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力学及工艺性能试验方法标准汇编 下(第4版)

金属力学及工艺性能试验方法标准汇编 下(第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金属力学
  • 材料试验
  • 工艺性能
  • 标准汇编
  • 机械工程
  • 材料科学
  • 试验方法
  • 第四版
  • 工业标准
  • 质量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质检出版社
ISBN:9787506675888
版次:4
商品编码:1157871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金属力学及工艺性能试验方法标准汇编 下(第4版)》共收入33项标准,包括硬度试验、冲击试验、断裂力学试验、高温长时试验、其他力学性能试验五部分。

目录

一、金属硬度试验
GB/T 230.1-2009 金属材料 洛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A、B、C、D、E、F、G、H、K、N、T标尺)
GB/T 231.1-2009 金属材料 布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 231.4-2009 金属材料 布氏硬度试验 第4部分:硬度值表
GB/T 4340.1-2009 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 4340.4-2009 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4部分:硬度值表
GB/T 4341-2001 金属肖氏硬度试验方法
GB/T 17394-1998 金属里氏硬度试验方法
GB/T 18449.1-2009 金属材料 努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 18449.4-2009 金属材料 努氏硬度试验第4部分:硬度值表
GB/T 21838.1-2008 金属材料 硬度和材料参数的仪器化压痕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 21838.4-2008 金属材料 硬度和材料参数的仪器化压痕试验 第4部分:金属和非金属覆盖层的试验方法
GB/T 24523-2009 金属材料 快速压痕(布氏)硬度试验方法
二、金属冲击试验
GB/T 229-2007金属材料 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
GB/T 4160-2004钢的应变时效敏感性试验方法(夏比冲击法)
GB/T 5482-2007金属材料动态撕裂试验方法
GB/T 6803-2008铁素体钢的无塑性转变温度落锤试验方法
GB/T 8363-2007铁素体钢落锤撕裂试验方法
GB/T 12778-2008金属夏比冲击断口测定方法
GB/T 19748-2005钢材 夏比V型缺口摆锤冲击试验仪器化试验方法
三、金属断裂力学试验
GB/T 4161-2007 金属材料 平面应变断裂韧度KIC试验方法
GB/T 7732-2008 金属材料 表面裂纹拉伸试样断裂韧度试验方法
GB/T 20832-2007 金属材料 试样轴线相对于产品织构的标识
GB/T 24522-2009 金属材料 低拘束试样测定稳定裂纹扩展阻力的试验方法
四、金属高温长时试验
GB/T 2039-2012金属材料 单轴拉伸蠕变试验方法
GB/T 10120—2013金属材料 拉伸应力松弛试验方法
五、其他力学性能试验
GB/T 6396-2008 复合钢板力学及工艺性能试验方法
GB/T 6400-2007 金属材料 线材和铆钉剪切试验方法
GB/T 12444-2006 金属材料 磨损试验方法 试环-试块滑动磨损试验
GB/T 24173-2009 钢板 二次加工脆化试验方法
GB/T 24174-2009 钢 烘烤硬化值(BH2)的测定方法
GB/T 24179-2009 金属材料 残余应力测定 压痕应变法
GB/T 24185-2009 逐级加力法测定钢中氢脆临界值试验方法
GB/T 26078-2010 金属材料 焊接残余应力 爆炸处理法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金属力学及工艺性能试验方法标准汇编(第4版)》的反向图书简介,重点描述该书不包含的内容。 --- 未涵盖范围概述: 本汇编的核心聚焦于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规范与工艺性能验证方法。因此,对于涉及非金属材料、纯化学分析、宏观结构观察之外的材料科学领域,以及与本汇编主题直接关联性较弱的工程应用和理论深化,均未在本书的收录范围之内。读者应明确,本书并非一本涵盖所有材料科学知识的百科全书,而是专注于特定的金属测试标准与操作流程。 具体不包含的内容细则: 一、 非金属材料的测试标准与方法 本书严格限定于金属材料的性能测试。因此,以下非金属材料的测试规范与方法完全不包含在内: 1. 高分子材料与塑料: 涉及聚合物的拉伸强度、弯曲模量、冲击韧性、热变形温度(HDT)、维卡软化点(VST)等测试的ASTM、ISO或国标标准。例如,对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等材料的特定老化测试、蠕变测试或介电性能测试方法均不在收录之列。 2. 陶瓷材料: 针对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的抗压强度、断裂韧性(如SEVNB法)、高温蠕变性能、烧结致密度量测等特定标准。例如,碳化硅(SiC)或氧化铝(Al₂O₃)的特定测试规程。 3. 复合材料: 特别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的层间剪切强度(ILSS)、平面内/平面外拉伸试验、疲劳寿命评估等复杂的测试程序。 4. 岩土工程材料: 对土壤、混凝土、沥青等建筑或地质材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固结试验、渗透性测试等方法。 二、 化学成分分析与无损检测(NDT)的详细规范 本书侧重于材料的宏观或微观力学响应,对于材料的化学成分确认以及非破坏性的内部缺陷检测方法,仅作为辅助理解材料背景,但不提供详细的测试标准汇编: 1. 化学成分分析标准: 涉及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或化学滴定法等对金属元素含量进行精确测定的标准操作程序(SOPs)。例如,对钢中碳、硫、磷等元素的标准熔炼分析方法。 2. 无损检测(NDT)的深度标准: 虽然某些力学测试可能需要结合NDT来验证试样完整性,但本书不包含如下全面、系统的NDT标准: 超声波检测(UT): 针对焊缝或铸件内部缺陷的A/B/C扫描技术标准、时基增益(TGC)设置指南。 射线检测(RT): 对X射线或伽马射线成像的底片判读标准、曝光参数设定。 磁粉检测(MT)和渗透检测(PT): 表面缺陷的显像液浓度、磁场强度要求、以及特定行业(如航空航天)的判读标准。 涡流检测(ET): 用于表面裂纹或涂层厚度测量的频率选择和探头校准规范。 三、 高级理论、计算模拟与材料设计方法 本书是一本“汇编”,主要收集现行的、操作性的“标准”和“方法”。因此,以下偏向于基础理论研究、计算科学和材料设计层面的内容未被收录: 1. 材料本构模型理论深化: 诸如J-积分、应力强度因子(K值)的严格推导过程、塑性流动规则(如大变形理论)、粘塑性模型(如Norton-Hoff模型)的数学解析。 2. 计算模拟与有限元分析(FEA): 涉及使用ABAQUS、ANSYS等软件进行金属力学性能预测的指南。例如,如何建立精细的3D网格模型、如何定义复杂的本构关系参数集、以及后处理中对塑性应变分布的分析流程。 3. 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定量关联研究: 关于位错运动学、晶界扩散机制、相变动力学(如贝氏体形成)的深入理论探讨,以及如何通过电子显微镜(TEM/SEM)图像分析来修正或验证力学模型的方法论。 四、 特定行业或地区性标准与测试件制备的极细微差别 汇编类书籍通常会选择采纳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因此,以下内容往往被简化或排除在外: 1. 极度细化的试样制备工艺要求: 尽管书中会提及试样尺寸和表面粗糙度要求,但对于某些特定工业(如微机电系统MEMS、半导体封装)中对纳米级或微米级试样制备(如聚焦离子束FIB制样)的极端精度要求,不在此汇编的范畴。 2. 特定国家或地方标准: 针对特定地区或仅在特定小型工业圈内使用的内部测试规范、地方性标准修订,未被纳入本书的收录范围,本书主要关注主流的、被广泛引用的标准体系。 3. 设备校准与维护的深度手册: 本书提供了测试方法的流程,但未包含如万能试验机(UTM)的负载传感器、应变片、冲击试验机(如Charpy摆锤)的年度校准、定期维护、软件故障排除等设备操作手册层面的深度内容。 五、 工艺过程优化与材料选择的决策支持 本书是关于“如何测试”的指南,而不是关于“选择哪种材料”或“如何改进制造工艺”的决策手册: 1. 冶金工艺流程的详细介绍: 诸如真空感应熔炼(VIM)、电渣重熔(ESR)、热轧、冷拔、锻造工艺的温度曲线、变形量控制等具体的冶金操作指导。 2. 热处理工艺的参数优化: 针对特定合金(如Inconel 718, 4340钢)的淬火、回火、固溶处理的温度-时间曲线选择建议,以及如何根据性能目标反推最佳热处理参数的优化算法。 3. 失效分析的系统性流程: 虽然测试结果是失效分析的基础,但本书不提供从宏观断口形貌观察、到微观机制判断、再到最终根本原因追溯(Root Cause Analysis, RCA)的完整、跨学科的系统性方法论。 总结: 本《金属力学及工艺性能试验方法标准汇编(第4版)》是一本面向金属材料测试技术人员和质量控制工程师的实用工具书,它专注于“如何依照既定标准对金属进行特定力学和工艺性能测试”。任何涉及非金属材料、纯化学分析、高级理论建模、或特定行业深度工艺流程的内容,均被明确排除在外。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金属力学及工艺性能试验方法标准汇编(第4版)》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标准”二字的重量。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无数次失败、无数次争论、无数次验证后凝结成的行业共识。第四版的更新,显然是紧跟了近几年全球材料技术标准修订的步伐,这一点非常关键。在材料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滞后的标准意味着落后的生产和研究。书中对于数据处理和不确定度评定的章节,讲解得非常精辟,它教会我们如何科学地看待实验结果,如何用量化的语言去描述金属的“性格”。这对于我撰写技术报告和申请专利时的严谨性要求至关重要。我欣赏它对历史标准的保留,也赞扬它对新标准的积极引入,这种历史与前沿的平衡,使得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得以长期维持,不会轻易被后来的版本所取代。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实战导向”。它不是那种纯粹的理论教科书,而是更侧重于“如何去做”和“如何去验证”。当我实际操作拉伸试验机时,书里详细描述的试样制备要求、加载速率的精确控制,乃至温度环境的控制标准,都与我现场遇到的问题高度吻合。特别是对于那些细节到小数点后几位的参数要求,体现了编者对行业规范的深刻理解和一丝不苟的态度。我发现,很多年轻的技术人员常常因为忽略了这些“小细节”而导致试验结果无法被认可,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种应用层面的知识鸿沟。它仿佛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手把手地指导你完成每一个严苛的测试流程。这种代入感是其他理论书籍无法比拟的。如果能增加一些典型失败案例的分析,说明为何不符合标准,那将使这本书的教育意义更上一层楼。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引人注目了,封面那种深沉的金属质感,搭配上烫金的字体,一眼看上去就散发着一种专业而厚重的气息。我作为一个刚踏入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生,看到它时,内心充满了期待。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复杂的图表和密集的公式,阅读起来也毫不费力。它更像是一件艺术品,而非仅仅是一本工具书。翻开第一页,就能感受到编者在资料收集和整理上的匠心独运。那种严谨的排版布局,将“标准汇编”的实用性与“金属力学”的理论深度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这本书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专业素养的象征,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深入探索其中蕴含的知识宝库。不过,作为初学者,我希望它在基础理论的引入上能更加循序渐进一些,尽管它作为“标准汇编”的定位很明确,但如果在入门导读部分能加入一些更具启发性的背景介绍,相信会更受广泛读者的欢迎。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试图梳理这本书的结构,不得不说,它的逻辑组织简直像是一个精密的机械结构,每一个章节的衔接都找不到一丝松动的痕迹。从宏观的力学性能测试,到微观的材料反应分析,编排得井井有条。尤其是关于各种疲劳测试和蠕变试验的标准部分,引用了大量权威机构的最新规范,这对于我们日常的实验室操作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以前在查找不同标准间的细微差别时,总要对照好几本不同的参考书,耗时耗力,而现在,只需翻开这本汇编,几乎所有关键的测试方法和判定准则都能一目了然地找到。这种高度的集成性,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唯一的遗憾是,由于涵盖的范围太广,某些特定材料(比如超高熵合金等前沿材料)的特殊测试方法,可能需要读者自行做大量的交叉索引和推断,如果能在附录中增加一个“新兴材料测试方法展望”的板块,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

从一个非专业背景的旁观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专业性是压倒性的,它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金属学或力学基础知识才能真正“读懂”它,而不是仅仅“查阅”它。它的语言风格是高度技术化的、去情感化的,每一个术语的使用都精准无比,不容许任何模糊地带。这种极端的严谨性,虽然可能让初学者望而却步,但对于行业资深人士而言,恰恰是其价值的体现。我可以想象,在大型工程项目或质量仲裁的场合,这本书将是不可或缺的“权威仲裁员”。它构建了一个客观、可重复、可验证的测试框架。阅读它,就像是学习一种新的、全球通用的“材料语言”。如果非要提一个期望,我希望未来的版本可以在电子化和交互性方面有所突破,例如增加标准条目的内部链接和检索优化,让这样一本厚重的参考资料在数字化工作流中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