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戏剧学丛刊:中国戏剧学史稿(修订本)》是中华戏剧学丛刊(第一辑)第一种,是叶长海先生代表作,曾获“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首届文化部直属艺术院校专业教材奖”,是一部颇受学生欢迎的戏剧学教材。该书主要以中国戏剧理论发展史为脉络,详细解析了历代富盛名的戏剧学理论著作,如钟嗣成的《录鬼簿》、周德清的《作词十种》、王骥德的《曲律》、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等。其书特点戏剧理论、戏剧资料与戏剧表演三者有机地融入在戏剧理论发展史中,因此,该书不仅资料翔实,理论扎实,还有指导性与实践性。作为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作者还在书后附录了一份人名书名索引,以方便读者查阅
作者简介
叶长海,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著作有《王骥德曲律研究》、《中国艺术虚实论》、《曲学与戏剧学》《当代戏剧启示录》《曲律与曲学》《曲学与戏剧学》《愚园私语》等,主讲课程《中国戏曲史》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目录
总序绪论第一章 中国戏剧学溯源第二章 元代戏剧学的兴起第一节 元代戏剧学序说第二节 元代的戏剧表演论著第三节 元代的戏曲创作论和作家评论第四节 周德清的《作词十法》
第三章 明前期的戏剧观第一节 明前期戏剧观概说第二节 朱权与《太和正音谱》第三节 丘睿、邵璨的戏曲创作观
第四章 明中期戏剧学的转机第一节 嘉靖、隆庆时期戏剧学的新转折第二节 魏良辅《曲律》的声乐论第三节 李开先与《词谑》第四节 何良俊与《四友斋曲说》第五节 徐渭与《南词叙录》第六节 王世贞的《曲藻》第七节 李贽的戏曲批评
第五章 万历时期戏剧学的崛起第一节 万历时期的戏剧学第二节 汤显祖的戏曲理论第三节 沈璟的曲学第四节 潘之恒的戏曲表演理论第五节 胡应麟、徐复祚和谢肇淛第六节 臧懋循的戏曲批评第七节 吕天成《曲品》
第六章 王骥德第一节 王骥德及其《曲律》第二节 王骥德《曲律》的戏曲创作论第三节 王骥德论戏曲流派和作家作品
第七章 明晚期戏剧论的发展第一节 冯梦龙的创作论和演出论第二节 祁彪佳“二品”第三节 《谭曲杂札》和《衡曲麈谭》第四节 《弦索辨讹》和《度曲须知》第五节 张岱的戏剧演出录第六节 孟称舜的戏曲批评第七节 卓人月、袁于令及其他
第八章 评点、曲谱及其他第一节 《牡丹亭》批评第二节 选本和评点本的戏曲批评第三节 南曲曲谱举要
第九章 清初戏剧学的新潮第一节 清初戏剧学序说第二节 金圣叹的《西厢记》批评第三节 《长生殿》批评第四节 孔尚任与《桃花扇》批评第五节 清初曲论新潮
第十章 李渔第一节 李渔与《李笠翁曲话》第二节 李渔的戏曲创作论第三节 李渔的戏曲演习论
第十一章 清中期戏剧学的新成就第一节 《扬州画舫录》《消寒新咏》和《审音鉴古录》第二节 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第三节 《梨园原》的表演理论第四节 焦循与《花部农谭》第五节 论曲诗举隅
第十二章 古代戏剧学的余晖第一节 梁廷枏的《藤花亭曲话》第二节 清后期曲论例话第三节 戏剧学资料的集成
第十三章 王国维及晚清戏剧学新貌第一节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第二节 吴梅的曲学第三节 晚清戏剧改革论结束语
后记修订本后记人名书名索引史论概念索引
精彩书摘
一、先秦的总体艺术论 中国上古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歌、舞、诗的融为一体,而中国最早有关艺术的论述,也恰恰属于浑然性因而亦即呈现综合性质的艺术论。 如果追寻中国古代综合艺术论的源泉,则可以上溯至《尚书‘尧典》中这一段著名的文字:“帝日:夔!命女(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日: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其内容除了部分商、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外,多为东周、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而成的虞、夏史事记载。上面所引《尧典》的这段文字,记载了中国早期的文艺理论,它生动地说明了文艺产生和发展初期诗、歌、舞的紧密联系。对诗、歌、舞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吕氏春秋·古乐》也有所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由于诗、歌、舞在发生之初是密不可分的,因而我们的先人也就首先从综合性艺术的总体上去考察早期的艺术活动。这些记载曾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在《毛诗序》和《乐记》中可以看出这种影响。如《毛诗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乐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这段话生动地论述了上古时代文艺生活的发生,以及最初文艺活动的特征;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各种文艺方式的自然联系。因而,《毛诗序》的这段论述,正是有关诗、歌、舞的综合论。 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间的《乐记》,则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奠基性著作。《乐记》吸收了《尚书·尧典》以来的美学观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礼乐思想,对先秦高度繁荣的音乐文化作了理论总结,从而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艺术学体系。 郭沫若在论述《乐记》时曾指出: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它的内容包含得很广。 ……
前言/序言
总序 戏剧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却又是一种时出时新的艺术。尤其是中华儿女所创造的中华戏剧,更是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数千年来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至今依然为中国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并以其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与璀璨多姿的东方风采独秀于世界艺术之苑。 戏剧学是以戏剧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而戏剧则是既具有时间艺术特性又具有空间艺术特性的综合性艺术,剧场活动本身又具有社会性,因而,作为戏剧学研究对象的戏剧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文化现象。惟其如此,对戏剧的研究,则可以在不同的空间层次内进行,一是案头文学,二是舞台演出,三是剧场活动,四是社会现象。戏剧学研究的发展史正是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的历史。 历代对中华戏剧艺术的记录、总结与研究,逐渐形成了“中华戏剧学”的历史。而作为近代意义上的戏剧学研究,则是一个世纪前开始于王国维的戏曲史研究。尔后对中国戏剧历史的研究不断有新的创获。同时,一些戏剧家则试图通过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建立中、西结合的新戏剧体系。近数十年间,戏剧理论的研究视野大为拓展,不仅对戏剧艺术核心内容的研究更为全面与深入,而且还创立了与戏剧有关的多种交叉学科。 中华戏剧本身是凝聚多种艺术因素的“总体性”艺术,而对戏剧的研究又是领域广泛,门类繁多,如包括对戏剧原理、本质的探讨,对作家作品的品评,对演唱技能的研求,对文献资料的整理等,方方面面,不一而足。因而各时代、各个人的研究只能是有限度的、同时亦即是有特色的。我们当下最为需要的是系统化的理论研究,以推动有中国特色的“戏剧学”的学科建设。但任何理论建设,首先都要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整理与对历史资料的扎实开掘。而在当代,文献整理、文物发掘中的新发现之多是以往难以企及的,而且资料交流如此之方便亦是前人无法想象的。因此,我们要发挥此一时代优势,在系统理论建设及基础材料研究方面多下力气,多出成绩。这也正是本丛刊的出版主旨所在。 本丛刊在推出新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亦选取新时期以来的部分著作予以重版。而选择的重点亦是上述的两方面:或在系统理论研究方面有所建树,或在文献资料开掘方面有所发现。 叶长海 2013年8月13日
中华戏剧学丛刊:中国戏剧学史稿(修订本)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在《中国戏剧学史稿》中,有文云:戏曲家钟嗣成所作《录鬼薄》是一部记录戏曲作家事迹和作品目录的著作,也是一部戏曲作家评论的专著。元·钟嗣成云:嗟乎余亦鬼也!使已死未死之鬼,作不死之鬼得以传远,余又何幸焉!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以为得罪于圣门者,吾党且啖蛤蜊,别与知味者道。
评分
☆☆☆☆☆
好书
评分
☆☆☆☆☆
《中华戏剧学丛刊:中国戏剧学史稿(修订本)》是中华戏剧学丛刊(第一辑)第一种,是叶长海先生代表作,曾获“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首届文化部直属艺术院校专业教材奖”,是一部颇受学生欢迎的戏剧学教材。该书主要以中国戏剧理论发展史为脉络,详细解析了历代最富盛名的戏剧学理论著作,如钟嗣成的《录鬼簿》、周德清的《作词十种》、王骥德的《曲律》、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等。其书最大特点戏剧理论、戏剧资料与戏剧表演三者有机地融入在戏剧理论发展史中,因此,该书不仅资料翔实,理论扎实,还有指导性与实践性。作为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作者还在书后附录了一份人名书名索引,以方便读者查阅
评分
☆☆☆☆☆
《中华戏剧学丛刊:中国戏剧学史稿(修订本)》是中华戏剧学丛刊(第一辑)第一种,是叶长海先生代表作,曾获“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首届文化部直属艺术院校专业教材奖”,是一部颇受学生欢迎的戏剧学教材。该书主要以中国戏剧理论发展史为脉络,详细解析了历代最富盛名的戏剧学理论著作,如钟嗣成的《录鬼簿》、周德清的《作词十种》、王骥德的《曲律》、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等。其书最大特点戏剧理论、戏剧资料与戏剧表演三者有机地融入在戏剧理论发展史中,因此,该书不仅资料翔实,理论扎实,还有指导性与实践性。作为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作者还在书后附录了一份人名书名索引,以方便读者查阅
评分
☆☆☆☆☆
好书
评分
☆☆☆☆☆
好书
评分
☆☆☆☆☆
内容很好,这个丛书系列的书都很值得购买
评分
☆☆☆☆☆
他回忆说,在欧洲,“人们追求以艺术排斥自然,铲平山丘,干涸湖泊,砍伐树木,把道路修成直线一条,花许多钱建造喷泉,把花卉种得成行成列。而中国人相反,他们通过艺术模仿自然。因此,在他们的花园里,人工的山丘形成复杂的地形,许多小径在里面穿来穿去”。 耶稣会传教士、法国画家王致诚曾在清廷如意馆作画,参与绘制圆明园四十景图。1743年,他曾写信寄往巴黎,信中说,在中国园林里,“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而不是一所按照对称和比例的规则严谨地安排过的宫殿。……道路是蜿蜒曲折的……不同于欧洲那种笔直的美丽的林荫道。……水渠富有野趣,两岸的天然石块或进或退,……不同于欧洲的用方整的石块按墨线砌成的边岸。”游廊“不取直线,有无数转折,忽隐灌木丛后,忽现假山石前,间或绕小池而行,其美无与伦比”。 欣赏与赞叹之后便是模仿。在欧洲,首先是英国,18世纪中叶,一种所谓自然风致园兴起了;后来传到法国,在自然风致园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中国式的题材和手法,如挖湖、叠山、凿洞,建造多少有点类似中国式的塔、亭、榭、拱桥和楼阁等建筑,甚至还有孔庙,例如1730年伦敦郊外的植物园,即今皇家植物园。仅巴黎一地,就建起了“中国式”风景园约20处。同时也传到意大利、瑞典和其他欧洲国家,但不久以后欧洲人就发现,要造起一座真正如中国园林那样水平的园林有多么的困难。 苏格兰人钱伯斯(1723~1796年)曾到过中国广州,参观过一些岭南园林,晚年任英国宫廷总建筑师。岭南园林算不上中国最好的园林,但仍然引起了他无比的赞赏,在好几本书里他都描写过中国园林,不只是浅层的外在形象的描述,而是对中国的园林精神有了较深的体会。他说:“花园里的景色应该同一般的自然景色有所区别”,不应该“以酷肖自然作为评断完美的一种尺度”。中国人“虽然处处师法自然,但并不摒除人为,相反地有时加入很多劳力。他们说:自然不过是供给我们工作对象,如花草木石,不同的安排,会有不同的情趣”。“中国人的花园布局是杰出的,他们在那上面表现出来的趣味,是英国长期追求而没有达到的”。
评分
☆☆☆☆☆
第二版的要等,直接买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