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本节一开始提到的两个战略要素,哪一边该先获得最多的资源得以成长,对于在线视频平台而言,理所当然是“内容”;而在众多内容当中,哪个客户群该成为核心服务对象。我们看见,在线视频产业分为两个阶段的发展进程。初始的5年为成长期,用户自创内容的战略为优酷、土豆打下了胜利的基础。而在下一个阶段,焦点已转向版权影视剧内容。用户对内容的需求并未改变,跨边网络效应依然强大,然而战略核心从用户自创内容过渡到版权内容,其中最大差异在于同边网络效应将失去原来的势头。版权影视剧播出时,用户再度回到观众的角色,成为专业内容的接收者而非创造者。产业若持续演变,我们或许会看到在线视频出现比过去几年更加碎片化的竞争格局,优酷曾经实现的“赢家通吃”现象也可能逐步瓦解。若非因技术革新或其他原因(比如我们在下一章会讨论的生态圈覆盖策略)来改变本产业目前转换成本趋弱的现象,或是找到
评分如果将刘汝明的一生视为一部书,那么他前期的人生经历将是全书最精彩,并最有情感的章节。刘汝明幼时小名叫“呆子”,出身农民家庭,家中仅有薄田五亩、土屋三间。所幸其父懂些医道,为人治病小补家中生活。刘汝明13岁那年,家庭发生变故,父亲在去东北谋求发展的途中,患病客死哈尔滨。当时刘汝明有一姐一妹一弟,弟弟刘汝珍年幼。母亲带着姐姐纺纱织布,含辛茹苦上侍公公下养四个儿女,艰难度日。刘汝明跟从族人刘连璧老人读私塾很刻苦,有学而优则仕的想法,以图改变家庭面貌。然而科举制度已废止,官路不通。母亲欲送他去学商,他认为自己的性格不近此道,无可奈何,只好去当兵。刘汝明曾说:“假使有人为我写传,一定说我‘幼怀大志,投笔从戎’,其实不然,我不过是为了谋求一个职业,用来减轻母亲的负担,并希望进而能养亲抚幼而已”。
评分《平台战略》是一本有中国特色,但却具有明显国际视野的管理类图书。这类图书的优劣,不取决于作者名气,更无关出版社商业操作,而在于作品能否给读者提供一份深入思考的引子。国内商业图书往往灌输多于引导,视阅读对象为嗷嗷待哺的婴儿,忽视其中应有的互动,结果导致图书速朽,难以承载更长久的精神使命。读者应该更好地与图书互动,真正理解平台战略。希望《平台战略》能为更多有志于互联网创新、创业和守业的管理者提供新的思路,找到下一波互联网革命浪潮的引爆点。
评分书的质量还是很不错的。
评分听说作家的第一本书是写他自己,最后一本书也是写他自己。 “第一本书”指自传式的小说,“最后一本书”指作家的回忆录。 我曾经想写“第一本书”,始终没写出来。现在,我想写“最后一本书”了。 我向不热衷歌颂名利,虽然在我举目所及之处也曾出现雍正乾隆。 竞逐名利是向前看,恋念情义是向后看。 人,从情义中过来,向名利中走去。有些人再回情义,有些人掉头不顾。 这是一本向后看的书。所谓情义,内容广泛,支持帮助是情义,安慰勉励也是情义。潜移默化是情义,棒喝告诫也是情义。嘉言懿行是情义,趣事轶话也是情义。 这“最后一本书”为生平所见的情义立传,是对情义的回报。无情义处也涂抹几笔,烘云托月。 我并不是写历史。历史如江河,我的书只是江河外侧的池泊。不错,池泊和江河之间有支流相通,水量互相调节。一位历史学者说,“历史是个小姑娘,任人打扮。”这也没什么,小姑娘尽管穿衣戴帽,而出水当风,体态宛然。 也许,历史是一架钢琴,任人弹奏乐曲。因此才有书,才有第一本书和最后一本书。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与孤鹜齐飞”何以成为千古名句。 我以为都不是。人的一生只能是一部回忆录,是长长的散文。诗、剧、小说,都有形式问题,都要求你把人生照着它们的样子削足适履。而回忆录不预设规格,不预谋效果。回忆录是一种平淡的文章,“由绚烂归于平淡”。诗、剧、小说,都岂容你平淡?西谚有云:“退休的人说实话。”退休的人退出名利的竞技场,退出是非旋涡,他说话不必再存心和人家交换什么或是间接为自己争取什么。有些机构为退休的人安排一场退休演讲,可以听到许多真心话。古代的帝王“询于刍荛”,向打柴割草的人问长问短,正为这些人没有政治目的,肯说实话。所以回忆录要退休以后过若干年抄写,这时他已没资格参说谎俱乐部。回忆录的无上要件是真实,个人主观上的真实。这是一所独家博物馆,有些东西与人“不得不同,不敢苟同”,或是与人“不得不异,不敢立异”。孔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岂舍诸。”“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诗人痖弦的名句。白云苍狗,变幻无常而有常,否则如何能下“苍狗”二字?人间事千变万幻,今非昔比,仔细观察体会,所变者大抵是服装道具布景,例如元宝改支票、刀剑换枪弹而已,用抵抗刀剑的办法抵抗子弹当然不行,但是,何等人为何等事在何等情况下流血拼命,却是古今如一。人到了写回忆录的时候,大致掌握了人类行为的规律,人生中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看云仍然是云,“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这“最后一本书”不是两三百页能够写完的,它将若断若续,飘去飘来。
评分不错,等了很久,终于买到了。
评分好书,值得细读,在该领域还是有不错的影响力
评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民党将领中,刘汝明并不十分有名,却是很有意思的一位人物。他的后代及知情者都在海外,但晚年在台湾,他曾写下回忆录追述往事;他曾经的部下或同仁也曾写下多篇文章讲述刘汝明的人生经历。在这些回忆文字中,刘汝明的一生并不只有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他的出身和性格让这位军人多了很多故事。而在刘汝明自己的心中,“光荣”与“丢脸”是同时存在于他生命中的两个标签。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