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麦田

小小麦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麦洛洛 著
图书标签:
  • 儿童文学
  • 成长
  • 田园
  • 亲情
  • 幻想
  • 治愈
  • 小动物
  • 乡村生活
  • 绘本
  • 童话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322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526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04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我把自己的十年青春都装在这本书里了。”——麦洛洛
  1.《小小麦田》是青年作家麦洛洛重磅推出的全新半自传式长篇小说,而他也是首次抛却了自己以往作品的“纯文学”风格,叙述跨度10年的青春。
  2.麦洛洛无疑是当代很有潜力的青年作家,他坚持“传统纯文学”的创作,作品几乎以“零修改”获得出版业内编辑的一致好评。他12岁远离家乡赴北京求学,15岁少小成名,18岁成为专业作家,22岁却选择定居在美丽而偏远的云南大理。从爱得炽烈到少年老成的平淡,这是麦洛洛颠沛流离的十年故事。
  3.一个少年的情感故事+一个家庭的患难真情=我们所有人的青春。

内容简介

  在这本《小小麦田》书里,我不仅仅是想展现我这十年,更想要表达的是解决一个人性的疑问,这本书里有我家庭十年的苦难,还有我自己三段并不完美的感情。
  我永远信奉一句话:要想遇到光明,必先经历黑暗。
  我的第一段感情是暗恋,那是一个少年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第二段感情是初恋,就像很多人的初恋那样,那种甜蜜、痛苦,都是这辈子没办法再去体会的;第三段感情是一段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感情,它带给我的,更多的可能是一种爱情的遗憾。
  本书讲述了主人公小麦田的十年成长故事,亦是本书作者麦洛洛的亲身经历。12岁离家前往北京,15岁少小成名,18岁成为专业作家。书中生动地描绘了一个青春期少年的叛逆和矛盾百出的心理。同时描绘了少年眼中成人世界的真情。他的经历是独特而伤痛的,但经历伤痛后,最终收获的是一份淡然与温暖。

作者简介

  麦洛洛,青年作家,现居大理。
  少小成名,屡遭争议。18岁走上专业写作之路。其作品均持续进入全国畅销书排行榜,在读者中深具影响力。
  作品
  精灵歌
  2011/05短篇小说集
  尘寰
  2012/08长篇小说
  野人
  2013/08长篇小说
  小小麦田
  2014/10长篇小说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十年后,小麦田的家从城东搬到了城西。搬家那天,云很淡,天空像一面平整的镜子,底板是浅灰色的。这是小镇再平凡不过的雾霾一日。
  小镇的雾霾缘起于小麦田父亲所在的钢铁厂,厂子如一头睡着的巨兽,每天往外喷着黑烟子,染了小麦田童年记忆里天空的湛蓝,也染了城东城西之间跨越的这座桥。此刻,桥在小麦田眼里虚幻起来,连同整个小镇一起,浮在空中。
  能见度不足二十米,开车过桥是危险的。十年了,他不曾一次走过这座桥。他童年的生活范围仅仅限于城东的钢铁厂家属区,钢铁厂子弟学校,钢铁厂门口的镇一中学。小麦田的童年从他十二岁前算起。
  还好,十年后的小麦田看不见桥下往外省绵延而去的大河。这条宽敞的河在十年前还没有被厂子巨兽吞噬,流淌着干净的水。河边两排大柳树也很年轻,没被巨兽催老,变成如今的耄耋病状。小麦田把头伸出车外。开车的父亲老了,昔日年轻的继母也老了,如同这个小镇、小镇里的人那样,一起衰老。老了,安静下来也容易。此刻,车内安静得像个微型灵堂。连汽车马达发出的轰鸣也被这安静压过了。
  二姐出殡的时候,灵堂也像此刻的车厢一样,无底的安静使十二岁的小麦田深受震撼。人的生前不管再怎么闹,再怎么绝望,死都是解决一切的办法。死让一切归于寂寞。他还记得他走到二姐的棺材前面,看着她躺在一团软絮里,被水泡发的煞白的脸成为面具,生前的喜怒哀乐全被这惨状的白抹平。于是也就寂寞了。一个人丢掉了灵魂,连肉身都不再与灵魂相伴。除了寂寞,还剩什么?
  十年后,二十二岁的小麦田搭着父亲开的车开过这座桥时,他想到的是:姐姐太傻了。这是小麦田用了十年时间才得出的结论。十年前,小麦田想的是:我杀了姐姐,父亲杀了姐姐,那个赌棍男人杀了姐姐。那时他对姐姐的死还耿耿于怀,每天思考的问题是,到底谁杀了姐姐。如果他早到五分钟,姐姐的跳江也许就会沦落成十年后的荒谬往事。如果父亲不阻止姐姐和那男人结婚,姐姐也许根本不会想到跳江。如果那赌棍男人变好了,不把自己的孩子也赌输出去,姐姐也许就幸福地当了妈妈。可是,小麦田十年后得到的答案是:为了爱情,姐姐让自己去死,太傻了。
  小麦田姓“杨”。小麦田这名字是二姐杨蓓取的。说母亲在产房里把小麦田生出来时,二姐就在旁边,看着一个小小的黄人儿从母亲的产道里脱颖而出。一下地就开始吹喇叭,哭声震天。母亲是高龄产妇,如果不是奶奶催得紧,一心盼望着孙子,父亲和母亲是不准备再要孩子的。幸亏是个男孩,杨蓓想。不然三十八岁的母亲又得遭一回罪,又得把身上的血来次大清洗。二姐看着自己的弟弟,如一颗麦穗那样瘦小孤零,头和身子不成比例,明显头重脚轻。她只觉得他丑,一点想不到几年后,弟弟的样貌竟逐渐出落得清秀乖巧。大概是吃了五十年素的佛奶奶祈祷的结果,本来命里该是个女孩的,结果临产前,佛祖发了慈悲,小女孩成了小男孩。小麦田长大后,从哪个角度看,都应该是个漂亮的姑娘。他身上除了那嘹亮的小喇叭,别的地方没有一点男性征候。
  二姐小蓓蕾在母亲痛得要死的间隙里,在她耳边悄声说:“妈,是个弟弟。我们给他取名小麦田吧。”
  小麦田从小只跟二姐亲。十个月时,他开口会喊的第一句话不是“爸爸妈妈”,而是“姐姐”,尽管从来没有人教婴儿小麦田喊姐姐。
  所以二姐杨蓓在小麦田断奶之后,就把他接到了自己的卧室,每晚抱着他睡。也只有在二姐怀里,小麦田才能安安静静的,不哭不闹。
  小麦田断奶后的十天,杨家发生了第一个大变故。母亲把小麦田偷偷抱进自己怀里,趁家人不在,反锁家门,扭开了煤气。直到二十年后,小麦田还对浓浓的煤烟味仍心有余悸。半小时后,婴儿小麦田脸涨得黑紫,他仰视着的母亲便成了他眼中最后的母亲。那是个靠在床头、掉垂着脑袋的女人,脖子和身躯似乎脱了节,长头发盖了满脸。这最后一眼的母亲,还是没能让小麦田看到她的脸,只有个模糊的轮廓。然后,小麦田的注视就被二姐打断了。
  几年后二姐小蓓蕾告诉小麦田,母亲自杀的下午,她正上着课,突然没来由地一阵恐慌。恐慌里只现出小麦田的脸。于是她跑出教室,只用了五分钟便奔回家里。门口围满人,但谁都打不开门,煤气的浓厚程度体现了母亲求死的决心。没人知道小蓓蕾哪来的力气,她用瘦弱的身体一下下撞着门,把铁门的锁撞脱,不管不顾地冲进煤气里,从已死的母亲手里,从死神手里,夺出了小麦田的命。
  那时小蓓蕾已经忘记了哭,只是抱着小麦田呼哧呼哧喘气。看小麦田在怀里挣扭,与死神做着最后决斗,此刻她才想起来哭,才想起要给弟弟做人工呼吸。她把空气连带着咸咸涩涩的眼泪一起喂到弟弟嘴巴里。几分钟后,小麦田的呼吸渐匀了,在姐姐的怀里稳稳睡去。
  奶奶重男轻女的思想在钢铁厂是出了名的。生下两个女孩后,人们经常可以看见在钢铁厂荷花池旁的小路上,一个恶婆婆推搡着自己儿媳的画面,还可以听见恶婆婆辱骂儿媳的高亢嗓音。
  奶奶固执地以为生小麦田也一定是个女孩,所以母亲生产时她去也没去,窝在山顶的寺庙里念经拜佛。这苦情的母亲、妻子、女人在产下孩子后,听说是个男孩,心里没有欣喜,有的是欣喜到极致的哀恸。此刻,她的心像一口深井,灵魂不断往下坠,坠到底了,她便把自己永远封存了。那时,闭塞的小镇还不懂什么叫“产后忧郁症”。所以小麦田从来不知道母亲长什么样子,他印象里的母亲,只是脑袋与身躯脱节的轮廓,像母亲在对命运低头认错。
  因此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大姐杨梅,从小就仇恨弟弟。家里没人的时候,她常常把弟弟抛起来,在离地不到十公分的距离又接住这粉红的肉团,让肉团在手臂上一次次玩过山车。弟弟的哭声让她开怀大笑。有一天杨蓓回家,正好看见这一幕,大姐被吓得手一缩,小麦田径直摔在地上,后脑着地,摔得声响全无。杨蓓抱着弟弟飞奔到医院,在路上她想,你这命苦的小麦田,你为什么不是个女孩?
  从此之后,小蓓蕾把弟弟当了女孩子。小麦田三岁时,小蓓蕾把她小时候的衣服穿在小麦田身上。粉红的公主裙,脑袋上再别朵大花。这是小蓓蕾和小麦田之间的秘密,当然这是在卧室里才能玩的游戏。有时候他们把被单披在身上,扮演古代小说里的白娘子和青蛇。有时候小麦田和小蓓蕾缩在被窝里谈论母亲,谈着谈着,小麦田就枕着姐姐的肚子睡着了,丝毫没感觉到姐姐在默默流泪。
  杨家的第二次大变故发生在小麦田十一岁的时候。杨蓓十六岁,已经辍学在家。那一天,小镇的雾霾已开始苏醒。半夜里起了风,一阵妖雾刮来,窗外的梧桐树被遮了,只听见大风拍打干秃树枝的声响。小蓓蕾像儿时那样,和弟弟悄声说着话。她把自己的爱情故事告诉给小麦田。她说自己怀了个孩子。小麦田知道二姐的恋人是谁,一个钢铁厂的底层工人,一个在小麦田放学偷偷去网吧找姐姐时,会把小麦田架在脖子上的好看男人。第一次见面,二姐就让小麦田叫他姐夫。说这话时,二姐脸上的幸福是真的。只要二姐是真的幸福,小麦田便一句句姐夫叫着。十年后,小麦田在街上碰到过他一回。他冲小麦田微微一笑,一个转脸便躲过了,羞愧让他显得懦弱。与十年前他的懦弱无二致。
  这一晚的几个月后,小蓓蕾的肚子藏不住了,把这事告发给父亲的是大姐。那一晚父亲用尽全身力气想把小蓓蕾肚子里的孽种打掉。可那尚在沉睡的小人儿一点也不为所动,坚固地躺在姐姐用肚子垒起的襁褓里。第二天小蓓蕾从家里失踪了。
  小麦田以为姐姐任何事情都会对他说,所以这一次姐姐的不告而别让他急疯了。他每天逃课,在街上转悠,想能不能和姐姐再来一次心有灵犀。为了找姐姐,小麦田旷了整整一个月的课,被学校开除了。
  也正是这次开除,小麦田才知道姐姐其实一直守在他身边。被父亲打骂着推搡回家的路上,他瞥见了躲在大树后面的姐姐。如果不是父亲钳子般的手抓住他,他一定会冲过去。但已经晚了,姐姐的身影消失在小镇苏醒的雾霾里。
  没有多久,被小麦田称作姐夫的男人敲开了杨家大门,身边跟着肚子又大一圈的二姐。男人手里提着好多礼物,可因为姐姐的肚子已经到了不能打胎的怀孕周期,所以她和男人的回家,更像一场反客为主的鸿门宴。父亲请他们进门。男人开门见山地说一定会娶姐姐的,希望父亲能够接受他。父亲听了只有恶心,说一个天天进麻将馆赌博的人能给他女儿什么未来?孩子一定要打掉。
  小蓓蕾突然跪在地上,伏在父亲弯曲的膝盖上哭了。
  小麦田看到父亲的眼圈也红了。
  十年后,当小麦田再回想这一夜时,发现姐姐的哭里面夹着更多的是无奈、委屈。无奈是,她爱这个男人爱疯了,她爱他每天下午放学都会在校门口拿着一堆礼物等候她。她爱他在黑灯瞎火的暗处,盖在她唇上的暴烈之吻。委屈是,父亲说的都是真的。他每天都会进麻将馆赌博,可以一整天不吃不喝,连拉撒都免了。有一回,他找到她,跪在她面前,说如果拿不出十万就只能去死了。小蓓蕾把父亲的银行卡偷出来。她必须在脑海里想尽一切对父亲来说重要的日子。只有三次输密码的机会。前两次都失败了,第三次,她输入了母亲的忌日,小蓓蕾成功地把父亲卡里的十二万现金取出来,帮赌棍男人还了账。
  她战战兢兢偷走父亲的十二万之后,便消失了。再出现时,男人提着十二万现金来提亲。谁都不知道这十二万是怎么来的,二姐也不知道。原来那些礼品盒里装的全是钱。
  已露出老态的父亲面对着这扭曲狰狞的一大家,只能更老。他累极一样走回卧室,把姐姐和男人晾在客厅。此时小麦田走到二姐身边,央求她晚上留下来。跪在地上的二姐猛然抬起头,挂着满脸晶莹的泪珠笑着冲他说:“姐姐有家啦!”
  小蓓蕾敢说这句话是因为那一晚男人回家时,把整整三十万的现金摔在了她面前。除了给父亲的十二万,还有十八万是绝对够买一套小房子的,那房子有个小小的院子,等孩子出世后,她会再买一只小狗回来。她尽情地想象着未来的幸福生活,心里又有种说不出的失落感。那一晚,姐姐睡得好香甜,她抱着肚子里的孩子,姐夫从后面抱着姐姐和她肚子里的孩子。他们都太累了,连微弱的床头灯都懒得关了。微微灯光营造出一派极不真实的罗曼蒂克,像一个唯美的电影画面。
  从父亲家回来之后,姐姐还在心里回味着她想象中的幸福生活。她走进那个破陋的出租房,迎面扑来的霉味让她把晚饭全部作呕出来。和弟弟一样,经历过母亲的煤气自杀后,他们对一切刺鼻的气味都敏感。吐完之后,她走到床上睡去。临睡前模模糊糊又把她的生活看了一遍:狭窄的房子,没有阳光的墙壁上长着青苔,一口小灶,一把简易木桌。现在有多落魄,她对未来的期望就有多强烈。还有这个默默打扫呕吐物的男人,尽管他有那么多缺点,可她就是爱了,爱得不可自拔,爱成了赌博,把全部的筹码压在他身上,连命都可以输出去。
  等她醒来,惊讶地发现男人消失了。
  她摸出银行卡,不顾晨时寒风,踉踉跄跄来到银行门口。一查,十八万还在。她又跑到麻将馆,心放下了。他不在。
  可她没想到的是,就在她从银行折返到麻将馆的途中,男人正被一群人压着,从麻将馆去往银行的路上。
  就半个夜,他输掉了五十万。取出十八万后,用来抵债的是他未出世的孩子。
  追债的人跟男人回到家里,小蓓蕾已经回家了,还给男人买了早餐。她丝毫想不到前后的变故。
  男人是爱她的。更早以前,他在麻将馆战斗了五天五夜,用身上仅有的两千块赢回了三十万。那时,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让小蓓蕾过上幸福生活。此刻,小蓓蕾还沉浸在她虚构中的幸福生活里,突然闯入的一群人把她的思绪打断了。她一下就明白了,这个世界上,戒烟戒酒戒毒都是有希望的,唯独戒赌没有希望。
  男人跪在她面前。催债人把家里能看上的东西全都拿走了。小蓓蕾觉得自己在这个瞬间长大了,她的童年是十六岁之前。
  她的一生卡死在她的童年。
  她发疯一样阻止着那些人,如果没有幸福生活,那现在仅有的生活也不能被破坏。催债的人揪住她的头发,把她当皮球一样摔着,打着,发泄着不能讨回债的愤怒。这一次,肚子里的孩子没能安全挺住。也许它是预感到母亲心里的放弃,所以它也放弃了。
  小蓓蕾躺在医院里,小麦田和父亲照顾她,她苍白如纸的脸上一丝内容都无。然后屋外就响起了男人疯狂的咆哮。“杨蓓!我要见你!我爱你啊!”
  小蓓蕾心里一惊,也许这是她所期望的结果。她难道不是一个爱做梦的公主,期待着一个勇士闯破层层难关,只为营救她?他来了。原来她心里的放弃是假的。
  她不管不顾地要冲出病房,被父亲强力的手抓着。透过病房木门上长长的玻璃窗户,小麦田看到男人手持一把刀,嘴里还念着:“你不出来我就去死!”姐姐把身体里最后的内存都哭出来了。她祈求着父亲让她出去一下吧,就短短五分钟,容她把最后的告别说给他听。
  父亲拒绝了。
  男人把刀扎进自己肚子里,围观的医生护士连忙把他抬进急救室。刀刺得不深,没戳中要害。当晚,男人和姐姐再度消失。
  小蓓蕾跳江前回过一次家。她是看见了父亲出门上班后,才回家找弟弟的。她把一切都告诉弟弟了,唯独没说的是她已和男人约定好一起跳江。她是真的可以把爱输掉。人生在世,没有不在赌的时候。
  小蓓蕾爱怜地抚着弟弟的脑袋,抚过他漂亮优美的五官,抚过他脸颊两侧还未褪去的婴儿肥。弟弟还是个孩子。
  她吻了弟弟的婴儿肥,如儿童时代那样,用嘴巴把弟弟脸上肥嘟嘟的肉嘬进嘴里。小麦田被姐姐逗得哇哇乐。
  然后她给弟弟做了一顿晚饭,她叮嘱他一定要吃胖些,不能像个女孩子那样弱小。她问弟弟,哪个女人在爱情面前不是弱小的?
  弱小到只能以死相抵。
  “所以你要坚强!”
  小蓓蕾在弟弟上厕所的时候偷偷走了。那一瞬,小麦田和姐姐的心有灵犀又起效了。他心里没来由地一阵惶恐,提着裤子奔出家门。看姐姐消失在他眼前浓重的雾霭里。
  最后,他在这座桥上找到了二姐。二姐坐在石头桥梁上,二十米下是那条平静而深邃的河。姐姐的身边坐着他,那个前不久答应给二姐幸福的男人。
  小麦田喊:“姐!姐!”
  小蓓蕾转过头,冲他一笑,笑容又让她变回了童年时的小蓓蕾公主。
  然后,只听见从浓浓雾霭里传出一声水溅,还有男人剧烈战栗的哭泣。男人没有跳。
  小麦田的童年在十二岁时走到头了。
  汽车穿过雾霭,从城东开到城西。小麦田的沉默如同姐姐灵堂的寂寥一样。很安静很安静,静出一丝诡异。
  小麦田一分钟也不想在小镇待了。十二岁的小麦田去省城考试,被监考老师一眼看中。他要去往北京的一所艺术学院。继母很好,以为北京一年四季都是冬天,所以大夏天的就把小麦田的冬装全给收拾出来,夏装反而一件没带。
  十年后,坐在搬家的汽车里,小麦田终于想通了。母亲和姐姐的命运其实已经昭示了整个家族的命运。为了爱情,她们可以把生命输尽,还是那样心甘情愿地输尽。他也一样。
  他想起姐姐的那句话:人生在世,没有不在赌的时候。
  雾霭在傍晚时褪淡下去。
  ……

前言/序言

  自序
  [一]
  十年前,我从故乡湖南到北京上学,那年我十二岁。十年后,我离开北京到大理,并最终决定在此定居,这年我二十二岁。
  二十二岁这年,我在大理租下了两处院落,相互打通,有一亩多地。像来大理定居的多数人那样,我照自己的想法装修了院落,作为客栈对外营业。这一年里,我发生的最大改变  就是如此。
    这一年之前,我出版了三本书,有不错的反响。这一年以后,我与写作的缘分还在继续。
  从客栈开始迎接络绎不绝的游客、读者之后,我身上的转变开始显而易见。我从一个不与陌生人话说三句的人,变成一个愿意与之敞开心扉交流的人。在珠海闭关写作《野人》时,每天见黎明暮色从海平线上升起又落下,常常一个星期都不说几句话,失语症让我只能在黑夜里喃喃自语,像自己给自己搭建了一个黑色舞台。后来客栈开起来,无论是白发苍苍来大理修养心性的画家,还是青春洋溢的高中毕业生,无论是离婚来大理疗伤的女人,还是来大理度蜜月的夫妻,我都能在院子荷花池旁的露天茶室里,与之饮茶,展开对话。我们会聊自己的故事,也会聊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
  这便是写作本书的缘起。
  [二]
  我常梦见自己。另一个我站在梦的界外,观察梦境中童年或少年的我自己。我观察他的一举一动,聆听他的一句一话。在他爱得愚蠢又冲动时,我特别想冲进梦里阻止他,以免他受到伤害。在他哭得伤心时,我又特别想冲进梦里抱住他,告诉他黎明会来的,伤心也总会过去。但我却无能为力,只能在梦境之外眼睁睁看他或喜或悲,笑得没心没肺,哭得肝肠寸断。
  这篇小说里的主人公“小麦田”,非常像我,应该说有百分之八十的我,但又不同于我。我与他的关系,就很像我和自己梦中的关系。一个在界外,一个在界里。我书写他,但不能改变他的成长轨迹。我无法纠正他每一次犯下的错,也无法分享他每一次收获的喜悦。他是独立的。最后,我塑造了他,仅此而已。
  很多读者说,他们羡慕我的经历与生活。但当我真正开始书写自己的故事,才发现它单调得近乎无味。我不知道自己的喃喃自语是否会让人把书丢在一边。但写作这本书,我唯一的目的是,希望比我年长的人在书里看到青春,希望比我年少的人能够少走一些我曾走过的弯路。
  每个小说家笔下的人物,或多或少都会有他自己的影子。我喜欢用小说的形式刻画人物,因为他们在我的笔下会渐渐饱满、丰盛。梦境里的我,过着我想过却无法过的精彩人生。
  这个故事从我的十二岁开始,到二十二岁结束。
  [三]
  十年。
  也许很多人都忘记了十年前的自己。时间是很无情的,同时它又多情。你当下感受到的喜悦、伤悲、幸福、痛苦,都是不作数的。等到时间过去,低谷过去,你会知道所有的情绪都将化作力量,变成通往未来路上的石头。
  过去的经历会决定你未来变成怎样一个人。
  我所理解的幸福生活是,经历磨难和成长后,你终于变成了自己最喜欢的样子,和自己最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四]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样子。穿着返古,喜欢长袍老绣。头发是利落的短发,褪去了婴儿肥的脸上,轮廓伸出来,脸颊上散些雀斑。有安静规律的作息,清瘦健康的身体。
  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切。有一个安静的院子,前院是荷花池,五彩锦鲤穿梭在油绿荷叶中,还有一片小小天地看电影。晚上剪一瓣荷叶,盛养在清水中,深夜在卷起的荷叶中放些沱茶普洱。第二天清晨,跑完步后,卷开荷叶,用沾了荷叶香的茶叶煮一碗茶,让温暖的水把身体里的寒气驱散。后院是一片小森林,自己种苹果树、栀子树、梨树、樱花树、桂花树、枫树、朴树、梅花树,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盎然生长的植物。夏日炎热,在树下乘凉读书,看着看着就睡去了。突然下起一阵雨,也躲在树下,让被树叶遮挡的、零零碎碎的雨点打在身上。有多久没在雨中了?像小时候那样在雨水里玩耍。再过些年,我也许会领养一个孩子,让他在苍山下、洱海前静默成长,去领略大自然。
  最近阅读的书里,一个回到故乡的摄影师说:“不喜欢什么变化,一辈子可以只守着一片树林过活……一生可能只完成这一部东西,得让它继续走下去。它是一个自然状态,像种子撒在地里,自然生长。我爱这片山丘。我可以面对这里的一草一木,直到死。”
  我想我也是愿意的。
  [五]
  我曾经历低谷,在珠海无人的郊区看了半年大海,人生丧失目标。我也曾坚持下来,把脸上的淡漠渐渐变成微笑。能把生活过成艺术的人很少。
  就像他还说:“艺术是一座独木桥,没有坚强的信念无法坚持。信念来自是否真的热爱艺术。如果真的热爱,就无所谓苦难,无所谓离开大众的价值观。选择了艺术,也是选择了一条苦行的路,但其实也是一条幸福的路。”
  全书共十三章。“13”是不吉利的数字,代表黑暗。但我希望度过轮回苦海后,能够遇见新的光明。
  我把自己的十年青春都装在这本书里了。它几乎有我所有的认知,对于情爱、家庭、光明,以及一切。
  所以,我希望这本书对你来说,是值得阅读的。
  [六]
  以此书,给最亲爱的人。
  以此书,纪念十年青春。
  麦洛洛
  2014年7月12日大理


《星河彼岸的守望者》 内容提要: 本书以恢弘的史诗笔触,描绘了一个在宇宙边缘挣扎求存的文明——塞壬星人。故事围绕着塞壬星最后一位“星语者”艾莉亚展开。塞壬文明曾是银河系中科技与哲学并重的辉煌存在,却因触及了宇宙深层法则的禁忌,遭致了被称为“大寂灭”的灾难性后果。文明的遗产化为漂浮在虚空中的残骸,而艾莉亚的使命,便是守护着一枚封存了整个种族记忆与希望的“起源晶石”,在无垠的黑暗中寻找传说中能够重启文明的“创世之锚”。 第一部分:残骸的回响 第一章:寂静的星海 宇宙的背景色并非纯粹的黑,而是由无数微弱的、腐朽的光线交织而成的灰烬之色。艾莉亚的飞船“回声号”,是一艘由上古塞壬技术重塑的单人探索舰,它依靠吸收稀薄的星际尘埃能量为生。艾莉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她瘦弱、沉默,但双眸中却燃烧着一种近乎固执的宁静。她的日常,是维护休眠舱中沉睡的数百万族人,以及解读那些从宇宙背景辐射中捕捉到的、若有似无的古代信息片段。 塞壬星系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被称为“遗忘之墙”的区域。这里的时间流速极其缓慢,物质结构不稳定,是宇宙中最危险的“熵增前沿”。艾莉亚的飞船在残骸场中穿梭,搜寻着任何可能指向“大寂灭”起因的线索,那是文明自我毁灭的根源。她发现,塞壬文明的毁灭并非源于战争或瘟疫,而是源于对“信息密度”的极致追求——他们试图将整个宇宙的知识压缩进一个单一的量子结构中,结果导致了自身存在的崩溃。 第二章:编码的幽灵 在一次深入“零点区域”的探索中,“回声号”截获了一个极不稳定的信号。信号源指向了一颗被维度扭曲环绕的冰冷行星,代号“潘多拉的眼泪”。在那里,艾莉亚遇到了一种非碳基生命体——“织影者”。它们是纯粹由信息流构成的生物,没有实体,却能以近乎心灵感应的方式与艾莉亚交流。 织影者向艾莉亚揭示了关于“起源晶石”的秘密。这块晶石并非简单的存储器,而是一个“时间锚点”,它记录了塞壬文明“未曾发生”的路径。然而,晶石的完整性依赖于一个外部的校准频率,这个频率被刻在了塞壬文明建立的最后一道防御系统中——一个位于遥远星域的巨型结构,名为“观测者之塔”。 第三章:古老的誓约 为了理解如何激活晶石,艾莉亚必须面对族群的集体记忆。她启动了休眠舱中一位名为科伦的古代哲学家留下的“记忆备份”。在与科伦的意识交流中,艾莉亚看到了塞壬文明巅峰的辉煌,也目睹了他们如何一步步走向傲慢与深渊。科伦的意识告诉她,文明的覆灭并非偶然,而是宇宙为了自我平衡而施加的必然代价。他留下的最后讯息,是一个预言:唯有“不求知识,但求存在本身”的人,才能找到创世之锚。 第二部分:跨越边界 第四章:失落的航线 前往观测者之塔的路途,需要穿越一片被称为“虚空裂隙”的星际断层。这片区域充斥着强大的反物质潮汐和未知的时空异常。艾莉亚不得不进行一系列高风险的工程改造,将“回声号”的能量核心暴露于危险之中,以获取瞬间穿越裂隙所需的爆发力。 在穿越过程中,“回声号”被一股强大的能量洪流捕获,迫降在一颗名为“浮尘”的气态巨行星上。这颗行星上生活着一群世代与引力共舞的类人生物——“引力行者”。他们崇拜稳定的引力场,视混乱的能量为禁忌。 第五章:引力与平衡 艾莉亚在浮尘星上停留了数月。她并非以知识征服引力行者,而是以纯粹的“耐心”和“适应性”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她向他们学习如何与环境的压力和谐共存,如何将飞船的损伤视为一种新的、稳定的形态。一位年长的引力行者智者,向艾莉亚展示了他们如何通过精妙的身体姿态来规避巨大的潮汐力,这与塞壬文明追求的“绝对控制”形成了鲜明对比。 智者告诉艾莉亚,观测者之塔的防御系统并非锁死知识,而是“过滤意图”。任何怀有“占有”或“重塑”宇宙意图的个体,都会被系统自动抹除。艾莉亚意识到,她必须彻底放下重建塞壬昔日辉煌的执念。 第六章:塔尖的低语 终于,艾莉亚抵达了观测者之塔。这座结构宏伟到令人窒息的建筑,悬浮在一个由纯净能量构成的稳定星云之中。塔身没有门,只有无数层层叠叠、不断变幻的几何结构。 进入塔内,艾莉亚发现自己面对的并非防御武力,而是一系列纯粹的哲学考验。这些考验不断质问她对“存在”的定义:如果文明的荣耀已逝,那么延续它的意义何在?如果记忆只带来痛苦,保留它是否是另一种形式的折磨? 艾莉亚没有选择反驳,而是将“起源晶石”的力量收敛到最低限度,展现出一种全然的、接受“虚无”的姿态。她选择了“遗忘的权利”而非“复兴的权力”。 第三部分:创世之锚 第七章:校准与释放 观测者之塔的核心,是一个巨大的、由光线构成的复杂结构,这就是“创世之锚”的接收端。艾莉亚将晶石置入接收器。塔身发出了柔和的光芒,开始校准晶石的频率。 校准的结果并非是激活一个已知的程序,而是创造一个新的、未知的可能性。晶石并未被用来重现塞壬文明的黄金时代,而是将塞壬族人的“生命潜能”以最基础、最纯粹的能量形式释放到宇宙的基线中。这意味着,塞壬的记忆和技术不会以他们原有的形态回归,而是将成为宇宙演化中新的、不可预测的变量。 第八章:远航的终点 艾莉亚站在塔顶,目睹了能量的扩散。她没有拯救她的族人,但她解放了他们的“可能性”。她完成了科伦所说的——“不求知识,但求存在本身”的承诺。 “回声号”在塔的能量场边缘被修复,但艾莉亚没有返回“遗忘之墙”。她没有固定的目的地。她的飞船不再是承载一个已逝文明的方舟,而是一个纯粹的观测站。 尾声:微小的涟漪 艾莉亚的航程仍在继续。她不再试图解码宇宙的宏大秘密,而是开始关注微小的、正在发生的生命迹象。在遥远的一个新星系,一颗年轻的行星上,一种新的、对引力有微妙感知能力的生命体开始出现。他们继承了塞壬文明最微小的一点“适应的倾向”。 艾莉亚轻轻地关掉了舰桥的主控台,将飞船调整到最低能耗模式。她知道,真正的传承并非宏大的纪念碑,而是宇宙在无尽演化中,留下的那些微小、却坚韧的涟漪。她的旅程,从寻找归宿,变成了见证新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是一部非常具有实验性质的文学作品,它的结构极其破碎,叙事线索如同迷宫一般交织缠绕,初读时确实会让人感到一丝困惑。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非线性的叙述方式,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美感和韵律。作者似乎故意打乱了时间的顺序,让读者自行去拼凑出事件的全貌,这种主动参与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乐趣和挑战性。它探讨的主题非常晦涩且深刻,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关于现实与虚幻的界限,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答案,而是将选择权交给了读者。对我而言,阅读这本书更像是在解构一幅复杂的抽象画,每一次驻足观察,都有新的细节浮现出来,让人回味无穷。那些看似突兀的意象和反复出现的符号,都像是一个精心埋设的线索,引导着我们深入到作者构建的意识深处。这是一部需要耐心和二次阅读才能完全领略其魅力的佳作。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科幻题材抱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里面充斥着太多我无法理解的专业术语。然而,这部作品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想象力简直是天马行空,却又建立在一套逻辑自洽的体系之上,这才是最了不起的地方。作者在构建未来世界的科技设定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但所有的奇思妙想最终都服务于对人类未来、对伦理困境的探讨。叙事节奏轻快又不失张力,每一次危机出现都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弦,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与那些只关注炫酷特效的爆米花作品不同,这本书探讨了人工智能觉醒后与人类共存的可能性,思考角度非常新颖且具有前瞻性。语言风格充满活力,对话机智幽默,即使是严肃的哲学思辨,也被处理得轻松易懂,非常适合那些想要轻松进入硬核科幻领域的读者。

评分

这本小说简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夏日午后的微风,轻轻拂过读者的心田。故事的脉络梳理得极其清晰,每一个转折都恰到好处,让人在不经意间就被深深吸引。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矛盾的挣扎,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充满哲思的旅程,那些关于成长、关于选择的思考,久久萦绕在脑海中。情节的推进既不拖沓也不显得仓促,每一个场景的切换都如同精心编排的舞蹈,流畅自然,充满了美感。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故作高深,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道理,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有“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非常推荐给所有渴望在文字中寻找慰藉和力量的朋友们。

评分

我最近发现了一本语言简练到极致,却力量无穷的散文集。它的魅力在于“少即是多”,作者似乎只挑选了生命中最具代表性的瞬间进行描摹,每一个片段都如同打磨光滑的鹅卵石,触感温润而内敛。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激烈的冲突,有的只是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情冷暖的深刻体悟。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总是能从极其微小的事物中挖掘出普遍的人性真谛。比如,他对一片落叶的描写,能引申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声叹息;他对一次短暂相遇的记录,却能概括出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这种沉静的力量是极具穿透力的,它不喧哗,却能直抵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心静了下来,对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日常细节重新燃起了热爱。这本书更像是一壶陈年的清茶,需要慢慢品味,才能感受到那份回甘悠长的生命哲理。

评分

我最近读到了一部让人拍案叫绝的史诗巨著,它的格局之宏大,叙事之复杂,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建筑师,精心搭建了一个宏伟的世界观,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与其他历史题材的作品不同,它没有将历史简单地扁平化,而是用多重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人物的塑造立体而丰满,他们的动机、他们的缺陷,都显得如此真实可信,让人在痛恨某些角色的同时,又无法完全割舍对他们的理解。阅读的过程就像攀登一座高山,每向上一步,视野都更加开阔,也更加接近真相。虽然篇幅较长,但阅读的沉浸感极强,让人常常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特别是那些关于权力更迭和人性考验的描写,犀利而深刻,读后让人不禁反思人类历史的本质。这本书绝对值得反复品读,因为它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韵味和更深层次的隐喻。

评分

活出自己的精彩,不负如来不负卿

评分

书挺好的,没有损坏。

评分

外面的包装很喜欢,小巧玲珑,书本很薄,一直想买,而且价格比较贵,在打折的时候买了一本,作为95后,我认为还是值得一读。

评分

正在看,大体看着还行。评价大于二十元的商品评价十字以上有机会获得京豆,不想打字,就这样,豆豆豆豆豆

评分

好好好好好,我觉得很不错,就是还没有开始看。

评分

了解新时代人们的文化。

评分

被女朋友说买来嘲讽她的,哈哈?

评分

物美价廉,质量很好,喜欢京东

评分

还没看,之后再追评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