外文明信号”的分析结果都令人沮丧:它们要么是自然现象的复杂演绎,要么是低阶文明的粗糙尝试。这表明,我们可能正处于一个“信息真空期”,尚未触及到真正高阶文明的边界。 章节八:悖论与共生 本书没有提供任何“外星人入侵”的戏剧性情节,而是聚焦于一种更深层次的“共生悖论”:当我们发现这些宏大、古老的信息结构时,我们是否应该尝试主动干预或模仿它们?作者认为,试图模仿“零维生命”或直接接入“无限图书馆”,其风险远大于收益。任何对基础物理常数的微小扰动,都可能导致我们自身文明结构的信息坍塌。因此,最高形式的智慧,或许在于选择性地遗忘和隔离。 章节九:镜子之外 在收尾部分,作者总结道:宇宙并非一个等待我们去征服的战场,而是一座宏伟的、充满回声的建筑群。那些我们无法理解的结构,并非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自身的“未来模型”或“过去投影”。《观星者手记》的最终目的,不是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全新的观察工具,引导读者重新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现实框架。当我们停止追问“它们在哪里”时,或许才能真正开始理解“我们是什么”。 --- 这是一部挑战心智边界的著作。它要求读者放下对熟悉概念的依赖,准备好面对一个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古老、更精巧、也更冷峻的宇宙图景。读完此书,你将不再以同样的目光看待夜空中的任何一粒星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一本关于科学前沿探索的书,虽然书名和饶议科学2有些相似,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内容完全是独立的。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带我穿越了宇宙的奥秘。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极其抽象的物理概念,比如量子纠缠、黑洞视界,甚至是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最新研究进展,解释得浅显易懂。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宇宙大爆炸初期那一瞬间的描述,仿佛我能亲眼看到宇宙从一个奇点膨胀开来的壮丽景象。书中还探讨了多重宇宙的可能性,以及我们对宇宙本质的理解还有多大的局限性,这让我对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充满了敬畏。整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流畅,叙事性很强,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科学家娓娓道来,分享他毕生对宇宙的热爱和思考。对于任何对宇宙感到好奇,或者想拓展科学视野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不仅增长了知识,更点燃了我对未知世界更深层次的探索欲。

评分

我最近接触了一本涵盖了诸多科学领域的书籍,其名称与“饶议科学2”有些许相似之处,但内容上却是别开生面。这本书聚焦于人类大脑的复杂性,以及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作者以一位生物学家和一位计算机科学家的视角,交叉解读了大脑的神经网络如何产生意识,以及机器智能在模拟人类认知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图灵测试”的讨论,以及作者对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的区分。他用一系列生动的小故事和思考实验,让我们窥见了未来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革,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潜在的风险。同时,书中也反思了人类自身智能的局限性,以及我们如何通过科技来拓展认知边界。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学科的脑力激荡,让我对“智能”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挑战了我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人类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未来。

评分

我近期翻阅了一本内容充实、视角独特的科学读物,虽然它与“饶议科学2”这个名字有些许重合,但其核心内容是完全独立的。这本书更侧重于生命科学的宏大叙事,从最基础的DNA编码,到复杂的细胞通讯网络,再到演化过程中那些令人惊叹的适应性策略,都做了深入浅出的剖析。作者对于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的伦理和社会影响的讨论,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引导读者思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审慎地运用这些强大的工具。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案例,那些濒危物种的故事,让人在为自然的鬼斧神工而赞叹的同时,也为它们可能面临的灭绝而感到忧虑。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将枯燥的科学原理与鲜活的生命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与脆弱。它提出的问题发人深省,对于我这样非专业人士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知识普及和思想启迪。

评分

我最近阅读了一本在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颇具前瞻性的著作,尽管书名与“饶议科学2”有些许关联,但其内容是全然独立的。这本书如同一场关于“物质重塑”的奇妙之旅,从纳米材料的超凡性能,到智能材料的自适应能力,再到仿生材料的创新设计,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作者不仅介绍了这些前沿材料的原理和应用,更着重于它们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例如,书中关于可自我修复材料的介绍,让我对未来的建筑、交通工具乃至衣物产生了无限遐想。他还探讨了可持续材料的研发趋势,以及如何利用科技解决环境问题。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直观,充满了工程师的严谨和创造者的热情,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科学原理。它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将科学幻想转化为现实,也激发了我对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思考,以及材料科学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

我最近通读了一本关于气候变化与地球科学的权威性读物,虽然它的名字和“饶议科学2”有些许巧合,但内容完全自成一体。这本书如同一个详尽的“地球体检报告”,从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到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再到生物圈的响应,都进行了令人信服的科学分析。作者以严谨的数据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气候模型预测的解读,以及作者关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的讨论。他并没有一味地渲染危机,而是着重于指出科学研究的进展和可能的解决方案,这给我带来了一种务实而有力的希望感。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理性且具有说服力,充分展现了地球科学的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它不仅提升了我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认知,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重要性,并促使我反思自身的行为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评分

书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饶议科学2》精选近年来发表的科学文化作品,分为科普集锦、科学人物、科学氛围、教育理念和从老师到学生五部分。“科普集锦”是一组科普文章,作者用妙趣横生、充满智慧的语言告诉读者,动物也会欺瞒唬骗、也会恋上同性,而科学家又是如何研究和解释这些现象的。“科学人物”是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他们并不像普通人想象的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只围着实验台打转,而是丰满而鲜活。在“科学氛围”中,作者深入剖析国内科研环境和现状,不仅针砭弊病,还提出深刻思考之后的建设性意见。“教育理念”则是作者对中国小学、中学、大学以及研究生教育的评述和感想,无论学生、教师还是家长,都能从中获益。“从学生到老师”更像作者的个人独白,每个小短篇包含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心情感悟,让读者从中了解这位学者是如何在社会、在家庭、在科学中“学习”与“传业授道”的。“科学氛围”和“教育理念”两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在延续前一本的思考力和感染力的之外,论述愈加全面、深刻。全时回国几年来,饶毅更加深入地认识着中国社会及其科学文化氛围的方方面面,同时更加活跃地参与到推动科研与教育变革的讨论和实践中去。有人问:这些年来他是否改变了自己,适应了“国情”。本书答曰:一举一动,一言一论,切实如故,激越如故。

评分

饶毅,神经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美国西北大学ElsaSwanson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神经科学杂志》、《发育生物学》等多个国际学术杂志编委。1996年起兼中国科学院研究员,1999年协助推动建立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02年至2005年合作建立和主持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2004年至2009年兼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2007年9月全职回国。1996年起发表科学文化、科学史和科技政策方面的文章。曾任《21世纪》、《科学文化评论》、《科技中国》等文化杂志编委。2012年起任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首任所长。他不仅活跃在科研和教学第一线,而且长期参与推动中国科研和教育体制改革。他敢说真话,成为中国科学界的“科学侠”。科学界称之为“忧国忧民的科学大家,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

评分

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25年故宫博物院建立后,相关学者对留存在宫中的大量文物进行清点、整理,并在稍后编辑出版了不少专业刊物,主要包括偏向介绍器皿、书画等艺术作品的《故宫周(旬)刊》、《故宫》、《故宫书画集》,以及专于文献档案的《掌故丛编》(后改名为《文献丛编》)、《史料旬刊》等两大类。这两类出品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向读者群推介故宫内的丰富藏品,而1932年首版的《故宫日历》就是其中之一。日历的正面印有年、月、日,同时又有英文加以对应。另外,还有节气、朔望、韵目等因素也出现在同一页上。节气、朔望容易理解,韵目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则有些陌生。韵目本来是指用于诗词创作时使用到的各个韵排列而成的目录,19世纪中后期“韵目代日”出现以后被用于记录日期。简单来说,就是1个韵目代表1个月中的1天,一共有31个字,代表31天,如“文”代表12日,抗战中发生在1938年11月12日夜里的一场大火即被称为“文夕大火”,“卅”代表31日,“五卅运动”即得名于此。日历的反面印有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书、画、古籍、青铜器、瓷器、玉器等等,365张图画的排列与日历正面的节令相结合,阅览的人可以“见图如见节令、星期、日期”。除此以外,图画的颜色也是区别不同时节的一种方式,色彩赋予读者的区别感更为清晰。1935年一则经销商的广告上,文案做得十分夺目:“震铄世界惟故宫日历足以当之,独霸天下惟故宫博物院有此资料”、“案头壁上,皆可适用,自备送礼,均极相宜”。当时《故宫日历》还有配“厚黑玻璃座盘”的“套餐”,定价2元7角。当时这本日历仅署“故宫博物院编”,没有具体编辑的姓名。关于旧版《故宫日历》的编者冯华,只有在故宫出版社资深编辑朱传荣的回忆文字中有只言片语的描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故宫珍宝南迁在即,小小的《故宫日历》却年复一年为普通民众打开了古代艺术宝藏的一扇窗,也成为许多人醉心传统文化、走上求艺之路的开端。在一些老画家早年学画经历的回忆文字中可以发现,在当年信息相对闭塞、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可能就是一本《故宫日历》,为其启蒙,作其良伴。2010年,被遗忘经久的《故宫日历》“复活”了,以1937年版《故宫日历》为蓝本的“复刻版”问世。原汁原味的“复刻版”,黑白印刷,不仅仅是呼应渐起的怀旧风,也是致敬于走过85个年头的故宫博物院、致敬于老去的前辈故宫人。此后,《故宫日历》开始尝试推陈出新。故宫出版社在2011年版《故宫日历》的编纂中,生肖开始成为确定主题或隐或显的因由。在12个月首的篇章页里,放置一件直接描绘兔子的画作来呼应辛卯生肖。2012年,壬辰年的生肖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整座紫禁城,简直无处不龙。于是,龙年的《故宫日历》,“紫禁龙时空”成为主题,以龙为表现对象的陶瓷、青铜、书画、珐琅……12个类别,按照月份一一呈现农历癸巳年,《故宫日历》主题是“山水有清音”。因为明代李长卿《松霞馆赘言》云:“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草木山川,在故宫藏品中的表现数不胜数。因此,以“山水有清音”为主题、取材山水画作、辅以文玩器用等陈设的方案浮出水面。“山水有清音”,就是要展现古人寄情山水的诗意生活,更是要唤醒城市喧嚣中的你我。山水有清音,山水觅知音。12个月分为3个单元:笔墨寻源、诗意栖居、仙境凡间;其下又以月为单位,既有对山水题材的追根溯源,也有云山墨戏、界画楼台之类的专题展现;而每个星期,也尽量各有侧重,并且在多数的周日,以与主题相关的文玩器用等藏品作为新一周开始的标志,尽可能从新的视角引发读者的兴趣――对传承有序的山水艺术、对绵延不绝的山水文化。藏品选取,确立了这样的原则:图像常见的名作,重点展示出细节,《千里江山图》甚至占尽整个10月;不甚知名但各有特色的藏品也不轻视,明代医生王履的写生佳作《华山图》册、清代篆刻高手黄易的纪游“影集”《嵩洛访碑图》册,都是个中翘楚。所选的藏品也不只山水,如《洛神赋图》中的边边角角、《夜宴图》里的围屏图障、远古的水波纹彩陶……不拘一格,尽收其中。如果细细翻读今年的《故宫日历》,还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除标明公立和农历日期、二十四节气,还特意标出充满诗意的七十二候。这是古人根据寒暑变化与物候现象对时节的一种独特划分:五日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何时“东风解冻”,何时“草木萌动”,古人早已注解其中。就读北大期间选择小说组的研究,周作人是他的老师。两人关系密切,通信频繁。阅读1932年的《俞平伯年谱》,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两人书信沟通的记载,一整个月份里他们的通讯次可达到七次之多... ...在12月中旬寄出信件之时,俞平伯将一份《故宫日历》一同寄给了周作人,作为礼物表达学生对老师的一番心意。梁实秋在写给张佛年的信中,也提及获赠《故宫日历》一事:“顷接故宫日历一册,既有阴阳日历可察,复逐日有古物照片欣赏(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重复),实日历中最佳之作,拜领谢谢矣。”梁实秋可以挑出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图。

评分

作者常在诺贝尔奖颁奖前一两天写科普文章,介绍他认为值得获奖的研究和学者,命中率之高令人惊叹。比如2002年颁奖前写的一篇文章,开列并介绍了21项他认为值得获奖的工作及相关科学家,2002年至今,每年都有获奖工作在他的清单内产生,因而被称为“诺奖预测”。

评分

好!

评分

真的是好书啊

评分

一本生动有趣的科普读物,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