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作者长期从事电力电子专业的教学和研究,科研成果积累丰富。本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与电源学会专家合作共同出版的“新能源电能变化与控制技术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将光伏发电系统进行了详细分析,各种关键控制技术进行了比对,作者的科研成果也贯穿其中,是一本非常值得学生和行业科技人员参考的技术资料。
内容简介
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飞速发展,国内对光伏并网逆变器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进行研究和开发,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在此背景下,本书试图从企业对光伏发电方面的人才需求及一些高等院校研究生培养的角度出发,编写一本较为全面、系统的光伏并网发电技术方面的专著。
本书首先概述了全球能源形势及国内外光伏发电现状,其次深入讨论了光伏电池的基本原理及基本电气特性,评价了各种主要的MPPT跟踪算法和孤岛保护技术,分析了数字锁相环实现的各种方法,探讨了非隔离型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各种电路拓扑及其共模电流抑制原理和直流电流分量抑制技术,部分阴影问题及其抑制方法,单相和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以及提高逆变器效率的DPWM技术,最后评价了各种低电压穿越控制方法。
作者简介
孙向东,1998年4月硕士毕业后留在西安理工大学任教至今;2006年至2008年受日本文部科学省奖学金资助在东京工艺大学做新能源发电技术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完成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教育厅专项基金2项,主持完成50kW、10kW光伏并网逆变器企业项目2项,主持完成变频调速器、谐振型开关电源等企业项目10余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全球能源形势 1
1.2 国内外光伏发电现状 3
1.2.1 国外光伏发电现状 3
1.2.2 国内光伏发电现状 5
第2章 光伏电池基础 7
2.1 光伏电池原理 7
2.2 光伏电池分类 8
2.2.1 硅系光伏电池 8
2.2.2 多元化合物系光伏电池 10
2.2.3 有机半导体系光伏电池 10
2.3 光伏电池电气特性分析 11
2.3.1 光伏电池等效数学模型 11
2.3.2 光伏电池经典电气特性 12
2.4 光伏电池阵列的电气特性分析 14
2.4.1 光伏电池阵列等效数学模型 14
2.4.2 光伏电池组件串联特性分析 15
2.4.3 光伏电池组件并联特性分析 19
第3章 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 24
3.1 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实质 24
3.2 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 24
3.2.1 准最大功率点跟踪法 25
3.2.2 真最大功率点跟踪法 31
3.3 MPPT方法比较 43
第4章 孤岛保护技术 45
4.1 孤岛现象及保护标准 45
4.2 孤岛检测方法 46
4.2.1 远程技术 47
4.2.2 本地技术 47
第5章 数字锁相环技术 67
5.1 锁相环原理 67
5.2 数字锁相环设计 69
5.2.1 基于过零点检测的PLL算法 69
5.2.2 基于坐标变换的PLL算法 70
5.2.3 基于瞬时功率理论的PLL算法 81
第6章 光伏发电系统电路拓扑 89
6.1 不可调度式光伏并网发电电路拓扑结构分类及特点 90
6.1.1 按光伏电池组件与电力电子变换电路的连接方式分类 90
6.1.2 按电力电子变换电路自身特点分类 92
6.1.3 按电路隔离性质分类 93
6.2 光伏并网发电电路拓扑的设计原则 95
6.3 共模电流抑制电路及分析 97
6.3.1 共模电流原理 97
6.3.2 共模电流抑制电路 99
6.4 直流电流分量抑制技术 113
6.4.1 被动抑制方法 113
6.4.2 主动抑制方法 115
第7章 阴影问题及抑制技术 120
7.1 部分阴影问题分析 120
7.1.1 部分阴影的影响 120
7.1.2 部分阴影问题的研究现状 121
7.2 基于单端反激变换器的串联型DC组件电路 127
7.3 单相光伏微型逆变器 129
7.3.1 单级式光伏微型逆变器 130
7.3.2 多级式光伏微型逆变器 132
7.3.3 主动式功率解耦的光伏微型逆变器 132
7.4 基于双向反激变换器的阴影抑制技术 134
7.4.1 光伏组件集成双向反激变换器 134
7.4.2 具有部分阴影抑制能力的新型光伏发电系统 135
7.4.3 新型光伏支路工作模式 135
7.4.4 仿真与实验分析 136
7.5 阴影抑制电路性能对比 143
第8章 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 144
8.1 多级式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 144
8.1.1 前级MPPT控制策略 144
8.1.2 后级MPPT控制策略 146
8.2 单级式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 148
8.2.1 电流控制的电压源型逆变器控制策略 148
8.2.2 电流控制的电流源型逆变器控制策略 149
8.3 电流控制技术 149
8.3.1 基于静止坐标系的交流电流控制技术 149
8.3.2 基于同步旋转坐标系的直流电流控制技术 159
第9章 用于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不连续DSVPWM方法 162
9.1 基于空间电压矢量的GDPWM不连续调制策略 162
9.1.1 三相并网逆变器模型分析 162
9.1.2 并网逆变器输出侧功率因数角分析 164
9.1.3 基于空间电压矢量的GDPWM策略 165
9.1.4 DSVPWMx性能分析 171
9.1.5 GDPWM策略仿真与实验分析 174
9.2 NPC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的GDPWM不连续调制策略 177
9.2.1 GDPWM不连续调制策略实现方法 177
9.2.2 基于不连续调制的中点电压平衡控制方法 179
9.2.3 基于GDPWM调制的NPC三电平逆变器的仿真与实验分析 183
第10章 低电压穿越控制技术 186
10.1 电网故障类型 186
10.2 电网低电压检测原理 188
10.2.1 光伏发电系统低电压穿越要求 188
10.2.2 低电压检测方法 191
10.3 低电压穿越控制策略 193
10.3.1 基于储能设备的LVRT技术 193
10.3.2 基于动态功补偿设备的LVRT技术 194
10.3.3 基于并网电流控制的LVRT技术 194
参考文献 202
前言/序言
现代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本书导读: 在人类文明迈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全球的地理面貌与社会结构。然而,伴随快速扩张而来的,是对现有基础设施的巨大压力、资源消耗的加剧以及生态环境的日益脆弱。《现代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旨在深入剖析这一复杂系统,提供一套面向未来的、综合性的规划理论与实践框架。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工程技术分支,而是将目光投向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宏观管理与长期韧性。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如何平衡城市功能性、社会公平性与环境承载力,确保当代人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这要求规划者超越传统的土地使用分区和基础设施布局,转而采纳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 第一部分:城市化挑战与可持续性基础 本部分为全书的理论基石,探讨了全球城市化背景下的核心挑战。我们首先界定了“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语境下的具体含义,强调其不仅仅是环境友好,更包含经济活力与社会包容性这三个维度。 全球城市化趋势分析: 详述了从工业化早期城市到信息时代特大城市群的演变路径,分析了人口密度、基础设施老化、城市热岛效应及交通拥堵等主要痛点。我们引入了“城市韧性”(Urban Resilience)的概念,将其作为衡量城市应对外部冲击(如气候变化、经济衰退或公共卫生危机)能力的关键指标。 生态足迹与承载力: 详细论述了城市对周边生态系统的依赖程度,引入“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用以量化城市发展的空间约束。讨论了城市水资源管理(包括雨洪管理和非常规水源利用)的挑战,强调构建“海绵城市”的必要性,而非简单地依赖于大规模的、刚性的排水系统。 社会公平与包容性规划: 探讨了城市发展中常见的“空间正义”问题,包括住房可负担性、公共服务接入不均、以及边缘化社区的形成。本书主张,一个可持续的城市必须是公平的城市,并介绍了混合使用区(Mixed-Use Zoning)和社区参与式规划(Participatory Planning)如何促进社会融合。 第二部分:综合性空间规划策略 本部分聚焦于具体的规划工具和空间组织模式,指导如何将可持续性理念融入到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的决策中。 紧凑型城市与邻里设计: 批判了传统的分散式城市扩张模式(Urban Sprawl)对交通和能源效率的负面影响。本书大力倡导“紧凑型发展”(Compact Development),重点介绍“邻里单元”(Neighborhood Unit)的复兴,强调步行尺度、混合功能和高品质公共空间的营造,以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 探讨了超越传统“灰色工程”(如混凝土管道)的“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在城市中的作用。这包括城市森林、屋顶绿化、人工湿地和生态廊道。内容详细分析了这些系统在净化空气、调节微气候、管理径流和增强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综合效益。 历史城区保护与有机更新: 认识到存量建筑和历史文脉对城市认同感的重要性,本部分提供了在不破坏原有城市肌理的前提下,实施可持续改造的策略。讨论了适应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的技术和政策框架,以及如何通过微更新项目提升老城区的能源效率和居住质量。 第三部分:智能技术与未来治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管理正进入一个以数据驱动的新时代。本部分探讨了如何审慎地将“智慧城市”技术应用于可持续目标。 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系统: 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和物联网(IoT)传感器网络在实时监测城市环境指标(如空气质量、交通流、能耗模式)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来优化基础设施的维护周期和资源分配效率,从而减少浪费。 可持续交通系统重构: 深入研究了从以汽车为中心向以人为本的多模式交通系统转型的路径。内容详述了快速公交系统(BRT)、自行车道网络的设计规范、电动化交通工具的接入策略,以及需求响应型交通服务(DRT)的潜力,旨在实现零排放和高效流动性的平衡。 城市治理与政策创新: 讨论了实现长期可持续目标所需要的制度创新。这包括碳排放交易机制在城市层面的应用、激励绿色建筑和能源效率提升的财政工具(如税收减免和绿色债券),以及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治理模式。重点强调了公众参与在规划决策中的持续重要性,确保技术和政策的落地符合社区的真实需求。 总结与展望: 《现代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是一本面向规划师、政策制定者、城市管理者以及所有关注城市未来命运的读者的综合性参考书。它超越了单一的技术解决方案,旨在提供一个全局性的、具有前瞻性的思维框架,指导我们建设更具韧性、更公平、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未来城市。本书强调,规划不是静态蓝图,而是一个持续适应、迭代优化的动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