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行作品系列:诗词读写丛话

张中行作品系列:诗词读写丛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中行 著
图书标签:
  • 张中行
  • 诗词
  • 文学
  • 教育
  • 写作
  • 鉴赏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 古诗词
  • 诗词读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3286
版次:1
商品编码:1092552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张中行作品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5
字数:2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张中行作品系列:诗词读写丛话》介绍如何欣赏诗、如何学写诗。大胆写诗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打破拘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问是否合于破题、承题的传统;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不问是否离有大力的时风太远; 三是讲作法,有时难免触及用心和招数,近于泄底,或说杀风景。总之是想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期对提到的那些不耻下问的相识,以及他们的同道,舍得花钱买各种诗词选或集来读,并舍得花时间学写,以求搏前月下哼自诌的平平仄仄平的,会有一点点用处。

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字仲衡。后以名字难认,改今名。1909年1月生于河北香河一农家。1929年毕业于通县师范,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晚年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自20世纪80年代始,十余年间,相继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文言津逮》《文言和白话》《作文杂谈》《文言常识》《顺生论》《说梦楼谈屑》《流年碎影》《说梦草》《散简集存》等著作行世。其中或记旧人旧事,或谈学论理,或探究人生……钩玄提要,百炼工纯,以其见识之深邃,文笔之独特,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精彩书评

本书的目的微乎其微,不是培养诗人和诗论家,而是让活动于街头巷尾的一般人,如果有幽微的情意,也可以利用这神州的敝帚,或读或写,取得或多或少的境的化。
——张中行

目录

再说几句
上场的几句话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情意和诗境
写作和吟味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读诗
读词
古今音
关键字
偏爱
旧韵新韵
奠基
近体诗格律
变通
拗字拗体
押韵
对偶一
对偶二
古体诗一
古体诗二
古体诗三
诗体余话
词的格律一
词的格律二
词韵
试作
情意与选体
诗语和用典
外力
登程
捉影和绘影
凑合
辞藻书
勤和慎
附录 诗韵举要

精彩书摘

先说内,指心理状态或生活态度。欧阳修词:“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这“情痴”两个字说明内的资本最合适。要有情,但只是有还不够;要至于痴才是最上乘。痴是完全不计利害,以至于不可以理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有情;“记得(读仄声)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是有情而至于痴。情痴是诗词的资本,理由有二:一,由前因方面看,它是原动力;二,由后果方面看,它是好篇什的必要条件。
先说它是原动力。引旧文为证,《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咏)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说,有深厚的感情,压抑不住,所以要表现;表现为言(说话)还不够,所以要唱叹,也就是表现为诗的形式,“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之类是也。我们的常况也可以证明这种看法确是不错。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有的人心软,易动情,想到浮世,看到落英,就不免眼泪汪汪,手有缚鸡之力而不忍杀,对人更是这样,因为多情所以伤离别,见月就不免暗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如果这样的他或她也熟于平平仄仄平,那就会“被迫”而作诗或填词,以吐心中的什么什么气。
……

前言/序言


张中行作品系列:诗词读写丛话 简述 《张中行作品系列:诗词读写丛话》并非一本直接传授诗词创作技巧的“说明书”,更不是一本堆砌着典故、考据的“学术专著”。它是一扇窗,一扇通往中国古代诗词殿堂的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得以窥见这位当代大家如何以其深邃的学养、温和的笔触,带领读者漫步于古典诗词的园林。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对诗词“读”与“写”背后那更为根本的——“理解”与“体悟”的层层剥解,以及在此过程中对汉语之美、思想之妙的细腻体味。 本书的核心,在于张中行先生对于诗词之道的独特阐释。他并非直接告诉你“如何写出动人的诗句”,而是从更广阔的文化、思想、乃至人生哲学的高度,去审视诗词的生成土壤。在他的笔下,诗词不再是孤悬的文字符号,而是承载着时代精神、个人情志、民族情感的鲜活生命。他强调,真正的诗词创作,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情感的真挚表达,以及对汉语精微之处的精准把握。 在“读”的部分,张先生的用意并非是让你去死记硬背那些流传千古的名篇,而是引导你去“读懂”它们。他会从诗人的生平、所处的时代背景、甚至当时社会的风气,来解读一首诗的缘起。例如,他可能会谈到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颠沛流离,如何将其写就的《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转化为一种痛彻心扉的家国哀思;亦或是探讨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不羁,如何与其一生不遇知己、政治抱负难以施展的际遇息息相关。这种解读,让诗歌不再是隔靴搔痒的文字,而是有了血肉、有了温度,成为了可以与读者产生共鸣的灵魂对话。 他尤其注重对诗歌意象的分析。那些山川草木、日月星辰、花鸟虫鱼,在诗人的笔下,往往被赋予了超越其物理属性的象征意义。张先生会细致地辨析,为何“月”在古代诗歌中常常与思乡、离愁、团圆相关联;为何“梅”会成为坚韧不拔、傲然独立的品格象征;为何“水”既可以象征生命的流动、时间的逝去,也可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他通过这些意象的解析,揭示了诗歌中潜藏的文化密码和民族心理,让我们在阅读时,能够触及到更深层次的审美意境。 更重要的是,张先生在“读”的过程中,始终带着一种“体悟”的态度。他不会止步于对字词句的解释,而是试图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去体会诗人所处的氛围,去进入诗歌所营造的那个世界。他鼓励读者放下功利的心态,用心去“听”诗歌的韵律,去“品”诗歌的滋味,去“感”诗歌的温度。这种体悟,是理解诗歌精髓的关键,也是张先生与读者之间建立情感连接的桥梁。 在“写”的部分,本书同样没有直接给出“模板”或“公式”。张先生深知,真正的诗词创作,绝非简单的技巧堆砌,而是基于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淀。他所倡导的“写”,是一种将内心感受转化为文字的艺术。他会从汉语本身的特点出发,探讨声、韵、节奏在诗歌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字词的选择、句式的安排,来达到音韵和谐、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 他对“炼字”的讲究尤为深刻。他会分析诗人是如何千锤百炼,才选出最恰当的字眼,从而赋予诗句以生命力。例如,他可能会对比使用“落”与“坠”,来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坠”字的动态美和季节感。这种对语言精微之处的追求,体现了张先生对汉语言文字的敬畏,也为读者提供了学习如何准确、生动地运用汉语的范本。 此外,张先生也常常将写诗与写文章、乃至做人联系起来。他认为,好的文章,应当如诗般有情致;而好的文章,也应当有诗般的意境。他会借古人的诗句,来阐释为文之道、处世之道。例如,他可能会从“位卑未敢忘忧国”中,体会到责任感和担当;从“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中,体会到人生的复杂和无奈。这种将诗词的解读融入人生哲思,使得本书的内容超越了单纯的文学范畴,成为了一部充满智慧的启迪之作。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的语言风格,同样是张中行先生个人魅力的重要体现。他的文字,平实而不枯燥,雅致而不雕琢,温厚而富于洞见。阅读他的文章,仿佛是在与一位长者促膝交谈,既能获得知识的启迪,又能感受到人格的温暖。他以一种“慢”的节奏,引导读者去细细品味文字的甘醇,去体会思想的深度。这种“慢”,与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正是本书的独特价值所在。 《张中行作品系列:诗词读写丛话》并非是一本让读者“立竿见影”掌握诗词创作的工具书,而是一本引导读者“感受”诗词之美、“体悟”诗词之道、“品味”汉语之妙的“引路书”。它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如何去写诗,更是如何去理解诗,如何去热爱诗,如何让诗意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的心灵。它是一次对古典诗词的深度回望,更是一次对汉语文化精髓的温情致敬。通过本书,读者将逐渐明白,诗词的创作,并非遥不可及的技艺,而是源自于对生活的热爱,对情感的真挚,以及对汉语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它将带领读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发现诗词的魅力,去感受文字的力量,去触摸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像我这样,只喜欢读诗,但对写诗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读者来说,“张中行作品系列:诗词读写丛话”简直就是及时雨。我一直觉得,读懂诗词是基础,但能真正体会其精妙之处,并且能够尝试着模仿和创作,才是更高层次的追求。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回避诗词的格律和形式,但也没有把这些枯燥的规则晾在一边,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到诗词的分析和创作指导中。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用典”和“对仗”的讲解,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古人写诗信手拈来,但这本书会告诉你,这些看似随意的笔触背后,其实蕴含着多少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安排。它让你明白,诗词的美,不仅仅在于辞藻的华丽,更在于其结构上的严谨和音韵上的和谐。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总是能联系到实际的写作场景,给出具体的修改建议,让你觉得“原来还可以这样改!”这样的指导,对于我这种“新手”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评分

这套“张中行作品系列:诗词读写丛话”确实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古诗词爱好者,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一本既能深入浅出讲解诗词,又能提供有效读写方法的书籍。市面上很多诗词鉴赏类读物,要么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要么是过于浅白的白话解释,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而这套丛话,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仅是讲解诗词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怎么去读”、“怎么去写”。书中的例子信手拈来,从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宋词,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名篇,作者都能够旁征博引,抽丝剥茧地分析其意境、格律、用词,甚至是如何在创作中巧妙运用这些技巧。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炼字”和“意境营造”的篇章,读来豁然开朗,仿佛打通了诗词创作的任督二脉。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究气,更像是与一位博学的老友促膝长谈,共同探讨诗词的奥妙。读完之后,我不仅对许多诗词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如何自己动手写诗,也有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思路。它不是一本速成手册,但绝对是一本能够引导你踏上诗词创作之路的“引路人”。

评分

“张中行作品系列:诗词读写丛话”给我的感受,就像是走进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诗词大家的工作室。我之前对诗词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好听”、“好看”的层面,对于其中蕴含的创作智慧,知之甚少。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诗词创作的“幕后”。它不仅仅是介绍诗词的鉴赏,更侧重于“读写”二字,强调了如何通过对诗词的深入阅读,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情绪转化”的章节,作者分析了如何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通过诗意的加工,转化为动人的诗句。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我常常觉得自己的生活平淡无奇,写不出什么东西,而这本书告诉我,任何看似平凡的经历,都可以成为诗歌的源泉,关键在于你如何去观察、去感受、去提炼。它并没有直接给你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思维方式和方法论,让你能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害怕动笔,甚至开始期待下一次的创作。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套“张中行作品系列:诗词读写丛话”,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一直觉得诗词这东西,是需要天赋的,不是随便学学就能写出来的。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它把诗词的写作技巧拆解得非常细致,从最基本的字词选择,到更复杂的意象组合、情感表达,都有条理地进行讲解。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意境”的论述,作者并不是空泛地谈论意境,而是通过分析具体的诗句,告诉我们如何通过描绘景物、设置氛围来烘托情感,如何做到“景语即情语”。读到这些地方,我常常会反复品味,然后翻出自己以前写的那些“打油诗”,对比之下,才发现自己以前写得有多么苍白和直白。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写作并非无迹可循,而是有章可法的。它没有教你照搬别人的模式,而是教你理解背后的逻辑和原理,然后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虽然我离写出惊艳的诗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至少,我不再感到茫然无措,知道自己可以从哪里着手,可以去努力的方向。

评分

读完这套“张中行作品系列:诗词读写丛话”,我才真正体会到,原来写诗并不是一件“玄之又玄”的事情,它是有方法、有技巧可循的。我以前总觉得古人写诗,是天赋异禀,是灵感迸发,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诗词创作背后,其实是经过反复锤炼和精心构思的过程。它没有把诗词写成高不可攀的艺术,而是将其还原为一种可以学习和掌握的技能。书中对“触景生情”和“托物言志”的分析,让我明白了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如何让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能够传递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你在阅读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我喜欢书中的一个观点,就是“写诗是一种与古人对话的方式”,通过学习他们的创作技巧,去理解他们的思想,去感受他们的情感,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本书,无疑是开启我诗词创作之旅的一把金钥匙。

评分

深入浅出 意在言外

评分

看起来很窄 没有高大上的感觉

评分

与行翁(张中行)同在一出版社的一位女编辑不小心丢了1000元钱,十分沮丧,众人好心相劝。行翁得知后,拿出500元送上去说:“只当是你丢了500,我丢了500,一个人的不快让两个人分担,不是可以减轻一半吗?”

评分

张老的书很好,值得学习!

评分

经典作品,经典作品,经典作品

评分

非常棒,强烈推荐 张老功力深厚呀

评分

张中行的文字,很喜欢。

评分

因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不同,所喜欢的书也就不同。不同的人,读不同的书,这和不同的作家写不同的作品一样,它是由各方面的客观条件、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所以,我要说的只能是一句话:读最好的书。然而,对“最好”的标准,对“最好”的界定,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有一种书也可以读。那就是身边人写的书,或者说我们本地的作家,我们熟悉的作家的书。因为这个作家就是我们的朋友。这样的书,也是不妨一读的。因为他写的书离我们更近,说不定阅读者就是他书中的主人公。读着这样的书,是会感到异常亲切的,当然,也更容易与作者交流、切磋。

评分

给公司领导买的,他很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