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纪年表(新修订本)

中国历史纪年表(新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诗铭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历史
  • 纪年表
  • 参考书
  • 工具书
  • 史学
  • 时间线
  • 新修订
  • 中华文明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072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732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8
字数:20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纪年表(新修订本)》附于多卷本《辞海》之后,单行本也印刷多次,十分畅销。方诗铭编著的《中国历史纪年表(新修订本)》编制力求准确,尤注意于与出土文物相结合。
  《中国历史纪年表(新修订本)》起于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到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中国历史纪年表(新修订本)》之前曾在方诗铭先生1999年8月之稿基础上几经修订,此次出书为新修订版。

内页插图

目录

说明
(一)十二诸侯(周、春秋)纪年表
(二)战国纪年表(附:周代诸侯兴亡表)
(三)秦纪年表
(四)汉纪年表
(五)三国纪年表
(六)晋及十六国纪年表(附:十六国兴亡表)
(七)南北朝纪年表
(八)隋纪年表
(九)唐纪年表
(十)五代十国纪年表(附:五代十国兴亡表)
(十一)宋、辽、金纪年表
(十二)元纪年表
(十三)明纪年表
(十四)清纪年表
(十五)民国纪年表
(附一)三代(夏、商、周)纪年表
(附二)辛亥革命期M所用黄帝纪年对照表
(附三)韵目代日表

年号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一)本表起于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到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二)本表按年代先后,分为十二诸侯(周、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及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民国等十五个纪年表。另附三代(夏、商、周)纪年表、辛亥革命期间所用黄帝纪年对照表及韵目代日表。
  (三)本表第一栏为公历纪年,第二栏为干支纪年,第三栏一般为王朝,以下则罗列重要的并建立年号的封建割据政权、少数民族政权,以及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凡农民起义政权和所建的年号皆加[]标志。如已知公历纪年,则按第一栏年代顺序,一检即得中国历史纪年。如公元225年系乙巳年,为魏文帝黄丕黄初六年、蜀后主刘禅建兴三年、吴大帝孙权黄武四年。反之,若由年号检公元,则可按该年号第一字的笔画检查“年号索引”。如金统,则查八画,即可知系黄巢的年号,起于公元880年,然后再查年表,金统年号加有[],可知为农民政权所建的年号,从公元880年至884年,共五年。
  (四)本表从塞代开始,注明帝王即位、建年号、改年号以及覆灭的阴历月份,各加圆圈标志。如公元254年栏内的“高贵乡公正元”,即表明高贵乡公在该年十月即位,建年号正元,同时表明十月以前仍为齐王嘉平六年。凡在正月者一般概不注月份。又如公元167年栏内“永康1(灵帝)”,即表明桓帝在该年六月改年号永鏖,同年十二月灵童即位,仍用永鏖年号。又如公元220年栏内“延康1”,即表明献帝在该年三月改年号延康,同年十月覆灭。凡农民起义政权的建立和年号的更改,以及失败的阴历月份,亦各加圆圈标志。如1622年栏内的“徐鸿儒[大成兴胜]1”,即表明徐鸿儒在该年五月起义,建立政权,年号大成兴胜,同年十月失败。
  (五)为检查公历纪年和中国历史纪年对照的绝对年份,从公元1年开始,在第三栏内左方加注同公历12月31日相当的中国历史纪年的月日。如公历1141年所注,即表明公元1141年的12月31日相当于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十二月初二日。(如岳飞死于此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则据此可推知已是1142年,不是1141年。)
  (六)本表对年号有异说及干支字有改动者,均加注明。如汉武帝征和年号,或作延和,即用“征(延)和”表明;太平天国曾改干支中的丑为好、卯为荣、亥为开,亦在有关年代中加以注明。
寰宇纵横:世界文明的宏大叙事 导言:超越边界的探索 人类历史的长河浩瀚无垠,不同的文明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各自的时空中闪耀。然而,任何单一的地域性历史叙事,都难以捕捉到全球互动的全貌。《寰宇纵横:世界文明的宏大叙事》并非简单地将各个区域的历史并置,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动态的、相互关联的全球历史框架。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走出单一民族国家的视角,以更广阔的地理视野和更深邃的时间跨度,理解人类文明的共性、差异及其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我们考察的焦点是跨文化的交流、技术的传播、思想的碰撞以及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疾病传播)对不同社会结构产生的深刻影响。 第一部:史前回响与文明的曙光(约公元前10000年 – 公元前500年) 本部分追溯人类起源的漫长旅程,从非洲的摇篮到全球范围的迁徙。我们详细分析了农业革命(新石器时代革命)对社会组织、人口密度和剩余资源产生的结构性改变,探讨了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城邦、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以及中国早期王朝的兴起,如何独立或半独立地发展出复杂的政治、宗教和社会体系。 重点章节探讨了早期文明的共通性:灌溉技术的发展、文字系统的发明及其对知识积累的意义。此外,本书也深入对比了不同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早期文明的文化特质——例如,尼罗河的稳定与两河流域的动荡如何影响了各自的宗教观和政治形态。我们关注了欧亚大陆内部的早期互动,如欧亚草原游牧民族的早期活动对定居文明的边缘冲击与融合效应。 第二部:轴心时代与古典帝国的辉煌(约公元前500年 – 公元500年) “轴心时代”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关键转折点。本部分详细考察了在世界各地同时出现的伟大思想流派,包括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印度教的吠陀体系与佛教的兴起、儒家和道家思想在东方的定型,以及犹太教一神论的深化。这些思想范式不仅定义了各自的文明内核,也为后世的政治伦理奠定了基础。 古典帝国阶段,本书将重点放在比较性研究上。我们系统分析了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行政管理艺术、亚历山大帝国的文化希腊化进程、罗马帝国的法律与工程奇迹,以及汉帝国的中央集权模式。这些庞大帝国的成功经验——税收体系、军事组织、道路网络——是跨区域治理的早期范本。同时,我们不回避帝国的内在矛盾,如阶级冲突、过度扩张的边际成本以及最终的衰落与解体,并考察了这些崩溃如何催生了新的区域秩序。 第三部:连接与冲突:中古世界的转型(约公元500年 – 公元1500年) 中世纪并非一个“黑暗时代”,而是一个全球性连接和文化再塑的时期。本书将拜占庭帝国、伊斯兰哈里发国、中世纪的欧洲封建社会、南亚的笈多王朝余晖及新的地方王国、以及东亚的隋唐宋元体制作为并行的叙事线索。 重点突出伊斯兰黄金时代的成就,它不仅是古典知识的保存者,更是连接东西方贸易和学术交流的核心枢纽。我们详细描绘了丝绸之路的成熟运作,它不仅输送了商品,更带来了技术(如造纸术、火药)和瘟疫(如黑死病)的跨大陆传播。对于欧洲,我们着重分析了封建制度的形成及其在与外部世界(维京人、马扎尔人、十字军东征)接触中发生的变化。东亚方面,宋代的商业革命与科技创新,特别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完善,对全球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部:重塑世界:全球化的开端与冲击(约公元1500年 – 公元1800年) 地理大发现开启了真正的全球化时代。本部分的核心是“大交换”(Columbian Exchange)——动植物、人口、疾病和观念在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之间的剧烈交换。我们分析了新航路的开辟如何重组了世界贸易的中心,欧洲的商业革命(如重商主义)和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对非西方社会的颠覆性影响。 本书对“三角贸易”和奴隶制度的分析着眼于其对非洲社会结构的破坏和对美洲种植园经济的构建。同时,我们也考察了非西方社会对这些冲击的反应:奥斯曼帝国的维持与调整、莫卧儿王朝的整合、明清中国的内部巩固与对外政策。启蒙运动的兴起被置于全球知识流动的背景下考察,它对后续的革命浪潮产生了普遍性的影响。 第五部:工业革命与现代性的挑战(约公元1800年 – 公元1945年) 工业革命被视为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能力的一次根本性飞跃,它首先在英国爆发,但其影响迅速扩散。我们分析了工业化如何催生了新的社会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新的意识形态(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对全球资源和市场的空前需求,这直接导致了19世纪后期的帝国主义大竞赛。 本部分系统比较了不同地区对西方现代化的回应: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自强运动、以及被殖民地区的抵抗与现代化尝试。两次世界大战被视为全球体系内部矛盾的总爆发,是全球权力结构重塑的血腥过程。我们不仅关注战场的胜负,更关注技术(坦克、飞机、核能的雏形)和宣传手段如何被用于现代战争。 第六部:分裂、整合与数字时代的来临(公元1945年至今) 冷战的“两极对峙”格局对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分析了非殖民化运动如何重塑了世界地图,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在两大阵营夹缝中寻求发展道路的努力。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随之而来的是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扩张。 本书探讨了信息技术革命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连接了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并带来了新的治理挑战,如全球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带来的生存压力,以及文化身份的重新定位。最后,我们审视了当代世界的复杂性:全球治理机构的效力、新兴大国的崛起,以及人类在太空探索和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面临的伦理与实践问题。 结语:历史的连续性与断裂 《寰宇纵横》最终的结论是,历史没有终点,只有不断演进的复杂系统。我们必须学会辨识那些看似独立的历史事件背后,所隐藏的跨区域的因果链条。理解世界文明,需要我们既尊重各地区历史的独特性,更要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无形中被编织在一起的宏大脉络。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对于一个不常使用纸质工具书的现代人而言,《中国历史纪年表(新修订本)》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独特的。它要求你放慢速度,需要纸笔相伴,因为你不可能在看这张密集的表格时,还分心去查阅其他辅助材料。它强迫你进入一种“沉浸式”的、高度专注的状态。我个人最喜欢它在处理那些具有周期性的事件时的排列方式——比如历代的度量衡改革时间点,或者重要儒家经典的官方注释完成年份。将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知识点并置,产生了一种奇特的“历史共振”。比如,当你看到某次重大的文化事件发生在某年,回头去看时间轴,发现当时正是某位皇帝的“守成之治”时期,这种巧合或必然性,就使得历史的理解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具有了多维度的立体感。这本书的重量和纸张的质感,也恰好与它所承载的沉重历史感相匹配,给人一种扎实可靠的信赖感。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想解决我在撰写一些历史考据类文章时遇到的“年代冲突”问题。通常,一篇论文或研究报告中,最忌讳的就是时间线索的混乱,哪个事件先发生,哪个事件后发生,必须一锤定音。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表现简直是无可挑剔的“定海神针”。它不仅仅是罗列日期,它还非常注重细节的准确性,比如对闰月、干支纪年法的复杂转换,它都给出了明确的参考依据。我发现,即便是一些非常晦涩的史料中提到的模糊时间点,通过这本书中严谨的交叉参照系统,最终都能被精确地定位到公历的某个具体年份。这种对精确度的执着,使得它从一本普通的参考书,升华为一种学术信赖的来源。我甚至开始把它当作一个“历史数据库的物理备份”,确保在任何数字设备都无法使用的情况下,我依然能找到最可靠的时间参考点。对于追求学术严谨性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法用价格来衡量的。

评分

拿到这本《中国历史纪年表(新修订本)》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排版可真是“紧凑”啊!它几乎将每一寸空白都利用到了极致,看得出来编者是想在一本书里塞进尽可能多的信息。对于我这种对细节有强迫症的读者来说,这种“高密度信息”的呈现方式既令人兴奋又有点让人头疼。兴奋的是,我能一次性看到跨越几个世纪的同一类事件的对比,比如历代册封、重大灾荒、科举考试的最高成就者等等,这些信息往往在普通的通史书籍中需要翻阅无数章节才能拼凑出来。但头疼之处也在于此,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去查阅,只是随便翻翻,很容易就被那黑压压的文字海洋淹没。我试着拿它来核对一些冷门史料中提到的“某某年间”的对应关系,它的准确性和详尽程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几乎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有标注。但它更适合那些已经有了一定历史基础,需要进行精确“时间定位”的人,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更大的耐心去消化。这本质上是一本高效的“校对工具”,而不是入门的“启蒙读物”,这点需要后来者有清晰的心理预期。

评分

这本书的“新修订本”名头可不是白叫的,我特意对比了我家旧版的一本类似资料,能明显感觉到这次修订在某些领域的细化程度有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在边疆民族政权和与中原王朝并存的割据政权的时间对照上,旧版常常含糊其辞,或者干脆漏掉。而新修订本,像是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填补这些“灰色地带”。例如,在讨论宋辽金元交替时期,它没有简单地以中原政权为中心来划分时间轴,而是清晰地标示出了各方势力在特定年份的更替和对抗。这种修订带来的直观感受就是,你对“中国历史”的认知不再局限于关中平原和黄河流域,而是扩展到了更广阔的历史版图。这对于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至关重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些教科书上被简化处理的历史阶段,意识到历史的真实面貌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充满了多中心的权力竞争。

评分

这套厚重的《中国历史纪年表(新修订本)》,我是在整理我那堆零散的历史笔记时,偶然发现的。说实话,起初我对这种工具书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毕竟现在网络上信息唾手可得,谁还真会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去查日期?可当我真正翻开它,我才意识到自己错得有多离谱。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日期罗列,而更像是一位沉默却异常耐心的历史向导。那些密密麻麻的年份、事件、帝王更迭,被极其细致地排列在一起,仿佛为你打开了一个时间隧道。我过去总是在背诵朝代更迭时感到头晕目眩,总觉得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它们之间的时间跨度总是模糊不清。但有了这本书,我忽然能清晰地看到,比如某位著名诗人的生卒年份,正好卡在了哪个帝王的统治末期,或者某次重大农民起义的爆发点,与边疆的某个军事行动是并行的。它最棒的地方在于它的“并置”能力,让你不再是孤立地看待一个朝代,而是能感受到历史洪流中,不同地域、不同层面的事件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对于任何一个自诩对中国历史有深入了解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绝对是梳理脉络、查漏补缺的利器,其价值远超一本普通的字典。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必备资料。买书时可以用来凑单。

评分

配合这中国历史年表,作为工具书,查阅一些朝代帝王年份,比较方便。

评分

一本不错的书籍,专业性强,值得阅读。

评分

书挺好,塑封也好,很喜欢,快递服务非常好,只是外包装袋破个口子,还好书没掉,还是要京东的服务,满意!!!

评分

工具书,不好评价,看自己怎么用吧,历史专业还是不错,其他就很鸡肋

评分

对中外一些历史大事,在几乎相同的时间内给予共时性呈现,让读者了解外国同时在发生着什么。

评分

很全面。对学历史很有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