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中国·院士系列:软件定义网络核心原理与应用实践 [SDN Core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Practice]

学术中国·院士系列:软件定义网络核心原理与应用实践 [SDN Core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Practic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韬,刘江,魏亮 等 著
图书标签:
  • 软件定义网络
  • SDN
  • 网络技术
  • 计算机网络
  • 院士系列
  • 学术中国
  • 网络工程
  • 通信工程
  • 信息技术
  • 实践应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636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906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学术中国·院士系列
外文名称:SDN Core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Practic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2
字数:484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学术中国·院士系列:软件定义网络核心原理与应用实践》分为核心原理和应用实践两大部分,对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进行了全面剖析和深入解读。一、首先阐述了SDN的设计思想与体系架构,详细分析了软件定义网络的控制转发分离和可编程性两个突出属性,其次介绍了以OpenFlow为代表的SDN南向接口协议,以及北向和东向接口协议,接下来根据SDN的层次化架构,依次介绍了SDN数据平面、控制平面以及SDN应用案例,梳理总结了SDN标准化进展以及学术发展情况。二、着重讲述SDN应用实践,从系统架构、代码解析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虚拟交换机、开源控制器、仿真测试实验工具的基本知识,并结合模拟网络环境搭建、虚拟网络设备部署、实际业务开发等具体应用实践场景,深入讲解了利用SDN技术进行创新研发的过程。
  《学术中国·院士系列:软件定义网络核心原理与应用实践》涉及的内容广泛、技术思想凝练,突出核心原理和基本概念的阐述,同时力图深入浅出地讲解SDN的业务应用开发过程。《学术中国·院士系列:软件定义网络核心原理与应用实践》对从事SDN技术研发的专业人士、网络运营管理人员、相关专业高校学生以及对SDN技术感兴趣的读者,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黄韬,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院长助理。200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博士学位,2007~2009年在中国联通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国家“863”课题“面向服务的软件定义网络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负责人,并主持或参与多项未来网络相关的国家自然基金、“973”、“863”、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等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得技术发明专利10余项,提交国际标准提案8篇,出版个人专著3部。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未来网络体系架构、软件定义网络、网络融合与演进等。
  
  刘江,北京邮电大学讲师,2005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博士学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SDN特征的虚拟网络映射问题研究”负责人,并参与了多项未来网络相关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技术发明专利10余项。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未来网络体系架构、网络虚拟化、软件定义网络、信息中心网络等。
  
  魏亮,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现任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CDN团队副总监。参与了面向服务的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及机制研究(973项目)为代表的多项未来网络领域科研课题。目前正带领团队从事SDN创新实验平台、网络虚拟化平台、SDN控制器、基于云架构的网络资源管理平台等方面的研发工作。获得软件著作权9项,申请技术发明专利6项。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定义网络、云计算、网络试验床等。

目录

第一部分 SDN核心原理
第1章 SDN概述
第2章 SDN基本原理
2.1 SDN定义与架构
2.1.1 SDN定义
2.1.2 SDN架构
2.2 数据控制分离
2.2.1 基本概念
2.2.2 数据控制分离历史
2.2.3 SDN数据控制分离
2.3 网络可编程
2.3.1 基本概念
2.3.2 网络可编程历史
2.3.3 SDN可编程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SDN接口协议
3.1 OpenFlow协议
3.1.1 OpenFlow v1.0协议
3.1.2 OpenFlow协议的演进
3.1.3 OpenFlow协议面临的问题
3.2 OF-CONFIG协议
3.2.1 协议框架
3.2.2 设计需求
3.2.3 数据模型
3.2.4 协议演进
3.3 其他SDN南向接口协议
3.3.1 XMPP
3.3.2 PCEP
3.3.3 I2RS
3.3.4 OpFlex
3.3.5 OVSDB Mgmt
3.4 SDN北向接口
3.4.1 ONF北向接口
3.4.2 SDN其他北向接口
3.4.3 SDN北向接口的前景
3.5 SDN东西向接口协议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SDN数据平面
4.1 数据平面架构
4.2 SDN芯片
4.3 SDN硬件交换机
4.3.1 基于ASIC芯片的SDN品牌交换机
4.3.2 基于ASIC芯片的SDN白盒交换机
4.3.3 基于NP的SDN交换机
4.3.4 基于NetFPGA的SDN交换机
4.4 SDN软件交换机
4.4.1 Open vSwitch
4.4.2 Pantou
4.4.3 Indigo
4.4.4 LINC
4.4.5 OpenFlowClick
4.4.6 OF13SoftSwitch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SDN控制平面
5.1 SDN控制器
5.1.1 SDN控制器体系架构
5.1.2 SDN控制器评估要素
5.2 开源控制器
5.2.1 NOX/POX
5.2.2 Ryu
5.2.3 Floodlight
5.2.4 OpenDaylight
5.2.5 OpenContrail
5.2.6 其他开源控制器
5.3 商用控制器
5.3.1 Big Network Controller
5.3.2 XNC
5.3.3 Contrail
5.3.4 SOX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SDN应用案例
6.1 SDN在网络试验平台中的应用
6.1.1 GENI OpenFlow
6.1.2 OFELIA
6.1.3 RISE
6.1.4 TWAREN
6.1.5 FINE
6.1.6 C-Lab
6.2 SDN在网络虚拟化中的应用
6.2.1 基于SDN的网络虚拟化简介
6.2.2 网络虚拟化工具FlowVisor
6.2.3 网络虚拟化平台CNVP
6.3 SDN在流量工程中的应用
6.3.1 概述
6.3.2 B4的设计思路
6.3.3 B4的核心网络功能
6.3.4 基于SDN的流量工程实现
6.3.5 B4的部署与成效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SDN标准化与学术进展
7.1 SDN标准化进展
7.1.1 开放网络基金会
7.1.2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
7.1.3 国际电信联盟
7.1.4 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
7.1.5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7.2 SDN学术进展
7.2.1 控制平面可扩展性
7.2.2 交换机/数据平面设计
7.2.3 SDN编程语言
7.2.4 测试、调试及管理
7.2.5 数据中心应用
7.2.6 校园网应用
7.2.7 其他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应用实践

精彩书摘

  (1)SDN北向接口是上层应用与控制器交互的接口,可以是基于控制器本身提供的各种接口API函数,也可以是现在最为流行的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表征状态转移)API。北向接口是直接为上层业务应用服务的,其设计需要密切考虑业务应用的需求,为业务提供底层网络的逻辑抽象和模型。北向接口的设计是否完善会直接影响整个SDN网络的可编程能力。虽然现在南向接口已有OpenFlow等诸多标准,但是北向接口方面还缺少一个业界公认的标准,不同的控制器厂商都有各自的北向接口。部分传统的网络设备厂商在其现有设备上提供了可编程接口供业务应用直接调用,也可被视作是北向接口的一种形式,目的是在不改变其现有设备架构的条件下提升配置管理灵活性,应对开放协议的竞争。
  (2)SDN南向接口协议是集中式的控制平面和分布式的转发设备之间交互的接口协议,用于实现控制器对底层转发设备的管控。SDN交换机需要与控制平面进行协同后才能工作,而与之相关的消息都是通过南向接口协议传达的。当前,SDN中最为成熟的南向接口协议是ONF组织倡导的OpenFlow协议。OpenFlow使控制平面可以完全控制数据平面的转发行为,同时ONF还提出了OF-CONFIG协议,用于对SDN交换机进行远程配置和管理,其目标都是为了更好地对分散部署的SDN交换机实现集中化管控。OpenFlow协议作为SDN发展的代表性协议,已经获得了业界的广泛支持。同时它也体现了SDN的开放性,ONF希望通过OpenFlow协议实现南向接口的标准化,从而解除用户对厂商的锁定,同时希望厂商借此可以专注于提高转发设备的性能,但是由于协议本身不够完善和一些非技术因素,所以SDN南向接口协议的标准化进程进展的并不是一帆风顺,很多厂商提出了其他的南向接口协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XMPP、PCEP、I2RS、LISP等。
  (3)SDN的控制平面可以是分布式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种接口协议来负责控制器之间的通信。SDN东西向接口主要解决了控制器之间物理资源共享、身份认证、授权数据库间协作以及保持控制逻辑一致性等问题,实现多域间控制信息交互,从而实现底层基础设施透明化的多控制器组网策略。目前在SDN的东西向接口的研究方面,产业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学术界更多地是从多种控制器处理机制的异同以及语言效率的角度,抽象出统一的控制器东西向接口协议及其消息封装格式,并在发送和接收控制消息时进行容错率校验和解析,实现基础设施透明的多控制器并存模式下的组网。同时,控制平面全局网络视图构建是SDN东西向接口设计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控制平面能够对全网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利用控制平面的这个特性可以动态创建并维护网络全局视图,将网络以最直观的形式呈现给网络管理者,极大地提高网管效率,简化故障定位,降低网管的复杂度,有利于网络管理者基于全局视图进行资源抽象,从而对业务适配层提供虚拟化的网络资源。
  由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到,SDN技术的发展动机与主动网络相类似。Ethane作为SDN技术的雏形,最开始提出是因为企业需要通过集中式来实现一个更为可靠、安全的网络,同时为了更好地加速网络创新,SDN的先驱者在斯坦福建设了SDN的试验床。而推动主动网络发展的动机主要来自这几方面:网络服务提供商遇到了很多的挫折,所以他们急需新的技术来发展和部署新的网络服务;同时第三方希望有更多的附加价值、更好的管控能力并能满足他们在特定应用或网络场景中的需求;研究者也希望有一个可扩展的实验平台。由此看来,SDN和主动网络最初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它们的具体实现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直接导致它们的发展有了不同的结果。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SDN相比于主动网络的优势:
  (1)SDN应用多集中在对控制平面的编程上,上层应用通过北向接口与控制器交互,然后控制器再通过南向接口与底层硬件交互,这样降低了程序与硬件的耦合程度,只需要实现不同的南向协议就可以在不同的硬件环境上执行相同的功能。而主动网络的许多早期应用思路集中在中间件(Middlebox)、防火墙、代理上,这些应用都需要分开部署,每个都有各自的编程模型。主动网络主要是在数据平面上增加可编程性,试图直接控制数据平面来实现这些功能,程序代码与数据平面耦合性较高,同样的应用功能对不同的硬件设备要有不同的实现,缺乏了灵活性,这无疑会影响到主动网络技术的普及。
  (2)SDN有一些明确的应用场景,如在数据中心和网络试验床中,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SDN的商用能力,使得业界对于SDN的落地持有非常乐观的态度。而主动网络的应用主要在中间件和对数据平面的控制上,总体来说其应用场景相对狭窄。
  (3)SDN出现时硬件技术能基本支撑它的发展,而主动网络出现的年代过早,当时许多技术都不是很先进,尤其是在硬件上,当时只能使用造价昂贵的ASIC去实现,造成了主动网络设备造价过高,很少有人去使用它。而现在可以使用TCAM、FPGA、NP去做,现在的CPU能力比过去提高了成百上千倍,价格也便宜了很多,而且有大批的厂商开发出了自己的SDN设备,因此,SDN设备的造价也会越来越低。
  ……

前言/序言


《智汇蓝图:网络架构的未来演进与安全前瞻》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新一代网络架构的核心理念、关键技术及其在实际部署中的挑战与机遇,为网络工程师、系统架构师、研究人员及行业决策者提供一套全面而前瞻性的认知框架。我们不关注特定技术(如软件定义网络SDN)的内部实现细节,而是聚焦于驱动网络变革的宏观趋势,以及这些趋势如何重塑我们构建、管理和保护数字基础设施的方式。 第一部分:网络架构的范式转移——从静态到动态的演进 在信息爆炸和业务快速迭代的时代,传统的、高度中心化且配置僵化的网络架构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本部分将追溯网络架构发展的脉络,从早期面向连接的网络,到支持分布式应用的网络,再到如今应对海量数据、多样化终端和智能化服务的下一代网络。我们将探讨导致这场范式转移的关键驱动力,包括云计算的崛起、大数据分析的需求、物联网的广泛渗透以及对更高灵活性、自动化和可编程性的渴望。 1.1 传统网络的局限性分析: 深入分析传统硬件绑定的网络设备在配置、升级和故障排除方面的效率瓶颈。 探讨集中式控制平面带来的单点故障风险和可扩展性限制。 分析传统网络在适应快速变化的业务需求时所面临的挑战,例如新服务部署的漫长周期和高昂成本。 讨论传统网络在安全管理和策略执行方面的一致性难题。 1.2 驱动网络演进的关键技术趋势: 虚拟化与抽象化: 探讨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的虚拟化如何打破硬件束缚,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和动态调度。重点阐述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思想,以及其如何将传统的专用硬件网络功能迁移到通用服务器上运行,从而降低成本并提高灵活性。 数据驱动的网络洞察: 分析网络流量监测、性能分析和异常检测等技术如何提供更深入的网络可见性。重点讨论如何利用收集到的网络数据进行预测性维护、故障诊断和容量规划。 自动化与编排: 探讨如何通过自动化工具和编排平台,实现网络配置、策略部署和故障响应的自动化,从而显著提高运维效率并减少人为错误。 开放性与标准化: 分析开放接口和标准化协议在促进不同厂商设备互联互通、打破厂商锁定以及推动创新方面的重要性。 1.3 新一代网络架构的核心特征: 敏捷性与弹性: 阐述新架构如何支持快速部署新服务、弹性伸缩网络资源以应对流量峰值,以及快速从故障中恢复。 智能化与自适应: 讨论如何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使网络具备自我学习、自我优化和自我修复的能力,例如动态流量工程、智能拥塞控制和自动化安全策略调整。 服务化与模块化: 探讨将网络功能分解为独立的、可重用的服务模块,并允许按需组合这些模块来构建定制化网络解决方案的优势。 全局可见性与集中管理: 分析如何实现对整个网络基础设施的端到端可见性,以及通过统一的平台进行集中化的策略控制和资源管理。 第二部分:构建智能与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 在明确了网络架构演进的大方向后,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构建下一代智能与安全网络基础设施所需的关键技术和策略。我们将着重于网络服务的交付、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如何构建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威胁。 2.1 软件赋能的网络服务交付: 网络服务的虚拟化与容器化: 探讨如何将防火墙、负载均衡器、入侵检测系统等网络功能作为独立的虚拟化实例或容器部署,实现服务的快速上线和生命周期管理。 API驱动的网络管理: 分析开放API在实现网络设备和服务的程序化控制、自动化运维和与其他IT系统集成方面的重要作用。 服务网格(Service Mesh)与微服务架构: 探讨服务网格如何提供统一的、平台无关的服务发现、负载均衡、加密和可观测性,以及它如何支撑微服务架构下的复杂通信。 2.2 智能化资源管理与流量优化: 基于策略的资源分配: 阐述如何根据业务优先级、服务等级协议(SLA)和实时网络状况,动态地分配网络带宽、计算和存储资源。 预测性容量规划: 利用历史数据和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未来的网络流量增长和资源需求,从而提前进行扩容或优化资源配置,避免性能瓶颈。 智能路径选择与流量工程: 探讨如何利用实时网络拓扑和流量信息,动态选择最优的网络路径,以平衡负载、降低延迟并提高网络利用率。 2.3 全方位的网络安全策略与实践: 零信任安全模型: 深入解读“永不信任,始终验证”的零信任安全理念,以及如何在网络架构层面实现身份验证、访问控制和微分段。 主动威胁检测与响应: 关注如何利用流量分析、行为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技术,提前发现潜在的安全威胁,并构建自动化响应机制。 安全策略的集中化管理与自动化部署: 探讨如何通过统一的安全策略管理平台,确保安全策略在整个网络中的一致性应用,并实现策略的自动化更新和部署。 数据加密与隐私保护: 分析在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如何通过端到端加密、密钥管理等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 网络弹性与灾难恢复: 阐述如何设计具备高可用性和灾难恢复能力的网络架构,以应对大规模服务中断和安全攻击。 第三部分:未来展望与行业影响 本部分将聚焦于下一代网络架构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我们将探讨这些技术变革如何赋能各行各业,并对未来的技术创新提出展望。 3.1 跨行业应用与价值创造: 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 分析下一代网络如何支持海量工业设备连接、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以及对网络低延迟、高可靠性的严苛要求。 智慧城市与公共服务: 探讨网络架构的演进如何支撑智慧交通、智能能源、公共安全等领域的需求,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 金融科技与高效交易: 分析高速、低延迟、高安全性的网络对于金融交易、风险控制和客户服务的重要性。 医疗健康与远程医疗: 探讨下一代网络如何支持高清视频传输、大规模医疗数据交换以及远程诊断和手术。 3.2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人才培养与技能转型: 分析现有网络专业人才在向软件定义、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对未来人才需求的预测。 标准化与互操作性: 讨论在不同厂商、不同技术栈之间实现无缝互操作性的重要性,以及标准化组织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治理与合规性: 探讨在高度互联互通和数据驱动的网络环境中,如何确保数据治理、隐私合规以及政策法规的有效执行。 生态系统构建与协同创新: 分析如何通过开放的平台和合作机制,促进芯片厂商、硬件供应商、软件开发者、服务提供商和最终用户之间的协同创新,共同推动网络技术的进步。 3.3 未来技术趋势预测: AI原生网络: 预测人工智能将更深度地融入网络设计的各个环节,实现真正的自主网络。 边缘计算与分布式智能: 探讨将计算和存储能力推向网络边缘,以支持低延迟、高带宽的应用,以及边缘节点的智能化管理。 可信计算与硬件安全: 分析硬件安全机制在下一代网络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安全基础设施。 网络与物理世界的融合: 展望网络技术与现实世界深度融合,例如通过数字孪生、增强现实等技术,实现更智能、更高效的物理世界交互。 本书并非对某一项技术进行深入的工具性介绍,而是致力于提供一个更宏观、更系统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网络架构的未来走向,掌握构建和管理下一代智能、安全、高效网络基础设施的关键理念与方法论。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核心原理的深刻理解,读者将能够更好地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并把握未来的发展机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个充满未来感的网络世界,一个能够根据业务需求动态调整、优化和演进的网络。我对于“应用实践”这个部分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它是否能够涵盖一些现实世界中已经部署或者正在尝试的SDN应用案例。例如,在数据中心领域,SDN是如何帮助提高资源利用率、简化网络管理并实现更快的服务部署的?在运营商网络中,SDN又会带来哪些革命性的变化,比如更精细化的流量工程、更快速的网络故障恢复以及更灵活的业务创新?我个人对云计算的快速发展有着密切关注,而SDN正是支撑这些海量、弹性的云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如果这本书能详细介绍SDN在云环境下的具体实现、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那将是极具价值的。我也很好奇,除了这些大型应用场景,SDN是否也能在一些更小的、定制化的网络环境中找到用武之地,例如企业分支机构的网络管理,或者物联网设备的连接与控制?

评分

我对《学术中国·院士系列》这个品牌有着相当的信任,这通常意味着书籍的内容会具有较高的学术严谨性和前沿性。当看到“软件定义网络核心原理与应用实践”这个书名时,我立刻将其与当前科技发展的大趋势联系起来。我一直认为,软件定义一切是不可逆转的潮流,网络作为信息传输的基石,自然也无法置身事外。我对“核心原理”部分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它能系统地梳理SDN的演进历史、关键技术(如SDN控制器、南向接口、北向接口等)以及其带来的架构优势。特别想了解,SDN是如何打破传统网络设备厂商的硬件绑定,实现更开放、更灵活的网络架构的。同时,“应用实践”部分也是我关注的重点。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SDN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它如何通过集中控制实现更智能的威胁检测和防御?或者在5G网络部署中,SDN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如何支持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新业务?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它如何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完整的SDN知识体系。我是一名在网络技术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虽然对SDN有所耳闻,但对其“核心原理”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碎片化的认知层面。因此,我迫切地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系统地学习SDN的基本概念,包括其架构模型、关键组件、通信协议以及与传统网络模式的区别。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理解SDN所带来的深层影响,例如它如何改变网络工程师的角色和技能要求,如何促进网络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至于“应用实践”部分,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给我带来启发和思路的内容。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SDN在实际部署中遇到的挑战,比如可伸缩性、安全性、可靠性等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我希望能从这些实践案例中学习到如何更好地规划、设计和实施SDN解决方案,从而提升我自身的专业能力。

评分

最近听说了《学术中国·院士系列:软件定义网络核心原理与应用实践》这本书,虽然还没来得及仔细翻阅,但仅从书名和一些零散的介绍来看,就足以激起我对这个领域的无限遐想。软件定义网络(SDN),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颠覆性的力量。想象一下,网络不再是僵化的硬件堆叠,而是可以通过软件灵活地编程、控制和管理。这就像过去的物理开关变成了如今的触摸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和效率。我尤其对“核心原理”这部分充满期待,希望能够深入理解SDN的底层逻辑,了解它与传统网络架构的根本区别,以及支撑起整个体系的关键技术和协议。例如,OpenFlow协议在这种架构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的分离究竟是如何实现的?这些基础性的知识,对于理解整个SDN的生态至关重要。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述这些原理,并用生动的比喻或实例来辅助理解,那我绝对会受益匪浅。当然,理论的学习终究是为了实践,所以我同样非常关注“应用实践”部分。

评分

对于《学术中国·院士系列:软件定义网络核心原理与应用实践》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它能否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下一代网络技术的大门。软件定义网络,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革新者的气息,预示着一个更加智能、敏捷、可编程的网络时代的到来。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深入理解SDN的“核心原理”,包括它如何通过将网络控制功能从硬件中分离出来,从而实现对网络的集中化、软件化的管理。我想了解,到底是什么技术让这一转变成为可能?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的解耦,具体是通过哪些机制来实现的?此外,“应用实践”部分同样吸引着我。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一些真实世界中的SDN应用案例,例如它如何在数据中心环境中实现虚拟化网络的快速部署和弹性扩展,或者如何在运营商网络中优化流量管理和提升服务质量。如果这本书还能探讨SDN在新兴技术领域,如物联网、边缘计算中的应用前景,那就更令人兴奋了。

评分

这本书竟然是精装版的,把外面的白色封皮拆掉跟那些装饰性的书籍差不多

评分

一般吧,一般吧,学习学习

评分

国内院士的作品,仔细看看

评分

很实用~涉及到了很多实用的代码详解等等

评分

不错........

评分

知识架构可以借鉴,SDN实用性需研究

评分

理论性很强,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评分

很好的一本专业书籍,解释很详细,内容充实,满意

评分

之前看过别人买的,觉得还不错,就准备买一本。收到的货有破损,担心换货时间要好几天才能再到手,就退掉了,在其他网站买了,京东退货速度还可以,蛮有效率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