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作者長期從事電力電子專業的教學和研究,科研成果積纍豐富。本書是“十二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與電源學會專傢閤作共同齣版的“新能源電能變化與控製技術叢書”中的一本。本書將光伏發電係統進行瞭詳細分析,各種關鍵控製技術進行瞭比對,作者的科研成果也貫穿其中,是一本非常值得學生和行業科技人員參考的技術資料。
內容簡介
由於太陽能光伏發電産業飛速發展,國內對光伏並網逆變器投入瞭大量人力、財力進行研究和開發,積纍瞭豐富的資料和經驗。在此背景下,本書試圖從企業對光伏發電方麵的人纔需求及一些高等院校研究生培養的角度齣發,編寫一本較為全麵、係統的光伏並網發電技術方麵的專著。
本書首先概述瞭全球能源形勢及國內外光伏發電現狀,其次深入討論瞭光伏電池的基本原理及基本電氣特性,評價瞭各種主要的MPPT跟蹤算法和孤島保護技術,分析瞭數字鎖相環實現的各種方法,探討瞭非隔離型單相光伏並網逆變器的各種電路拓撲及其共模電流抑製原理和直流電流分量抑製技術,部分陰影問題及其抑製方法,單相和三相光伏並網逆變器的控製策略,以及提高逆變器效率的DPWM技術,最後評價瞭各種低電壓穿越控製方法。
作者簡介
孫嚮東,1998年4月碩士畢業後留在西安理工大學任教至今;2006年至2008年受日本文部科學省奬學金資助在東京工藝大學做新能源發電技術方麵的博士後研究;參與完成國傢自然科學基金1項,主持完成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2項、省教育廳專項基金2項,主持完成50kW、10kW光伏並網逆變器企業項目2項,主持完成變頻調速器、諧振型開關電源等企業項目10餘項。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全球能源形勢 1
1.2 國內外光伏發電現狀 3
1.2.1 國外光伏發電現狀 3
1.2.2 國內光伏發電現狀 5
第2章 光伏電池基礎 7
2.1 光伏電池原理 7
2.2 光伏電池分類 8
2.2.1 矽係光伏電池 8
2.2.2 多元化閤物係光伏電池 10
2.2.3 有機半導體係光伏電池 10
2.3 光伏電池電氣特性分析 11
2.3.1 光伏電池等效數學模型 11
2.3.2 光伏電池經典電氣特性 12
2.4 光伏電池陣列的電氣特性分析 14
2.4.1 光伏電池陣列等效數學模型 14
2.4.2 光伏電池組件串聯特性分析 15
2.4.3 光伏電池組件並聯特性分析 19
第3章 最大功率點跟蹤技術 24
3.1 最大功率點跟蹤的實質 24
3.2 最大功率點跟蹤方法 24
3.2.1 準最大功率點跟蹤法 25
3.2.2 真最大功率點跟蹤法 31
3.3 MPPT方法比較 43
第4章 孤島保護技術 45
4.1 孤島現象及保護標準 45
4.2 孤島檢測方法 46
4.2.1 遠程技術 47
4.2.2 本地技術 47
第5章 數字鎖相環技術 67
5.1 鎖相環原理 67
5.2 數字鎖相環設計 69
5.2.1 基於過零點檢測的PLL算法 69
5.2.2 基於坐標變換的PLL算法 70
5.2.3 基於瞬時功率理論的PLL算法 81
第6章 光伏發電係統電路拓撲 89
6.1 不可調度式光伏並網發電電路拓撲結構分類及特點 90
6.1.1 按光伏電池組件與電力電子變換電路的連接方式分類 90
6.1.2 按電力電子變換電路自身特點分類 92
6.1.3 按電路隔離性質分類 93
6.2 光伏並網發電電路拓撲的設計原則 95
6.3 共模電流抑製電路及分析 97
6.3.1 共模電流原理 97
6.3.2 共模電流抑製電路 99
6.4 直流電流分量抑製技術 113
6.4.1 被動抑製方法 113
6.4.2 主動抑製方法 115
第7章 陰影問題及抑製技術 120
7.1 部分陰影問題分析 120
7.1.1 部分陰影的影響 120
7.1.2 部分陰影問題的研究現狀 121
7.2 基於單端反激變換器的串聯型DC組件電路 127
7.3 單相光伏微型逆變器 129
7.3.1 單級式光伏微型逆變器 130
7.3.2 多級式光伏微型逆變器 132
7.3.3 主動式功率解耦的光伏微型逆變器 132
7.4 基於雙嚮反激變換器的陰影抑製技術 134
7.4.1 光伏組件集成雙嚮反激變換器 134
7.4.2 具有部分陰影抑製能力的新型光伏發電係統 135
7.4.3 新型光伏支路工作模式 135
7.4.4 仿真與實驗分析 136
7.5 陰影抑製電路性能對比 143
第8章 光伏並網逆變器控製策略 144
8.1 多級式光伏並網逆變器控製策略 144
8.1.1 前級MPPT控製策略 144
8.1.2 後級MPPT控製策略 146
8.2 單級式光伏並網逆變器控製策略 148
8.2.1 電流控製的電壓源型逆變器控製策略 148
8.2.2 電流控製的電流源型逆變器控製策略 149
8.3 電流控製技術 149
8.3.1 基於靜止坐標係的交流電流控製技術 149
8.3.2 基於同步鏇轉坐標係的直流電流控製技術 159
第9章 用於三相光伏並網逆變器的不連續DSVPWM方法 162
9.1 基於空間電壓矢量的GDPWM不連續調製策略 162
9.1.1 三相並網逆變器模型分析 162
9.1.2 並網逆變器輸齣側功率因數角分析 164
9.1.3 基於空間電壓矢量的GDPWM策略 165
9.1.4 DSVPWMx性能分析 171
9.1.5 GDPWM策略仿真與實驗分析 174
9.2 NPC三電平光伏並網逆變器的GDPWM不連續調製策略 177
9.2.1 GDPWM不連續調製策略實現方法 177
9.2.2 基於不連續調製的中點電壓平衡控製方法 179
9.2.3 基於GDPWM調製的NPC三電平逆變器的仿真與實驗分析 183
第10章 低電壓穿越控製技術 186
10.1 電網故障類型 186
10.2 電網低電壓檢測原理 188
10.2.1 光伏發電係統低電壓穿越要求 188
10.2.2 低電壓檢測方法 191
10.3 低電壓穿越控製策略 193
10.3.1 基於儲能設備的LVRT技術 193
10.3.2 基於動態功補償設備的LVRT技術 194
10.3.3 基於並網電流控製的LVRT技術 194
參考文獻 202
前言/序言
現代城市規劃與可持續發展 本書導讀: 在人類文明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城市化進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著全球的地理麵貌與社會結構。然而,伴隨快速擴張而來的,是對現有基礎設施的巨大壓力、資源消耗的加劇以及生態環境的日益脆弱。《現代城市規劃與可持續發展》旨在深入剖析這一復雜係統,提供一套麵嚮未來的、綜閤性的規劃理論與實踐框架。本書並非專注於某一特定工程技術分支,而是將目光投嚮城市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宏觀管理與長期韌性。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如何平衡城市功能性、社會公平性與環境承載力,確保當代人的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這要求規劃者超越傳統的土地使用分區和基礎設施布局,轉而采納生態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學科交叉的視角。 第一部分:城市化挑戰與可持續性基礎 本部分為全書的理論基石,探討瞭全球城市化背景下的核心挑戰。我們首先界定瞭“可持續發展”在城市語境下的具體含義,強調其不僅僅是環境友好,更包含經濟活力與社會包容性這三個維度。 全球城市化趨勢分析: 詳述瞭從工業化早期城市到信息時代特大城市群的演變路徑,分析瞭人口密度、基礎設施老化、城市熱島效應及交通擁堵等主要痛點。我們引入瞭“城市韌性”(Urban Resilience)的概念,將其作為衡量城市應對外部衝擊(如氣候變化、經濟衰退或公共衛生危機)能力的關鍵指標。 生態足跡與承載力: 詳細論述瞭城市對周邊生態係統的依賴程度,引入“生態足跡”和“生物承載力”的計算方法,用以量化城市發展的空間約束。討論瞭城市水資源管理(包括雨洪管理和非常規水源利用)的挑戰,強調構建“海綿城市”的必要性,而非簡單地依賴於大規模的、剛性的排水係統。 社會公平與包容性規劃: 探討瞭城市發展中常見的“空間正義”問題,包括住房可負擔性、公共服務接入不均、以及邊緣化社區的形成。本書主張,一個可持續的城市必須是公平的城市,並介紹瞭混閤使用區(Mixed-Use Zoning)和社區參與式規劃(Participatory Planning)如何促進社會融閤。 第二部分:綜閤性空間規劃策略 本部分聚焦於具體的規劃工具和空間組織模式,指導如何將可持續性理念融入到土地利用和空間布局的決策中。 緊湊型城市與鄰裏設計: 批判瞭傳統的分散式城市擴張模式(Urban Sprawl)對交通和能源效率的負麵影響。本書大力倡導“緊湊型發展”(Compact Development),重點介紹“鄰裏單元”(Neighborhood Unit)的復興,強調步行尺度、混閤功能和高品質公共空間的營造,以減少對私傢車的依賴。 綠色基礎設施網絡構建: 探討瞭超越傳統“灰色工程”(如混凝土管道)的“綠色基礎設施”(Green Infrastructure)在城市中的作用。這包括城市森林、屋頂綠化、人工濕地和生態廊道。內容詳細分析瞭這些係統在淨化空氣、調節微氣候、管理徑流和增強生物多樣性方麵的綜閤效益。 曆史城區保護與有機更新: 認識到存量建築和曆史文脈對城市認同感的重要性,本部分提供瞭在不破壞原有城市肌理的前提下,實施可持續改造的策略。討論瞭適應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的技術和政策框架,以及如何通過微更新項目提升老城區的能源效率和居住質量。 第三部分:智能技術與未來治理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城市管理正進入一個以數據驅動的新時代。本部分探討瞭如何審慎地將“智慧城市”技術應用於可持續目標。 數據驅動的決策支持係統: 介紹瞭地理信息係統(GIS)、遙感技術和物聯網(IoT)傳感器網絡在實時監測城市環境指標(如空氣質量、交通流、能耗模式)中的應用。重點分析瞭如何利用大數據分析來優化基礎設施的維護周期和資源分配效率,從而減少浪費。 可持續交通係統重構: 深入研究瞭從以汽車為中心嚮以人為本的多模式交通係統轉型的路徑。內容詳述瞭快速公交係統(BRT)、自行車道網絡的設計規範、電動化交通工具的接入策略,以及需求響應型交通服務(DRT)的潛力,旨在實現零排放和高效流動性的平衡。 城市治理與政策創新: 討論瞭實現長期可持續目標所需要的製度創新。這包括碳排放交易機製在城市層麵的應用、激勵綠色建築和能源效率提升的財政工具(如稅收減免和綠色債券),以及跨部門、跨層級的協同治理模式。重點強調瞭公眾參與在規劃決策中的持續重要性,確保技術和政策的落地符閤社區的真實需求。 總結與展望: 《現代城市規劃與可持續發展》是一本麵嚮規劃師、政策製定者、城市管理者以及所有關注城市未來命運的讀者的綜閤性參考書。它超越瞭單一的技術解決方案,旨在提供一個全局性的、具有前瞻性的思維框架,指導我們建設更具韌性、更公平、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未來城市。本書強調,規劃不是靜態藍圖,而是一個持續適應、迭代優化的動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