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汇编(2014年版)(精)

新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汇编(2014年版)(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工程
  • 施工质量
  • 验收规范
  • 2014年版
  • 建筑标准
  • 工程建设
  • 规范汇编
  • 质量控制
  • 建筑法规
  • 工程验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70593
版次:3
商品编码:1154420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64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新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汇编(2014年版)(精)》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全书共分6章和8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的划分、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的程序和组织等。

目录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0年版)GB50204-2002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6-2012
《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12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10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10-2002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13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

精彩书摘

  《新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汇编(2014年版)(精)》:
  4.0.6施工中不应采用强度等级小于M5水泥砂浆替代同强度等级水泥混合砂浆,如需替代,应将水泥砂浆提高一个强度等级。
  4.0.7在砂浆中掺入的砌筑砂浆增塑剂、早强剂、缓凝剂、防冻剂、防水剂等砂浆外加剂,其品种和用量应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验和试配确定。所用外加剂的技术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砌筑砂浆增塑剂》JG/T 164、《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砂浆、混凝土防水剂》JC 474的质量要求。
  4.0.8配制砌筑砂浆时,各组分材料应采用质量计量,水泥及各种外加剂配料的允许偏差为±2%;砂、粉煤灰、石灰膏等配料的允许偏差为±5%。
  4.0.9砌筑砂浆应采用机械搅拌,搅拌时间自投料完起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不得少于120s;
  2水泥粉煤灰砂浆和掺用外加剂的砂浆不得少于180s:
  3掺增塑剂的砂浆,其搅拌方式、搅拌时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砌筑砂浆增塑剂》JG/T 164的有关规定;
  4干混砂浆及加气混凝土砌块专用砂浆宜按掺用外加剂的砂浆确定搅拌时间或按产品说明书采用。
  4.0.10现场拌制的砂浆应随拌随用,拌制的砂浆应在3h内使用完毕;当施工期间最高气温超过30℃时,应在2h内使用完毕。预拌砂浆及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专用砂浆的使用时间应按照厂方提供的说明书确定。
  4.0.11 砌体结构工程使用的湿拌砂浆,除直接使用外必须储存在不吸水的专用容器内,并根据气候条件采取遮阳、保温、防雨雪等措施,砂浆在储存过程中严禁随意加水。
  4.0.12砌筑砂浆试块强度验收时其强度合格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同一验收批砂浆试块强度平均值应大于或等于设计强度等级值的1.10倍;
  2同一验收批砂浆试块抗压强度的最小一组平均值应大于或等于设计强度等级值的85%。
  注:1 砌筑砂浆的验收批,同一类型、强度等级的砂浆试块不应少于3组;同一验收批砂浆只有1组或2组试块时,每组试块抗压强度平均值应大于或等于设计强度等级值的1.10倍;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及以上的房屋,同一验收批砂浆试块的数量不得少于3组:
  2砂浆强度应以标准养护,28d龄期的试块抗压强度为准;
  3制作砂浆试块的砂浆稠度应与配合比设计一致。
  抽检数量:每一检验批且不超过250m3砌体的各类、各强度等级的普通砌筑砂浆,每台搅拌机应至少抽检一次。验收批的预拌砂浆、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专用砂浆,抽检可为3组。
  检验方法:在砂浆搅拌机出料口或在湿拌砂浆的储存容器出料口随机取样制作砂浆试块(现场拌制的砂浆,同盘砂浆只应作1组试块),试块标养28d后作强度试验。预拌砂浆中的湿拌砂浆稠度应在进场时取样检验。
  4.0.13 当施工中或验收时出现下列情况,可采用现场检验方法对砂浆或砌体强度进行实体检测,并判定其强度:
  1砂浆试块缺乏代表性或试块数量不足:
  2对砂浆试块的试验结果有怀疑或有争议;
  3砂浆试块的试验结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4发生工程事故,需要进一步分析事故原因。
  ……

前言/序言


《中国古建木结构营造技艺集萃》 内容简介: 《中国古建木结构营造技艺集萃》是一部系统梳理、深度解析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智慧的集大成之作。本书跳脱出仅从图纸或单一技术规范的角度解读建筑,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千年传承、生生不息的工匠技艺,以及蕴含其中的哲学思想、自然观和空间智慧。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古建筑的全新视角——从“匠心”出发,追溯其“巧思”,最终领略其“妙境”。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技法,而是深入挖掘了中国古建木结构营造过程中,从选材、设计、加工到安装、装饰的完整链条。它着重阐述了古人如何在“天人合一”的理念指导下,因地制宜,利用天然材料,通过精湛的工艺,建造出既满足实用功能,又具备高度审美价值,并且能够历经岁月洗礼的传世之作。 第一部分:木材的智慧——从源头到结构 本部分将详细探讨古人对木材的深刻理解和运用智慧。 “材”之选择与考量: 地域性与材种: 详细介绍中国不同地域的气候、土壤条件对木材生长的影响,以及古人如何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选择最适宜当地环境的木材种类。例如,南方多用楠木、杉木,北方则侧重松木、榆木等。会深入分析不同木材的物理性能(如强度、韧性、耐腐蚀性)、纹理特点、颜色光泽等,以及这些特性如何影响其在建筑中的应用。 “材”的生命周期与预处理: 详细阐述古人对于伐木时节、采伐方式的讲究,以及砍伐后木材的存放、干燥(如自然风干、水浸、火烤等)过程。这些环节对木材的稳定性、耐久性至关重要,本书将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经验积累。 “材”的等级与功用: 探讨古人如何根据木材的纹理、瑕疵、尺寸等对其进行等级划分,并详细说明不同等级的木材在建筑中的具体用途,例如梁、柱、枋、椽、檩等关键构件的选材标准。 “构”之连接与稳固: 榫卯结构的奥秘: 这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将系统地分类、介绍中国古建木结构中最具代表性的榫卯类型,如直榫、燕尾榫、格角榫、挂销榫、抱肩榫、楔形榫等。 结构力学分析: 深入浅出地解释每种榫卯结构的力学原理,为何它们能够承受重力、抗震,以及如何通过巧妙的咬合分散应力,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 工艺流程展示: 详细描绘榫卯的制作过程,包括划线、开凿、修整等步骤,强调其对工匠技艺的精准要求。 “斗拱”的智慧: 作为榫卯结构中最复杂的组成部分,本书将重点解析斗拱的构成、层数、出跳变化,以及其在承重、传导荷载、装饰等方面的多重功能。会介绍不同地域、不同等级建筑中斗拱的典型形制和演变。 “合”而不“死”的哲学: 阐述木结构并非刚性连接,而是允许一定程度的变形和微动。这种“柔性”是古建筑抗震的重要原因。本书将探讨古人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让木构件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能够相互协调、释放能量,而非瞬间崩塌。 第二部分:形制之美——空间、比例与美学 本部分将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中国古建木结构在空间组织、比例控制和美学意境方面的成就。 “间”的营构与秩序: “材份”与“规制”: 详细介绍中国古建筑中“材份”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这是古代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它规定了构件的模数、尺寸比例,确保了建筑的和谐统一。 空间序列的营造: 分析从山门、庭院到殿堂的层层递进,如何通过空间布局、开窗、廊道等元素,引导观者的视线,营造出庄重、宁静、深邃或开阔等不同意境。 “天圆地方”与“天人感应”: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如何体现在建筑平面和立面设计中,以及建筑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 “梁架”的诗意与结构之美: “彻”、“井”、“穿”等梁架结构的分析: 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梁架结构(如彻上造、井口造、穿斗式等),分析其承重方式、空间形态和艺术表现力。 构件的造型与装饰: 探讨梁、枋、柱头、斗拱等构件在结构功能之外的造型美感,以及彩绘、雕刻等装饰技艺如何与木结构融为一体,提升建筑的艺术感染力。 “飞檐翘角”的轻盈与动态: 解析飞檐翘角的设计,不仅是为了排水,更是为了让厚重的屋顶显得轻盈、舒展,赋予建筑灵动飘逸的艺术特征。 第三部分:匠心传承——技艺的演变与精神 本部分将聚焦于工匠本身,探究技艺的传承、创新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师徒制”与“家传”: 技艺的口传心授: 详细描述中国古代建筑工匠的师徒传承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如何保证了技艺的精准传递和质量的稳定。 “工匠精神”的内涵: 挖掘古代工匠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敬畏自然的职业道德和精神追求。 “匠人”而非“工人”: 探讨古代工匠在技艺之外,所具备的艺术修养、哲学认知,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融入到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中。 “验”与“修”——耐久的智慧: “构件校正”与“加固”: 介绍古人对建筑的日常检查、维护和修缮的智慧,如何通过微小的调整,延长建筑的寿命。 “解体再建”的智慧: 阐述在必要情况下,古人如何能够将木结构建筑拆卸、修复构件后再重新组装,展现了其结构的灵活性和设计的超前性。 “风水”与“堪舆”的朴素实践: 探讨在选址、设计中,古人对环境、朝向、采光、通风等因素的考量,虽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其背后蕴含着对人居环境舒适度和可持续性的深刻追求。 《中国古建木结构营造技艺集萃》旨在通过对中国古建筑木结构营造技艺的深度剖析,让读者不仅能够“看懂”古建筑,更能“读懂”古建筑背后的文化、智慧和精神。本书适合对中国传统建筑、木工技艺、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以及从事建筑设计、文化遗产保护、历史研究等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人员。它是一扇窗,引领您走进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世界,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匠心独运与文化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厚重的质感和精致的排版,一看就知道是行业内的权威之作。我特地入手这本《新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汇编(2014年版)(精)》,主要是冲着它汇编的全面性去的。我之前手头的规范版本有些老旧了,很多新的技术标准和材料要求都没能跟上。这次换了新版,感觉心里踏实多了。尤其是那些关于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的新要求,在新版里都有详细的阐述,这对于我们现在做的项目来说至关重要。记得上次为了一个细节的验收标准,我们团队查了好几天的资料,现在有了这本“宝典”在手,效率简直是质的飞跃。书里面的条文表述清晰明了,逻辑性也很强,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规范的同事,也能很快找到重点。虽然内容很专业,但编排上看得出是用心了的,很多地方都有对比性的说明,让人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规范背后的意图。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的工具箱里,已经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主要关注的是它收录的规范的“新”在哪里。毕竟我们这个行业,技术迭代速度很快,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旧版内容重印一遍,那价值就不大了。这本汇编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更新了国家层面的基本要求,还非常细致地纳入了近年来各地方住建部门出台的一些地方法规和实施细则。这对于我们这些经常需要跨区域施工的企业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以前每次去外地,光是适应当地的验收标准就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协调和学习,现在很多关键信息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对照和解释。书的装帧质量也是没得说,那种精装本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感觉很有分量。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的巧妙安排,将不同专业领域的规范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类,查找起来非常顺手,避免了不同规范之间交叉引用时产生的混乱感。对于项目经理来说,这本书已经从参考资料升级成了施工过程中的“定海神针”。

评分

我更偏向于从一个初级监理员的角度来评价这本书。对我来说,规范就是天条,但我最初面对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这本《新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汇编》的出现,就像是为我这个“新手”配备了一把精准的定位仪。它的排版布局非常清晰,关键的控制点和允许偏差值都用粗体或者不同的字体颜色进行了强调,这让我能够迅速锁定每次检查的核心目标。我特别喜欢它在一些复杂工艺流程旁边附带的简短注释,虽然这些注释没有官方文件的严谨性,但它们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比死记硬背条文有效得多。这本书让我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质量控制思维框架,不再是零散地处理问题,而是能从一个系统的角度去审视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合规性。它极大地降低了我进入这个专业领域的门槛。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负责项目资料归档和法务合规的行政人员,我购买这本书的目的与现场施工人员略有不同。我更看重的是其资料的完整性和未来可追溯性。这本2014年版的汇编,在收录时间点上正好卡在了行业标准进行重要调整的前夕,它精确地定格了那一阶段的最高标准。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或者进行旧项目竣工验收的复核时,拥有一个权威且成体系的纸质参考资料是多么重要。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和印刷精度都非常高,即便是频繁翻阅也不会出现字迹模糊或脱页的现象,这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资料来说是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帮助我们建立了统一的内部标准文件库,无论是对外接受审计还是对内培训新人,我们都有了一个权威且易于引用的版本作为基准,极大地减少了因版本不统一而产生的法律风险和管理成本。

评分

我是一名资深的结构工程师,平时工作中与各种验收标准打交道是家常便饭。坦白讲,市面上关于建筑规范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做到既权威又实用的却凤毛麟角。这本《汇编》给我的感受是,它真正做到了“汇编”二字,把散落在各处的关键文件整合在了一起,而且是以一种便于实际操作的方式呈现的。我最常翻阅的部分是关于混凝土强度评定和钢结构焊接质量控制的那几章。里面的图表和表格制作得非常规范,甚至连一些容易出错的计算公式都用醒目的方式标注了出来。这对于避免人为失误至关重要,因为在施工现场,一个小的疏忽可能导致整个批次的返工。我发现,很多以前需要反复查阅官方网站才能确定的最新解读,在这本书里都已经有了清晰的结论性表述。这种把“活”的规定“固化”下来的做法,极大地提升了我们日常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评分

第二次购买,东西不错,物流也挺快。

评分

物流很快,正品

评分

正版图书,质量不错,很喜欢。支持一下,赞一个。

评分

评分

里边第一页与硬封皮裂开了(通病),其他还是不错的。

评分

京东的送货员服务态度越来越好了。赞一个。第三次买这本书了,真的是有了这本书,走遍天下都不怕。

评分

很全面,嘿嘿,工程部让我买一套,结果我一本就搞定了。

评分

快递小哥特给力,一天不到就送到了,书也完好无损

评分

字体偏小,使用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