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务职工手册(通信工)

电务职工手册(通信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阳铁路局电务处 编
图书标签:
  • 电务职工
  • 通信工
  • 行业手册
  • 技术参考
  • 职业技能
  • 操作规程
  • 电力系统
  • 通信工程
  • 岗位培训
  • 实用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97871131848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096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沈阳铁路局电务处主编的这本《电务职工手册(通信工)》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通信工在日常工作中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作业技能,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作业制度及纪律、岗位风险及控制措施、常用检修方法、常用测试方法、常见故障处理、结合部管理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基本作业制度及纪律
1.三不动
2.三不离
3.电路纪律十不准
4.劳动安全十条强制规范
第二章 岗位风险及控制措施
一、人身伤害风险
1.上道作业
2.应急处理
3.配合作业
4.登高作业
5.环境变化
6.人员管理
二、预警失效风险
1.故障处理
2.设备变化
三、列车刮碰风险
1.上道作业
2.设备变化
3.环境变化
四、设备火灾风险
1.设备变化
2.环境变化
第三章 常用检修方法
1.更换数字调度数字板
2.更换FAS系统主控板
3.更换FAS系统值班台
4.更换传输设备光线路板
5.更换传输设备电源板
6.更换传输设备交叉板
……
第四章 常用检修方法
第五章 常用测试方法
第六章 常见故障处理
第七章 结合部管理

前言/序言


电务通信工作业指导书 第一章 导论 本指导书旨在为铁路电务系统通信工提供一套全面、系统、实用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指南。随着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通信系统作为铁路神经系统的核心,其稳定、高效运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信工作为保障这一系统正常运转的关键力量,必须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本指导书汇集了通信领域的前沿技术、行业标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力求为通信工在日常工作中提供可靠的参考,提升作业质量,确保通信安全。 本指导书内容涵盖通信系统的基础理论、设备维护、故障处理、安全规程以及新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我们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光通信、数字通信、无线通信等核心技术原理,详细阐述了各类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保养的具体步骤和要求。同时,结合实际工作场景,提供了常见故障的排查思路、处理方法以及应急预案,帮助通信工快速响应并有效解决各类通信故障。此外,本指导书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详细解读了国家及行业关于通信作业的安全规定,强调了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措施,力求将安全隐患降至最低。 我们深知,通信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极快,本指导书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行业的发展趋势,纳入了部分新兴技术和应用,如SDH/MSTP、IPRAN、LTE-R等,旨在帮助通信工紧跟技术步伐,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本指导书的编写团队由多位在铁路通信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和资深技术人员组成,他们将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确保了指导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 阅读本指导书,您将能够: 夯实理论基础: 深入理解各类通信技术的工作原理、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掌握操作技能: 熟悉各类通信设备的操作流程、维护方法和故障排除技巧。 提升故障处理能力: 掌握系统性的故障分析方法,能够快速定位并解决通信系统中的各类问题。 强化安全意识: 深刻理解通信作业中的安全风险,掌握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 适应技术发展: 了解并初步掌握当前及未来铁路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 本指导书不仅适用于新入职的通信工,也对经验丰富的通信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鼓励每一位通信工将本指导书作为日常学习和工作的必备工具,勤加研读,反复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为铁路通信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章 通信系统基础理论 2.1 信号的分类与传输 本章节将深入探讨通信信号的基本概念,包括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区别、特点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我们将详细解析信号的幅度、频率、相位等关键参数,以及它们如何携带信息。同时,我们将阐述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衰减、失真和噪声,以及这些因素对通信质量的影响。 模拟信号: 介绍模拟信号的连续性、非离散性特点,以及其优点(如逼真度高)和缺点(如易受干扰、难以精确复制)。探讨模拟信号在早期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例如早期的电话和广播。 数字信号: 详细解释数字信号的离散性、量化和编码过程。分析数字信号相对于模拟信号的优势,包括抗干扰能力强、传输精度高、易于存储和处理、易于实现差错控制等。介绍脉冲编码调制(PCM)等基本数字信号编码方式。 信号的衰减: 分析信号在传输介质(如光纤、电缆、自由空间)中传播时遇到的能量损失。介绍衰减的单位(dB),以及影响衰减的主要因素,如传输距离、介质损耗、连接器损耗等。 信号的失真: 解释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波形发生改变的原因,包括幅度失真(不同频率分量的幅度变化不同)和相位失真(不同频率分量的相位变化不同)。分析失真对信息传递的影响。 噪声: 介绍通信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噪声源,如热噪声、散粒噪声、串扰噪声、环境噪声等。解释噪声如何叠加在信号之上,降低信噪比(SNR),并对信号的解码造成干扰。 信噪比(SNR): 定义信噪比,并解释其在衡量通信质量中的重要性。介绍提高信噪比的常用方法,如增加信号功率、降低噪声功率、使用差错控制编码等。 2.2 传输介质 本节将全面介绍铁路通信系统中常用的传输介质,包括铜缆、光纤和无线传输。我们将分析各种介质的物理特性、传输能力、适用范围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铜缆: 双绞线: 介绍非屏蔽双绞线(UTP)和屏蔽双绞线(STP)的结构、特点。分析其在短距离、低速率通信中的应用,如电话线、部分数据传输。讨论其易受电磁干扰的问题。 同轴电缆: 描述同轴电缆的结构,以及其相对于双绞线的优势,如更好的抗干扰能力和更高的传输带宽。介绍其在早期的有线电视和数据网络中的应用。 光纤: 光纤的基本原理: 详细解释光在光纤中的全反射原理。介绍光纤的组成部分,包括纤芯、包层和涂覆层。 光纤的种类: 区分单模光纤(SMF)和多模光纤(MMF)。分析它们的结构特点、传输带宽、传输距离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选择依据。单模光纤适用于长距离、高带宽传输,多模光纤适用于短距离、低带宽传输。 光纤传输的优势: 强调光纤的超高带宽、极低衰减、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等特点,使其成为现代铁路通信网络的主干。 光纤的损耗与色散: 深入讲解光纤传输中的衰减(吸收损耗、散射损耗、弯曲损耗)和色散(模间色散、材料色散、波导色散),以及这些因素如何限制传输距离和速率。 无线传输: 电磁波传播: 介绍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包括直线传播、反射、折射、衍射等。 无线传输的应用: 探讨无线通信在铁路系统中的应用,如列车无线调度通信(如GSM-R/LTE-R)、无线接入网(如Wi-Fi)、微波通信等。 无线传输的挑战: 分析无线传输面临的干扰、衰落、带宽限制等问题。 2.3 调制与解调 本节将深入剖析调制与解调在数字通信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常见的调制技术。 调制的意义: 解释为什么需要调制。当基带信号(如语音、数据)的频率很低,不适合直接在无线信道或长距离传输介质上传输时,就需要将这些低频信号“搬移”到高频载波上进行传输,这个过程称为调制。 解调的意义: 在接收端,将携带信息的高频载波信号恢复成原始的低频信号的过程称为解调。 常见调制技术: 幅度调制(AM): 介绍载波的幅度随基带信号变化而变化。分析其简单性,但也易受干扰。 频率调制(FM): 介绍载波的频率随基带信号变化而变化。分析其抗干扰能力优于AM,常用于语音广播。 相位调制(PM): 介绍载波的相位随基带信号变化而变化。 数字调制技术: 振幅键控(ASK): 用不同的载波幅度代表不同的数字信号(0或1)。 频率键控(FSK): 用不同的载波频率代表不同的数字信号。 相位键控(PSK): 用不同的载波相位代表不同的数字信号。例如,二相相移键控(BPSK)用两个相位代表0和1。 正交幅度调制(QAM): 结合了ASK和PSK,通过改变载波的幅度和相位来携带更多信息,从而提高传输效率。介绍QPSK、16-QAM、64-QAM等。 调制指数与带宽: 探讨调制指数对调制信号频谱宽度的影响。 2.4 编码与解码(数字通信) 本节将聚焦于数字通信中的编码与解码技术,包括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和数据编码。 信源编码(数据压缩): 目的: 消除数据中的冗余信息,减少传输的数据量,提高传输效率。 方法: 介绍无损编码(如霍夫曼编码)和有损编码(如JPEG、MP3)。在通信系统中,通常使用无损编码确保信息不丢失。 应用: 语音编码(如PCM、ADPCM)、图像编码(如JPEG)、视频编码(如H.264)。 信道编码(差错控制): 目的: 在传输过程中增加冗余信息,使得接收端能够检测甚至纠正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方法: 检错码: 如奇偶校验码,只能检测到错误,不能纠正。 纠错码: 如海明码、卷积码、里德-所罗门码(RS码)。这些码在数据中添加校验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错误。 应用: 用于保护数字信号免受噪声和干扰的影响,提高通信的可靠性。 数据编码(线路编码): 目的: 将数字信息变换成适合在物理传输介质上传输的信号形式,同时满足某些传输要求,如提供时钟同步信息、减少直流分量、避免长串相同电平。 方法: 归零码(RZ): 每个码元中间有归零过程。 不归零码(NRZ): 码元电平在整个码元期间保持不变。 单极性码、双极性码。 Manchester编码: 每个码元内都有跳变,用于提供时钟信息。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引入差分概念,提高鲁棒性。 HDB3码(高密度三值码): 在长连0或长连1的情况下,引入跳变,避免直流分量和时钟丢失。 第三章 铁路通信系统设备与维护 3.1 光通信设备 本章将详细介绍铁路通信系统中普遍使用的光通信设备,包括光纤收发信机、光复用设备、光放大器等,并阐述其工作原理、安装调试及日常维护要点。 光纤收发信机(Optical Transceiver): 功能: 将输入的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发送端)和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接收端)。 类型: 根据传输速率、传输距离、接口类型(如SFP, SFP+, QSFP+)、工作波长(如1310nm, 1550nm, CWDM, DWDM)等进行分类。 安装与连接: 强调光纤连接器的清洁(FC、SC、LC等),避免插拔次数过多。介绍光纤跳线的正确连接方式,确保光路畅通。 参数监测: 介绍如何通过设备管理系统监测收发信机的光功率(发送光功率、接收光功率)、光模块温度、工作电压等关键参数,及时发现异常。 常见故障与处理: 如接收光功率过低(可能由光纤衰减、接头脏污、收发信机老化引起)、发送光功率不足等。 光复用设备(Optical Multiplexer/Demultiplexer): 波分复用(WDM): 基本原理: 将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在同一根光纤中传输,实现多路信号的合波与分波。 类型: 粗波分复用(CWDM): 通道间隔较宽,成本较低,适用于中短距离。 密集波分复用(DWDM): 通道间隔很窄,可支持大量通道,适用于长距离、大容量传输。 设备组成: 包括光复用器(MUX)、光解复用器(DEMUX)、光模块(CWDM/DWDM OEO)、光放大器(EDFA)。 安装与配置: 强调端口的正确连接,以及根据网络规划进行正确的波长分配。 维护要点: 监测各通道的光功率,关注端口状态,检查是否有光纤连接不良。 时分复用(TDM): 基本原理: 将不同时间段的信号分配给同一通信线路。 设备: 如SDH/MSTP设备中的STM-N交叉连接单元。 维护要点: 关注设备时钟同步,端口状态,告警信息。 光放大器(Optical Amplifier): 功能: 补偿光信号在长距离传输中的衰减,延长传输距离。 类型: 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 最常用的光放大器,工作在1550nm波段。 拉曼放大器(Raman Amplifier): 协同EDFA使用,进一步提升信号质量。 安装与监测: 关注放大器的增益、噪声系数、输出光功率等参数。 常见故障: 增益下降,噪声增大,可能与泵浦源老化、掺铒光纤损坏有关。 光纤接入网(FTTx)相关设备: 光线路终端(OLT): 位于运营商中心机房,汇聚用户数据。 光网络单元(ONU/ONT): 位于用户端,将光信号转换为用户设备可用的电信号。 维护要点: 重点关注ONU/ONT的注册状态,光功率,告警信息。 光缆线路维护: 光缆路由巡检: 定期检查光缆路由的安全性,特别是架空光缆的防雷、防风、防树木倾倒措施,以及地下光缆的防挖损、防水淹措施。 接头盒维护: 检查接头盒的密封性,防止水分侵入,定期检查光纤连接器的状态。 光功率测试: 使用OTDR(时域反射仪)等设备进行光缆线路的衰减测量和故障定位。 OTDR的基本原理: 发射脉冲光信号,分析反射回来的信号,从而测量光纤的衰减、长度、连接损耗、断点等。 OTDR操作要点: 正确选择测试波长、脉冲宽度、量程,确保测试环境稳定。 OTDR曲线分析: 识别光纤衰减段、连接器损耗、熔接点损耗、光缆断裂点等。 3.2 数据通信设备 本章将聚焦于铁路数据通信网络中的关键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传输设备(SDH/MSTP/IPRAN),并讲解其功能、配置与维护。 路由器(Router): 功能: 连接不同网络(如局域网与广域网、不同IP网段),实现数据包的路由转发。 核心功能: IP寻址、路由选择、包转发、网络地址转换(NAT)。 配置要点: IP地址配置、路由协议配置(如OSPF, BGP)、ACL(访问控制列表)配置、NAT配置。 维护要点: 监测CPU占用率、内存使用率、接口流量、路由表状态。检查日志信息,排查网络拥塞或路由环路。 交换机(Switch): 功能: 在同一网络内(局域网)实现数据帧的高效转发,基于MAC地址进行寻址。 类型: 接入层交换机、汇聚层交换机、核心层交换机。 配置要点: VLAN(虚拟局域网)配置、端口隔离、端口速率与双工模式配置、STP(生成树协议)配置。 维护要点: 监测端口状态、流量、错误报文。检查VLAN配置是否正确,避免通信隔离或广播风暴。 传输设备: SDH/MSTP(同步数字体系/多业务配置传输平台): 功能: 以同步方式传输多种业务(语音、数据、视频),提供高可靠性和强大的网管能力。 核心概念: AU/VU、POH(段开销)、SOH(段开销)、VC(虚拟容器)、STM(同步传输模块)。 设备组成: STM-N板卡(如STM-1, STM-4, STM-16)、交叉连接矩阵、业务接口板。 配置与维护: 关注设备时钟同步,业务映射,交叉连接配置。监测各端口状态,告警信息(如LOF, LOS, AIS, RDI)。 业务配置: 如何将E1、FE、GE等业务映射到SDH帧中。 IPRAN(IP承载接入网): 功能: 基于IP技术承载各类业务,提供比SDH更灵活的业务接入和更低的成本。 核心技术: 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Pseudowire(伪线)、Ethernet over MPLS (EoMPLS)、VPLS(虚拟私有LAN服务)。 配置与维护: 关注IP地址规划、MPLS标签分发、Pseudowire配置。监测业务流量,网络性能参数。 业务配置: 如何在IPRAN上配置Ethernet PWE3、IP VPN等业务。 网络管理系统(NMS): 功能: 对整个通信网络进行集中监控、配置、性能分析和故障管理。 关键功能: 拓扑管理: 可视化展示网络设备连接关系。 告警管理: 接收、处理、记录设备产生的告警信息。 性能监测: 收集设备和链路的性能数据(如流量、错误率、丢包率),进行分析和趋势预测。 配置管理: 远程配置和管理网络设备。 故障诊断: 辅助分析和定位网络故障。 操作要点: 熟悉NMS的操作界面,熟练查询告警和性能信息,理解告警的含义并进行响应。 其他数据通信设备: 防火墙: 保护网络安全,控制网络访问。 负载均衡器: 分散网络流量,提高系统可用性。 3.3 无线通信设备 本章将介绍铁路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设备,特别是GSM-R/LTE-R等移动通信系统,以及其天馈系统、基站设备和终端设备。 GSM-R/LTE-R 系统概述: GSM-R(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 Railway): 铁路专用的2G移动通信系统,提供语音、数据和定位服务,保障行车安全。 LTE-R(Long Term Evolution – Railway): 铁路专用的4G移动通信系统,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更低的时延和更丰富的多媒体业务,是GSM-R的升级换代。 核心功能: 语音通信(包括列车调度)、数据传输、列车自动防护(ATP)信息传输、定位服务(如RRL)。 基站设备(BTS/eNodeB): 功能: 负责无线信号的收发,与移动终端(列车车载终端)进行通信。 组成: 天线、馈线、基站控制器、射频单元等。 安装与调试: 确保天馈系统的方向、倾角、增益满足要求。基站的功率、频率、信道配置正确。 维护要点: 监测基站的运行状态、接收信号质量(RSRP, RSRQ)、发送信号质量(SINR)。检查馈线连接是否牢固,是否存在信号衰减。 常见故障: 信号弱、掉线、通信中断等,可能与天馈系统、基站硬件故障、干扰等有关。 天馈系统: 天线: 讲解不同类型天线的特点(如全向天线、定向天线),以及在铁路场景下的选择。 馈线: 介绍馈线的类型(如同轴电缆),以及其衰减特性。 塔放/功分器: 讲解其功能和作用。 安装要求: 天线安装高度、朝向、倾角。馈线敷设规范,避免信号损失。 维护要点: 定期检查天线外观,清洁天线表面,检查馈线接口,测量驻波比。 移动终端(列车车载终端): 功能: 安装在列车上,与基站进行通信,实现语音、数据等业务。 维护要点: 检查终端的供电,天线连接,软件版本。关注终端的注册状态和通信质量。 干扰排查: 识别干扰源: 讲解铁路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无线干扰源,如其他无线通信系统、电力设备、雷达等。 干扰测量与分析: 使用频谱分析仪等设备测量和分析干扰信号。 干扰抑制: 采取调整天线方向、滤波、加密等措施减少干扰。 无线覆盖与优化: 覆盖盲区检测: 通过实地测试或模拟分析,找出信号覆盖薄弱的区域。 优化措施: 调整基站参数、增加基站覆盖、优化天馈系统等。 3.4 电源系统与接地 本章重点关注通信设备稳定运行的基石——电源系统和接地系统。 通信电源系统: 组成: 市电输入、整流模块、蓄电池组、DC/DC变换器、UPS(不间断电源)。 工作原理: 详细讲解市电正常、市电中断、电池欠压等不同情况下的电源供应流程。 蓄电池维护: 类型: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锂电池等。 检查内容: 单体电压、总电压、内阻、浮充电流。 充放电管理: 正常浮充、均充、放电试验。 电池寿命: 影响电池寿命的因素(温度、充放电深度、使用时间),以及如何延长电池寿命。 UPS维护: 检查UPS的运行状态,电池健康度,旁路模式切换。 电源告警处理: 如市电丢失、电池低压、整流模块故障等。 接地系统: 接地的重要性: 保护设备免受雷击、静电、电磁干扰,保障人身安全,确保信号质量。 接地类型: 工作接地: 为设备提供正常工作所需的参考电位。 保护接地(安全接地): 将设备的金属外壳接地,防止漏电触电。 防雷接地: 泄放雷击产生的强大电流。 防静电接地: 消除静电积聚。 接地要求: 接地电阻值(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 接地连接: 接地线的敷设,接地极的埋设,接地线的接点可靠性。 接地电阻测试: 定期使用接地电阻表进行测试,确保接地电阻符合要求。 接地系统维护: 检查接地线是否锈蚀、断裂,接地极是否松动。 第四章 故障诊断与排除 4.1 故障分析方法论 本章将介绍系统化的故障分析方法,帮助通信工在面对复杂故障时,能够有序、高效地进行排查。 故障报告与记录: 强调详细记录故障现象、发生时间、地点、涉及设备、操作人员等信息的重要性,为故障分析提供依据。 故障现象的识别与描述: 准确捕捉: 细致观察通信系统表现出的异常现象,如中断、速率下降、丢包、乱码、设备告警等。 量化描述: 尽量用量化指标描述故障,如“速率下降至X Mbps”、“丢包率达到Y%”。 分类归纳: 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类,例如是单点故障还是普遍性故障,是间歇性故障还是持续性故障。 由现象到原因的逻辑推理: 排除法: 逐一排除已知正常的部分,缩小故障范围。 类比法: 参考以往类似故障的处理经验。 测试验证法: 针对怀疑的故障点,设计并执行相应的测试,以验证假设。 追溯法: 从故障现象向上游追溯,查找引起问题的根源。 故障处理流程: 初步判断: 根据现象和初步分析,对故障类型和可能的原因进行初步判断。 制定方案: 根据初步判断,制定详细的故障排除方案,包括所需工具、备件、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执行方案: 严格按照方案执行操作,注意操作安全。 结果验证: 排除故障后,进行系统测试,验证故障是否彻底排除,并恢复正常通信。 总结归档: 对故障处理过程进行总结,更新故障数据库,为未来处理类似故障提供经验。 4.2 常见通信故障类型与排查 本节将针对铁路通信系统中常见的设备和系统故障,提供详细的排查指南。 线路故障: 光纤中断/衰减过大: 现象: 通信中断,光功率告警,OTDR测试发现断点或高衰减。 排查: 使用OTDR进行精确故障定位。检查光缆路由,查找物理损伤(挤压、拉伸、被挖断等)。检查接头盒、连接器是否完好、清洁。 铜缆断线/短路: 现象: 通信不稳定,速率下降,或完全中断。 排查: 使用万用表、线路测试仪检测导通性、短路情况。检查接线端子是否松动。 设备故障: 光收发信机故障: 现象: 接收/发送光功率异常,设备告警。 排查: 检查光纤连接,清洁光纤头。替换可疑光模块进行测试。检查设备供电。 路由器/交换机故障: 现象: 端口不通,CPU占用率过高,配置失效,大量错误报文。 排查: 检查物理连接。查看设备日志和告警信息。尝试重启设备。检查配置是否正确。 SDH/MSTP设备故障: 现象: 业务中断,端口告警(LOS, LOF, AIS),时钟丢失。 排查: 检查告警信息,定位具体告警。检查时钟源的可靠性。检查业务映射和交叉连接配置。尝试重启相关板卡或设备。 基站设备故障(GSM-R/LTE-R): 现象: 列车通信中断,信号弱,掉线。 排查: 检查基站运行状态。检查天馈系统的连接和参数。检查干扰情况。 配置与协议故障: IP地址冲突: 现象: 部分设备无法通信,网络不稳定。 排查: 使用arp -a命令或网络扫描工具查找重复IP地址。 路由配置错误: 现象: 目标网段无法访问。 排查: 检查路由表,对比静态路由或动态路由协议配置。 VLAN配置错误: 现象: 同一VLAN内的设备无法通信,或不同VLAN设备间通信异常。 排查: 检查交换机的VLAN划分和端口Trunk配置。 电源与接地故障: 电源中断: 现象: 设备断电,无法工作。 排查: 检查市电、UPS、蓄电池状态。检查电源线连接。 接地不良: 现象: 设备运行不稳定,容易受干扰,甚至损坏。 排查: 测试接地电阻,检查接地线连接。 4.3 应急处置预案 本节将提供针对关键通信系统中断的应急处置预案,确保在发生重大故障时,能够迅速恢复通信。 通信中断应急预案: 分级响应: 明确不同级别通信中断事件的响应级别和处理流程。 人员组织: 明确应急处理小组的职责分工和联系方式。 资源准备: 确保备用通信设备、工具、备件的充足和可用性。 通信保障: 在主用通信系统中断时,启动备用通信方式(如卫星电话、对讲机)。 重大设备故障应急预案: 核心设备(如核心路由器、SDH设备)故障: 快速切换: 启动备份设备或备用链路。 故障隔离: 隔离故障设备,防止故障范围扩大。 专家支持: 及时联系设备厂商技术支持。 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网络攻击(如DDoS攻击): 流量清洗: 启动流量清洗设备或策略。 源头阻断: 封堵攻击源IP。 安全加固: 检查并修复系统漏洞。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雷暴、大风、雨雪等: 防范措施: 加固站房、检查线路防雷防洪措施。 抢修响应: 快速响应线路中断或设备损坏。 演练与培训: 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第五章 安全生产规程 5.1 通信作业安全基本要求 本章将详细阐述通信作业中必须遵守的安全基本要求,强调安全第一的原则。 安全意识: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的方针。 风险辨识: 强调在进行任何作业前,必须识别潜在的风险。 遵章守纪: 严格遵守国家、行业及企业关于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 持证上岗: 资质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操作资质和安全培训合格证。 特殊作业许可: 如高处作业、临时用电作业等,必须按规定办理作业许可。 个人防护装备(PPE): 必备装备: 安全帽、绝缘鞋、工作服、手套、安全带等。 特殊作业装备: 根据作业环境和风险,可能需要佩戴防护眼镜、防化服、耳塞等。 正确使用: 强调PPE的正确佩戴和使用方法。 现场安全管理: 作业区域隔离: 对作业区域进行隔离,设置警示标志,无关人员禁止入内。 危险源标识: 明确标识高压、机械、化学品等危险源。 安全工器具: 使用合格、完好、有绝缘保护的安全工器具。 风险告知: 交底制度: 作业前,班组长或负责人必须向作业人员进行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 隐患报告: 发现任何安全隐患,必须立即报告并采取措施。 5.2 高空作业安全 作业条件: 严禁在恶劣天气(大风、雨雪、雷电)下进行高空作业。 人员要求: 作业人员必须身体健康,无恐高症,并经过高空作业安全培训。 安全防护: 安全带: 必须正确系挂安全带,并确保安全绳与可靠的固定点连接。 安全网: 在可能发生坠物的情况下,必须设置安全网。 工具绳: 严禁将工具随意放置,易坠落的工具必须使用工具绳固定。 脚手架与平台: 确保脚手架、升降平台等结构牢固可靠,符合安全规范。 上下通道: 确保上下通道畅通、安全。 5.3 临时用电安全 资质要求: 临时用电作业必须由持证电工进行。 用电规范: 电源选择: 使用合格的电源线和配电箱。 接地保护: 所有临时用电设备必须可靠接地。 防水防潮: 露天或潮湿环境下的电气设备必须有可靠的防水措施。 线路敷设: 电线电缆不得随意拖拉,应固定牢靠,避免破损。 安全检查: 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都必须对临时用电设施进行安全检查。 5.4 电磁辐射防护 了解辐射源: 识别通信设备(如基站、天线)产生的电磁辐射。 控制措施: 保持安全距离: 在设备运行时,人员应与高功率辐射源保持安全距离。 屏蔽措施: 在必要的情况下,对设备进行电磁屏蔽。 监测: 定期进行电磁辐射强度监测。 5.5 防触电安全 检修电气设备: 停电操作: 检修电气设备前,必须进行验电、挂牌、锁箱等安全操作。 绝缘保护: 使用绝缘工具,穿绝缘鞋,操作人员之间应相互监护。 带电作业: 严禁非专业人员进行带电作业。 电缆与线路: 避免接触裸露的电线和损坏的电缆。 雷击防护: 在雷雨天气,应停止户外高空作业,并注意防范雷击。 5.6 消防安全 火灾隐患排查: 定期检查通信机房、设备间的电气线路、空调系统等,消除火灾隐患。 消防器材: 确保消防器材(灭火器、烟雾报警器等)完好有效,并放置在易于取用的位置。 应急逃生: 熟悉消防通道和逃生路线。 防火意识: 严禁在设备区域吸烟、动用明火。 第六章 新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 6.1 5G及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在铁路的应用 LTE-M/NB-IoT: 特点: 低功耗、广覆盖、低成本。 应用场景: 铁路物联网设备(如状态监测、传感器数据采集)、远程监控。 5G NR(New Radio): 高带宽、低时延: 为列车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能力,支持高清视频、VR/AR等应用。 海量连接: 支持大量物联网设备的接入。 关键应用: 智能调度、车地高清视频监控、乘客Wi-Fi升级、车地协同感知。 5G与专用无线网络(如URLLC): 探讨5G URLL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在列车控制、编组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6.2 IP承载网(IPRAN)的深化与发展 MPLS-TP(Transport Profile): 融合IP和传统传输网技术的优势,提供面向连接的IP承载能力,兼顾传输网的可靠性和管理性。 SD-WAN(Software-Defined Wide Area Network): 软件定义广域网技术,提升网络灵活性、智能化和自动化管理水平。 网络功能虚拟化(NFV)与软件定义网络(SDN): NFV: 将网络功能从专用硬件解耦,运行在通用计算平台上,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部署灵活性。 SDN: 将网络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实现集中式网络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 部署虚拟化路由器、防火墙等,实现网络的按需配置和弹性扩展。 6.3 物联网(IoT)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 设备状态监测: 传感器采集信号塔、变电设备、轨道传感器等关键设备的运行数据,实现预测性维护。 环境监测: 监测隧道湿度、温度、风速等环境参数,保障行车安全。 资产追踪: 对铁路运营中的重要资产进行定位和追踪。 智能安防: 视频监控、入侵检测等。 6.4 光网络技术的演进 相干光通信: 提高光信号的频谱效率和传输距离,支持更大数据率的传输。 硅光技术: 推动光器件的小型化、集成化和低成本化。 光网络切片: 在光网络层面实现不同业务的隔离和资源分配。 6.5 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ML)在通信中的应用 网络优化与自愈: 利用AI/ML分析网络流量、性能数据,预测故障,自动进行网络优化和故障恢复。 智能故障诊断: 辅助通信工进行更快速、更准确的故障诊断。 安全威胁检测: 利用ML识别网络异常流量,发现潜在的安全攻击。 自动化运维: 自动化日常运维任务,提高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结语 本指导书力求全面而详尽地为电务通信工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支持。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本文所涵盖的内容是当前铁路通信领域的主流技术和发展趋势,但并非全部。我们鼓励各位通信工在日常工作中,保持持续学习的热情,积极关注行业动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专业技能。通过扎实的理论学习、熟练的实践操作和对安全生产规程的严格遵守,各位通信工必将能够更好地胜任工作,为铁路通信事业的稳健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是一年前买的,当时刚入职没多久,对很多业务流程和专业知识都还比较陌生,感觉每天都在摸索,效率不高。拿到这本《电务职工手册(通信工)》之后,简直像是找到了救星。它系统地梳理了通信工岗位所需的各项技能和知识点,从基础理论到实际操作,讲解得都非常透彻。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故障排查和应急处理的章节,里面列举了很多常见的通信故障,并给出了详细的排查步骤和解决方案,还有很多图文并茂的示意图,让我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快速定位,并且有条不紊地进行处理,大大提升了我的工作信心和处理能力。而且,手册的语言风格也很接地气,不像有些技术书籍那样晦涩难懂,读起来很顺畅,很多专业术语也都有详细的解释,对于我们这些刚入行的职工来说,真的非常实用,我至今都经常翻阅,感觉里面的知识点每次都能给我新的启发。

评分

说实话,当初拿到这本《电务职工手册(通信工)》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觉得可能就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工具书,对我的日常工作帮助有限。然而,事实证明我错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的想象,它以一种非常细致入微的方式,剖析了通信工日常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细节问题。比如,在关于接地和防雷的部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原理,而是详细讲解了不同场景下的接地方式、材料选择,以及防雷装置的安装要求和检查要点,这对于确保通信设备的稳定运行和人身安全至关重要。还有关于线路敷设和连接的章节,各种接续方式的优缺点、操作时的注意事项,甚至连一些细微的弯曲半径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些细节看似不起眼,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能直接影响到通信质量和设备寿命,让我从中学习到了许多之前从未关注过的“门道”。

评分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呈现的“经验之谈”和“行业规范”。它不是一本纯粹的教科书,而是融合了大量实践经验和行业标准。比如,在关于通信协议和网络拓扑的部分,书中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穿插了一些实际案例,说明在不同网络环境下,应该如何选择和配置通信协议,以及如何优化网络结构以提高效率。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一些行业内不成文的“潜规则”和“最佳实践”也有所提及,虽然这些内容可能没有明确写在官方文件里,但对于我们实际工作者来说,却是宝贵的财富,能够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更快地成长。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师兄,用最直接、最实用的方式,将他多年的工作心得和体会传授给我们。

评分

我是在一次培训机会中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的工作内容涉及一些老旧通信设备的维护和升级,而我之前对这方面的内容了解得并不深入,总觉得不够专业,也担心会操作失误。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它对不同型号的通信设备的工作原理、维护保养要求以及常见故障的诊断方法都做了详尽的介绍,其中关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转换的部分,以及光纤通信的基础知识,都让我受益匪浅。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也很有代表性,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并且学会了如何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现象。虽然有些内容需要结合实际操作才能完全消化,但总体而言,它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让我对通信工这个职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感觉自己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

评分

我一直认为,作为一名一线技术人员,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能否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并且能灵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尤其欣赏它在“故障处理”和“安全操作规程”方面的深入探讨。它不仅仅是列出故障现象,而是从电路原理、信号传输等多个角度去分析故障的根源,并且给出了多种解决思路,鼓励读者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在安全操作方面,书中的描述非常严谨,特别是关于高压操作、化学品使用以及作业现场的安全防护措施,都写得非常具体,让我深刻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安全防护知识,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风险。这本书就像是我的“移动的老师”,随时可以翻阅,解决我工作中的困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