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以“製度”為核心的帝國兩韆年。
“無須戲說,照樣引人入勝”的政治曆史。
公元前221年,大秦帝國誕生,帝國製度從此建立。
公元1911年,在治亂循環中摺騰瞭兩韆多年的中國人,終於下決心,革瞭製度的命,迎來曆史上最後一個帝國的終結。
《帝國的終結》(2014增訂版)是易中天教授非常看重的作品。本書以辛辣幽默的筆調,生動詳實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現瞭延續兩韆多年的帝國製度背後的政界博弈、權力角逐,抽絲剝繭、入木三分。讀者可以從既嚴謹又恣意的文字中,感受易中天教授的學者魅力,習得來自古人的智慧和謀略。
“帝國是自己把自己殺死的。帝國製度被廢除後,我們民族並沒有立即走嚮共和,而是走過瞭艱難麯摺的道路,並為此付齣瞭沉重的代價。我們要反省的還不僅是大秦王朝或大清王朝,而是整個帝國製度,是帝國的邏輯與命運。當然,事情還得從大秦帝國的建立說起。”
大秦帝國誕生,中國進入權力社會。
大清王朝倒下,帝國製度退齣舞颱。
帝國看似強悍,實則脆弱。
它既會因內憂外患而滅亡,也會因繁榮富強而腐朽。
整個帝國製度,是帝國的邏輯命運。
兩韆一百三十二年間,這製度經曆瞭怎樣的變遷,又是怎樣導緻瞭帝國的終結?
“易中天先生的《帝國的終結》,就是他對於中國曆史的一種解讀方式,或者說是對於中華帝國從形成、發展到終結的曆史的一種獨特理解。讀者諸君如果靜下心來,細細品味,便不難發現,他對於”封建“本意的理解,對於”天下為公“的”公天下“的理解,都有一些獨到的看法,顯現瞭對曆史與現實的睿智與敏感。”
--復旦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樊樹誌
易中天
1947年生於長沙,曾在新疆工作。
任教於武漢大學、廈門大學。
現居江南某鎮,潛心寫作“中華史”。
已齣版作品:
《易中天文集》(1~16捲)
《易中天中華史總序:文明的意誌與中華的位置》
《易中天中華史:祖先》
《易中天中華史:國傢》
《易中天中華史:奠基者》
《易中天中華史:青春誌》
《易中天中華史:從春鞦到戰國》
《易中天中華史:百傢爭鳴》
《易中天中華史:秦並天下》
《易中天中華史:漢武的帝國》
《易中天中華史:兩漢兩羅馬》
《易中天中華史:三國紀》
序 言(樊樹誌)
引 言 轟然倒塌的帝國
第一章 天下一統
來之不易的勝利
製度之爭
邦國與城邦
封建的秘密
集權是一種必然
帝國的前夜
第二章 中央集權
君臨天下
軟硬兼施
焚坑事業要商量
盛極而衰
集權,再集權
王朝的氣數
第三章 倫理治國
非法之法
無德之德
傢天下與泛倫理
文化大戰略
一箭雙雕
沉重的代價
第四章 官員代理
代理與授權
如此牧民
權力的贖買
自殺政策
龍爭虎鬥
帝國的掘墓人
第五章 內在矛盾
天下為公
産權問題
無法與無天
誰為帝國簽單
變法與動亂
齣路何在
第六章 共和之路
歌未竟,東方白
來者不善與徒勞無益
錯失良機
缺失的傳統
民主與憲政
最後一問
附 錄 好製度,壞製度
一 帝國製度
二 中央機關
三 地方行政
四 官員選拔
五 問題所在
後 記
後 記
寫完《終結》最後一個字,纔發現全書一共六章,每章六節,六六三十六,正好是秦始皇最喜歡的數字。也好,那就用這個數字來祭奠這位韆古一帝,以及由他開創又被我們埋葬的帝國製度吧!
在此,首先要感謝著名曆史學傢樊樹誌先生專為本書撥冗撰寫瞭序言。在這篇序言中,樊先生錶達瞭一個觀點:曆史需要不斷解讀。因為按照英國曆史學傢卡爾和荷蘭曆史學傢蓋爾的說法,曆史不過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止境的對話”(卡爾),或者“一場永無休止的辯論”(蓋爾)。既然如此,則不同的作者,從不同的視角,用不同的方法,對曆史作齣不同的解讀,也就理所當然,而且非常必要。
問題是如何解讀。
解讀需要審視,而審視需要懷疑,特彆是要懷疑那些流行的說法。實際上,流行未必正確,比如“封建專製主義”就很可疑。為什麼?因為封建必不專製,專製必非封建。什麼是封建?封,就是劃定疆域,分配領地;建,就是建立政權,指定領主。天子把天下分成若乾國,劃定一個範圍,指派一個國君(諸侯),然後世襲,叫“封土建國”。諸侯再把國分成若乾傢,也劃定一個範圍,指派一個傢君(大夫),然後世襲,叫“封土立傢”。這就是封建,是周代的政治製度和國傢製度,我稱之為“邦國製”。
秦漢以後的製度,則是“帝國製”。帝國與邦國的不同,首先就在於是否封建。邦國是一定要封建的,天子封建諸侯,諸侯封建大夫。帝國則一定是不封建的。就算封王封侯,那也是榮譽稱號;就算封瞭土地,王侯們也隻是地主,不是領主。他們對那塊土地,隻有財權,沒有主權,也沒有治權。這,充其量隻能叫做“封而不建”。
實際上,帝國實行的是郡縣製,邦國實行的纔是封建製。天子封建諸侯以後,諸侯如何治國,天子是不管的。諸侯封建大夫以後,大夫如何齊傢,諸侯也不管。然而在帝國時代,州官如何治州,縣官如何治縣,皇帝或朝廷可是要管的。就連誰去當那縣官州官,也歸皇帝或朝廷任命,不能世襲。所有的權力,仍然歸於中央,州縣不過代理。
顯然,帝國製或郡縣製,是集權製。邦國製或封建製,是分權製。真正的封建社會,連集權都做不到,又哪來的專製主義?同樣,把秦漢唐宋元明清,都稱之為封建社會,也成問題。因為秦漢以後就不封建瞭,怎麼還是封建社會?
所以,今後遇到這類說法,我們至少也得問一句:是這樣嗎?
其實就連帝國時代,也未必都專製,也有不專製的。大體上說,明清以前,是有時候專製,有時候不專製,或者專製得開明。比如按照唐代製度,一道命令,如果不經政事堂會議通過,加蓋中書門下之印,就直接由皇帝發齣,是不閤法的。雖然也有皇帝這麼做,但要麼是蠻不講理(如武則天),要麼會不好意思(如唐中宗)。連帶強行任命的官員,也會被人看不起。所以,“集權必專製”的說法,恐怕還值得推敲。
當然,明清以後,廢宰相,建廠衛,大興文字獄,就完全是專製瞭。這也並不奇怪:因為從集權到專製,原本隻有一步之遙;從專製到獨裁,也同樣順理成章:就算那皇帝是個娃娃,或者弱一點,如果太後厲害(比如慈禧),還不是照樣專製,照樣獨裁?
這就是“帝國的胎毒”瞭。也就是說,帝國製度的本性,就是要從集權走嚮專製,從專製走嚮獨裁的。這筆賬,甚至要從商鞅變法算起。因為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就是變封建為郡縣,變分權為集權。所有的權力,都要集中在國君手裏。人民群眾,包括貴族和士人,都沒有言論自由,也沒有思想自由,隻能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顯然,秦政就是專政。即便不是暴政,也是苛政。專政是不能持久的,因此秦帝國二世而亡。這纔有瞭後世的開明專製,甚至不專製。當然,也絕不會民主。
不民主的結果是什麼呢?是帝國不可避免地由集權走嚮瞭專製。這當然有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研究這個過程,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其實,按照原來的計劃,我這“帝國係列”本是三部麯。《惆悵》和《終結》之後,還會有一本書談製度的演變。但這個計劃因為走上“百傢講壇”而被中斷,還不知將來是否可能再寫。留下的,隻有一篇提綱性的文字,這就是原本收入《惆悵》一書,現在移到本書的《好製度,壞製度》。
是為記。
這套書的書名光是聽著就讓人感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穿透力。我一直對那些決定一個文明走嚮的根本性製度變遷抱有極大的興趣,尤其是在探討中國數韆年曆史長河中,那種權力如何生成、運行,以及最終如何自我瓦解或轉型的過程。作者的文筆總是那麼引人入勝,他擅長將復雜的曆史邏輯用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語言錶達齣來,就像一位技藝高超的導遊,帶領我們穿梭於那些宏大敘事之下,去觸摸那些決定性的脈絡。我期待在這裏看到對那些權力結構背後隱秘運作機製的深刻剖析,不僅僅是事件的羅列,更重要的是對“為什麼會這樣”的追問。比如,是什麼樣的力量讓早期封建王朝的權力結構得以穩固?在中央集權不斷強化的過程中,個體與國傢的關係是如何被重新定義的?這種對製度根源的探尋,往往比對具體朝代興衰的描述更為迷人,因為它觸及瞭政治哲學的核心命題。我深信,理解瞭這些,我們纔能真正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去審視我們當下的社會和未來可能麵臨的挑戰。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結構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它暗示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和另一種可能性的審視。我個人對“終結”這個詞匯特彆敏感,曆史的終結往往意味著舊秩序的崩塌和新秩序的艱難孕育。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描繪這種“終結”的內在動力,是製度本身腐朽到無法修復,還是外部衝擊導緻的不可逆轉的斷裂?在我看來,解讀製度的“批判”之處,更應該在於其對“可能性”的探討——那些在曆史進程中被係統性壓製或未能實現的替代性方案是什麼?是哪些製度性的障礙,使得某些被視為閤理的、更具效率的改革最終胎死腹中?我希望作者能在梳理曆史脈絡的同時,也留下一些開放性的思考空間,讓我們這些後世的讀者,能夠帶著曆史的教訓,去反思我們自身社會結構中的那些“未竟事業”。這不僅僅是迴顧過去,更是為瞭照亮我們腳下的道路。
評分閱讀曆史,有時就像是進入一個巨大的、錯綜復雜的迷宮。而好的曆史作者,就是那位能夠提供清晰路綫圖,同時又懂得如何欣賞迷宮中那些精妙設計的人。我期待從這本書中獲得一種結構性的理解,一種能夠串聯起不同曆史時期的“骨架”。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政治的連續性非常強,但這種連續性背後必然存在著製度上的迭代和適應。我特彆關注作者是如何界定和描述“帝國”這種政治形態的本質特徵的,這種特徵是如何在不同王朝間保持其核心DNA的?同時,“共和”的影子又是如何若隱若現地在各種製度設計中齣現的?這種對立統一關係的探討,會使曆史敘述變得更加立體和富有張力。我需要的不是一個簡單的“好”與“壞”的價值判斷,而是一種對曆史力量的深層機製的把握,理解製度是如何在不斷的自我修正和路徑依賴中塑造瞭我們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和政治想象力的。
評分我對那種充滿個人色彩和強烈情感的敘事往往持保留態度,我更青睞那些基於紮實史料和嚴謹邏輯推演的論述。對於政治製度的討論,尤其需要一種近乎冷酷的客觀性,仿佛在進行一場嚴肅的社會科學實驗。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套分析古代政治製度的有效工具箱,一套可以被後人藉鑒和檢驗的分析模型。比如,作者會如何量化中央集權對地方自主性的擠壓程度?在不同曆史時期,文官集團是如何與皇權進行博弈的?這些問題的探討,需要極強的邏輯自洽性。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去浪漫化”的曆史解讀,剝去那些帝王將相的個人光環,直麵製度本身的內在矛盾和係統風險。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更具普適性的、解釋古代權力轉移和分配規律的理論框架,那它的價值就不僅僅停留在對中國曆史的解讀層麵,而能上升到更廣闊的政治學領域。
評分坦白說,我對曆史的閱讀偏好是那種能夠提供全新視角,而非簡單重復已知史實的解讀。我更喜歡那些敢於挑戰傳統敘事,敢於從一個非常規的切入點去解構既有框架的著作。這本書光是“批判”二字就足夠吸引人,它暗示著一種批判性的反思,一種不滿足於接受既有曆史結論的求真精神。我希望作者能像一位冷靜的工程師,將那些看似渾然一體的古代政治機器拆解成一個個零件,逐一審視它們的材質、設計缺陷和承重極限。這種拆解的過程,必然會帶來對傳統觀念的衝擊,迫使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奉為圭臬的“曆史經驗”。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那些被後世美化或過度簡化的製度細節的,比如科舉製度在實際操作中對政治生態的影響,或者監察製度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實際效力。這種對製度實踐層麵細緻入微的觀察,往往能揭示齣理論與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也正是曆史最精彩的張力所在。
評分兩天時間看完瞭易中天的《美國*的誕生和我們的反思》(山東畫報齣版社),感受瞭1787年美國製憲會議的峰迴路轉柳暗花明。激動之餘,發現易中天忽視瞭其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
評分超級贊超級贊!超級贊!賊喜歡
評分京東自營書到的特彆快。書買的太多。要看的快。消化快?
評分閩南某鎮,差畢投宿。遍尋驛站無著,驀然巷之盡現一傢棧,奔之詢櫃銀幾?櫃答曰:餘房一間,互聯配置,房銀一五六!遂議價之曰:可否斷之互聯,至價一二八?櫃立曰:翌日君來,自備寢具否?餘摺服!高人也!
評分物流好,頭天晚上下單第二天早上就到瞭
評分京東上購書 愉快的體驗 知識的盛典
評分書質量不錯,看看大師怎麼看曆史。
評分快遞很給力第二天就到瞭,包裝完好。不過還沒有看。
評分喜歡易老師的文字,觀點獨特,見解深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