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花火》受欢迎的作家“微酸袅袅”全新力作,《花火》杂志2014年受欢迎的佳作!
《花火》十万级白金书《樱花落海洋》第二部。
《花火》二十万读者最赞的“初恋”故事。所有爱与哀愁,都在微酸袅袅笔下。
随书附赠:15000字“樱花2”全新最虐故事番外、2张定制的“顾怀南&南澄”萌系Q版手机贴纸、2张文艺风全彩手绘明信片,1枚定制的“樱花2”专属书签!
海报: 内容简介
你不知道,其实我每次见你都很痛苦,
因为总是害怕你下一秒就会说‘我们分手吧’,
像一个已经死了的人却还在害怕被杀死。
听起来有些可笑是不是?
可是我真的是这么想的。
——顾怀南
你原谅我所有错误,
包容我莫名的自尊,
接受我伤人的骄傲,
我们之间如果隔着一百步的距离,
你走完了九十九步。
——南澄
说不可能的人是你,
坚定地要分手的人也是你,
你都忘了吗?
我没有兴趣再玩这个游戏了,
我们真的结束了。
——顾怀南
突然觉得你很残忍。
——南澄
作者简介
微酸袅袅,生于东部大海上一座叫舟山的小岛,在江城武汉度过了无所事事的四年,做过两年半吊儿郎当的伪财经记者,现宅于蜗居,安心写字,立志成为内心纷呈的生活家。青春是一种信仰,迷恋所有美好的细枝末节。
曾出版:《半夏锦年》、《薄荷微光少年时》、《是你路过我的倾城时光》、《天空不要为我掉眼泪》、《樱花落海洋1》
精彩书评
看完定稿之后,我半开玩笑地跟袅袅说这是一个“相爱相杀又虐感十足”的故事。
小小少年和小小少女,互相交缠深入。他们的青春,被背叛、被孤立、被拒绝,就像一场易醒的美梦,无知又残忍。
十年,三千六百五十天,顾怀南和南澄,他们最后怎么样了呢?后来的后来,他们还好吗?
我想看完《樱花落海洋2》,故事外的你,或许会明白爱情最真实的模样。
——《樱花落海洋2》责编
目录
第一回 人海中寻找你存在的印记
第二回 他在害怕如果反复想起你,他会死
第三回 时间又温柔又残酷,像熔炉熔化过去,催生新的未来
第四回 爱情像银行信用,总是贷而不还会被加入黑名单
第五回 好像总是在较劲,和你,也和我自己
第六回 我没有喜欢别人的经验,你可别再骗我了
第七回 就算青春终将散场,我也不想和你别离
第八回 我想你感受我的伤心,被背叛、被孤立、被拒绝,还有那铺天盖地的嫉妒
第九回 只有嫁给你,才是我苍白生命里最斑斓、最炽热的梦想
第十回 肉体的伤口忍一忍就能好,心里的伤口却不知要熬到何时才会痊愈
尾 声 你是我关于未来的最美好的憧憬
番 外 交换的人生
后 记 我亲爱的小朋友们
精彩书摘
2012年夏天,顾怀南终于回来了。
他离开两年,南澄找了他两年。从纽约到洛杉矶到西雅图再到重回纽约,顾怀南换了几座城市,南澄就有几趟越洋旅行。
她甚至找到了顾怀南买过书的那家二手书店,得到一个和他寄给她的小说扉页上一模一样的书店章印,却始终没有在异国的街头和她心心念念的男子相遇。
最绝望的时候,南澄也忍不住泄气地想:是不是她和他的缘分已经用尽,耗光了运气,从此只剩下一次又一次的错过?
但当下一次假期来临,她还是会拖着行李箱独自奔赴未知的旅程。
虽然不知道遇见了又能怎么样,但南澄始终觉得不甘心,她和顾怀南不应该是这样,不应该就这么仓促而惨淡的分别。
——而如今,他真的又回来了。
下班时分突然下起了暴雨,大雨如注,南澄撑着一把黑伞在路边站了十五分钟都没有看到一辆空车,反而浑身上下都被雨水打湿。不得已,她跑回人行道旁的商铺屋檐下避雨。
老板正将卷帘门拉下,金属卷轴发出巨大而刺耳的声音。
下雨天的视线差极了,一眼望出去天地间只是一片茫茫的灰色水雾,南澄呆呆地看着从屋檐上不断滴落的水珠。
雨水将这座城市不断冲刷,寂寞被一遍一遍清洗。
“南澄,怀南回来了。”
温瑞言的这句话像闪电劈开了阴霾的天空,照亮了南澄潮湿的瞳仁。
她握着手机踌躇许久后才问道:“他……还好吗?”
电话那头是长长的沉默,只传来细微的电波杂音,过了一会儿温瑞言才开口:“我也不知道那算好还是不好。”
“我知道了。”南澄垂下眼帘,浓密的睫毛上挂着小小的水滴,像童年时沉睡的美梦。
“有什么需要我转告的吗?”温瑞言好像轻轻叹了口气,以微不可闻的声音。
“不用了,我会再找他。”南澄挂上电话,又在原地呆立了几秒钟,然后淋着雨一路走回了家。
那天的雨下得真大,雨点打在身上像是会砸出一个坑,让裸露的皮肤上疼痛感越来越密实。远方传来阵阵闷雷的声音,风起云涌,像是要把天地搅乱,但南澄的心里却只是反反复复回响着一句话:他回来了。
南澄还没练习好与顾怀南重逢时的开场白,他们见面的机会却猝不及防地来临了。
一年前,南澄从旱涝保收但人际关系复杂的《沪城晚报》辞职,跳槽到一家财经杂志做人物专稿记者,现在她已经是这个版块的主笔了。
这次南澄受邀参加的是美国艾谷科技和中方公司签署战略协议的新闻发布会,暨艾谷科技大中华区负责人的首次媒体亮相。
来发布会现场前,南澄的顶头上司陆际平还特别交代:“听说这位新上任的负责人从不接受专访,坊间资料很少,希望你能让他破例。”
对方公司发过来的资料上只有负责人的英文名字和近两年的工作经历,信息少得可怜。
“我会努力争取的。”当时的南澄斗志满满地保证。
但当周围掌声响起,身旁几个年轻的女记者突然发出少女追星般的惊叹声,南澄从写满资料的文档中抬起头看到顾怀南的身影时,她来时的信心在瞬间就灰飞烟灭了。
“是他啊……”跑财经线的老记者有人还记得他,微微的惊讶里还有点意味深长的意思。
顾怀南当初走得并不光彩,背负着“败家子”的骂名,他用两年时间终于证明自己并不是无能之辈,也算衣锦还乡。但沾染过尘土的羽翼无论如何清洗,都很难在短时间里让别人忘记他当初的狼狈模样。
后排已经有人小声地、兴奋地交换着关于顾氏破产的各种隐秘消息和桃色传闻。
南澄无意识地握着笔,在记事本上装模作样地写写画画,身体和心情都像泡在记忆的海水里,潮湿,咸涩,沉浮不定。
她偶尔抬头隔着人群望向顾怀南。他看起来一切都好,依然得体而英俊,眼神幽深如湖水,沉稳和冷静淹没了他曾经的冲动和张狂。
南澄不太记得他在台上说了些什么,似乎是些冠冕堂皇的场面话,又似乎妙语频出,因为身边的人时不时笑着鼓掌。可她没办法集中精神体会到他玩笑中的趣味,耳边是后排两个老记者低声而持续的絮絮声。
她远远望着眼前的他,脑海中出现的却是从前的种种过往。
终于到了自由提问环节,南澄举了几次手都没有得到发问的机会,其他记者的问题也都不温不火的。
直到那个来自城内某大报的记者站起身,问了一个充满挑衅意味的问题后,所有人的注意力才被真正集中起来。
“顾怀南,顾总,好久不见。”他就坐在南澄身后,声音好像就从她的头顶砸下来,“两年前顾氏的决策失误,导致数十人破产失业,生活失去着落,最终也使顾氏几十年基业毁于一旦。当时您没有留下任何话就消失了,现在回来了,有没有什么要回应的?您不觉得应该对那些因为你而不得不从零开始打拼的人道歉吗?”
全场安静,顾怀南微微扬着下巴,挑高了眉毛望过来。他之前演讲时就离开了座位,走到主席台前,此刻闲散地靠坐在桌沿边拿着话筒,平视着对方回答说:“因为我的决定而使无辜投资者受到损失,从道义上来说,我感到非常抱歉,并且这两年来也时刻警醒自己。不过就像我对自己的决策失误负责,接受顾氏破产的结果一样,每一个人的失败,自己首先得承担大部分的责任。”他说完这些后停顿了一下,又笑眯眯地问,“哎,您是哪家报社的?《沪城日报》吗?”
“……是是,希望有机会给顾总做个专访……”这一次,南澄身后的那个声音放低很多,姿态也矮了下去。
这家外资科技公司的来头不容小觑,与之合作的中方公司更是城中大鳄,《沪城日报》每年的广告收入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它们的贡献。
顾怀南算是有惊无险地完成了他的新闻会首秀。
他回答《沪城日报》那个记者的提问时一眼也没瞧过南澄,但在说完最后一句结束语时却突然向她所在的方向又轻又快地瞥了一眼。
南澄没防备他会看过来,目光与目光在虚无的空气里相撞,有种偷看被抓包的感觉,敏感又多疑地觉得他的眼神好像在她的皮肤上又轻又凉地划过,像锋利的刀子,有淡淡的薄荷气味。
发布会在不算热烈的掌声中结束,顾怀南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离开,南澄没时间犹豫,拨开人群追了上去。
她气喘吁吁追到电梯口,隔了几个人就着急地喊出声:“顾怀南!”可是电梯门还是按时关闭了。
南澄有些失望,正准备转身离开时,那明明已经关闭的电梯门在短暂的停顿后竟又缓缓打开——顾怀南按着开门的电梯按钮,微微眯着眼睛,远远地望着南澄。
那一刻,时间好像停止了,呼吸也停止了,周遭的所有人和物在瞬间褪去颜色,只剩下一个个模糊的影子,像宣纸上含水过多的墨滴一层又一层的渗透开去。
……
前言/序言
沧海一粟:古老传说与现代浮沉 引言 在时间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如同散落的珍珠,被遗忘在历史的沙滩上。它们或许记载着凡人无法触及的奇迹,或许描绘着文明兴衰的必然。这本《沧海一粟》并非宏大叙事,它更像是一部拼图,由无数微小的片段、个人的命运交织而成,共同勾勒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光影与重量。本书的核心,在于探讨个体在面对宏大命运与环境变迁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妥协与挣扎。 第一部分:风起云涌的边缘地带——盐民的黄昏 故事的开篇,将读者带到了一个被地图边缘化的小渔村——“潮汐镇”。这里的人们世代以海为生,以盐为命。然而,随着中央王朝推行“海禁新令”以及新型提纯技术的普及,这个古老的制盐业正在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主人公之一,老盐工石磐,是镇上最后一个坚持用传统日晒法制盐的人。他的双手粗糙如同老树皮,眼神中却保留着对海洋最初的敬畏。石磐坚信,机器制出的盐“少了海的灵魂”,吃起来寡淡无味。他的生活充满了仪式感:黎明时分,他会面对着初升的太阳,默默念诵一段失传已久的祈祷词,然后才开始翻动盐田。 与石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侄子,林澈。林澈是镇上少数去过大城市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年轻人。他深知传统正在消亡,试图利用现代知识为家族寻找出路。他与外来的商人接触,引入了玻璃温室和蒸汽泵,试图提高效率。然而,他的“革新”在保守的村民眼中,无异于背叛祖宗。村民们认为,正是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才引来了天灾人祸。 冲突聚焦: 当一场突如其来的季节性风暴席卷潮汐镇时,所有的矛盾爆发了。石磐的旧盐田虽然简陋,却因其低矮的石墙结构,在部分冲击中幸免于难;而林澈投入重资新建的玻璃温室则被彻底摧毁。这场灾难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损失,更是对“旧路与新路”哲学争论的无声裁决。 第二部分:古卷残页中的秘密——失落的航道 在清理被海水淹没的旧仓库时,林澈偶然发现了一卷用鲸油浸泡过的羊皮纸。这卷羊皮卷轴并非记载了制盐的秘诀,而是一张绘制于三百年前的、极其精细的航海图。图上标注了远离主流航道的“静水之环”——一片据说是古代航海家为了躲避海盗而开辟的“内海航线”。 这张航海图立刻吸引了镇上所有人的注意。它不仅仅意味着一条潜在的生财之道,更唤醒了潮汐镇祖先作为“探险家”的身份认同。 书中详细描绘了林澈和一位神秘的退休老船长“舵手”萧,试图解读这张古图的过程。萧船长是一位性格古怪、言语晦涩的老者,他似乎对图上的标记有着某种深层的理解,却坚持要求林澈用古代的计时法(使用日晷和星象盘)来验证航线的方位。 探险的代价: 他们的尝试并非一帆风顺。他们需要一艘能够承受深海压力和未知暗流的船只。为此,他们不得不求助于镇上唯一能够修复老旧渔船的匠人柳青。柳青以其近乎苛刻的完美主义著称,她要求林澈必须亲手打磨船身的每一块木板,才能让她为船只注入“航行的灵魂”。这段艰苦的准备工作,占据了全书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人与工具、人与材料之间最原始的互动关系。 第三部分:迷雾之中的抉择——“静水之环”的真相 林澈、萧船长,以及几位壮年渔民组成的小队,终于启程,踏上了这张古老航道。他们穿过了常年笼罩着浓雾的“鬼门峡”,体验了与现代指南针完全失灵的磁场干扰。 在航行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发现“静水之环”的真相远比他们想象的复杂。 1. 环境的非理性: 这个区域的海水温度异常稳定,风向几乎不存在,船只主要依赖洋流移动。这使得航行过程充满了单调与心理上的压抑。 2. 古代的遗迹: 他们发现了一座半沉于水下的石制灯塔残骸,其建筑风格与中央王朝的任何已知风格都不同。灯塔上刻满了奇怪的符号,这些符号与羊皮卷轴上的标记有着微妙的联系。 3. 精神的试炼: 在最深处,船队遭遇了一场长达数日的“无声之雾”。在这种极端安静和能见度为零的环境中,船员开始出现幻觉,互相猜疑。林澈必须运用他从现代心理学中学到的知识,来稳定军心,重新建立信任。 结局的重量: 当他们最终穿出“静水之环”时,他们发现自己并没有抵达传说中的富饶之地,而是来到了一个更偏远、更荒凉的岛屿群。这里的资源极其贫瘠,唯一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个未经开发的天然避风港,远离了中央王朝的监管。 尾声:回归与传承 林澈最终没有带回黄金或香料。他带回的,是一种更稀有的东西:选择权。 回到潮汐镇时,石磐老人已经平静离世,他留下的那片盐田,成为了后人纪念的圣地。林澈用他在“静水之环”找到的坚硬、耐腐蚀的特殊木材,重新修葺了村里的公共设施。 全书的收尾,不在于财富的积累,而在于精神的融合。林澈开始尝试将古代航海的经验(如对洋流的精准把握)与现代科技(如气象预报)相结合,指导村民们开辟新的、不依赖于被严格管制的贸易路线。 《沧海一粟》展现的,是一群边缘人如何在历史的夹缝中,通过对古代智慧的重新解读和对现代工具的审慎接纳,为自己开辟出一条艰难但真实的生存之道。这本书探讨了“传承”的真正意义——它不是盲目地重复过去,而是带着敬畏之心,去挖掘被遗忘的价值,并将其融入到不断前行的步伐之中。它提醒我们,即便是最微小的生命,也能在历史的巨浪中激起属于自己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