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葵園手劄:許江的日常寫作(套裝共4冊)》是中國美院院長、著名畫傢許江的藝術隨筆集。《葵園手劄:許江的日常寫作(套裝共4冊)》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這一代》,寫齣瞭20世紀50年代齣生的一代人的曆史經驗和人生感謂,呈現瞭一代人的記憶和存在之命運。第二部分《體象》,從藝術創作的經驗齣發討論瞭當代繪畫所麵臨的挑戰。第三部分《詩心》,從藝術傢的角度記述瞭作者對中國文學和藝術之詩意傳統的把握。第四部分《葵園》,匯集瞭作者近年來在創作“葵園”係列作品時的劄記。這些創作手劄不僅呈現齣藝術傢的觀物方式、繪畫心得,而且講述瞭一代人的故事,一個從斷裂中再次更生,從曆史中獲得拯救的故事。這浴火重生的一代,他們猶如荒原上的老葵,經曆瞭革命的狂熱和後革命的幻滅,又親曆瞭中國曆史上最迅疾的思想變革與社會變遷,如何在創作經驗中安身立命。《葵園手劄:許江的日常寫作(套裝共4冊)》不僅呈現瞭一個著名畫傢的藝術理論、繪畫心得,更重要的是通過講述“50後”一代人的故事,呈現瞭這一代“具有嚮日葵記憶”的人,在經曆瞭革命的狂熱和後革命的幻滅,又親曆瞭中國曆史上最迅疾的思想變革與社會變遷之後,是如何在藝術創作中安身立命的。
目錄
《這一代》
《詩心》
《體象》
《葵園》
精彩書摘
寫在煆葵時
《漢葵》正在煆鑄中。那龐然人物如若遠山,透齣一份異樣的呼吸。
去歲隆鼕最寒冷的季節,曾在小和山燃燈塑葵。那晚零下的溫度,冰凍將損壞塑體,我們一邊燃點篝火,一邊趕活。30厘米的泥坨,被重重砸落大盤之上,硬是砸齣錯落的裙邊。如今銅闆敲煆齣來,那特有的質地,正有滄桑和不屈的感覺,這裙邊恰是銅塑質量最為飽滿的地方.,焊縫如深犁,標齣形體轉換錯變的界綫,本身就若刀痕。其中不少破綻,露齣銅質材料的堅硬和彼此的抗擊。隻有力量纔能在此時顯示自身。
總體上看,葵的背麵比正麵煆得好。原因在於背麵全然放開,一道道植物的莖脈若一道道山巒,起伏反轉,層層疊疊,正有遠山的氣象。正麵因有眾多葵籽,亦生齣許多想法,卻又不敢一一端齣,或顯或隱,又把問題擱置瞭下來。現在,要讓銅鐵直接在煆塑的同時來迴應此類問題,確非易事。
敢不敢柱飽滿碩大的葵麵上破縫切麵,又如何讓這些麵鏇轉反側,如若層層裙邊套在盤上,是這場銅鐵吏鋒的難點,亦是興奮之點。
銅鐵自有銅鐵的錶情。《漢葵》越來越像一座燃燒的丘壑。
2009年3月16日
《漢葵》的力量
《漢葵》終於聳起來,在上海關術館東大門的小廣場,正衝南京路、黃陂路三岔口。去年鞦,井士劍的火車頭也曾立在這裏。現在兩座巨型“漢葵”一前一後相擁,在都市高樓叢林中怒放。
起初的構想,《漢葵》是要放在一號廳的,阻著門口,奧奧如也,讓人心襟一擰,繞過葵去,再見著展廳中的畫葵。結果葵做得太大瞭,煌煌然要占滿一個庭,五米五的高闊,讓當年的跑馬總會的穹頂也窄小起來.!最後決定搬到室外,在去年欠車闖入都市的地方,昂然開放。當初做泥稿,全然沒有想法,隻是試著往上搗泥,但那泥如何纔能搗齣那種密密層層的巢穴效果,正缺少經驗、,我將一塊塊泥坨往上砸,帶齣些許葵盤的感覺。更多的效果卻是在煆造之時方纔顯齣。銅不同於泥,金屬的張力總在那裏發齣聲,鋼鐵的剪裁自有其特殊的力量,這種力量又直接轉化鹹形態上的變化。也就是說原先泥巴的形正被吃掉,一種金屬的氣息在煆擊中漸漸浮現。這種繪畫式的煆塑之法,還直觀地帶齣某種內在的強悍,將心中的滄桑化作葵的錶情。那一段段的焊腳,犁一般劃齣形的起伏翻轉,直教人心衝動。花辦的轉型正如獅鬃揚起,那葵自有一份激情。
2009年4月5日
……
前言/序言
我在初春裏走入許江租來的畫室,某種強烈的氣息迎麵而來,瞬間籠罩瞭我的身心。我心想,是油彩的氣息嗎?可能是。我的感受是氣息在那一刻齣現瞭形象,仿佛是一堵沉默的高牆,或者是一排無聲的巨浪。整整一個下午,我和許江說話之時,總是忍不住暗暗猜測這是什麼氣息?我看看四周的白牆和腳下黑色的水泥地,有一些不久前粉刷過的跡象,我問許江:“是油漆的氣味,還是油彩的氣味?”許江茫然地搖頭說:“不知道。”
許江似乎不知道我在問些什麼。現在我在遠離許江畫室的屋子裏寫作這篇文章時,這氣息又齣現瞭,我突然明白:這是我們的嚮日葵的氣息。
我記憶中的嚮日葵蜂擁而未瞭,我的童年也跟著它們迴來瞭。1955年齣生的許江,1960年齣生的我,齣生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素不相識的人們,嚮日葵是我們共同的一個記憶,是讓我們這一代中國人熱淚盈眶的一個意象。它們散落在我們記憶的土地上,一兩株,兩三株,在牆角,在田邊,在樹旁,害羞膽小,可是內心純潔,一生的努力隻是為瞭仰望太陽。就像童年的我們,赤腳的孩子,衣服滿是補丁的孩子,飢餓的孩子,可是我們有一個毛澤東,這就足夠瞭。正是嚮日葵在那個時代的象徵意義,建立瞭我們這些窮孩子和毛澤東的親密感情.就像歌中唱的那樣: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我們這些孩子和毛澤東的關係.就是嚮日葵和太陽的關係。
然後我們長大瞭,我們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嚮日葵曾經有過的輝煌象徵意義也在逐漸的陳舊裏失去瞭,它們現在以一種可憐巴巴的方式顯示自己仍然存在,在超市的貨架上,葵花子被裝在透明的和不透明的袋子裏。嚮日葵在中國的命運,就是一個時代消失在地平綫上的命運。今天還有誰記得它們昔日的光榮?就是我們這一代人在吃著葵花子時,也沒有因此記起自己童年裏激動人心的嚮日葵。我們的嚮日葵,已經沒有瞭強大的精神意義,隻剩下渺小的食物價值。
很多年過去瞭,終於有一個人讓我們的嚮日葵復活瞭。這位被稱為中國錶現主義代錶人物的許江,曆時近五年,完成瞭這組《被拯救的葵園》巨型作品。在許江的畫室裏,在3米乘6米、3米乘8米、3米乘10米的巨幅畫布上,強烈的視覺衝擊,讓我感到仿佛是世界各地的嚮日葵團體都派未瞭它們的代錶,這些代錶們長途跋涉,風餐露宿,曆經滄桑,匯集到瞭這裏,它們疲憊的神態裏洋溢著興奮,而在興奮裏又錶達瞭憂心忡忡……
……
葵園手劄:許江的日常寫作(套裝共4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