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唐君毅著作选)

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唐君毅著作选)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唐君毅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2-01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519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357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3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传统深厚,诸家义理丰富多项,而思想有流变,不是无端而来,知其来处方知其去处,即有溯本归原的必要。本书纵线专就环绕一核心观念而开展对中国哲学问题的讨论,横向则广摄各家学说,分别其方面、种类与层次;<导论篇>包括原理、原心、原名、原辩、原言与默、原辩与默、原致格物、原道、原太极、及原命等诸文,一皆可作为进入中国哲学义理世界之门户。由<导论篇>再进,专就中国哲学核心观念“性”而论,既成<原性篇>;盖“命”不离于“性”,及就人之面对天地万物,而能有其理想,生出中国哲学广大之价值世界者,必因其“性”之义而起也。
本书之写法独特,唐先生言之为“即哲学史以言哲学”。唐先生反对无据而妄臆,盖古人之言,不能仅执一端,否则必造成不可解的冲突;而应就其所当之义,分疏条列,使之各得其位。顺是,唐先生把历史上中国先哲言人性之种种理论次第展示、以寻求其本原之义,还曾普遍水恒之价值,以寻求皆一一融和于一广大的义理世界之可能。本书就是以中国哲学各主要观念作为线索,足见唐先生对哲学问题思考之圆熟。

目录

自序(写作缘起、本篇大意与未及之义)
一 缘起
二 本篇大意
三 本篇及次篇所未及之义
第一章 原理上:“理”之六义与名理
一 导言
二 先秦经籍中之理及文理
三 魏晋玄学与名理
第二章 原理下:空理、性理与事理
四 佛学与空理
五 宋明理学与性理
六 王船山及清儒与事理
七 结论
第三章 原上心:孟子之性情心与墨家之知识心
一 本文宗趣
二 论孟子之性情心或德性心之本义
三 墨家之知识心与儒墨思想之所由异
第四章 原下心:庄子之灵台心荀子之统类心与大学中庸之德性工夫论
……
第五章 原名:荀 子正名与先秦名学三宗
第六章 原辩:墨子小取篇论 “辩”辨义
第七章 原言与默:中国先哲对言默之运用
第八章 原辩与默:墨庄孟荀之论辩
第九章 原致和格物上:大学章句辨证及格物致知思想之发展
第十章 原致知格物下:大学章句辨证及格物致和思想之发展
第十一章 原道上:老子言道之六义
第十二章 原道下:老子言道之六义贯释
第十三章 原太极上:朱陆太极之辩与北宋理学中太极理气思想之发展
第十四章 原太极中:天地之根原问题,与太极一名之诸义,及朱子太极理气论之哲学涵义
第十五章 原太极下:朱子太极理气论之疑难与陆王之言太极及即心言太极之说
第十六章 原命上:先秦天命思想之发展
第十七章 原命中:秦汉魏晋天命思想之发展
第十八章 原命下:宋以后天命思想之发展
索引

前言/序言


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唐君毅著作选)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唐君毅著作选)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唐君毅著作选)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唐君毅著作选)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唐先生的大作,值得收藏,做活动购买的,比较优惠!

评分

苦,不是好滋味。人尝胆汁、黄连,其味即苦也。然而,偏就有卧薪尝胆者,明知味苦,定要[SM]尝之。何故?用以励志也。苦行、苦斗、苦恋、苦苦地折磨自已,坚忍、执著,心甘情愿、锲而不舍,&ldquo;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ldquo;。苦,至此便成为一种镜界。为追求一种目的,达到一种镜界,虽苦犹乐,甘之如饴。苦之极,亦乐之极也。 读书之苦乐亦如此也。就本人自身而言我看过很多书,所以我也爱书,自然知道读书的苦与乐[ZZ][NRJJ]

评分

文学的发展是受文学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一般说,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文学的社会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认识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三种作用同时发生,构成了文学的社会功能。

评分

书非常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七)文学,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

评分

(七)文学,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很好的书很好的书。。。

评分

  吾人上谓人之感觉活动,与人之望相俱,而能感无,以通于空或虚,以知有空间。此自尚不足解决种种空间之问题。因感觉纵能感通于上述之空间,此尚唯是实有之色相间之空隙。然吾人所知之空间,乃一切实有之色相所同在之一空间。不只空隙处是空间,一切事物实有之色相之所在,皆似同有一空间为托底。种种事物之在空间,兼有种种空间形相,空间兼有种种量度、方位、次序关系,又似为能向上下四方,无穷伸展者,此皆决不能谓其皆由当下之感觉,所可得知。如人至少须由事物在空间中之运动变化、其有事物处之可无事物,乃知此有事物处,亦有一空间为托底。此则已须由自觉地比较感实与感虚之二感觉,更推此所感之虚,于其只感实之处,方能说者。又必由事物运动变化,有其量度、方位与次序关系,乃知空间之度量、方位与次序关系。更须超出已有事物所占之空间,而伸想像于其外之上下四方,如往而不返,乃知空间之无穷。此种种空间观念与空间知识之形成,即至为复杂,非此所论。然于空间之所以有三度,及其所以必呈无穷相,而若恒有一更大而在吾人之感觉之事物之色相之外之一空间,为散殊之万物之所布,亦若恒外在于吾人之感觉,与吾人之心灵及生命存在者,此其相应之心灵活动之果为如何,今当先略加论及。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唐君毅著作选)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