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作品精华本(精装版)

林语堂作品精华本(精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语堂 著
图书标签:
  • 林语堂
  • 散文
  • 随笔
  • 文学
  • 文化
  • 经典
  • 精装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名家作品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7335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231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名家名作精华本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1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内外受读者喜爱的名家散文精华,
  一人一册,一册即可读尽名家的生命体悟
  古今中外名作经典,大师解析,注译
  长江文艺出版社50年文化积累,全情奉献

内容简介

   本书对林语堂作品进行精选加工,萃取林语堂作品中的名篇,将、散文、杂文中能体现作者的政治思想、文化思想、个体审美特质以及个体性格特征的文章汇集,精选为这部“精华本”,便于读者收藏和领会林语堂的思想精髓。

作者简介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家。

目录

《翦拂集》选
祝 土 匪·3
回京杂感·5
论语丝文体·9
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14
闲话与谣言·17
论 土 气·19
谈文化侵略·23
《大荒集》选
中国文化之精神·27
读书的艺术·36
论 读 书·42
读《萧伯纳传》偶识·49
谈 牛 津·54
《我的话》选
论 幽 默·61
论政治病·72
我怎样买牙刷·75
论中西画·79
作文六诀·81
论 西 装·87
女“论语”·91
说避暑之益·95
谈言论自由·98
论笑之可恶·102
秋天的况味·105
从梁任公的腰说起·107
增订伊索寓言·109
《吾国与吾民》选
中国人之德性·115
妇女生活·139
《生活的艺术》选
生命的享受·169
生活的享受·185
《无所不谈合集》选
说诚与伪·235
论孔子的幽默·239
论趣·243
论利·245
论中外的国民性·247
西方人文思想的危机——阐述中国与印度的智慧·251
读书与风趣·255
来台后二十四快事·257
论买东西·260
集外
论小品文笔调·265
小品文之遗绪·268
记 性 灵·273
母猪渡河·276
中国人之聪明·278
假定我是土匪·280
论玩物不能丧志·283
山居日记·285
无字的批评·287
谈 天 足·290
中国的国民性·293
中国人与英国人·299
中日之国民性·303
辜 鸿 铭·309
鲁迅之死·313



精彩书摘

六妓女与妾
这在女人的本分中,实属无可非议。女人是“贤妻良母”。她既忠贞,又柔顺,而常为贤良的母亲,抑且她是出于天性的贞洁的,一切不幸的扰攘,责任都属于男子。犯罪的是男子,男子不得不犯罪,可是每一次他犯罪,少不了一个女人夹在里头。
爱神,既支配着整个世界,一定也支配着中国。有几位欧美游历家曾冒昧发表意见谓:在中国,吾人觉得性之抑制,反较西洋为轻,盖因中国能更坦直的宽容人生之性的关系。科学家厄力斯(Havelock Ellis)说过:现代文化一方面把最大的性的刺激包围着男子,一方面却跟随以最大的性的压迫。在某种程度上性的刺激和性的压迫在中国都较为减少。但这仅是真情的片面。坦率的性的优容只适用于男子而不适用于女子。女子的性生活一向是被压迫的,最清楚的例子可看冯小青的一生,她生活于恰当莎翁创作其杰作的时候(一五九五年——一六一二年),因为嫁充侧室,被其凶悍的大妇禁闭于西湖别墅,不许与丈夫谋一面。因而她养成了那种自身恋爱的畸形现象。她往往乐于驻足池旁以观看自己倒映水中的倩影,当其香消玉殒的不久以前,她描绘了三幅自身的画像,常焚香献祭以寄其不胜自怜之慨。偶尔从她的老妈子手中遗留下来残存的几篇小诗,看出她具有相当诗的天才。
反之,男子实不甚受性的压迫,尤其那些较为富裕的阶级。大多数著名的学者像诗人苏东坡,秦少游,杜牧,白居易之辈,都曾逛过妓院,或将妓女娶归,纳为小妾,固堂而皇之,毋庸讳言。事实上,做了官吏的人,侍妓侑酒之宴饮,无法避免,也无虑乎诽谤羞辱。自明以迄清代,金陵夫子庙前的污浊的秦淮河,即为许多风流艳史的产生地。这个地点的邻近夫子庙畔,是适宜而合于逻辑的,因为那是举行考试的地点,故学子云集,及第则相与庆贺,落选则互致慰藉,都假妓院张筵席。直至今日,许多小报记者犹津津乐道其逛窑子的经历,而诗人学者都曾累篇盈牍的写其妓寮掌故,因而秦淮河三字便极亲密的与中国文学史相追随着。
中国娼妓之风流的,文学的,音乐的,和政治关系的重要性,无需乎过事渲染。因为由男人想来,上等家庭的妇女而玩弄丝竹,如非正当,盖恐有伤她们的德行,亦不宜文学程度太高,太高的文学情绪同样会破坏道德,至于绘图吟诗,虽亦很少鼓励,然他们却绝不寻找女性的文艺伴侣。娼妓因乘机培养了诗画的技能,因为她们不须用“无才”来作德行的堡垒,遂益使文人趋集秦淮河畔。每当夏夜风清,黑的天幕把这污浊的秦淮河转化成威尼斯运河,他们静坐于大棚船中,听着那些来来去去的灯船上的姑娘唱着热情的小调儿。
在这样的环境下,文人遂多寻访这种艺妓,她们大都挟有一技之长,或长于诗,或长于画,或长于音乐,或长于巧辩。在这些天资颖慧,才艺双全的艺妓中——尤以明代为盛——当推董小宛允称个中翘楚,最为一般所爱悦,她后来嫁给名士冒辟疆为妾。在唐代,则以苏小小领袖群芳,她的香冢至今立于西子湖畔为名胜之一,每年骚人游客,凭吊其旁者,络绎不绝。至其攸关一国政局兴衰者,亦复匪鲜,例如明末的陈圆圆本为吴三桂将军的爱妾,李自成陷北京,掳之以去,致使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原谋夺还陈圆圆,谁知这一来大错铸成,竟断送了明祚而树立了满清统治权。可异者,吴三桂既助清兵灭亡明室,陈圆圆乃坚决求去,了其清静之馀生于商山特建之别院中。吾人又可观李香君之史迹,她是一个以秉节不挠受人赞美的奇女子,她的政治志节与勇毅精神愧煞多少须眉男子。她所具的政治节操,比之今日的许多男子革命家为坚贞。盖当时她的爱人迫于搜捕之急,亡命逸出南京,她遂闭门谢客,不复与外界往来,后当道权贵开宴府邸,强征之侑酒,并迫令她歌唱,香君即席做成讽刺歌,语多侵及在席的权贵,把他们骂为阉竖的养子,盖此辈都为她爱人的政敌。正气凛然,呈弱女子可不畏强权,然岂非愧煞须眉?此等女子所写的诗,颇有流传至今者。中国才女之史迹,可窥见其一部于薛涛,马湘兰,柳如是等几名名妓的身世中。
青楼妓女适应着许多男性的求爱的、罗曼斯的需要,盖许多男子在婚前的青年时代错过了这样风流的机会。我用“求爱”这个字眼是曾经熟思的,因为青楼妓女不同于一般普通放荡的卖淫妇也。她须得受人的献媚报效。这样在中国等是尊重妇女之道。有一部专事描写近代青楼艳事的小说叫做《九尾龟》,告诉我们许多男性追求那看来很容易到手的姑娘,往往经年累月,花费了三千四千银子,始得一亲芳泽。这种不合理的情形,为妇女遮藏时代始有之现象。然男人们在别处既无法追寻异性伴侣,一尝风流的罗曼斯况味,则此等情形亦属事理之常。男子对于结交异性既无经验,在家庭中又吃不消黄脸婆子的絮聒,始乃颇想尝尝西洋人在婚前所经历的所谓“罗曼斯”的滋味。这样的人见了一个颇觉中意的妇女,不由打动心坎,发生类乎恋爱的一股感觉。青楼女子经验既富,手段娴熟,固不难略施小技,把男子压倒在石榴裙下,服服帖帖。这便是中国很正当而通行的一种求爱方法了。
有时,一种真实的罗曼斯也会发生,有似欧美人士之与情妇恋爱者。如董小宛与冒辟疆之结合经过,自从其初次会见之艰难以至其时日短促的新婚幸福生活,读来固无殊其他一般之罗曼斯也。罗曼斯之结局,有可悲者,亦有可喜者。如李香君则长斋礼佛,终其生于寺院中;顾横波,柳如是则享受其贵妇生活于显宦家庭中,为后世所艳羡。
妓女是以叫许多中国男子尝尝罗曼斯的恋爱的滋味;而中国妻子则使丈夫享受比较入世的近乎实际生活的爱情。有时这种恋爱环境真是扑朔迷离,至如杜牧,经过十年的放浪生活,一旦清醒,始归与妻室重叙。所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也。有的时候,也有妓女而守节操者,像杜十娘。另一方面,妓女实又继承着音乐的传统,没有妓女,音乐在中国恐怕至今已销声匿迹了。妓女比之家庭妇女则比较上反觉得所受教育为高,她们比较上较能独立生活,更较为熟习于男子社会。其实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她们才可算是惟一的自由女性。妓女之能操纵高级官吏者,常能掌握某种程度的政治实权,关于官吏的任命,凡有所说项,有所较议,胥取决于她的妆闼之中。
妓女的归宿,总无非是嫁作小妾,或则做人外室情妇,像上面所提过的几位,都是如此。置妾制度之历史的久远,殆不亚于中国自身之年龄。而置妾制度所引起的问题,亦与一夫一妻制之成立而并兴。倘遇婚姻不如意,东方人转入青楼北里,或娶妾以谋出路;西洋人的解决方法则为找一情妇,或则偶尔干干越礼行为。两方社会行为的形态不同,然其基本关键则不谋而合。其差异之由来,则出于社会态度,尤其妇女界本身对待此等行为之态度。中国人之娶妾,如经公众之容认而为堂皇之行为,在西洋则有耻言姘妇之习俗。
坚持以男性为中心的嗣续观念,亦为鼓励娶妾之一大主因。有些中国好妻子,倘值自己不能生产男孩子,真会自动要求丈夫纳妾的。明朝的法律且明白规定,凡男子年满四十而无后嗣者,得娶妾。
此外,娶妾这一个方法亦即所以代替欧美之离婚事件。结婚和离婚为最困难的社会问题,至今犹无人能解决之,人类的智慧上还没有发明过完全解决的办法,除非如天主教的办法可算是一种解决之道,它盖整个儿否认此种问题之存在。吾人所可断言者,即婚姻为妇女惟一之保障,无论何时,男子的道德倘有疏懈,受痛苦者,厥为女性,不论是离婚是娶妾是重婚或滥施恋爱。在性的关系中,好像有一种天生的永久不平等和不公平。因为性的平等这一个名词,非造物所知,造物之所知者,厥为种族之延续而已。所谓现代婚姻,男女双方以五○比五○为基本原则者,生产了小孩以后,实际总成为七十五比二十五之男性占便宜。倘今有一个妇人当双方爱情冷淡时真肯诙谐地解除男人之束缚,则四十岁男人所能享受的利益,那个离了婚的四十岁老妇人且为生过三个孩子的母亲者不能享受。真实的平等是不可能的。
利用此种概念,可资以辩论娶妾制度。中国人把婚姻看作一个家庭的事务,倘婚姻不顺利,他们准许娶妾,这至少可使家庭保全为一社会的单位。欧美人则反乎是,他们把婚姻认为个人的罗曼斯的情感的事务,是以准许离婚,可是这一来,拆散人社会单位。在东方,当一个男子成了大富,无事可做,日渐腐化,乃不复爱其妻子,为妻子者,不得不勉自抑制其性欲;不过她居于家庭中,仍能保持其坚定崇高之地位,仍为家庭中很有光荣的首领,围绕于儿孙之间,在生命的另一方面领受其安慰。在欧美,那些摩登夫人向法院提出了离婚的诉讼,敲一笔巨额生活费,走出了家庭,多半是去再嫁的,还是那些不被丈夫爱护而仍能保持家庭中荣誉地位者的比较幸福呢?还是拿了生活费而各走各路的比较幸福呢?这一个问题殆为一迷惑不可解的一大哑谜。在中国妇女尚未具备有西方姊妹们之独立精神时,那些弃妇常为无限可怜的人物,失掉了社会地位,破碎了家庭。世界上大概有一个幸福妇人,便另有一个无论怎样尽人力所及总不能使她成为幸福的妇人。这个问题就是真正的妇女经济独立也不能解决它。在中国,这样的情形每日都有见闻,而那些摩登姑娘以其残忍的心肠撵出人家原来的妻子,照我看来,跟我们的祖宗的野蛮思想相差不过毫厘之间,虽然她们的摩登足以不容另一女人以同等的身份同居。在过去,往往有一个实际是好妇女,受了环境关系的支配,致勾搭上了已经结了婚的男子,而她又衷心爱他,因服顺自动的愿充偏房之选,并甘心谦下地服侍大妇。而现在则各不相让,彼此掮着一夫一妻制的招牌,想撵出另一个人而攘取她的地位,这在女子看来,可以认为较为进步的方法。这是摩登的、解放的与所谓文明的方法。倘妇女界自身喜欢这种办法,让她们干下去好了,因为这就是她们自身才是第一个受到影响的人。年轻貌美的女人,自然在她们的同性斗争中会获得胜利而牺牲了老的女人。这个问题实在是既新而又长久了的。婚姻制度是以是永久不完美的,因为人类天性是不完美的,我们不得不让这个问题以不了了之,或许只有赖天赋之平等均权意识和父母责任心之增进,始能减少这种案件的数量。
当然,辩护娶妾制度是废话,除非你准备同时辩护一妻多夫制。辜鸿铭是爱丁堡大学的硕士,是一位常喜博引喀来尔(Thomas Carlyle)和爱诺尔(Mathew Arnold)文字的学者,他曾经辩护过多妻制度,他说:“你们见过一把茶壶配上四只茶杯,但是可曾见过一只茶杯配上四把茶壶吗?”这一个比喻的最好的答辩莫如《金瓶梅》中西门庆的小老婆潘金莲说的那句话,“哪有一只碗里放了两把羹匙还会不冲撞的吗?”潘金莲当然不是无意义的说这句话的。
七缠足的习俗
缠足的本义和起源曾被一般人大大地误解过。但无论怎样,曾是代表一种束缚并压迫女性的记号,而且这个方法是很适宜于这种效用的。宋时,儒学大师朱熹也曾很热心的推行缠足制度于南部福建,作为传播汉族文化的工具而教人以男女有别。倘使缠足只当作压迫女性的记号看待,那一般做母亲的不会那么热心地替女儿缠足。实际上缠足的性质始终为性的关系,它的起源无疑地出于荒淫君王的宫闱中。它所以获得男子的欢迎,乃缘于男人崇拜金莲和绣鞋儿作为恋爱的偶像,并欣赏其婀娜的步态,其所以能获得妇女的欢迎,则缘于她们的欲勾动男人的爱悦而已。
缠足制度的起源时代问题,为一大争辩的题目。这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比较适宜一些的,还是谈谈它的演进吧。所谓缠足的惟一确切之解释为用几码长条子的布,把足部束紧起来而废弃短袜。这种方法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者为南唐后主的艳迹,其时期约当第十世纪初期或宋代之前。唐代的杨贵妃还穿着短袜,因为她死后有一只短袜流落于一个老妪手中,而辗转传览于民间,凡纳钱百文,都得一观。疯狂样的赞美女人之纤足和她们的弓鞋的风气盛行于唐代。弓鞋的式样系鞋头向上弯翘,大类罗马划船的船首,或即为缠足之起源或一种初步的形式。此种弓鞋本为宫中舞女所用,在这种奢华的氛围中,充满着女性的舞蹈,笙歌,萦绕着麝香龙涎,锦绣珠帘,天然会产生一种别出心裁的意匠,其结果即为此种性的矫饰。这一个创造的心意,系属于南唐后主,他原来是一个细腻的诗人,他有一个缠了足的宫女,能轻盈地缓步于六尺高的金质莲花瓣上,四周复缀以珠花金链。从此这个风尚受民间的模仿,这缠小了的足,因以饰地称为金莲或香莲,此等字眼且常点缀于诗句中。这个“香”字倒是下得很有意义,因为它指示出中国富贵家庭中的多肉欲的气息,他们的书斋固充溢着异香,而巨帙著作便写作于这样的书斋中。
妇女们非但极愿意而且很爱悦牺牲其肉体上一部分之安适以趋应时髦。这样的特性,非为中国女子所特具。晚近如一八二四年,英国女子很愿意躺卧地板上,让她的母亲手足并施的用鲸须束压她的身体(那时有本时装杂志上说:“束缚鲸索的方法,小姑娘应该面部向下的躺伏闺房地板上,她的母亲可将一足紧踏于她的背部腰际,俾易于用力绞转。这样,不难使鲸索两端接合。”)。这种鲸须一定大有助于十八世纪及十九世纪初期欧洲女子在适当场合的昏晕。妇女在中国,可以成为懦弱,但从不趋时髦以至于昏晕,俄罗斯舞队中的足尖舞,是肉体痛苦造成的美的另一模型,然此种痛苦,可美其名曰艺术。
中国妇女的小脚不惟使男人的眼光感觉可爱,却是微妙地影响及于妇女的整个风采和步态,致使她们的粉臀肥满而向后凸出,其作用等于摩登姑娘的穿高跟皮鞋,且产生一种极拘谨纤婉的步态,使整个身躯形成弱不禁风,摇摇欲倒,以产生楚楚可怜的感觉。看缠足妇女的走路,有如看走绳索的舞女,使人可望而不可即,撩起无限烦愁和心绪。缠足却为中国人在性的理想上最高度的诡秘。
此外,完全无关于女性姿态的本身,男人们乃从而歌咏之,崇拜之,盖把小脚看作恋爱的偶像。金莲的尊崇,无疑导源于性的诡秘境界。鉴赏各种不同式样的缠足艺术之著作之多,不让于批评唐诗之著作。倘你能设想真正纤小的形式美观的小脚之稀少——大率一个城市里找不到十双——那就很容易明白男人见了这样的小脚,将如何感动,岂将不如受精美的诗的感动一样?清人方绚,尝著一部专书,叫做《香莲品藻》,专门论述缠足的艺术,将各式各样的小脚分成五大类十八品式。谓香莲(小足)有三贵,(一)曰肥(二)曰软(三)曰秀。又说:

瘦则寒,强则娇,俗遂无药可医矣!故肥乃腴润,软斯柔媚,秀方都雅,然肥不在肉,软不在缠,秀不在履。且肥转或可以形求,秀但当以神遇。

凡能明了时髦在女子心理上所占之势力者,类能明了这种制度的何以能持续而不衰。所更可怪者,康熙皇帝禁止汉人缠足之圣旨不多几年就被废弃,而满族妇女反迅速地模仿汉人也缠起足来,直到乾隆皇帝再度下旨而禁止她们。母亲凡欲望其女儿长大成为少奶奶典型而得嫁给士绅之家,便得从小儿把她的足好好缠起来,这一举如为做父母的一种先见之明。至新嫁娘受了人家对于她的小脚的赞美,宛像受了孝顺的赞美。因为次于容貌的美丽,妇女便以其脚之纤小无限地引为自傲,有如摩登姑娘之夸耀其足踝骨的瘦小,因为此等足踝使她们在任何社交集会中立刻引人注目。妇女的缠足是痛苦的,毫无悲悯的痛苦,当其发育之际,但一旦缠成美丽的一双小脚,她的光荣,终身享受不尽。
但这种可怕而怪僻的嗜好,至少受过三位学者的驳斥,那三位学者是《镜花缘》(作于一八二五年)作者李汝珍,诗人袁枚(一七一六年——一七九九年)和经学家俞正燮(一七七五年——一八四○年)。这三位学者都是具有独立的精神和伟大的精神的。但这种风尚不遽废止,直至基督教会推行社会改革事业时始渐渐收效,这种改革事业,中国妇女对之应该深深感谢的;但基督教会的成效,也受了当时环境的协助,因为中国妇女从其他方面获得了较可忍受的代替品,即摩登姑娘的高跟鞋。高跟鞋提高了女人的形体,发展一种婀娜的步姿,更产生一种幻象,使觉得她们的足部看去好像较实际者为小。李笠翁所著关于生活的艺术底精深的观察,至今犹为真理。其语云:“尝有三寸无底之足而与五寸有底之鞋同立一处,反觉四五寸之小而三寸之大者;以有底则趾尖向下,而秃者疑尖;无底则玉笱朝天,而尖者似秃故也。”此种对于无聊人生之精深的观察,常为中国人天才之特性。

前言/序言


《林语堂作品精华本(精装版)》是一套精心编选的林语堂先生传世之作,旨在为读者呈现这位百科全书式学者、作家、翻译家、教育家、文化大使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思想精华与艺术成就。本精装版本,在装帧上力求古朴典雅,质感温润,每一页都散发着纸墨书香的温度,不仅是一套值得珍藏的读物,更是对林语堂先生丰厚文化遗产的致敬。 本书精选了林语堂先生在不同创作阶段、不同体裁下的代表作品。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其全集,而是经过审慎的考量,从浩如烟海的著作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林语堂先生独特思想、深刻洞察、洒脱幽默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融会贯通的篇章。选择这些篇章的标准,在于它们是否触及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否揭示了现代人在精神困境中的出路,是否展现了林语堂先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智慧人生哲学,以及他如何以一种轻松、幽默、又不失深刻的笔调,与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思想深度上, 本书将重点呈现林语堂先生对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独到见解。您将有机会重温他笔下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妙解读,感受他如何从传统智慧中汲取力量,指导当下生活。他对于中国文人精神的阐释,对于中国诗词曲赋的赏析,对于中国绘画、书法、园林等艺术的解读,都将以其特有的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书中也将收录林语堂先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共通之处的深刻思考,他如何以一个“堂吉诃德式”的文化桥梁形象,在中西文化之间搭建起理解与尊重的桥梁。他对现代文明的观察与反思,对技术进步与人性异化的担忧,以及他对“幽默”、“闲适”、“自得其乐”等人生态度的倡导,都将是本书思想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艺术风格上, 林语堂先生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他擅长运用流利的英文和汉语,将深邃的思想用最优雅、最生动、最富于感染力的方式表达出来。他的笔调时而诙谐幽默,时而温婉细腻,时而又充满哲理的睿智。本书的选篇将充分体现这种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感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愉悦。他对于汉字的精妙运用,对于中国俗语、典故的信手拈来,对于西方文学技巧的融会贯通,都将在这套精装本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您将看到他如何将西方学者的严谨逻辑与中国文人的浪漫情怀完美结合,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 在内容编排上, 本书的编排遵循了林语堂先生的创作逻辑和思想脉络,力求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其思想体系。我们可能会将关于人生哲学、人生艺术的内容放在更靠前的位置,引导读者认识林语堂先生的生活智慧;接着,可能深入探讨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阐释,展现其作为文化守护者的角色;随后,再呈现他对东西方文明的比较与思考,体现其作为文化交流者的贡献;最后,则可能是一些他轻松愉悦的散文、杂感,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体会其人格魅力。当然,具体的编排方式会力求自然流畅,使每一篇作品都能在整体中找到其恰当的位置,相互映衬,共同构成林语堂先生思想与艺术的完整画卷。 具体而言,本书可能收录以下几类作品的精华: 关于人生哲学与生活智慧的篇章: 例如,他对于“闲适”的论述,如何看待金钱、名利,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独立。这部分内容将帮助读者认识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新找回一种从容、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解读: 例如,他对中国文人生活方式的描绘,对中国古典小说、诗歌的赏析,对中国哲学思想的阐发。这些篇章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重新审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思考: 例如,他对于西方文明的观察与评论,对于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设想。这些内容将展现林语堂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化使者,在中西文化交融方面的深刻洞见和不懈努力。 轻松幽默的散文与杂感: 林语堂先生的散文以其幽默风趣、视角独特而广受喜爱。本书将精选他那些充满智慧火花、令人捧腹又不失深刻的作品,让读者在笑声中获得启迪,在轻松阅读中感受人生的真谛。 精装版的特殊意义: 本书以精装本形式呈现,更注重阅读的物质体验。优质的纸张、精美的印刷、考究的装帧,都将为读者提供一种尊贵的阅读享受。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件可以陈列在书房中,供人细细品味、珍藏的艺术品。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快节奏的时代,拥有一套如此质感的林语堂作品精装本,本身就是一种对阅读本身、对经典文化的尊重和珍视。它鼓励读者慢下来,静下心来,与一位伟大的思想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心灵交流。 《林语堂作品精华本(精装版)》是一次对林语堂先生思想与艺术的深度挖掘与集中呈现。它旨在帮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学习如何优雅地生活,如何深刻地思考,如何以一种洒脱、幽默、又充满智慧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这套书,将是您书架上不可或缺的瑰宝,也是您通往更丰富、更深刻精神世界的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对林语堂先生的文字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总觉得他的笔下流淌着一种超然物外的智慧和一种对生活的热爱。这本书里收录的都是他最精华的作品,虽然还没有完全读完,但仅仅是翻阅,就能感受到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和洞察世事的犀利。他对于人生的理解,对于情感的描绘,都那么的细腻入微,又那么的豁达通透,读来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又会陷入深深的思考。

评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林语堂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不失轻松的幽默感。他能够将复杂的人生道理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能获得深刻的启迪。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文字,都像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把这本书分享给更多同样热爱生活、热爱阅读的朋友们。

评分

作为一个平日里工作压力不小的人,我常常觉得生活有些沉重,节奏也太快了。这本书就像是一股清流,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给了我片刻的宁静。林语堂先生的文字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他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着关于生活、关于情感、关于文化的故事,让我暂时忘却了烦恼,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平和。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和一位智慧的长者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

最近淘到一本《林语堂作品精华本(精装版)》,拿到手就爱不释手。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精美了,硬壳精装,纸张厚实且泛着淡淡的雅光,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非常有质感。书页的印刷也十分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尤其喜欢它那种复古的排版风格,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捧着一本泛黄的书籍,慢慢品读。

评分

我一直觉得,好的书籍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这本《林语堂作品精华本》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它不仅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更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从精美的装帧到字里行间的智慧,都透露出一种对品质的追求。它不仅仅满足了我对阅读的需求,更是一种对生活品味的提升。我常常会把它摆在书架上,时不时拿出来翻翻,就像是和老朋友叙旧一般,总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

评分

趁着活动屯着,慢慢看了

评分

有时间得多读书,提高个人思想修养

评分

看了几天,觉得没意思,看不进去啊

评分

挺整齐的一套书,基本买全了。

评分

哈哈,不错?

评分

引起心灵的震撼和思考

评分

质量好,价格便宜,希望更多了解。

评分

商品给力 快递给力 京东给力

评分

书不错,正版无疑,买起买起买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